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7
北非战役的发生经过介绍北非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德国与英美之间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的一次军事行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非战役的发生经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北非战役的经过1:第一阶段在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军进攻。
由巴尔博元帅(8月起由格拉齐亚尼元帅)统一指挥的2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在利比亚展开:第10集团军(司令为贝尔蒂将军)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第5集团军(司令为加里波第将军)在突尼斯当面。
9月13日,第10集团军以5个师、1个团级集群、6个坦克营(利比亚东部共有9个意大利师)开始进攻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国“尼罗河”集团军(2个师另2个独立旅,在埃及共有6.6万人,168架飞机,其中包括驻巴勒斯坦飞机)。
英集团军在埃及、利比亚边界仅有1个展开的师。
意军推进90公里,于9月16日进逼西迪拜拉尼,但由于指挥失灵和补给中断,不得不停止了尔后的进攻。
英军则继续退后,一直到马特鲁港附近预先构筑的阵地才立住脚。
敌对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宽达130公里的“真空”地带。
北非战役的经过2:第二阶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军进攻。
12月9日,英集团军(4个师另2个旅)转入反攻,击溃了意军,在两个月内推进800余公里。
至翌年2月11日前,英军已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转入防御。
使得胜利未得到发展。
英国政府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力量,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为夺取巴尔干半岛在希腊建立战略基地。
英集团军一部从北非调到了希腊。
这就使意军免于彻底失败。
1941年初,德军统帅部将德国非洲军(1个坦克师、1个轻步兵师,司令为隆美尔中将)和一些航空兵部队调往利比亚。
北非战役的经过3:第三阶段一辆英国坦克路过一辆被击毁的德军坦克(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联军进攻。
3月31日,意德军(2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开始进攻英集团军(2个已被削弱的师另1个旅),以便前出利比亚、埃及边界,攻占塞卢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五大洲,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二战爆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与法国被迫根据与波兰的协定向德国宣战。
第二次大战的爆发在第一次大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大战结束时,战胜的协约国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惨不忍睹盘剥和敲诈,在战胜国和德国民众之间买下了仇恨的种子。
1929年经济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西方诸强的经济,在经济最为困难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民众生活极为困苦。
这一时期,苏联成立和发展。
德、意、日等国家的法西斯政党就趁民众对经济不满的机会,以打击共产主义为接口,德国纳粹党还以对“一战”战胜国进行复仇为旗帜,赢得民众的信任,竞选上台。
法西斯主义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日本把美国拉进亚太战场,最后导致美国把蘑菇云送去了日本。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二战转折性战役:1.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德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
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
这场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英军击溃了北非得意联军,从此全面转守为攻,攻克突尼斯,全歼了北非德意联军,登陆意大利,展开了战略反攻。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3.中途岛海战日本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的仅仅一个月就已经把中途岛拟定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这不仅能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当时日本高级将领中有认为空袭东京的飞机是从中途岛起飞的,还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
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面出动并攻击日本。
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
阿拉曼战役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中东战场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所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
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阿拉曼战役(图1)[1]阿拉曼战役(ā lā màn zhàn y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
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
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
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1940年7月,意大利乘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
1941年1月,英军对意军发动进攻,收复了东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俘敌13万。
2月,德国隆美尔将军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地区增援意大利军队。
在德意联军的攻势下,英军开始从利比亚败退。
1942年7月,德意联军自利比亚突入埃及,进抵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莱曼地区。
