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
- 格式:ppt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7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的文化探究发表时间:2016-09-20T11:26:56.9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景娜[导读] 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摘要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瓯剧也叫“乱弹”,1959年改名为“瓯剧”。
瓯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代又一代“瓯剧人”坚持的结果。
它由艰难生存到喜获重生。
涌现了很多著名的瓯剧表演艺术家,陈茶花、邱一峰、叶啸峰、叶在湄、方汝将等。
他们为瓯剧付出了艰苦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瓯剧的小生是“上四脚”之一,在瓯剧中有“生”者,主也之说法。
往往也是瓯剧最高水平的代表。
关键词声腔特点演唱方式唱腔语言一、瓯剧声腔唱法的技术含量与情感契合1.瓯剧小生声腔的用声特点本论所指的“唱法”主要根据“戏曲声乐”的特点而言。
部分标杆对照(技术含量),则来源于歌唱方法中的用声技术与技巧。
我国大部分剧种都有生、旦、净、丑等行当。
瓯剧也不例外,但瓯剧小生较之京剧等剧种,在唱法上是有区别的。
本人观摩了瓯剧《杀狗记》、《东欧王》等剧目,小生在唱法上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演唱有三种用嗓:真声(本嗓)、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混声(声带的部分振动),也就是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
他们演唱的主要声腔是乱弹腔,音调柔美,曲调丰富,善于抒情,很有民歌风,表现力很强。
在唱段的高音区,假声一般都比较“尖”、“细”,小生所唱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嗓不一样,小生的唱法虽然用的也是假声,但是他的声音比较宽、亮、柔,听起来声音清脆,不过不像旦脚,并不柔媚,也不粗野。
要想掌握得恰如其分相当不容易。
小生声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高腔、昆曲、徽调、皮簧、滩簧等。
有些戏曲爱好者就说瓯剧的小生声腔太过柔软,听起来不刚硬,没有像京剧小生那样强健,听起来有男子汉的气概,我想也许这就是瓯剧小生区别于其它戏曲小生的原因吧,如果听起来不柔软的话,也就不是瓯剧小生声腔的特点了。
瓯剧的论文2000字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瓯剧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文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音乐朴素、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
2008年6月7日,瓯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温州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史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
1959年,以温州古称“东瓯(王国)”,又有瓯江流贯全境,因改称“瓯剧”,并以其为剧种名行于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盐腔迅速占领了温州城乡。
清代,由于它声音高亢,被泛称为“高腔”,是时已流布于全国各地。
古来戏曲音乐的发展,有其极大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流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吸收影响,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盛极一时,至今,其流行区域的格局,基本未变。
[2]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胜凤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先后将“更新”、“红星”两个乱弹班的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为后来建团模制。
1957年起,政府从又先后选派(调)一些政治、行政及业务创作干部扩充剧团班子、队伍,形成一个体制较为完善、力量较为强大的戏曲编演团体。
瓯剧瓯剧,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
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
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性的“三月班”,农闲时结班做戏。
农忙时务农。
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
后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性班社。
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
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为主。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
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
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瓯剧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
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
在瓯剧“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
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
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
瓯剧的前世今生2010-01-05创建于1959年的温州瓯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从2009年跨越至2010年。
明天下午,已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版《高机与吴三春》将在温州大剧院隆重上演,把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在此之际,本文作者叶大兵先生作为该团半世纪历程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人,不由感慨万千。
叶大兵瓯剧的前身温州乱弹,是我市在民间土壤上生长发展起来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
据史料考证,距今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
它不仅历史悠久、剧目丰富、音乐多采,而且在表演上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
它曾经活跃于温州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中。
每当乱弹班演出时,农民群众便纷纷扶老携幼,聚集观剧。
有的甚至爬山越岭,特地跑数十里路赶去观看。
