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技术亮点201006
- 格式:ppt
- 大小:863.00 KB
- 文档页数:9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自动化技术(也称为OA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方法。
它涵盖了办公室中的各种业务流程,包括文件处理、电子邮件、会议安排、数据管理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TP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办公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P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可以用来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提供各种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等。
利用这些工具,人们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各种办公任务。
首先,TP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办公效率。
通过使用办公软件,人们可以更快地处理文件和数据,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劳动。
例如,人们可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处理文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日历软件来安排会议和活动。
这些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
其次,TP自动化技术还可以提高办公质量。
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人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办公事务。
例如,文件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存储和检索文件,电子邮件软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这些工具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和延误,提高工作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TP自动化技术还可以改善工作环境。
使用计算机和办公软件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它可以使办公室更整洁、更有序,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虽然TP自动化技术在办公环境中有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人可能对新的技术和工具感到陌生和不适应,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学习。
此外,TP自动化技术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购买硬件和软件、培训员工等。
因此,企业需要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和合适的实施方式。
总之,TP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办公效率、提高办公质量、改善工作环境。
然而,实施TP自动化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并且需要员工适应和学习新的工具和技术。
因此,企业在实施TP自动化技术时需要慎重考虑,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实施方案。
檢測与定位触摸屏是由多層的复合薄膜构成,透明性能的好坏直接影響到触摸屏的視覺效果。
衡量触摸屏透明性能不僅要從它的視覺效果來衡量,還應該包括透明度、色彩失真度、反光性和清晰度這四個特性。
絕對坐標系統。
我們傳統的鼠標是一种相對定位系統,只和前一次鼠標的位置坐標有關。
而触摸屏則是一种絕對坐標系統,要選哪就直接點哪,与相對定位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
絕對坐標系統的特點是每一次定位坐標与上一次定位坐標沒有關系,每次触摸的數据通過校准轉為屏幕上的坐標,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触摸屏這套坐標在同一點的輸出數据是穩定的。
不過由于技術原理的原因,并不能保證同一點触摸每一次采樣數据相同的,不能保證絕對坐標定位,點不准,這就是触摸屏最怕的問題﹕漂移。
對于性能質量好的触摸屏來說,漂移的情況出現的并不是很嚴重。
触摸屏原理隨著多媒体信息查詢的与日俱增,人們越來越多地談到触摸屏,因為触摸屏不僅适用于中國多媒体信息查詢的國情,而且触摸屏具有堅固耐用、反應速度快、節省空間、易于交流等許多优點。
利用這种技術,我們用戶只要用手指輕輕地碰計算机顯示屏上的圖符或文字就能實現對主机操作,從而使人机交互更為直截了當,這种技術大大方便了那些不懂電腦操作的用戶。
??触摸屏作為一种最新的電腦輸入設備,它是目前最簡單、方便、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
它賦予了多媒体以嶄新的面貌,是极富吸引力的全新多媒体交互設備。
触摸屏在我國的應用范圍非常廣闊,主要是公共信息的查詢;如電信局、稅務局、銀行、電力等部門的業務查詢;城市街頭的信息查詢;此外應用于領導辦公、工業控制、軍事指揮、電子游戲、點歌點菜、多媒体教學、房地產預售等。
將來,触摸屏還要走入家庭。
隨著使用電腦作為信息來源的与日俱增,触摸屏以其易于使用、堅固耐用、反應速度快、節省空間等优點,使得系統設計師們越來越多的感到使用触摸屏的确具有具有相當大的优越性。
触摸屏出現在中國市場上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時間,這個新的多媒体設備還沒有為許多人接触和了解,包括一些正打算使用触摸屏的系統設計師,還都把触摸屏當作可有可無的設備,從發達國家触摸屏的普及歷程和我國多媒体信息業正處在的階段來看,這种觀念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tp边缘测试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引言的第一小节,用于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介绍和概括。
在tp边缘测试标准的概述部分,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概述:TP边缘测试标准是指对通信网络边缘设备的测试标准和规范。
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背景下,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边缘设备作为边缘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低延迟、高可用性和强安全性等优势。
