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作文讲义三内容充实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0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分析语段的作用●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分析语段的作用●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扬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6.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每年至少两次进村入户,与帮扶群众唠一唠________,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各种矛盾,并为他们提供一些________的帮助,已经成为全省四十多万名帮扶干部________般的工作常态。
A. 家长里短力所能及家常便饭B. 柴米油盐力所能及司空见惯C. 柴米油盐无微不至家常便饭D. 家长里短无微不至司空见惯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
B.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C.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从内因驱动到外因推动的一个转变,是学习者情绪状态的一个转变。
D. 教师如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作法只会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A.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B.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C.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长篇非虚构作品《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________,________。
这部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问题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
①一方面真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②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③如何作用于当代人的心灵④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⑤如何处理史识与史事的对话⑥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A. ①②③⑤④⑥B. ①②⑤④⑥③C. ②①③⑥⑤④D. ②①④③⑥⑤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
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
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
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
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一项是(3分)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一项是(3分)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孤独,使他洗去人生喧闹,去寻找无言山水,远逝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岁月中大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绵绵情思.。
4.。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离经叛道”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
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第一讲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详细的剖析,正确领悟其含意,掌握写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左支右绌,因小失大。
一篇文章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掌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要点是正确审题第一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仔细地读清楚,同时注意要点字词,把这些要点字词频频咀嚼并认真推测,还要细读命题中的“要求”或“注意” ,并把它们全都表此刻文章中间。
考场上,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想作文又是一种如何的关系?1.审清“标记”,确立文章体裁审题第一是确立文章体裁。
一般状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标记” ,抓住了表现体裁“标记”的要点词语,就能够确立所给题目属于哪一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要求,确立文章范围审题不单要确立文章的体裁,还要确立题目所划定的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贴题,要点突出。
3.审清“题眼”,确立写作重心审题还要依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立文章的要点,而确立文章要点的要点就是抓住“题眼”,比方要点词、要点句、表示语等。
掌握住了“题眼” ,也就掌握住了文章的要点。
4.审清因素,确立文章内容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归纳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模糊,这就给审题增添了难度。
对于这种题目,只需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添有关系的新的因素,就能正确地确立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展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水到渠成了。
用“戴着枷锁跳舞”来形容考场作文堪称形象而熨帖。
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材的考试,它有自己的规则,不行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所以,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尔后行,切忌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只需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看法鲜亮,完整部是能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正直,缺乏了一点耐心和仔细。
所以,审题时必定要正直态度,做到耐心、仔细,力争迅速、全面、正确。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课题第一课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教学目标1.从词义的轻重范围、词语的用法、词义的色彩等角度辨析近义实词。
2.从基本含义、语法作用、恰当位置等方面辨析易混虚词。
3.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在一个语段中辨析词语表达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分析学生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易混易错现象。
难点:关注第六版《新华字典》中词义变化的和新增加的词语。
●设计思想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对这一考点应从理解辨析入手,将着力点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上。
除了系统梳理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外,要在对历年考题的剖析中找寻应对方法。
●教学资源1.2011至2015年全国及各省相关高考试题。
2.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相关章节①文艺作品的词汇规范化②同义词③几个常用词的辨析④词类家族的奥秘⑤词以类聚●课堂反馈1.(2015·无锡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广袤无垠的大漠深处,由于地球独特的地壳结构、地质作用以及风蚀、水流等因素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
大自然的创造力常常令人,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家观光和探险。
大自然的奇观为人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人类出自然、生命的真谛。
A.其他瞠目结舌前来想B.外界叹为观止前去悟C.表层赞不绝口前往品D.表面望洋兴叹上前探2.(2015·南京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着黄山的雨云。
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
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
触目皆是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
A.悬又因石破天惊冷峻B.挂只要惊天动地严峻C.飘既然触目惊心冷酷D.扬一旦天翻地覆严酷3.(2015·盐城一模)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金秋,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了苇草被称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波涛般雄浑。
第三讲作文要内容充实一、考点详解写作文,言之有物忌空洞。
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
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是: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有什么内容。
那么,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来进行判分的呢?1.阅卷老师判定“内容充实”的标准是:(1)中心对照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
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
(2)材料运用法。
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添加,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
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的分类。
