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患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2例护理【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护理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多发生于6~7岁的儿童。
若处理不当常可导致神经、血管损伤、W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
本科自2004年5月-2008年5月共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5~10(平均7.5)岁,左侧25例,右侧37例,合并桡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中13例行手法复位,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术,固定4周,石膏去除后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9例手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石膏托固定2~3周,然后指导肘关节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年龄小的患儿适当行被动屈伸等运动。
1.3 护理方法1.3.1 心理护理该病儿童多见,因患儿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差,常以啼哭表达疼痛及不适[1],不能配合治疗。
因此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增加非痛苦性接触时间,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取得患儿信任。
同时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向其讲解有关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以及家长负性心理对患儿的影响,稳定家属情绪,以便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配合。
1.3.2 术前准备常规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
检查患肢皮肤有无水泡、压伤及感染。
对于患肢肿胀者,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术前嘱患儿尽量平卧,抬高患肢,指导患儿做握拳伸指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按骨科常规备皮,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1.3.3 术后护理1.3.3.1 一般护理 (1)体位,术后根据麻醉方式选择合适体位。
患肢肘关节屈曲15°~20°位,贴胸位固定,下垫1软枕,抬高患肢15°~30°并制动。
(2)监测生命体征。
(3)连接各导管。
1.3.3.2 伤肢护理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感觉、运动情况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护理体会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多发病,其发病部位一般在肱骨髁与肱骨干之间的扁平扩张部,小儿6岁左右时干骺端开始扩展到两个凹陷部位,两个凹陷部位之间有着极薄的骨干,此处又是肱骨圆柱往下行至三棱形的应力弱点[1],薄且脆。
而且还存在韧带结构的松弛,不能形成保护功能。
骨结构特点导致儿童在肱骨骺上易发生骨折,若治疗不当易得肘外翻和内翻畸形、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疾病。
临床症状:肘部明显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患肢较健肢缩短,X线拍片检查可确诊。
由于患者为儿童,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及功能锻炼,对骨折的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其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0月间收治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80例,其中男58例,女31例,年龄4-16岁,平均8.4岁;致伤原因:平地跌伤43例,坠落伤56例,车祸伤76例,其他原因5例。
其中左侧76例,右侧104例;伸直型178例,屈曲型2例;尺偏型117例,桡偏型16例,中间型47例;Gartland分型[2]Ⅱ级以上的151例,Ⅲ级以上29例。
患儿伤后来院就诊时间为2-48小时,平均4.6小时。
行内固定手术180例,治愈率100%;根据Flynn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3]:优良率为97.98%。
1.2手术方法:采用经皮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基础麻醉结合臂丛麻醉,患肢外展,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双手握住前臂顺势对抗牵引,矫正桡偏或尺偏移位。
桡偏移位者要达到解剖复位,尺偏移位者复位后维持在轻度桡偏位: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弹力绷带固定肘部极度屈曲位。
常规术野消毒、铺巾,由肱骨外髁方向与肱骨干纵轴线成30°-40°角。
向后成10°角经皮穿入一枚直径1.5-2.0mm的克氏针。
克氏针穿过对侧骨皮质;另在肱骨小头处与肱骨干平行,向后成10°角经皮穿入同样大小的克氏针并穿透对侧皮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作者:于庆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2期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我们在重视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护理技术是否得当、合理,而功能锻炼正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自2003~2009年,我科共收集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计277例,配合治疗及时进行了正确、科学的功能锻炼护理和指导,总结出了一套护理方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功能锻炼方法指导肱骨髁上骨折的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患肢功能锻炼。
其方式以主动活动为主,以被动活动为辅,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恢复患肢的功能。
1.1 早期(1~2周) 此期间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不稳定,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收缩训炼,包括用力握拳、充分伸直五指、屈伸腕关节等。
应从手法复位后或麻醉消失时立即开始,根据患肢的肿胀程度,每日约2~4次,每次约5~10 min。
感到疲劳时,逐渐减少活动量,增加活动次数,促使肿胀消退。
1.2 中期(2~3周) 此期间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肿胀消退,骨折断端初步稳定。
应在原活动基础上加大活动幅度,活动时间也可延长5~10 min,循序渐进进行肌肉收缩训炼。
1.3 后期(4~6周) 此期间主要症状为局部软组织恢复正常,骨折部已有足够骨痂。
外固定解除后,开始练习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让患者坐于床头桌旁,上臂平放于床头桌上,掌心向上,健侧手平放于患肢手腕部,用力逐渐向下按压,然后再屈曲向上,反复进行。
每日约3~4次,每次约10~20 min。
2 不利于功能锻炼因素2.1 疼痛患儿突然遭受外伤,发生骨折,会因为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
应引导患儿以及家属尽快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并配合有效的镇痛措施。