因此,针对边缘设备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测试是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主要讨论TP边缘测试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
首先,文章将通过对TP边缘测试的定义和重要性的探讨,来明确TP 边缘测试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TP边缘测试是指对边缘设备进行全面测试的过程,旨在验证其性能、稳定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
TP边缘测试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边缘设备的质量和功能,推动边缘计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文章将介绍TP边缘测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指在进行TP边缘测试时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包括测试目标的明确、测试环境的仿真、测试用例的设计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
这些基本原则有助于确保TP 边缘测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文章将详细介绍TP边缘测试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对边缘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兼容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测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测试,可以评估边缘设备在不同场景和负载下的表现,为边缘计算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本文将围绕TP边缘测试标准展开讨论,从定义和重要性、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促进TP 边缘测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边缘计算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tp边缘测试标准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引言。
在这部分中,将对文章进行一个简要概述,包括tp 边缘测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正文。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tp边缘测试的相关内容。
tp工作原理
TP(触控屏)是一种基于电容感应原理的触摸屏技术,它通过检测电场的变化来感应用户的触摸动作。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屏幕上覆盖着一层透明导电薄膜,由一系列的传感器组成,形成了一个导电的网格状结构。
2. 当用户的手指或者触控笔接触到触摸屏表面时,人体的电荷会导致触摸屏上的电场发生变化。
3. 传感器会不断测量屏幕上的电场变化,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控制电路。
4. 控制电路会分析并处理传感器提供的数据,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和动作。
5. 最后,控制电路会将这些信息通过接口传递给设备的操作系统,以执行相应的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TP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多点触控等特点,适用于各种触控应用场景。
同时,由于电容感应原理的特性,TP需要用户使用具备导电性的物体(如手指或者触控笔)进行操作,不能通过非导电物体(如手套)来实现触摸功能。
WIFI覆盖工程方案一、概述随着当前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等设备得以大范围普及应用,同时为了配合三通两平台建设。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校,WiFi覆盖将成为学校标准化配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P-LINK")是全球领先的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
自1996年成立以来,TP-LINK始终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最便利的本地局域网络互联和Internet接入手段,为大众在生活、工作、娱乐上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性能价格比的全面设备解决方案。
TP-LINK产品涵盖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宽带接入终端,在既有的传输、交换、路由等主要核心领域外,正大力扩展移动互联网终端、数字家庭、网络安全等领域。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9个中国中心城市设有销售和服务中心,并在六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设立了海外直属子公司或代表处,产品已应用于全球120多个国家,预计2013年底,产品销售总数将超过5亿件。
TP-LINK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营销,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使TP-LINK 在创新能力、研发技术和对产品的控制能力方面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求实创新、注重细节,经过多年的不懈钻研与开拓进取,TP-LINK已经成为网络通讯设备领域全球领先品牌。
二、学校无线案例解决如下:需求分析1、校园内教室、办公室等各区域无线全覆盖;2、 AP外形美观大方,符合学校环境特征;3、实现统一管理、配置,并实时监控各AP工作状态,运维简便;4、 AP部署点位相对灵活,需支持POE供电,满足消防及布线需求;5、 AP设备运行高效、稳定的同时,保证无线网络安全;6、无线终端移动过程中,AP支持接入点自动切换,无缝漫游。
解决方案【拓扑结构】---高品质无线网络解决方案方案特点1.无线网络集中管理,配置简洁,布线方便,美观大方● AP所有配置由无线控制器AC(无线控制器)统一推送,配置方便;● AP支持IEEE802.3af标准POE受电,网线供电,布线容易;●采用入墙式安装,美观大方,营造舒适的视觉环境。
TP-link路由器的作用介绍有很多网友经常单机使用电脑,并不会接触路由器这个东西,所以会对这个东西不会了解,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下,TP-link路由器的作用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一、接入路由器连接家庭或ISP内的小型企业客户。
接入路由器已经开始不只是提供SLIP或PPP连接,还支持诸如PPTP和IPSec等虚拟私有网络协议。