“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尽扶童携伴以至,游观者常至夹道而立,拥挤不开”(见清《张棡日记》光绪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可见广大群众对温州乱弹的喜爱。
旧时戏班生存艰难在旧时,民间对戏曲团体不称剧团,而称“班”。
新中国成立前,温州乱弹班先后有几十个之多,如老锦秀、老如意、竹马歌、新益奇、新高升、瑞平马歌、瑞平润玉、新紫云、新凤玉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颇受民众欢迎的剧种,在旧时被歧视压迫,艺人们生存没有保障,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上世纪50年代,我曾对艺人的生活作过调查。
过去的乱弹艺人,随身三件宝:“一张破草席、一条破旧棉絮、一条破麻袋”,走到哪里就睡到那里,和乞丐没有两样。
有些人甚至连这些也没有。
晚上睡觉时只好把戏班中的布质道具“城门”一爿当席,一爿当被,艺人叫这是“睡城门下,盖石头块”。
有的就弄点稻草,把身子蜷伏在上头,行话叫“虾儿炒粉干”。
因此,在乱弹班里,流行着一项特殊的习俗:谁添置了蚊帐,艺人把这叫“造新房子”,不论帐子是新是旧,都得掏腰包,花一两块钱,打点酒、买点肉,请同班艺人吃一餐。
其他艺人燃起红蜡烛,在帐子上挂起红绸,吹起唢呐,以示庆祝。
可见当时乱弹艺人的生活是多么贫苦。
转移演出地点时逢下雨,艺人们没有雨伞,就用稻草撑开架在头上代伞;没有雨鞋,就在布鞋底上缚上薄砖块。
温州的传统文化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温州的传统文化是其深厚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反映,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温州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文化的新面貌,这些都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代表了温州地区的语言,也反映了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温州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温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声调、语法等方面,比如说“澎湃”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péng pài”,而在温州方言中读作“bàng pài”。
温州方言的存在反映了温州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州民间文化温州民间文化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温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民间宗教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瓯剧、龙泉青瓷、温州绸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温州木雕文化的代表。
温州木雕制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的青睐和赞誉。
温州木雕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瓯剧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瓯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表现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
瓯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青瓷是温州的一种传统陶瓷,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温州绸是温州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东瓯永固,踏歌长行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瓯剧温州社会生活音乐创新政策支撑传承一、瓯剧与温州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
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
作为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记忆的重要功能,可以部分“活现”当时社会生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东瓯地区的瓯剧亦然,其积淀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层,是打开温州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也是反映温州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瓯剧可以说是温州的文化之根。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是温州地区最有影院的剧种,它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市辖一个县市区为中心流行区、旁及丽水、台州两市地区,原及闽北、赣动北一带地区。
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它在音乐腔调上,既有“曲牌体制”的高腔、昆腔,也有“板式连套体”(由李子敏先生提出,所有板式、腔句均可连接入“套”,故称之为“板式连套”)体制的乱弹腔、徽调(皮、簧);更有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调唱调,不仅其行当表演、化妆、砌末都有其独具的风格,在剧目上,更是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瓯剧有大中小型传统剧目450多个,其中84本为“正统”的传统剧目。
这84本中,属元杂剧剧本3部、明杂居1本、清传奇13本,有17本剧目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曲海目》。
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的一出经典折子戏。
这部戏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对这部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以便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1. 白牡丹对课的剧情概述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传统折子戏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诚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白牡丹是一位富家女,她与贫困书生周仁勇相爱,但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
在困境中,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化解了家族的误会,坚定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2. 白牡丹对课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白牡丹对课不仅仅是一个戏曲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刻领略到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爱情观。