2.阅卷老师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2)抒情性散文: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3)议论文: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二、佳作剖析高分秘笈这篇文章从哲学辩证法说起,开门见山地引出“方圆”的话题,然后借助三个分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是指文章感情要真实、材料要翔实、人物要丰满。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内容不够充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或者议论的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者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2.在议论文中,引用了一些无效事例,堆砌了大量的繁琐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致使论据与观点脱节。
3.在议论文中,引入的事实论据少,又只分析原话题材料,缺少衔接过渡成分,缺乏论证过程。
有时,对材料取舍不当,还造成文章观点材料的脱节和详略不当。
4.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事件不详细、不具体、不生动、不实在,要么就是对要素的交代泛泛而止。
5.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够到位,感情抒发不够明确,缺少情感的起伏变化,单调无味;叙事散文中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真题演练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
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
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
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关键字】语文第四讲结构合理一、考点详解文章结构是组织安排写作内容的思路。
关于“结构”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是: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那么,阅卷老师眼中好的作文结构是怎样的呢?1.相对稳定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即“三三五”式或“三二四”式,也就是全文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本论部分可分为三个或两个段落,引论、结论各一段,总共五个段落或四个段落。
全文以800~1 000字计,引论、结论各写100字,本论部分每段写200字(或300字)左右。
2.正反对比式的议论文结构。
正反对比进行论证,使阅卷老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对考生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一目了然。
3.记叙文务必在扫尾或结尾点明所叙内容的主旨,使阅卷老师不再花时间去琢磨故事所表达的内涵。
4.相对有特色的记叙文结构。
如:(1)铺垫映衬式。
用此事来衬托彼事,用一个人来衬托另一个人,以求在层层铺垫中突出中心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凸显主题。
(2)多方联想式。
现象(自然、生活、社会)→感受→思考(感悟、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联想(思考引发的思维联系,发散并强化思考成果)→印证(回归或升华)阅卷感悟:结构要板块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当然也要避开三段论。
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了什么,段与段之间是否界线分明。
如果看不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打高分。
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或者用小标题的方式显现,这应该是最清晰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佳作剖析高分秘笈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题目拟得好——“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把善待错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这就远远高出了那些只知就事论事的考生,这说明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激活全篇。
当然,作者在选择论据上也费了一番心思,曹禺一例是正面的例子,论述了“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李经纬一例则是反例,从反面论述了“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6.1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B.近代以来,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西化的命运,唯有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至今尚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独立精神和自主心态。
C.为探询奥巴马对朝外交政策,朝鲜不仅高调宣布其试射远程战略导弹,而且强硬中止与朝鲜的相关协议,美国则拒绝与其单独会谈,美朝双方僵持不下,形势如箭在弦....。
D.在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告诫年轻人,要想在中国创业成功,不能简单的照搬美国的创业模式勿期望一挥而就....。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 如何让中国戏曲在海外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C. 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D. 费新我的左手书法与通常习见的右手书法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使欣赏者产生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审美感受。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某人写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
敝人素喜诗歌,学习之余,附庸风雅,凑成几句,微瑕颇多,但自己不能修改,望您于工作之暇给与斧正并不吝赐教。
B.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余爷爷,获悉您老病了,家父让我登门探望,未能见面。
现敬献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C.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
第八讲学习2015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高考范文,是我们写好考场作文的最好教材。
认真学习高考范文,可以体会到高考阅卷教师的现场取舍,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考场作文的写作。
从报刊公布的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真题再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审题立意】“智慧”是什么?阅卷组认为,“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
“善”是智慧的出发点,不善的经验、能力、境界只能产生“奸诈"和“狡滑"。
“妙”,是智慧的归宿点,它迥然不同于普通、平常、一般,而占据了智力的高点.“活",是这两点的连结和必由之径,没有“活水”的淘洗和推进,经验、能力、境界永远不能更生,只能老去;这种“活",表现为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写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不需要对“智慧"的内容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即可。
【学习体悟】一、古人的事例能不能用?全文只写一个名人的写法可不可以?很多专家都指出,考场作文里古代名人的事例泛滥,这种做法不好,不接地气,不利于取得好的分数。
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要得出结论:考场作文不宜用古人为事例?专家又指出,考场作文,全文只写一个名人,这种做法在阅卷时不受青睐,最好不用。
那么,事实又如何呢?请看下面这篇优秀作文。
庄子的智慧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
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
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
"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
“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
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复习含答案课题高考文言文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难点重点:1.识记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 1.在语境中对相关实词迁移运用的能力 2.整体把握语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6、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二、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三、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 3、势拔五岳掩赤城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6、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7、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课后测评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划线的句子●PPT (见附件)第二课时●课堂反馈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词语。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第三讲作文要内容充实一、考点详解写作文,言之有物忌空洞。
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
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是: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有什么内容。