这些协议要能在每个端口上运行。
诸如ADSL等技术将很快提高各家庭的可用带宽,这将进一步增加接入路由器的负担。
由于这些趋势,接入路由器将来会支持许多异构和高速端口,并在各个端口能够运行多种协议,同时还要避开电话交换网。
二、企业级路由器,企业或校园级路由器连接许多终端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以尽量便宜的方法实现尽可能多的端点互连,并且进一步要求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
许多现有的企业网络都是由Hub或网桥连接起来的以太网段。
尽管这些设备价格便宜、易于安装、无需配置,但是它们不支持服务等级。
相反,有路由器参与的网络能够将机器分成多个碰撞域,并因此能够控制一个网络的大小。
路由器还支持一定的服务等级,至少允许分成多个优先级别。
但是路由器的每端口造价要贵些,并且在能够路由器使用之前要进行大量的配置工作。
因此,企业路由器的成败就在于是否提供大量端口且每端口的造价很低,是否容易配置,是否支持QoS。
另外还要求企业级路由器有效地支持广播和组播。
企业网络还要处理历史遗留的各种LAN技术,支持多种协议,包括IP、IPX和Vine。
它们还要支持防火墙、包过滤以及大量的管理和安全策略以及VLAN。
三、骨干级路由器,骨干级路由器实现企业级网络的互联。
对它的要求是速度和可靠性,而代价则处于次要地位。
硬件可靠性可以采用电话交换网中使用的技术,如热备份、双电源、双数据通路等来获得。
这些技术对所有骨干路由器而言差不多是标准的。
骨干IP路由器的主要性能瓶颈是在转发表中查找某个路由所耗的时间。
当收到一个包时,输入端口在转发表中查找该包的目的地址以确定其目的端口,当包越短或者当包要发往许多目的端口时,势必增加路由查找的代价。
TP中图分类号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9] 自动化技术经济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11 自动化系统理论TP13 自动控制理论TP14 自动信息理论TP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TP17 开关电路理论TP18 人工智能理论TP181 自动推理、机器学习TP182 专家系统、知识工程TP183 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0 一般性问题TP202 设计、性能分析与综合TP202+.1 可靠性、稳定性、寿命TP202+.2 精确性、误差TP202+.3 灵敏度TP202+.4 随机过程、随机信号TP202+.5 过渡过程TP202+.7 最佳化、自适应性TP203 结构、构造TP204 材料TP205 制造、装配、改装TP206 调整、测试TP206+.1 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TP206+.3 故障预测、诊断与排除TP207 检修、维护TP21/27 各种自动化元件、部件、装置、系统 TP21 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1 一般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1+.1 无触点元件、部件TP211+.2 机械元件、部件TP211+.3 流体元件、部件TP211+.31 液压元件、部件TP211+.32 气压元件、部件TP211+.4 机电元件、部件TP211+.5 电子元件、部件TP211+.51 半导体元件、部件TP211+.53 磁性元件、部件TP211+.6 光电元件、部件TP211+.7 射线元件、部件TP212/217 各种自动化器件、自动化仪表 TP212 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TP212.1 物理传感器TP212.11 温度传感器TP212.12 机械量传感器TP212.13 磁性传感器TP212.14 光传感器TP212.2 化学传感器TP212.3 生物传感器、医学传感器TP212.6 智能化传感器TP212.9 传感器的应用TP213 分配器、配电器TP214 调节器、调节阀TP214+.1 线性调节器TP214+.2 非线性调节器TP214+.3 比例调节器(有差调节器) TP214+.4 积分调节器(无差调节器) TP214+.5 比例积分调节器TP214+.6 比例微分调节器TP214+.7 程序调节器TP214+.8 最佳调节器TP214+.9 极值调节器TP215 传动装置(执行机构)TP216 自动检测仪器、仪表TP216+.1 自动测量仪表TP216+.2 自动记录和指示仪表TP216+.3 自动分析器TP216+.4 计算仪器TP217 校正元件、校正装置TP217+.1 无源校正元件TP217+.2 交流校正元件TP217+.3 有源校正元件TP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TP24 机器人技术TP241 机械手TP241.2 工业机械手TP241.3 专用机械手TP242 机器人TP242.2 工业机器人TP242.3 专用机器人TP242.6 智能机器人TP242.6+1 机器人触觉TP242.6+2 机器人视觉TP242.6+3 机器人听觉TP242.6+4 机器人嗅觉TP249 应用TP27 自动化系统TP271 一般自动化系统TP271+.1 无触点系统TP271+.2 机械系统TP271+.3 流体系统TP271+.31 液压系统TP271+.32 气压系统TP271+.4 机电系统TP271+.6 连续系统TP271+.61 连续线性系统TP271+.62 连续非线性系统TP271+.7 变参数系统TP271+.71 线性变参数系统TP271+.72 非线性变参数系统TP271+.73 断续变参数系统TP271+.74 随机变参数系统TP271+.8 不连续(离散、断续)系统TP271+.81 采样(脉冲)系统TP271+.82 数字和程序系统TP271+.83 继电器系统TP271+.9 反馈系统TP272/278 各种自动化系统TP272 自动调节、自动调节系统TP273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TP273+.1 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系统TP273+.2 自适应(自整定)控制、自适应控制(自整定)系统 TP273+.21 特性自适应控制系统TP273+.22 学习控制系统、自行组织系统TP273+.23 极值系统(自寻最佳系统)TP273+.24 自整定系统TP273+.3 复合控制、复合控制系统TP273+.4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系统TP273+.5 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TP27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TP274+.1 自动记录和指示系统TP274+.2 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TP274+.3 自动分类与质量检查系统TP274+.4 集中检测与巡回检测系统TP274+.5 采用各种新技术的自动检测系统TP274+.51 放射线检测及其设备TP274+.52 红外线检测及其设备TP274+.53 超声波检测及其设备TP275 自动随动、自动随动系统TP276 自动拖动、自动拖动系统TP277 监视、报警、故障诊断系统TP278 自动生产作业线TP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0 计算机理论与方法TP3-05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TP30 一般性问题TP301 