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同步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诗词三首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 ) 姘.( )头嗟.来之食()陛.( )下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思。
⑴木兰当户织(当:)⑵赏赐百千强(强:)⑶相随饷田去(饷:)⑷右手秉遗穗(秉:)3.根据给出的诗句,补充上句或下句。
⑴万里赴戎机,。
⑵吏禄三百石,。
⑶,梦回吹角连营,⑷,赢得生前身后名。
4.请从课文中摘录三个对偶句。
⑴⑵⑶5.从诗歌的体裁来看,《木兰诗》是一首,《观刈麦》是一首,《破阵子》是一首。
6.有些诗句中含有成语。
请根据例子,从自己积累的古诗词中选取一句,写出与其相关的成语。
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古诗句:成语:读选文,回答问题: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以上选录的《木兰诗》中的四段就像四个场景,展现着木兰的活动。
请给这四个场景分别取一个名字。
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8.请揣摩并写出木兰在这四段中的感情变化。
9.木兰一到家就忙着换回女装,这说明了什么?10.木兰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第二部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坦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黄”与“苍”是两种颜色,它们代表着与打猎有关的两种动物,请写出它们各自代表的动物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浪淘风簸.自天涯。
()A.颠簸B.簸箕C.巅峰(2)水村山郭..酒旗风。
()A.一个地名B.依山而建的城C.山顶(3)书.湖阴先生壁。
()A.书法B.写C.一本书(4)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排列B.推开门C.门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3.下列关于《浪淘沙》(其一)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汹涌气势B.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C.“如今直上银河去”说明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银河D.“同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要和家人一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4.下列关于《江南春》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红绿交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B.“绿映红”的“映”字,从视觉上突出了“江南春”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C.“千里莺啼”从声音的角度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D.第三、四句描写烟雨中的“楼台”,为全诗添加了寂寥、忧伤的情感5.下面对诗歌《书湖阴先生壁》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古代诗词三首》同步练习1一、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这首诗选自(朝代)(人名)所编的。
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根据原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语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4、结合全诗,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诗中第五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回家后的气氛。
你认为本段的高潮部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6、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比较阅读】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1961年2月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五尺枪”指民兵操练时用的步枪,五尺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虚数手法,不一定是五尺。
《木兰诗》中也有这种写法,请找出来并对它的作用试作简单分析。
2、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3、《为女民兵题照》一诗中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你能从古今各找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例子(除木兰外)吗?二、阅读《观刈麦》,回答问题。
第14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空吟.( )烂柯.( )侧畔.( )长.精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歧.路( )金樽.( )珍羞.( )投箸.( )二、选择题.....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珍羞.(害羞)不胜..寒(经受不住)B.直.万钱(直接)冰塞.川(堵塞)C.济.沧海(渡)弃置..身(丢弃,放在一边)D.万木春.(春天)把.酒(执,持)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丽景象)B.云归而岩穴瞑.(昏暗)C.连月不开.(开放)D.是.日更定矣(这)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玉盘珍羞直万钱B.政通人和,百废俱兴C.云归而岩穴暝D.属予作文以记之6.下列各项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基础知识综合7.下列划线诗句都含有典故,请为各诗句选择合适的选项。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③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A.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希望自己能被朝廷委以重任。
C.既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D.含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8题;共29分)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 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 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 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3.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 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病树”是比喻________,“千帆过”“万木春”是比喻________。
14《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珍羞(害羞)不胜寒(经受不住)B.直万钱(直接)冰塞川(堵塞)C.济沧海(渡)弃置身(丢弃,放在一边)D.万木春(春天)把酒(执,持)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jǐ)苍海。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kē)人。
D.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投箸(zhù)婵娟(chán)闻笛赋(fù)B.金樽(zūn)丙辰(chén)冰塞川(sāi)C.绮户(qǐ)琼楼(qóng)长精神(zhǎng)D.朱阁(gé)宫阙(què)烂柯人(kě)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贵)B.今日听君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C.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远大理想)D.千里共婵娟(指嫦娥)5.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6.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画上“√”)清平乐(lè yuè )茅檐(yán yáng)剥莲蓬(bō bāo) 亡赖(wáng wú)相媚好(méi mèi)翁媪(wēn ǎo)二、拼一拼,写一写。