那么,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来进行判分的呢?1.阅卷老师判定“内容充实”的标准是:(1)中心对照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
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
(2)材料运用法。
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添加,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
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的分类。
2.阅卷老师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2)抒情性散文: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3)议论文: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二、佳作剖析高分秘笈这篇文章从哲学辩证法说起,开门见山地引出“方圆”的话题,然后借助三个分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是指文章感情要真实、材料要翔实、人物要丰满。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内容不够充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或者议论的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者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2.在议论文中,引用了一些无效事例,堆砌了大量的繁琐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致使论据与观点脱节。
3.在议论文中,引入的事实论据少,又只分析原话题材料,缺少衔接过渡成分,缺乏论证过程。
有时,对材料取舍不当,还造成文章观点材料的脱节和详略不当。
4.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事件不详细、不具体、不生动、不实在,要么就是对要素的交代泛泛而止。
5.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够到位,感情抒发不够明确,缺少情感的起伏变化,单调无味;叙事散文中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写景散文中写景角度单一呆板,缺少变化,景顺序不清晰,杂乱无章。
那么,我们怎样让作文内容充实呢?一、选择素材的四种方法高考考场作文,我们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充实作文内容,更好地表现主题,须运用以下方法:1.与时俱进法在选择材料上,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
“新”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
材料新鲜,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
特别是近三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不避热点,优秀作文中也注重使用新材料。
对于一轮作文复习而言,积累并能运用当前最新热点素材是高考作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1)具有新敏视角。
关心时事,多读书报,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
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栏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2)引入时代活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材料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
当今所见所闻,皆可入文。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
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
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有的还未被词典收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
作文适当引入作为点缀,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3)注重观念更新。
新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留意身边活生生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新问题,捕捉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命题。
边练边悟1(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这篇文章,可能用到的素材有哪些?请列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胡适一生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赞扬和批评他的人都表现到了极致。
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自己的反对者,而是正视别人的批评。
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恰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
他年老时身居台湾,大陆人民不认可他,他坦言:“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分之六十的事对国家有益,剩下百分之四十我是不怕骂的。
”并说:“允许别人说话是形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人之老矣,仍保持一份平和谦卑的心态,正视别人的指责,他的谦和君子之风永远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2)陈独秀主张激进革命,拒绝接受渐进改良派的任何批评建议,最终因自大而决策失误,致使无数共产党人被杀害,其本人也被开除党籍。
2.古今中外纵横法此法主要是指援引典型的古今中外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
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能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
近几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与事件。
如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运用了以下史料:屈原与汨罗江,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苏武的牧羊守汉节,昭君的出塞,诸葛亮的谦思,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苏东坡的“突围”,岳飞与风波亭,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积淀。
边练边悟2请以“慈善”为题,写一个片段,要用到古今中外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
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
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
如果不能,毋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
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
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
“亚圣”孟子有云:“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
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
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3.撷英取华法撷英取华法,即向名家诗文取料,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储备丰富的营养。
将这些潜藏的储备应用到作文中,便是信手拈来,撷英取华了。
这些材料一旦撷取,进而还能为全文构思助一臂之力!加强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高考,能写出个性作文。
边练边悟3请运用撷英取华法,以“感谢挑错”为题,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护生即护心,护心则身在,何处皆可为画。
”因师傅弘一法师的一句劝勉,子恺先生“雪在枕边犹可画”。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漫画大师,犹在感谢挑错中获益匪浅。
丰画两羊,以二绳分别引之。
有农人见之笑道:“仅用一绳引头羊即可。
”丰先生顿然了悟,遂改之。
丰子恺不高傲,不自恃,面对农人的挑错勇于改正。
倘若他不感谢挑错,又怎会在中国漫画史上开一派先河!又怎会于青史上留下一个不朽的名字。
感谢挑错,成就了大师传奇的一生。
4.寻小搜微法题材不怕“小”,还要敢于写“小”!它既是克服材料贫乏之径,也是创造文章新活之途。
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就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类材料,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于纷纭大千世界中,是可以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的。
取材的范围是没有涯尽的,无论其材料娇艳明媚,或朴素庸常;或沃土温室,或村野虚墟;或雍容尊贵,或卑微无名。
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姿容,散发持久沁人的馨香。
多少大家的小品文,写的往往是常人小事,有如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闲适,或淡雅,或隽永,或亲切……当然,寻小搜微法的“搜寻”功夫,要求作者有眼光、思想和感情,有独到的发现,有笃实之情、精辟之识以及空灵之笔,力避随流附众。
边练边悟4以“方与圆”为话题,运用自己身边的素材,写一个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时时在想,以论坛为平台,以真诚为基础,相互关心,互相倾诉,把思乡情绪转化为建设富强美丽家乡的一种动力,提出好的建议,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在外学到、听到、看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回家乡,这本身就是给政府分忧,给领导解困的善事!因论坛这个平台,把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论坛是一个大家庭,网友才是论坛生存的脊梁。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
生活告诫我们:真诚待人,平淡处世,这才是为人之根本;真言强压、直话计较,处处以己为中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
为了人生目标的实现,为了顺顺坦坦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妥协,灵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