理论、方法TP301.1 自动机理论TP301.2 形式语言理论TP301.4 可计算性理论TP301.5 计算复杂性理论TP302 设计与性能分析TP302.1 总体设计、系统设计TP302.2 逻辑设计TP302.4 制图TP302.7 性能分析、功能分析TP302.8 容错技术TP303 总体结构、系统结构TP303+.1 元件TP303+.2 插件、机架TP303+.3 电源系统TP304 材料TP305 制造、装配、改装TP305+.1 微小型化工艺TP305+.2 防潮、防霉、防腐工艺TP306 调整、测试、校验TP306+.2 调整、测试方法TP306+.3 故障诊断与排除TP307 检修、维护TP308 机房TP309 安全保密TP309.1 计算机设备安全TP309.2 数据安全TP309.3 数据备份与恢复TP309.5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TP309.7 加密与解密TP31 计算机软件TP311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1.1 程序设计TP311.11 程序设计方法TP311.12 数据结构TP311.13 数据库理论与系统TP311.131 数据库理论TP311.132 数据库系统:按类型分TP311.132.1 层次数据库TP311.132.2 网状数据库TP311.132.3 关系数据库TP311.132.4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TP311.133.1 分布式数据库TP311.133.2 并行数据库TP311.134.1 模糊数据库TP311.134.3 多媒体数据库TP311.135.1 文献型数据库TP311.135.3 事实型数据库TP311.135.4 超文本数据库TP311.138 数据库系统:按系统名称分 TP311.5 软件工程TP311.51 程序设计自动化TP311.52 软件开发TP311.53 软件维护TP311.54 软件移植TP311.56 软件工具、工具软件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TP313 汇编程序TP314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TP315 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6 操作系统TP316.1/.5 操作系统:按类型分TP316.1 分时操作系统TP316.2 实时操作系统TP316.3 批处理TP316.4 分布式操作系统、并行式操作系统 TP316.5 多媒体操作系统TP316.6/.8 操作系统:按名称分TP316.6 DOS操作系统TP316.7 Windows操作系统TP316.8 网络操作系统TP316.81 UNIX操作系统TP316.82 XENIX操作系统TP316.83 NOVELL操作系统TP316.84 OS/2操作系统TP316.86 WindowsNT操作系统TP316.89 其他TP316.9 中文操作系统TP317 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7.1 办公自动化系统TP317.2 文字处理软件TP317.3 表处理软件TP317.4 图像处理软件TP319 专用应用软件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TP321 非电子计算机TP321+.1 求积仪、曲线仪TP321+.2 积分器TP321+.21 机械积分器TP321+.22 液压积分器TP321+.23 气压积分器TP321+.24 电气、机电积分器TP321+.3 手动计算机TP321+.5 电动计算机TP322 分析计算机(穿孔卡片计算机)TP322+.1 穿孔机TP322+.2 验孔机TP322+.3 分类机TP322+.5 制表机TP323 电子计算器TP323+.1 台式计算器TP323+.2 袖珍计算器TP33/38 各种电子计算机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31 基本电路TP331.1 逻辑电路TP331.1+1 集成化逻辑电路TP331.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逻辑电路 TP331.2 数字电路TP332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TP332.1 逻辑部件TP332.1+1 寄存器TP332.1+2 计数器TP332.2 运算器TP332.2+1 加、减法器TP332.2+2 乘、除法器TP332.3 控制器、控制台TP333 存贮器TP333.1 内存贮器(主存贮器)总论TP333.2 外存贮器(辅助存贮器)总论TP333.3 磁存贮器及其驱动器TP333.3+1 磁芯存贮器TP333.3+11 单孔磁芯存贮器TP333.3+12 多孔磁芯存贮器TP333.3+2 磁薄膜存贮器TP333.3+21 平面磁薄膜存贮器TP333.3+3 磁泡存贮器TP333.3+4 磁鼓存贮器TP333.3+5 磁盘存贮器TP333.3+6 磁带存贮器TP333.3+7 电磁继电器存贮器TP333.4 光存贮器及其驱动器TP333.4+1 磁光存贮器TP333.4+2 全息存贮器TP333.4+3 激光存贮器TP333.5 半导体集成电路存贮器TP333.5+1 双极性型半导体存贮器TP333.5+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存贮器 TP333.5+3 电荷耦合型存贮器TP333.6 超导体存贮器TP333.7 只读(ROM)存贮器TP333.8 随机存取存贮器TP333.93 交换器TP333.95 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1 水银柱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3 石英晶体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5 磁滞伸缩延迟线存贮器TP333.96 虚拟存贮器TP334 外部设备TP334.1/.4 各种外部设备TP334.1 终端设备TP334.2 输入设备TP334.2+1 图形输入设备TP334.2+2 图像输入设备TP334.2+3 文字与数字输入设备TP334.2+4 语音输入设备TP334.3 输出设备TP334.4 输入输出控制器[TP334.5] 外存储器TP334.7 接口装置、插件TP334.8 打印装置TP334.8+1 针式打印机TP334.8+2 热敏打印机TP334.8+3 喷墨打印机TP334.8+4 激光打印机TP334.8+8 各种用途打印机TP334.9 其他TP335 信息转换及其设备TP335+.1 模拟-数字转换设备TP335+.2 文字-代码转换设备TP335+.3 图形-代码转换设备TP335+.4 数字-模拟转换设备TP336 总线、通道TP337 仿真器TP338 各种电子数字计算机[TP338.1] 微型计算机TP338.2 小型计算机TP338.3 中型计算机TP338.4 大型、巨型计算机TP338.6 并行计算机TP338.7 阵列式计算机TP338.8 分布式计算机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42 运算放大器和控制器TP342+.1 运算放大器TP342+.2 运算器TP342+.21 加、减法器TP342+.22 乘、除法器TP342+.23 平方器、开方器TP342+.25 积分器、微分器TP342+.3 控制器TP343 存贮器TP344 输入器、输出器TP346 函数发生器TP347 延时器TP348 各种电子模拟计算机TP348+.1 微分分析器与增量计算机TP348+.2 直流电子模拟计算机TP348+.3 交流电子模拟计算机TP35 混合电子计算机TP352 数字-模拟计算机TP352+.1 