但由于盟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驻北非德军因兵力及装备补给不足而无力继续向前推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援下不断加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积极备战。
经过周密的准备,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代号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阿拉曼战役(图2)1942年10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共驻军12个师,10万余人。
他们防守在阿莱曼西南从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间的地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内容,具体内容: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东欧战场:波兰战役、苏德战争西欧战场: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珊瑚海海战亚洲战场: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 缅甸战场(滇缅战争)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大西洋战场:大西洋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波兰战役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 Battle of Dunkirk;法语 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正式的战争从1939年延续到1945年,但战争的起因以及造成的可怕后果回荡在在前后数十年的时间里。
尽管战争中英勇的功勋和技术的突破直到今天仍令人景仰,但战争的绝大部分是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破坏。
1930年代晚期,世界人口约为20亿,不到10年时间里,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造成约8000万人死亡——全世界人口的约4%。
这些照片原本是每周发布在网站上的,从6月19日到10月30日每周日上午更新一集,连续20周。
通过全部20集共900张照片,我试图探究战争主要事件、在前线和后方的人们、以及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些照片让我们得以一睹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的真实生活,和那些影响世界、将其塑造成今天样子的重大时刻。
二战中数以千计的事件曾影响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活,我希望这个大型图片叙事的方式,体现了对二战这一重大事件的公平对待,也感谢您的全程参与。
北非战役第十二集为期3年的北非战役始于1940年6月,轴心国和同盟国军队在一系列进攻与反攻中在沙漠里反复拉锯。
利比亚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已有几十年,英军则从1882年起就驻扎在邻国埃及。
1940年意大利对同盟国宣战后,两支军队几乎立刻就发生了小规模战斗。
1940年9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及,在随后的12月反攻中,英国与印度联军俘虏了约13万意军。
希特勒对这次失利的回应是,派去埃尔文.隆美尔将军率领的新组建的“非洲军团”。
在跨越利比亚和埃及的几场持久、血腥的拉锯战后,1942年末,双方迎来战事转折点——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的英国第8集团军突破防线,将轴心国军队从埃及一路赶到突尼斯。
11月的火炬行动中,英美联军数千部队在北非西部登陆,加入攻势,最终迫使剩余的轴心国部队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部投降,结束了北非战役。
”1942年11月27日,北非西部沙漠某地,在浓厚的烟幕掩护下,澳大利亚部队接近德军一处据点。
1941年,利比亚托布鲁克与西迪.奥马尔之间某地,埃尔文.隆美尔将军与德军第15装甲师在一起。
世界十大国际性战争第一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参战国:美,英,法,苏,德,日,中等60余个国家参战人数:17亿人伤亡人数:9000万人以上起因: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帝国,日本帝国,匈牙利,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妄图分割世界,世界各国被迫自卫。
主要战场: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西欧战场(1939年-1945年)苏德战场(1941年-1945年)北非战场(1940年-1943年)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场(1941年-1945年)主要战役: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长沙战役,珍珠港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基辅会战,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瓜达卡纳尔战役,塔拉瓦战役,硫磺岛大战,冲绳战役,缅电战役,空袭塔兰托,突尼斯战役,莱特湾大海战,新加坡战役,马尼拉战役,诺曼底战役,血战莱茵河结果:以德,日,意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失败第二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年-1918年参战国:英,法,德,美,奥,俄,日等30余个国家参战人数:15亿人伤亡人数:3000万起因:各帝国主义妄图分割世界主要战场:西欧战场(1914-1918)东线战场(1914-1917)巴尔干战场(1914-1918)中东战场(1915-1918)山东战场(1916)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鲁西诺夫攻势,凡尔登战役,康布雷战役,伊普雷战役,巴黎会战,加里波第战役,日德兰大海战结果: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灭亡第三大:海湾战争时间:1991年春季参战国:伊拉克,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沙特,以色列等40多个国家参战人数:12亿(所有参战国军民)伤亡人数:伊拉克伤亡20多万人,多国部队伤亡数千人起因: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挑战美国霸权和战后国际秩序主要战场:中东主要战役:科威特战役,波斯湾战役,空袭巴格达,巴士拉战役结果:伊拉克惨败第四大:三十年战争时间:1618年-1648年参战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王国,丹麦,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欧洲各国参战人数:估计为4亿人伤亡人数:无法统计起因:捷克斯洛伐克王国