在戏曲表演中,艺术家们通过唱、念、做、打等各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白牡丹对课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为后人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个人观点和感悟白牡丹对课所展现的爱情、家族、忠诚等主题深深触动了我。
这部戏曲作品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白牡丹对课,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4. 总结和回顾在本文中,我通过对白牡丹对课的全面评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深入剖析了该剧的剧情概述、文化传承价值以及个人的观点和感悟。
通过对这部经典折子戏的分析,我相信您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白牡丹对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会按照您的要求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白牡丹对课”。
文章的总字数将会超过3000字,以确保能够全面展开讨论。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有益的信息和启发,期待为您撰写更多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的一出经典折子戏,深受观众的喜爱。
这部戏曲作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剧情悲喜交加,情感真挚动人,不仅展现了爱情与家族之间的矛盾,更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
走进南戏体验瓯剧研学之旅心得瓯剧又名温州乱弹,是我国“南戏”发祥地:温州地区的古老剧种,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小分队进行了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有走访老艺术家,走访温州市.文化局,温州市文化馆,观看瓯剧演出,简单学习瓯剧历史和表演,宣传瓯剧艺术,问卷调查,深入温州市瓯剧团和民间瓯剧团,调研温州市民对瓯剧的看法,拜访温州市黎明区蒲鞋市小学了解关于学校创办瓯剧社团的相关工作等等。
活动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充分锻炼着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队员深深感受到了历史传统的博大精深,当传统艺术瑰宝上升为现代人的信仰与渴望之时,队员们也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这一趟遥远的“寻瓯”之行没有白来。
悠悠历史,瓯剧是数百年来历史积淀下的古老剧种,经受了多少个年代风雨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脉相承。
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
曲曲传情绝唱,震撼华夏儿女心。
观看瓯剧,回顾历史6月20日他们来到杭州剧院观看温州市瓯剧团带来的《东瓯王》的表演,在座无虛席的杭州大剧院里他们被这场瓯剧中的精品所打动,现代的舞美效果,华丽的人物包装,无一不体现着传统瓯剧的现代回归。
浓郁的瓯越元素,富有“瓯韵”的唱腔,很多在场的观众和他们一样也觉得叹为观止。
在演出后台,他们采访到了瓯剧团的副团长蔡某女士,她也是此次表演中的花旦一角。
聊天过程中他们也了解了她和瓯剧的结缘的故事,还有她一路走来的故事,在谈话中他们]深深能感受到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对瓯剧发展的期望,同时他们也说出了他们的一些想法,让瓯剧真正走出温州,走向大学生的群体中。
他们又结识了一位在瓯剧团演出的小弟弟,虽然他只有十四岁,但在他的复述中他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瓯剧的热爱和他一直会坚持下这份艺术事业的勇气,在大家眼里虽然他还小,但他们被他这份传承老艺术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城市,温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技艺和习俗。
作为温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承载了温州人民世代流传的智慧和记忆,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独特之处和对温州文化的影响。
让我们从浅入深,逐步揭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概述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许多著名的传统艺术和技艺,以及习俗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温州瓯剧、瑞温白塔的制作技艺、婺剧传统曲艺、婺剧木偶戏、瑞安炮竹制作技艺、温州鲁迅社爱新觉罗·溥仪标本馆、温州老字号等。
这些项目展示了温州人民对传统艺术和技艺的热爱与传承,也代表了温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温州瓯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瓯剧在温州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根基。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剧本内容而闻名,被誉为“剧坛明珠”和“东方艺术之钻石”。
瓯剧在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得以继续在这个地区流传下去,并成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瑞温白塔制作技艺瑞温白塔是温州建筑中独有的一种特色建筑,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通过巧妙的砖石搭建和精细的装饰,瑞温白塔成为了温州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保护和传承瑞温白塔制作技艺,不仅是对温州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温州人民智慧与勤劳的凝聚。
四、婺剧传统曲艺婺剧作为温州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剧目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婺剧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剧情曲折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婺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温州传统文化,提升婺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婺剧木偶戏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一种木偶戏种类,婺剧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韵味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三一文库()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与瓯剧零距离_550字
我与瓯剧零距离——记温州瓯剧团之行大
家对瓯剧了解多少?对于我们同龄人来说,真
是知之甚少!