数字微分分析器TP353 模拟-数字计算机TP36 微型计算机TP368 各种微型计算机TP368.1 微处理机TP368.2 单板微型计算机TP368.3 个人计算机TP368.32 笔记本计算机TP368.33 超微型计算机TP368.5 服务器、工作站TP368.6 网络计算机(NC)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TP38 其他计算机TP381 激光计算机TP382 射流计算机TP383 超导计算机TP384 分子计算机TP387 第五代计算机TP389.1 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TP39 计算机的应用TP391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TP391.1 文字信息处理[TP391.11] 汉字信息编码TP391.12 汉字处理系统TP391.13 表格处理系统TP391.14 文字录入技术TP391.2 翻译机TP391.3 检索机TP391.4 模式识别与装置TP391.41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TP391.42] 声音识别及其装置TP391.43 文字识别及其装置TP391.44 光模式识别及其装置TP391.5 诊断机TP391.6 教学机、学习机TP391.7 机器辅助技术TP391.72 机器辅助设计(CAD)、辅助制图 TP391.73 机器辅助技术制造(CAM)TP391.75 机器辅助计算(CAC)TP391.76 机器辅助测试(CAT)TP391.77 机器辅助分析(CAA)TP391.8 控制机TP391.9 计算机仿真TP392 各种专用数据库TP393 计算机网络TP393.0 一般性问题TP393.01 计算机网络理论TP393.02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设计TP393.03 网络互连技术[TP393.04] 通信规程、通信协议[TP393.05] 网络设备TP393.06 计算机网络测试、运行TP393.07 计算机网络管理TP393.08 计算机网络安全TP393.09 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TP393.092 网络浏览器TP393.093 文件传送程序(FTP)TP393.094 远程登录(Telnet)TP393.098 电子邮件(E-mail)TP393.1/.4 各种计算机网TP393.1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TP393.11 以太网TP393.12 令牌网TP393.13 DQDB网(分布队列双总线网络) TP393.14 FDDI网(高速光纤环网)TP393.15 ATM局域网[TP393.17] 无线局域网TP393.18 校园网、企业网(Intranet)TP393.2 广域网(WAN){TP393.3} 洲际网络TP393.4 国际互联网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TP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TP60 一般性问题TP601 理论、研究TP602 设计及性能分析TP602+.1 静态特性TP602+.2 动态特性TP603 结构、构造TP604 材料TP605 制造、装配TP606 调整、测试TP606+.1 静态测试TP606+.2 动态测试TP607 检修、维护TP61/67 各种射流装置TP61 射流元件TP61+1 有源射流元件TP61+2 无源射流元件TP61+3 数字射流元件(逻辑元件)TP61+3.1 附壁式射流元件TP61+3.2 紊流式射流元件(紊流放大器)TP61+3.3 动量交换式元件TP61+4 比例射流元件(模拟元件)TP61+4.1 对冲元件TP61+4.3 涡流元件TP61+5 液压式射流元件TP62 射流附件TP62+1 升压器TP62+2 转换器TP62+3 延时器TP62+4 抽负器TP63 检测发信装置TP64 执行机构TP65 动力源TP65+1 气源净化系统TP65+2 气源附件TP65+2.1 过滤器TP65+2.2 减压阀TP65+2.3 定值器TP66 射流控制线路TP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TP69 射流技术的应用TP7 遥感技术TP70 一般性问题TP701 理论TP702 设计和性能分析TP703 结构TP704 材料TP705 制造、装配TP706 调整、测试TP707 检修、维护TP72/75 各种遥感及装置TP72 遥感方式TP721 依传感器接受信号的来源分 TP721.1 被动式遥感TP721.2 主动式遥感TP722 依探测的波长范围分TP722.3 紫外遥感TP722.4 可见光遥感TP722.5 红外遥感TP722.6 微波遥感TP73 探测仪器及系统TP731 多光谱扫描仪TP732 遥感传感器TP732.1 微波遥感传感器TP732.2 红外遥感传感器TP733 反束光导管摄像机TP75 遥感图像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TP751 图像处理方法TP751.1 数字处理TP751.2 光学处理TP752 图像处理设备TP752.1 数字处理设备TP752.2 光学处理设备TP753 图像解释、判读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TP8 远动技术TP80 一般性问题TP801 理论、研究TP802 设计和性能分析TP802+.1 可靠性、稳定性、寿命TP802+.2 精确性、误差TP802+.3 灵敏度TP802+.4 远动信号、信号发射、接收及转换TP802+.5 作用距离TP802+.6 干扰(噪声)、抗干扰TP802+.7 最佳化、自适应性TP802+.8 信道划分TP803 结构TP804 材料TP805 制造、装配TP806 调整、测试TP806+.1 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TP806+.3 故障预测、诊断与排除TP807 检修、维护TP81/87 各种远动装置及系统[TP81] 远动元件、部件TP83 远动化装置TP84 远程信道TP84+1 有线信道TP84+2 无线电中继信道TP87 远动化系统TP871 远距离调节、远距离调节系统TP872 远距离控制和信号、远距离控制和信号系统 TP872+.1 近作用的遥控系统TP872+.2 断续遥控系统TP872+.21 频率制TP872+.22 时间制TP872+.3 连续遥控系统TP872+.31 频率制TP872+.32 时间制TP872+.33 脉码制TP873 远距离测量、远距离测量系统TP873+.1 单路遥测系统TP873+.11 频率制TP873+.12 时间制TP873+.13 脉码制TP873+.14 增量制TP873+.2 多路遥测系统TP873+.21 频率划分制TP873+.22 时间划分制TP873+.23 脉码划分制TP89 远动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9] 自动化技术经济TP1 自动化基础理论TP11 自动化系统理论TP13 自动控制理论TP14 自动信息理论TP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TP17 开关电路理论TP18 人工智能理论TP181 自动推理、机器学习TP182 专家系统、知识工程TP183 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TP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TP20 一般性问题TP202 设计、性能分析与综合TP202+.1 可靠性、稳定性、寿命TP202+.2 