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独立主要战场:德意志主要战役:奥德河战役,纽伦堡战役,科尼斯堡战役,勃兰登堡战役结果:德国被分裂为314个小国第五大:七年战争时间:1756-1763年参战国:主要为普鲁士,英国,法国,瑞典,奥地利,俄罗斯参战人数:估计为6亿人伤亡人数:当时全世界百分之30的人口起因:法国,瑞典,奥地利,俄罗斯联合入侵普鲁士,普鲁士向英国求援主要战场:德国,北美,印度,北非结果:俄罗斯加入英普作战,英国夺得加拿大和印度,俄罗斯和普鲁士瓜分波兰第六大:十字军战争(七次十字军东征)时间:1096年-1327年参战国:阿拉伯帝国,埃及,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联邦,法兰西王国,土耳其帝国,拜占庭帝国,英格兰王国,波兰等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无法统计起因:西欧国家在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下发动对东方世界的侵略主要战场:中东(1096-1227)北非(1096-1227)拜占庭(1206-1327)主要战役:耶路撒冷之战,安条克战役,君士坦丁堡战役,塞浦路斯战役,开罗战役,阿勒颇战役结果:西欧国家遭遇惨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第七大:拿破仑战争时间:1804年-1815年参战国:法兰西帝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数百个国家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无法统计起因:1804年拿破仑称帝,欧洲各国入侵法国主要战场:欧洲,北非主要战役:特拉法尔海战,奥斯特里茨战役,莫斯科战役,曼图亚战役,维也纳战役,莱比锡战役,滑铁卢战役结果:拿破仑被流放第八大:朝鲜战争时间:1950年-1953年参战国:中国,美国,英国,朝鲜,韩国等30余个国家参战人数:6亿人左右起因:1950年,朝鲜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进攻韩国主要战场:朝鲜半岛主要战役:汉城战役,仁川登陆战,上甘岭战役,平壤战役结果:中国出兵保住了朝鲜,韩朝双方停火第九大:南美之战时间:19世纪后半期参战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智利等南美诸国起因:巴拉圭,玻利维亚妄图称霸南美(当时巴拉圭是南美第一强国)主要战场:南美主要战役:不清楚呵呵结果:巴拉圭,玻利维亚惨败,沦为内陆国,巴西和阿根廷夺得大量领土(这下你知道巴西为何是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了吧)第十大:东方战争(又称近东战争,是某个阶段近东战争总称)古代世界最精彩,最残酷之战争时间:模糊概念,估计是13世纪-16世纪左右参战国:蒙古帝国,土耳其帝国,拜占庭帝国,莫斯科公国,阿拉伯帝国,诺夫哥罗德王国,波兰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后期大明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加入起因:蒙古西侵,被侵略国奋起抵抗死亡人数:中国2亿人,俄罗斯4000万人,中东1亿人,东欧数百万人(每当蒙古军队破城之后,男女老幼,一个不留)主要战场: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西亚,中东主要战役:崖山战役,东安托利亚战役,大马士革战役,多瑙河会战,顿河战役,喀山战役结果:16世纪末,在俄罗斯帝国,大明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三重打击下,蒙古帝国土崩瓦解,沦为永久的弱国。
阿拉曼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非洲装甲军团与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阿拉曼战役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关于阿拉曼战役简介,这场战役指的是在二战进行中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北非的一场大规模战争,阿拉曼战役发生在1942年10月13日,之所以叫做阿拉曼战役,是因为在埃及的阿拉曼北部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德国意大利进行这场战争,战争最后的结果是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在阿拉曼战役简介中曾提及,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盟军有希望结束了德军北非装甲军团的攻势,因为在这场战争后轴心国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与运作阶段,阿拉曼战役一共分为三部分,1942年的6月阿拉曼战役正式打响。
英国集中了1000门野炮和中型炮开始对德军实行日夜轰炸,10月份英国首先发起进攻,第二天凌晨德国第15装甲师反击英国人。
德国15装甲师反击的同时,德国第16装甲师也在旁边策应,由于英国不敌德国和意大利人的双重打击开始渐渐撤退,这时候法国带兵前来阻挠,激战数日后,双方伤亡惨重,最后经过惨烈的较量德国只剩下200辆坦克,而英国还有800多辆坦克在战线北段没有投入战斗。
阿拉曼战争后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在埃及阿拉曼地区签订了和平协议。
希特勒命令德意志军团全线撤退,10月下旬的时候,英国停止追击,阿拉曼战役到此完全结束,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对埃及地区的统治,也标志着同盟国开始打响了对轴心国战略反击的第一枪,扭转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使得第二次大战的天平开始渐渐向正义的一方倾斜。
阿拉曼战役的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有许多的战役爆发在不同的战场上,其中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就是一场殊死决斗的战役。
这场战争作为一场著名的战役,经过了十二天的殊死斗争之后,最终在英国取得全部胜利的局面下,战役结束了。
这是一场属于同盟国和轴心国德国的战争。
那么阿拉曼战役历史背景究竟是怎样呢?二战时候世界各地都没有绝对的安宁,对于埃及这片土地也毫不例外。
北非战场的战斗北非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也是盟军与轴心国之间进行残酷激战的地方。
本文将就北非战场的战斗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讨这场战斗对于整个战争的影响。
一、战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非战场成为轴心国与盟军争夺欧洲控制权的关键地区。
意大利和德国的军队占领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并进一步向东扩张。
盟军则希望通过在北非战场上取得胜利,来挤压轴心国势力范围,并为将来的进攻做准备。
二、远征军的进攻1940年,英国远征军在北非登陆,开始了对意大利军队的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军逐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重夺了一些重要城市,并迫使意大利军队撤退。