2.2 生活方式改变患儿因伤病住进医院,离开了家人、伙伴、同学,接受的是吃药、打针以及整复等给肉体上带来痛苦的治疗;面对的是陌生病房及穿着白大衣的医生、护士;加之生活不能自理,被迫卧床。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前后的护理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好发骨折,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1]。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肘内翻畸形,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前臂缺血坏死和神经损伤麻痹或缺血性肌挛缩。
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肘后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2例,由于加强了手术前后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4~13岁,平均7.6岁。
左侧36例,右侧26例。
类型:伸直型48例,屈曲型14例;其中开放骨折7例。
致伤原因:跌伤49例,交通伤9例,其他伤4例。
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8例。
外伤至手术时间2 h~4 d。
1.2 治疗方法肘后直切口,起点为尺骨鹰嘴,长6~8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纵形劈开肱三头肌腱膜及肌束,切开骨膜及关节囊,暴露并清理骨折端。
直视下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1.6~2.0 mm克氏针自肱骨内、外髁进针将骨折端交叉固定,见肘关节活动度正常,骨折端无移位,检查提携角正常或稍大于正常后剪除多余克氏针,针尾折弯后留于皮外。
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并放置引流片,无菌纱布包扎,石膏托固定肘关节功能位。
1.3 治疗结果术后7~9 d拆线,无一例切口感染。
术后3周拆除石膏托,4~5周拔除克氏针。
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肘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合并神经损伤者,神经功能均恢复。
采用Shanno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2],62例中肘关节功能优51例, 良10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8.4%。
经随访1~9年,无一例发生肘内翻畸形。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儿童的天性以玩耍为主,病房布置要温馨,暖色调,墙壁上可张贴动漫图画,房间内可摆放积木,玩具,公仔供儿童玩耍。
这样可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减轻肢体的疼痛感。
在和患儿交流时,语言要通俗易懂, 态度要和蔼可亲,治疗上也容易取得患儿的配合。
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体会
尹冬芳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1996(002)005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体会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10005)
尹冬芳主题词肱骨骨折/护理,肱骨骨折/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损伤,也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
处理不当,常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正中神经损伤、时内翻畸形和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
【总页数】1页(P43)
【作者】尹冬芳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1
【相关文献】
1.小议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护理体会 [J], 吴洪霞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体会 [J], 郭妍莉
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后护理体会 [J], 姚洁;董博
4.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体会 [J], 蒋媛敏;唐春艳;
5.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体会 [J], 蒋媛敏;唐春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要点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要点如下:
1、饮食调理。
肱骨上髁骨折通常属于外伤性疾病,可能跟患者进行剧烈的运动有关,平时需要多注意饮食清淡,应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菠菜等,补充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伤口部位的卫生护理。
患者需要多注意伤口部位的卫生,短时间内避免接触污水,也应避免用手触摸,否则可能会出现感染的情况。
3、功能锻炼。
患者需要适当的进行功能锻炼,比如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训练等,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以免局部的关节僵硬。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护理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一70%,常见于5—10岁的儿童,以5—7岁的男孩最常见。
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高处跌落时产生的过伸或屈曲暴力引起。
跌倒时手掌着地所受暴力传导至薄弱的鹰嘴窝导致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
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一、临床表现肱骨髁上骨折伤后局部迅速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压痛点明显,完全骨折者很易查觉骨折摩擦征。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
3、注意有无肱动脉损伤或压迫后所发生的血管缺血性症状。
4、X线 CT等检查结果。
二、临证(症)施护:1、肱骨髁上骨折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中悬吊。
2、患肢瘀血肿胀者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薰洗,中药薰洗时注意水温适宜,防止烫伤。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三、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谈富营养宜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2、骨折中后期宜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
如骨头汤、猪肝汤、墨鱼汤、瘦肉、猪腰等。
四、用药护理:1、遵医嘱服中药,宜饭后温服。
2、遵医嘱局部外敷,观察不良反应。
五、情志护理经常巡视病房,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六、并发症的护理1、感染:密切观察术后体温的变化,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应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2、血管损伤:当发现患肢缺血时,应尽可能使骨折复位,同时伸直患肘,多可解除血管的压迫,恢复血供。
3.骨筋膜综合征:严重的血管损伤未经处理可致骨筋膜综合征,致Volkmann挛缩,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护士应勤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与损伤不成比例的剧烈疼痛,尤其是手指被动牵拉痛;前臂张力性肿胀;感觉异常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