精确性、误差TP202+.3 灵敏度TP202+.4 随机过程、随机信号TP202+.5 过渡过程TP202+.7 最佳化、自适应性TP203 结构、构造TP204 材料TP205 制造、装配、改装TP206 调整、测试TP206+.1 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TP206+.3 故障预测、诊断与排除TP207 检修、维护TP21/27 各种自动化元件、部件、装置、系统 TP21 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1 一般自动化元件、部件TP211+.1 无触点元件、部件TP211+.2 机械元件、部件TP211+.3 流体元件、部件TP211+.31 液压元件、部件TP211+.32 气压元件、部件TP211+.4 机电元件、部件TP211+.5 电子元件、部件TP211+.51 半导体元件、部件TP211+.53 磁性元件、部件TP211+.6 光电元件、部件TP211+.7 射线元件、部件TP212/217 各种自动化器件、自动化仪表 TP212 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TP212.1 物理传感器TP212.11 温度传感器TP212.12 机械量传感器TP212.13 磁性传感器TP212.14 光传感器TP212.2 化学传感器TP212.3 生物传感器、医学传感器TP212.6 智能化传感器TP212.9 传感器的应用TP213 分配器、配电器TP214 调节器、调节阀TP214+.1 线性调节器TP214+.2 非线性调节器TP214+.3 比例调节器(有差调节器) TP214+.4 积分调节器(无差调节器) TP214+.5 比例积分调节器TP214+.6 比例微分调节器TP214+.7 程序调节器TP214+.8 最佳调节器TP214+.9 极值调节器TP215 传动装置(执行机构)TP216 自动检测仪器、仪表TP216+.1 自动测量仪表TP216+.2 自动记录和指示仪表TP216+.3 自动分析器TP216+.4 计算仪器TP217 校正元件、校正装置TP217+.1 无源校正元件TP217+.2 交流校正元件TP217+.3 有源校正元件TP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TP24 机器人技术TP241 机械手TP241.2 工业机械手TP241.3 专用机械手TP242 机器人TP242.2 工业机器人TP242.3 专用机器人TP242.6 智能机器人TP242.6+1 机器人触觉TP242.6+2 机器人视觉TP242.6+3 机器人听觉TP242.6+4 机器人嗅觉TP249 应用TP27 自动化系统TP271 一般自动化系统TP271+.1 无触点系统TP271+.2 机械系统TP271+.3 流体系统TP271+.31 液压系统TP271+.32 气压系统TP271+.4 机电系统TP271+.5 电子系统TP271+.6 连续系统TP271+.61 连续线性系统TP271+.62 连续非线性系统TP271+.7 变参数系统TP271+.71 线性变参数系统TP271+.72 非线性变参数系统TP271+.73 断续变参数系统TP271+.74 随机变参数系统TP271+.8 不连续(离散、断续)系统TP271+.81 采样(脉冲)系统TP271+.82 数字和程序系统TP271+.83 继电器系统TP271+.9 反馈系统TP272/278 各种自动化系统TP272 自动调节、自动调节系统TP273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TP273+.1 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系统TP273+.2 自适应(自整定)控制、自适应控制(自整定)系统 TP273+.21 特性自适应控制系统TP273+.22 学习控制系统、自行组织系统TP273+.23 极值系统(自寻最佳系统)TP273+.24 自整定系统TP273+.3 复合控制、复合控制系统TP273+.4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系统TP273+.5 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TP27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TP274+.1 自动记录和指示系统TP274+.2 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TP274+.3 自动分类与质量检查系统TP274+.4 集中检测与巡回检测系统TP274+.5 采用各种新技术的自动检测系统TP274+.51 放射线检测及其设备TP274+.52 红外线检测及其设备TP274+.53 超声波检测及其设备TP275 自动随动、自动随动系统TP276 自动拖动、自动拖动系统TP277 监视、报警、故障诊断系统 TP278 自动生产作业线TP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TP3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TP3-0 计算机理论与方法TP3-05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TP30 一般性问题TP301 理论、方法TP301.1 自动机理论TP301.2 形式语言理论TP301.4 可计算性理论TP301.5 计算复杂性理论TP301.6 算法理论TP302 设计与性能分析TP302.1 总体设计、系统设计TP302.2 逻辑设计TP302.4 制图TP302.7 性能分析、功能分析TP302.8 容错技术TP303 总体结构、系统结构TP303+.1 元件TP303+.2 插件、机架TP303+.3 电源系统TP304 材料TP305 制造、装配、改装TP305+.1 微小型化工艺TP305+.2 防潮、防霉、防腐工艺 TP306 调整、测试、校验TP306+.2 调整、测试方法TP306+.3 故障诊断与排除TP307 检修、维护TP308 机房TP309 安全保密TP309.1 计算机设备安全TP309.2 数据安全TP309.3 数据备份与恢复TP309.5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TP309.7 加密与解密TP31 计算机软件TP311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TP311.1 程序设计TP311.11 程序设计方法TP311.13 数据库理论与系统TP311.131 数据库理论TP311.132 数据库系统:按类型分TP311.132.1 层次数据库TP311.132.2 网状数据库TP311.132.3 关系数据库TP311.132.4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TP311.133.1 分布式数据库TP311.133.2 并行数据库TP311.134.1 模糊数据库TP311.134.3 多媒体数据库TP311.135.1 文献型数据库TP311.135.3 事实型数据库TP311.135.4 超文本数据库TP311.138 数据库系统:按系统名称分 TP311.5 软件工程TP311.51 程序设计自动化TP311.52 软件开发TP311.53 软件维护TP311.54 软件移植TP311.56 软件工具、工具软件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TP313 汇编程序TP314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TP315 管理程序、管理系统TP316 操作系统TP316.1/.5 操作系统:按类型分TP316.1 分时操作系统TP316.2 实时操作系统TP316.3 