然而,德国军队的介入改变了局势,他们积极介入战斗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德军的反攻1941年,德国将领隆美尔率领的第五装甲兵团到达北非,德军开始了反攻。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致使英军陷入困境。
德军迅速占领了利比亚的大片领土,并对埃及进行进攻。
但是,由于补给线的延长和后勤困难,德军最终未能攻入埃及,战线陷入了僵持状态。
四、盟军的反攻1942年,盟军发动了反攻,他们重组了部队,增援了物资,并从各个方向对德军进行围剿。
美国将领巴顿指挥的部队在突尼斯地区发起了进攻,并最终将德军赶回了突尼斯。
同时,英国远征军在埃尔阿拉明等地也展开了攻势,逼迫德军不得不撤出。
五、战争影响北非战场的战斗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德国的失败使轴心国的地区扩张受到了阻碍,并给盟军在欧洲的进攻提供了契机。
其次,北非战场的战斗使人们重新评估了战争的面貌,开始更加注重机动性和机械化战争的重要性。
最后,北非战场的胜利改变了盟军和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态势,为未来的战争形势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北非战场的战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激烈战役,对于整个战争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斗的胜利使盟军重新确立了在欧洲的地位,并为未来的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突尼斯战役盟军反击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纳粹德国占领了法国和北非大部分地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
然而,正义与自由的力量从未停止抵抗,盟军决定在突尼斯战役中展开一次重要的反击。
突尼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的一次关键战役。
它发生在1942年11月至1943年5月期间,涉及盟军(由英国、美国和法国自由法军组成)和轴心国(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激烈战斗。
在战争初期,德国对北非的控制给盟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军占领了突尼斯,这不仅给盟军带来了战略压力,而且为纳粹德国在北非地区的控制力带来了更多巩固的机会。
然而,盟军并不打算轻易放弃。
他们决定在突尼斯发起一场持久而艰苦的反击战。
盟军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驱逐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夺回北非的控制权,并为在欧洲大陆解放战争中奠定基础。
盟军的反击战开始于1942年11月8日,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来逼迫德军和意大利军队撤退。
由于战场地势复杂,天气条件恶劣,战斗本身变得异常艰苦。
然而,盟军士兵的坚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使他们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盟军的反击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他们成功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夺取了关键的地理要点,并俘获了大量的敌军士兵。
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改变了战场上的态势,而且提振了盟军将士的士气。
在战役的后期,盟军越来越接近突尼斯。
然而,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并不打算轻易放弃这座城市。
他们进行了一场顽强的抵抗,并试图阻止盟军的进攻。
1943年5月12日,突尼斯最终被盟军攻占。
这意味着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的防线被突破,盟军夺回了北非的控制权。
突尼斯战役的胜利对于盟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标志着他们在北非地区的胜利和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
突尼斯战役盟军反击的胜利不仅是战争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向世界展示了正义与自由的力量从未放弃的决心。
这场战役的胜利激励着盟军在后来的战斗中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并为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和平的世界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Second World War),简称二战,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球战争[1],最后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地点欧洲,东亚,东南亚,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时间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战方同盟国,轴心国结果同盟国获胜伤亡情况6100万人以上(同盟国)约7000万人死亡主要指挥官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希特勒,裕仁天皇,毛泽东[2]性质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标志德国闪击波兰转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战役战后世界格局欧洲霸权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大国战争损失5万多亿美元导火线凡尔赛和约战后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主要发明武器原子弹,各式导弹主要发明机种战斗机,喷气飞机,舰载直升机主要发明舰船航母,潜艇主要发明枪炮突击步枪,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筒主要发明科技各种雷达,密码机主要发现青霉素审判日期1945年11月20日1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德、意、日争霸世界霸权的主要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
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帝国,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并借由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国几乎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邻近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