我曾经接诊过一例因摔跤导致肱骨髁上骨折的小患儿。
在当时,孩子
被家长告知有肩部无力和疼痛的状况,X光照片显示出患儿肱骨髁上骨折,家长很担心,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及肩膀的未成熟,我提出了用夹板、海绵
垫和布带固定治疗的方法,以期尽量减少手术并减轻孩子的痛苦。
在治疗期间,家长每天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精心呵护。
孩子每天被要求
做一些特定的肩膀运动和体位改变,以帮助他们恢复活动度。
一周后,孩
子开始感到肩膀疼痛减轻,随着治疗的持续,他们最终顺利恢复了活动度,疼痛也完全消退。
总的来说,毫无疑问,对于这种比较年轻的患儿,恢复的关键是正确
的夹板和海绵垫,以减少正常活动受到的压力。
此外,父母也不能忽视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关护和安慰,以使孩子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司马海娟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2(027)00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Flynn评分标准:丢失提携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6°~10°为良,11°~15°为可,>15°为差.其中优62例,良12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9%.肘内翻4例,无Volkmann挛缩病例.结论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使患者采取适当的康复活动,降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
【总页数】2页(P579-580)
【作者】司马海娟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顺产后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J], 郭忠芳;孟秋丽
2.耻骨联合分离产妇20例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J], 高洁
3.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J], 徐璐
4.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J], 夏士金
5.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J], 冯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年7月 第21卷 No.3131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应用徐升梅 (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医院 黑龙江宁安 157421)【中图分类号】R9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131-01【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支气管哮喘;应用效果 在临床中,支气管哮喘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特别是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差,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1]。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干咳、胸闷以及憋气等症状,肺部无哮喘、喘鸣音,长时间使用止咳药与抗生素,临床效果较差。
大部分哮喘患者由于疾病未及时控制与治疗,会造成患者较大痛苦,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生活,因此掌握其发病机制、及时诊断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择1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
所有患者诊断符合有关标准。
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8±2.4岁;病史:1~7个月,平均病史:3.0±0.5个月;对照组男38例,女30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6.0±2.2岁;病史:1~7个月,平均病史:3.1±0.5个月。
临床主要表现:咳嗽,气喘,出现哮鸣音及湿性罗音,严重者存在喘憋症状。
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1)患者发生刺激性干咳且夜间恶化;(2)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3)支气管舒张实验、皮肤变应原检查结果均为阳性;(4)排出其它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
1.3治疗方法两组均行吸入50μg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每天两次;并采用64μg布地奈德鼻喷剂进行治疗,每天两次,共治疗60d。
1.4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具体过程主要包括:(1)制定护理路径:按照卫生部相关临床路径标准,根据支气管哮喘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2)实施步骤:对入组患者发放护理计划表格,按照护理计划评估患者病情、增强宣教力度等,同时做好交接班工作,并通过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实施相应调整;(3)具体实施过程: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发生的情感及负面情绪,制定有关干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
同时护理人员应仔细做好前期知识储备工作,熟悉掌握病理知识和护理技术,另外积极主动地发扬认真的工作态度,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疏导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心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哮喘的治疗成功率。
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
通过暗示、说服、示范、解释,训练病人逐渐学会放松技巧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利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调节的作用。
②症状与环境护理如果患者发生哮喘症状,应选择坐位姿势进行给药。
若哮喘反复发作,应该及时行吸氧等对症措施;同时及时清洁环境,定期对房间消毒,避免室内出现霉变、灰尘等情况;③饮食护理哮喘发作时机体消耗量较多,且发作过程中难以进食,缓解后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根据需要供给热量。
如病情危重靠进食不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可静脉输注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等。
还要禁食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虾、蟹、牛奶及蛋类,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等。
患者疾病改善时可建议其适量训练,从而改善患者体质。
④雾化吸入护理干预:注意雾滴体积尽可能地小,防止产生雾水沉浮于呼吸道黏膜,阻碍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
同时注意观察雾化吸入药物配伍禁忌、药物过敏等情况。
注意监测患者心率,避免雾化吸入中发生痰堵、呛痰以及缺氧等现象。
给予止咳排痰等对症治疗措施,对于痰液粘稠等患者应该多喂水,同时联合其他护理方法。