傍晚时分,夕阳照在xī ()疏的篱笆上,几只qīnɡ tínɡ ()正落在上面休息。
三、辨字组词。
宿()未()径()菜()宜()味()经()彩()四、判断对与错。
1.“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的“阴”是“阴天”意思。
( )2.《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xīng”。
()3.“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意思同“无赖”。
( )五、选一选,填一填。
1.《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________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________风光。
(A动静结合晚春 B动静结合早春)2.《四时田园杂兴》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A南宋范成大B.北宋范成大)3.“清平乐”是_________名,诗人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农村风俗画。
(A曲牌辛弃疾 B词牌辛弃疾)六、根据要求写一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七、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
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古诗词三首题目 ——-—四五六分数一、给下面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u6 (螺-^nuo <rxian ( '-chui (luoan3、江南好,风景旧曾三、比一比,再组词。
四、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 句意:1、读拼音, ting •••,只有敬rcui <Uudn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1、相看两不 山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yon ting 2、遥望洞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磨:句意: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谙: 句意: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遥望洞庭山水翠,口银盘里一青螺。
3、能不忆江南?1、《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让我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孤寂的心悄的诗句是:2、《望洞庭》一诗中让我能想象到的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3、《忆江南》一诗中令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春光的诗句是: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湖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 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1、这句话写的是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2、诗人的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把“洞五、 A 、比喻B 、拟人C 、反问D 、对比六、 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七、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部分答案:四、1、满足。
鸟儿飞走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在月光皎洁的深秋,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相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宇静。
在月光的照耀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带着宇静和柔和。
庭湖的水色”比喻成 ,把“洞庭湖中的山水"比喻2、和谐。
打磨。
3、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五、I、B 2、A 3、C 六、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歌谣三首
同步练习
古歌谣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它们既富有韵律感又
具有教育意义。
下面是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中的三首古歌谣,供同学们进行练。
第一首:《渔歌子》
渔家傲·白鹭洲头渔舍间
白鹭洲头渔舍间,梅子洲北有鱼滩。
宝剑沉水暗结凤,而今有楼新减寒。
放歌一曲长云脚,双燕如丝随露乾。
一襟花雪人争折,十里听松翠群攒。
千古松江沧海老,包十丈龙虎叫因。
去年元夕,月明人尽望江边。
第二首:《听音识字》
木木木木,木有什么字?
林林木木,林有双耳字。
火火火火,火有什么字?
灶灶火火,灶有两只脚。
土土土土,土有什么字?
士士土土,士有一口嘴。
第三首:《骆驼》
骆骆骆骆,骆驼横走背上丘。
行走宽广步幽幽,天旋地转逍遥游。
两侧行人肃穆酬叹,忍受艰难背上采。
古往今来载经书,海河之上勤劳骄。
驼出边城就传说,驼眼明亮智慧少。
秋涛险峻驼自备,沼泽荆棘驼行舍。
心地慈善好心胸,内外形体似大象。
干瘦宽方影壮仿,自行车骡马代表。
这些古歌谣通过韵文形式生动地描绘了渔歌乡间、繁忙的渔市、认字的乐趣以及骆驼的形象。
希望同学们通过同步练习,加深对这
些古歌谣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语文能力。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一、《古诗三首》导学1.1、引言《古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1.2、学习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掌握《古诗三首》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正确运用于写作和表达中。
二、《古诗三首》练习题2.1、填空题1.课文中“曹溪湖底绿苔齐”中“苔”指的是()。
A. 花 B. 草 C. 水草 D. 青苔2.课文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参与商”所指的是()。
A. 古代的商人 B. 文人墨客 C. 武士 D. 美玉2.2、选择题3.下列哪句话是《古诗三首》中的描写?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B.“曹溪湖底绿苔齐。
”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D.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古诗三首》中描写的景色是下列哪个? A. 碣石 B. 绿苔 C. 沧海 D.山河2.3、问答题5.请简述《古诗三首》背后的主题是什么?6.你认为古诗中的作者想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思想?三、《古诗三首》答案解析3.1、填空题1. D. 青苔。
解析:本句描写了曹溪湖底覆盖着青苔,绿意盎然。
2. B. 文人墨客。
解析:“参与商”通常指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诗中表达了人生短暂,相逢易散的意境。
3.2、选择题3. C. “人归鸟惊,桂楫翻舟。
” 解析:这句话描写的是人归途中惊起鸟群,桂楫风吹舟翻的景象。
4. B. 绿苔。
解析:绿苔覆盖着曹溪湖底,呈现出一片青翠的景象。
3.3、问答题5.《古诗三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的轮回感慨。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观照和对生命的思考。
6.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是: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时光,感悟生命的无常和轮回,明白生死无常,体悟世界的美好和残酷。
《古代诗词三首》同步练习木兰诗一、积累整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贴()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2. 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_______2)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思考与探究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 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 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 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