批处理TP316.4 分布式操作系统、并行式操作系统 TP316.5 多媒体操作系统TP316.6/.8 操作系统:按名称分TP316.6 DOS操作系统TP316.7 Windows操作系统TP316.8 网络操作系统TP316.81 UNIX操作系统TP316.82 XENIX操作系统TP316.83 NOVELL操作系统TP316.84 OS/2操作系统TP316.86 WindowsNT操作系统TP316.89 其他TP317 程序包(应用软件)TP317.1 办公自动化系统TP317.2 文字处理软件TP317.3 表处理软件TP317.4 图像处理软件TP319 专用应用软件TP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TP321 非电子计算机TP321+.1 求积仪、曲线仪TP321+.2 积分器TP321+.21 机械积分器TP321+.22 液压积分器TP321+.23 气压积分器TP321+.24 电气、机电积分器TP321+.3 手动计算机TP321+.5 电动计算机TP322 分析计算机(穿孔卡片计算机)TP322+.1 穿孔机TP322+.2 验孔机TP322+.3 分类机TP322+.5 制表机TP323 电子计算器TP323+.1 台式计算器TP323+.2 袖珍计算器TP33/38 各种电子计算机TP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31 基本电路TP331.1 逻辑电路TP331.1+1 集成化逻辑电路TP331.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逻辑电路 TP331.2 数字电路TP332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TP332.1 逻辑部件TP332.1+1 寄存器TP332.1+2 计数器TP332.2 运算器TP332.2+1 加、减法器TP332.2+2 乘、除法器TP332.3 控制器、控制台TP333 存贮器TP333.1 内存贮器(主存贮器)总论TP333.2 外存贮器(辅助存贮器)总论TP333.3 磁存贮器及其驱动器TP333.3+1 磁芯存贮器TP333.3+11 单孔磁芯存贮器TP333.3+12 多孔磁芯存贮器TP333.3+2 磁薄膜存贮器TP333.3+21 平面磁薄膜存贮器TP333.3+3 磁泡存贮器TP333.3+4 磁鼓存贮器TP333.3+5 磁盘存贮器TP333.3+6 磁带存贮器TP333.3+7 电磁继电器存贮器TP333.4 光存贮器及其驱动器TP333.4+1 磁光存贮器TP333.4+2 全息存贮器TP333.4+3 激光存贮器TP333.5 半导体集成电路存贮器TP333.5+1 双极性型半导体存贮器TP333.5+2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存贮器 TP333.5+3 电荷耦合型存贮器TP333.6 超导体存贮器TP333.7 只读(ROM)存贮器TP333.8 随机存取存贮器TP333.93 交换器TP333.95 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1 水银柱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3 石英晶体延迟线存贮器TP333.95+5 磁滞伸缩延迟线存贮器TP333.96 虚拟存贮器TP334 外部设备TP334.1/.4 各种外部设备TP334.1 终端设备TP334.2 输入设备TP334.2+1 图形输入设备TP334.2+2 图像输入设备TP334.2+3 文字与数字输入设备TP334.2+4 语音输入设备TP334.3 输出设备TP334.4 输入输出控制器[TP334.5] 外存储器TP334.7 接口装置、插件TP334.8 打印装置TP334.8+1 针式打印机TP334.8+2 热敏打印机TP334.8+3 喷墨打印机TP334.8+4 激光打印机TP334.8+8 各种用途打印机TP334.9 其他TP335 信息转换及其设备TP335+.1 模拟-数字转换设备TP335+.2 文字-代码转换设备TP335+.3 图形-代码转换设备TP335+.4 数字-模拟转换设备TP336 总线、通道TP337 仿真器TP338 各种电子数字计算机[TP338.1] 微型计算机TP338.2 小型计算机TP338.3 中型计算机TP338.4 大型、巨型计算机TP338.6 并行计算机TP338.7 阵列式计算机TP338.8 分布式计算机TP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TP342 运算放大器和控制器TP342+.1 运算放大器TP342+.2 运算器TP342+.21 加、减法器TP342+.22 乘、除法器TP342+.23 平方器、开方器TP342+.25 积分器、微分器TP342+.3 控制器TP343 存贮器TP344 输入器、输出器TP346 函数发生器TP347 延时器TP348 各种电子模拟计算机TP348+.1 微分分析器与增量计算机TP348+.2 直流电子模拟计算机TP348+.3 交流电子模拟计算机TP35 混合电子计算机TP352 数字-模拟计算机TP352+.1 数字微分分析器TP353 模拟-数字计算机TP36 微型计算机TP368 各种微型计算机TP368.1 微处理机TP368.2 单板微型计算机TP368.3 个人计算机TP368.32 笔记本计算机TP368.33 超微型计算机TP368.5 服务器、工作站TP368.6 网络计算机(NC)TP37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TP38 其他计算机TP381 激光计算机TP382 射流计算机TP383 超导计算机TP384 分子计算机TP387 第五代计算机TP389.1 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TP39 计算机的应用TP391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TP391.1 文字信息处理[TP391.11] 汉字信息编码TP391.12 汉字处理系统TP391.13 表格处理系统TP391.14 文字录入技术TP391.2 翻译机TP391.3 检索机TP391.4 模式识别与装置TP391.41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TP391.42] 声音识别及其装置TP391.43 文字识别及其装置TP391.44 光模式识别及其装置TP391.5 诊断机TP391.6 教学机、学习机TP391.7 机器辅助技术TP391.72 机器辅助设计(CAD)、辅助制图 TP391.73 机器辅助技术制造(CAM)TP391.75 机器辅助计算(CAC)TP391.76 机器辅助测试(CAT)TP391.77 机器辅助分析(CAA)TP391.8 控制机TP391.9 计算机仿真TP392 各种专用数据库TP393 计算机网络TP393.0 一般性问题TP393.01 计算机网络理论TP393.02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设计TP393.03 网络互连技术[TP393.04] 通信规程、通信协议[TP393.05] 网络设备TP393.06 计算机网络测试、运行TP393.07 计算机网络管理TP393.08 计算机网络安全TP393.09 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TP393.092 网络浏览器TP393.093 文件传送程序(FTP)TP393.094 远程登录(Telnet)TP393.098 电子邮件(E-mail)TP393.1/.4 各种计算机网TP393.1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TP393.11 以太网TP393.12 