24号下午,我们小记者一同走进温州瓯剧团,有幸去感受瓯剧独特魅力!有着丰富的传统
艺术底蕴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高机与吴三春》是瓯剧团隆重推出的一台瓯剧大戏,《高
机与吴三春》由老瓯剧《高机别》改编而成。
在记者沟通会上,导演杨小青老师、编剧张烈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部戏改编的思路和本剧的
特色,在听完了沟通会后,受益匪浅,对《高
机与吴三春》这部瓯剧有了大概的了解。
为了
更深入的了解这部戏,了解瓯剧。
老师又带我
们走进幕后。
演员们为我们展示了这部戏的经
典选段。
我们纷纷提出了疑惑已久的问题。
“
穆叔叔,请问为什么国家要把瓯剧列入非物质
文化遗产呢?”
温州市瓯剧穆团长为我做出了解答“瓯剧
是地方的文化,而非物质遗产需要的是独一无
20 × 20。
|Xi Ju Yu Ying S h i.戏剧与影视■■昆曲体脉,浙闽风情赏苍南吹打——“集锦头通”艺术特色蔡瑶瑶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集锦头通”—苍南吹打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吹打艺术,本文将从其曲调来源、乐器组合、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进行叙述关键词:苍南吹打乐昆曲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六山一水三分田”形容的便是地处浙闽交接的苍南。
随着历史的进展,“鼓吹乐”流传至民间并发展开来,流传 至苍南的吹打乐吸收了昆曲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具有苍 南特色的吹打乐,即“苍南吹打乐”。
“吹打乐”流传至苍南 吸收了当地的人文特色,由此造就了颇具苍南特色的吹 打乐一“集锦头通”。
本文将从其曲调来源、乐器组合、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叙述。
一、“集锦头通”概念厘定“集锦头通”作为苍南民间保存较完整的八套头通套 曲之一,对于它的起源却没有确切的文字史料可查询,民间对于其的起源各执一说。
首先是徐兆格在平阳民间音 乐史《平阳艺咏》中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集锦头通”产 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0 ),在戏开演前昆剧班子的乐 师们,为了使自己的戏剧区别于其他并别出心裁地以笛 子为主奏乐器,辅之以拉弦乐器,相间使用打击类乐器由 此将昆曲中最优雅而抒情的曲段连缀起来,当时的人们 就称其为“集锦”,“集锦头通”便由此而生。
①“儿童唇吻叶 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
®这句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贡生张綦毋对当时平阳境内兴办昆曲班场面的描绘,也 反映了当时昆曲艺术的流行也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和验证 “集锦头通”的起源与“昆曲”的渊源。
其次,第二种观点便是来自《集锦头通(原昆剧唱腔 曲)》序中民间著名鼓师。
杰出的民间吹打班领军人物杨 大伦所刻印的的一段文字:“集锦头通”约有300年历史,这是根据我师父林阿云所说‘我师父陈明荣曾说过“集锦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63-02头通”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
以“剧”字结尾的常见两字词语本文档只归纳以“剧”字结尾的两字词语,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主要参考资料,以网络百科和中小学教材为辅。
白剧(bái jù):白族的主要戏曲剧种,历史悠久,流行于云南西部白族聚居区。
悲剧(bēi jù):①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②比喻不幸的遭遇。
编剧(biān jù):①编写剧本。
②编写剧本的人。
惨剧(cǎn jù):指惨痛的事件。
潮剧(cháo jù):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腔调上还保留着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传统。
丑剧(chǒu jù):指有戏剧性的丑恶事情。
川剧(chuānjù):四川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
傣剧(dǎi jù):傣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的地区。
滇剧(diān jù):云南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和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
侗剧(dòng jù):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等侗族聚居的地区。
赣剧(gàn jù):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弋阳腔发展而来,流行于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歌剧(gē jù):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
桂剧(guì jù):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汉族说北方话的地区。
国剧(guó jù):指一个国家的广为流行的传统剧种,如我国的京剧。
汉剧(hàn jù):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行程有很大的影响。
旧称汉调。
沪剧(hù jù):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由上海滩簧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