2.结果2.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析研究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9%(治愈34例,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41%(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7例,无效14例)。
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其它方面对比研究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92.5分)、护理满意度(98.53%)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支气管哮喘是通过多种细胞介质介导的,并且以呼吸道高反应为发病机制的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2]。
所以护理过程中应该首先使呼吸道通畅,再纠正缺氧、纠酸等对症治疗措施[3]。
大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往往因过敏性鼻炎所致,因此应该及时采取相关护理干预,它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
另外护理人员应该与家属积极交流,做好家属心理护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并积极做好健康宣传,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总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徐文利.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13(5):661-662.[2] 刘双红.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2,3(22):176-177.[3] 冯广华.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5(12):1966-1967.60例患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李子君 (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 湖北公安 434300)【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131-01【摘要】 总结了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后的早期护理,包括术后仔细观察患肢,及时发现前臂缺血的早期症状;患儿的心理护理、患肢的护理、功能锻炼及健康教育。
认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是发生在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的骨折,多见于5~12岁儿童,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1]。
由于肱动脉挫伤或压迫后发生血管痉挛,常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和前臂高度肿胀,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缺血性肌挛缩,如不及早处理,容易引起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爪形手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
现将2012~2014年5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历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5~13岁。
屈曲型骨折14例,伸直型骨折42例;手法复位25例,手术治疗35例。
结果本组中60例患儿,伤后3个月返院复查,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2例患儿骨折后超过24h入院,虽经手术治疗,伤后3个月返院复查,患肢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出现手臂缺血性肌挛缩爪形手畸形,功能障碍。
2例失访。
护理前臂缺血的临床观察前臂缺血的早期症状有:患肢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部皮肤苍白发凉;末梢循环不良;被动伸直手指时引起前臂剧烈疼痛[2]。
皮肤、神经干与肌肉对缺血的耐受性不同,肌肉耐受缺血的时间最短,大约完全缺血4h即可发生坏死,虽血运复通,肌肉不能恢复,肌肉中心坏死严重,周围靠肌膜部可有肌细胞存活。
神经干对缺血的耐受性虽较肌肉长,但敏感,前臂缺血30min,即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缺血12~24h,可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缺血6h,血运复通后,神经干不完全坏死功能部分回逆[3]。
笔者认为早期发现前臂缺血的症状,积极妥善处理,是防止本症状进一步发展导致爪形手的关键。
疼痛是前臂缺血的最早表现,也是患儿的一个重要主诉。
对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的患儿要认真听取其对患肢疼痛的描述。
若表现为不能耐受的持续性疼痛,且被动伸直手指时前臂疼痛加剧,要高度怀疑本症状的发生。
本组出现前臂剧痛14例。
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肢手指苍白发凉、桡动脉搏动消失,考虑为肱动脉受损供血障碍。
发现此种情况要立即通知医生,尽早手术探查。
本组患儿3例入院时已出现肱动脉受损供血障碍。
另一种是由于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严重、术后石膏绷带固定太紧,压迫患肢造成前臂肿胀,桡动脉搏动减弱;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指疼痛加剧,此时若不及时处理,则逐渐加重,皮肤光亮菲薄出现张力性水疱,要立即解除压迫。
临床上这种情况多见,本组有18例出现这种现象。
感觉异常由于疼痛的掩盖,患儿常不能及时自诉感觉异常。
应立即检查患肢感觉是否存在,与健肢相比,患肢是否有麻木,感觉减退、消失或异常敏感不能碰触的现象。
功能障碍由于创伤严重、肌肉损伤肿胀或神经功能受损,手指主动活动功能丧失或障碍。
患肢的护理无论是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早期要认真听取患儿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肢皮肤情况,分析患肢疼痛的原因。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
本组病例有2例行手法复位术石膏托固定的患儿,术后诉患肢疼痛加重,观察发现患肢末梢苍白发凉,桡动脉搏动减弱。
立即通知医生,急诊行手术探查,解除对血管的压迫,恢复血液供应,未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现象。
本组病例8例行手术治疗石膏托固定的患儿,术后4h内出现前臂缺血的早期症状。
本护理组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症状轻重采取两种方法:症状较轻的立即采用双套结悬吊抬高法:即用一根绷带打双套结拴在患肢手腕部,将绷带取合适长度挂在输液架上,使上臂与身体接近于垂直的角度。
症状较重的采取松懈包扎患肢的绷带,是患肢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数分钟,然后重新包扎固定,用软枕头垫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严重的采用双套结悬吊抬高法。
必要时根据医嘱快速静脉注射甘露醇脱水剂,减轻患肢肿胀。
心理护理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5~12岁儿童,有的患儿哭闹不止,耐心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引导患儿描述自己的感觉,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教患儿练习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肩关节内收、外展活动,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练习。
每天评估患儿锻炼的方法是否正确,向患儿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