四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一、根据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规范。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qīng tíng()立上头。
2.麦花开着雪白的花朵,但是菜花已经xī shū()了。
3.他的房间非常zá luàn(),想找个东西都不容易。
4.春天到了,燕子又飞了回来,在wū yán()下筑起了巢。
二、形近字组词。
梅________ 麦________ 唯________ 蛱________海________ 青________ 惟________ 峡________三、下列诗词句展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请在括号中填写句中的儿童正在做的事情。
(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宿新市徐公店》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所作,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通过对____________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 《四时田园杂兴》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作,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__________的景象。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__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赞美。
3. 《清平乐▪村居》是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所作,词人描绘了___________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的羡慕与向往。
五、阅读天地。
(一)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 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同步训练一、基础运用1.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泣涕零如雨(零:零散。
)B.纤纤擢素手(擢:伸出。
)C.盈盈一水间(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D.札札弄机杼(弄:玩弄。
)2.判断下列说法。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3)《石灰吟》和《竹石》都是托物言志诗,表面上写物,实际上表达诗人的志向。
()(4)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马诗共有23首,本课所选为其中的第5首。
()(5)郑燮,又名郑板桥,唐代书画家,最擅长画兰、竹。
()3.品析诗句。
(1)读到“千锤万凿”,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让我想到的画面,感受到石灰石。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现出(2)本课三首古诗都是诗,我们还学过这样的古诗有《》,请默写这首诗:,。
,。
4.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你能根据提示要求填写出相关的古诗词吗?(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想起了两句诗“,。
”(2)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于谦曾经写了一首《石灰吟》,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是:“,。
”(3)毕业前夕,你想用古诗句来表达你和同学的惜别之情,你会吟诵:“,。
”(4)当你看到兄弟二人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时,你会用曹植《七步诗》中的诗句:“,?”对他们进行规劝。
5.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 13课诗词三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1.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 怀旧空吟闻笛赋B. 忽复乘舟梦日边C. 到乡翻似烂柯人D. 拔剑四顾心茫然2.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笔断意连,牵丝不断B. 劲健雄峻,神韵飘逸C. 和谐匀称,端庄整齐D. 笔意流畅,粗细相间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B. 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受阻、理想不得实现。
C.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D.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象征的手法,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现实主义的诗风。
4.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5.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 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古代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机杼(shū) 军帖(tiē) 可汗(hàn)
B. 鞍鞯(jiàn) 辔头(pèi) 麾下(huī)
C. 戎机(róng) 金柝(tuó) 策勋(xūn)
D. 云鬓(bìng) 童稚(zhì) 霹雳(l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 木兰不用尚书郎
D. 不知木兰是女郎
3. 下列句子中补充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农夫)背灼炎天光
B. (军队)万里赴戎机
C. 可汗问(木兰)所欲
D. (阿姊)当窗理云鬓
4. 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D.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5.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
(4)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
6.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小麦覆陇黄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镜帖花黄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伴皆惊忙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2)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 C【解析】A项中“杼”应读zhù,“帖”应读tiě,“汗”应读hán;B项中“鞯”应读jiān;D项中“鬓”应读bìn。
2. C【解析】C项中“不用”古义为“不愿做”,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
3. D【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明确具体的省略对象,D项中“当窗理云鬓”的应该是木兰,而不是阿姊。
4. C【解析】诗句的停顿要看具体句子,有些不能拆开的词语,就不能断开,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做参考。
C项正确的划分应该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 (1)排比互文 (2)反复 (3)夸张 (4)借代
【解析】阅读诗句,比对修辞手法的特征进行辨别。
如第(1)题由结构相同的四个句子组成,就构成了排比修辞;第(4)题“千里足”指骏马,运用的是借代修辞。
6. (1)陇垄田埂,这里指麦地 (2)帖贴粘 (3)火伙伙伴
7. (1)朔气传金柝 (2)雌兔眼迷离 (3)背灼炎天光 (4)五十弦翻塞外声 (5)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默写时,必须尊重原文,不能有错别字,不能加字或减字。
“朔”“灼”容易写错,“生前”容易误写为“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