令牌网TP393.13 DQDB网(分布队列双总线网络) TP393.14 FDDI网(高速光纤环网)TP393.15 ATM局域网[TP393.17] 无线局域网TP393.18 校园网、企业网(Intranet)TP393.01 计算机网络理论TP393.02 计算机网络结构与设计TP393.03 网络互连技术[TP393.04] 通信规程、通信协议[TP393.05] 网络设备TP393.06 计算机网络测试、运行TP393.07 计算机网络管理TP393.08 计算机网络安全TP393.09 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TP393.092 网络浏览器TP393.093 文件传送程序(FTP)TP393.094 远程登录(Telnet)TP393.098 电子邮件(E-mail)TP393.1/.4 各种计算机网TP393.1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TP393.11 以太网TP393.12 令牌网TP393.13 DQDB网(分布队列双总线网络) TP393.14 FDDI网(高速光纤环网)TP393.15 ATM局域网[TP393.17] 无线局域网TP393.18 校园网、企业网(Intranet)TP393.2 广域网(WAN){TP393.3} 洲际网络TP393.4 国际互联网TP399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TP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TP60 一般性问题TP601 理论、研究TP602 设计及性能分析TP602+.1 静态特性TP602+.2 动态特性TP603 结构、构造TP604 材料TP605 制造、装配TP606 调整、测试TP606+.1 静态测试TP606+.2 动态测试TP607 检修、维护TP61/67 各种射流装置TP61 射流元件TP61+1 有源射流元件TP61+2 无源射流元件TP61+3 数字射流元件(逻辑元件)TP61+3.1 附壁式射流元件TP61+3.2 紊流式射流元件(紊流放大器) TP61+3.3 动量交换式元件TP61+4 比例射流元件(模拟元件)TP61+4.1 对冲元件TP61+4.3 涡流元件TP61+5 液压式射流元件TP62 射流附件TP62+1 升压器TP62+2 转换器TP62+3 延时器TP62+4 抽负器TP63 检测发信装置TP64 执行机构TP65 动力源TP65+1 气源净化系统TP65+2 气源附件TP65+2.1 过滤器TP65+2.2 减压阀TP65+2.3 定值器TP66 射流控制线路TP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TP69 射流技术的应用TP7 遥感技术TP70 一般性问题TP701 理论TP702 设计和性能分析TP703 结构TP704 材料TP705 制造、装配TP706 调整、测试TP707 检修、维护TP72/75 各种遥感及装置TP72 遥感方式TP721 依传感器接受信号的来源分TP721.1 被动式遥感TP721.2 主动式遥感TP722 依探测的波长范围分TP722.3 紫外遥感TP722.4 可见光遥感TP722.5 红外遥感TP722.6 微波遥感TP73 探测仪器及系统TP731 多光谱扫描仪TP732 遥感传感器TP732.1 微波遥感传感器TP732.2 红外遥感传感器TP733 反束光导管摄像机TP75 遥感图像的解译、识别与处理TP751 图像处理方法TP751.1 数字处理TP751.2 光学处理TP752 图像处理设备TP752.1 数字处理设备TP752.2 光学处理设备TP753 图像解释、判读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TP8 远动技术TP80 一般性问题TP801 理论、研究TP802 设计和性能分析TP802+.1 可靠性、稳定性、寿命TP802+.2 精确性、误差TP802+.3 灵敏度TP802+.4 远动信号、信号发射、接收及转换 TP802+.5 作用距离TP802+.6 干扰(噪声)、抗干扰TP802+.7 最佳化、自适应性TP802+.8 信道划分TP803 结构TP804 材料TP805 制造、装配TP806 调整、测试TP806+.1 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TP806+.3 故障预测、诊断与排除TP807 检修、维护TP81/87 各种远动装置及系统[TP81] 远动元件、部件TP83 远动化装置TP84 远程信道TP84+1 有线信道TP84+2 无线电中继信道TP87 远动化系统TP871 远距离调节、远距离调节系统TP872 远距离控制和信号、远距离控制和信号系统 TP872+.1 近作用的遥控系统TP872+.2 断续遥控系统TP872+.21 频率制TP872+.22 时间制TP872+.3 连续遥控系统TP872+.31 频率制TP872+.32 时间制TP872+.33 脉码制TP873 远距离测量、远距离测量系统TP873+.1 单路遥测系统TP873+.11 频率制TP873+.12 时间制TP873+.13 脉码制TP873+.14 增量制TP873+.2 多路遥测系统TP873+.21 频率划分制TP873+.22 时间划分制TP873+.23 脉码划分制TP89 远动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P-LINK 域展™:突破无线传输距离极限无线局域网产品现状1997年6月,全球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1EEE802.11制定出来,掀开了无线局域网发展序幕。
在无线局域网发展初期,虽然IEEE802.11技术很快成熟,成本也很快下降,但由于IEEE802.11产品与10/100M有线局域网相比存在传输速率慢的缺点,成了阻碍无线局域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后国际标准协会及生产厂家致力于提高无线局域网的传输速率,相继推出了IEEE802.11b,IEEE802.11a,IEEE802.11g标准及其商用产品。
速率由IEEE802.11的2M提高到IEEE802.11g的54M,甚至是Super G的108M,速率已经可以与10/100M有线局域网相当了。
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无线局域网产品已深入人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随着无线局域网产品的广泛应用,无线产品传输距离的问题却逐渐显得严重:空气、墙壁、玻璃和隔板等障碍物会使无线信号在传输时很快衰减,再加上外界干扰、自身干扰,造成无线传输距离近、范围小,接入用户数有限,使用不够方便等等。
即使在一户家庭、一套公寓范围内,都可能存在盲区,接收不到无线信号。
特别是中国的住房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导致无线产品传输距离问题更为突出。
大家都知道,无线局域网信号会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在室外开放环境下,无线产品的传输距离最远能连到300米;室内环境下,最远能连到100米。
这意味着要在室外300米、室内100米以外建立无线连接,普通产品办不到,只有增加设备通过漫游的办法来延伸距离、拓宽无线传输范围。
下表为在室内环境下,随着距离的增加接收信号的衰减数(此为理想室内环境下的数据,信号衰减每增加3dB,强度就会减弱一半,可以看出,无线信号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下降。
):而且,对于无线局域网来说,将无线接入点放在中心位置是最理想的,但在很多时候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