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33.91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反思15表里的生物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第1篇】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科学释疑】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
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
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
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
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
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
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
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下面带点字注上拼音。
【】【】【】【】【】【】【】【】蝎.子狗吠.三弦.蝈蝈.儿葫芦.恐怖.蟋.蟀.二、读拼音,写词语。
qín xián qīng cuì bō li chán míng()()()()三、用“清”字组词,填入句子,让句子更通顺。
雨后,我顺着林荫小路散步,听着()的鸟鸣,呼吸着()的空气,聆听着()的小溪欢腾跳跃的歌唱,喝一口()的泉水,真是()怡人,令人心旷神怡。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1.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2、指名反馈。
15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15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
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
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很快地找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1)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
人物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课文,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严禁“我”碰表,教学中我问学生:父亲不许“我”动表,甚至谎称表里有一只蝎子,体会“我”什么情感?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时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书中词语“机器、小鸟、狗、蝉、钟楼、盲人、三弦、表、蝎子”,要求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上,看哪组准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第1篇】《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
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
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第2篇】《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一、教学效果《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大力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导学生划出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分别采用放录音、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表达的意思。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会认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班班通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小的时候,一定会对不了解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吧?你对这些不解之谜增有过怎样的猜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看一看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怀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有什么样的生物在父亲的怀表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有几个人物?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的语句。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有几个人物?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的语句。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合作探究题目)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有几个人物?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3.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1、抽签确定展示小组。
2、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注意倾听及时纠错补充,课堂评价。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一)、精讲提升1.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第【1】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xián) 清脆(cuì)立即(jí) 玻璃(li)蝉(chá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动)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
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锲(qiè)而不舍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
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表里的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科学释疑】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
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
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
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
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
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
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
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下面带点字注上拼音。
【】【】【】【】【】【】【】【】蝎.子狗吠.三弦.蝈蝈.儿葫芦.恐怖.蟋.蟀.二、读拼音,写词语。
qín xián qīng cuì bō li chán míng()()()()三、用“清”字组词,填入句子,让句子更通顺。
雨后,我顺着林荫小路散步,听着()的鸟鸣,呼吸着()的空气,聆听着()的小溪欢腾跳跃的歌唱,喝一口()的泉水,真是()怡人,令人心旷神怡。
15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注意“蟀”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
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
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三、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
法。
)
3.教师适当地总结,注意“添”字的读音和写法。
4.重点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注意下列生字的音节。
琴弦(xi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书写。
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加强生
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二、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
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
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一)指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在作者看来,一切能发出
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
2.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处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分号用来分类,分号前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分号后是在生活里的声音。
)
(二)品读第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秒针走动的声音。
)
4.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请
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
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
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
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5.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
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一直好奇手表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作者的童真和他坚持不懈地想知道真相
的心理。
)
6.“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为什么又不说了?
(因为作者慢慢长大了,懂得了表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
)
7.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声情并茂。
8.指名分角色朗读。
9.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表里的生物》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
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拓展与运用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趣{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而学生接受少、吸收少的问题。
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不足之处]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我觉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容易领会,因此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致使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从而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