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指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是关键。
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定出详细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国内区域经济差异1.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其中,沿海地区的发达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同时还反映在教育、交通等方面。
1.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重要的因素:1.2.1 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占人口多、土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些发达城市在经济发展早期,就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成功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1.2.2 人口因素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城市的人口密度越高,经济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因人口基数小,缺乏人口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缓慢。
1.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可以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政策环境的稳定与公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发展路径和对策针对不同的区域,我们需要探索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现有经济条件,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例如,内陆地区可通过发展物流业扩大市场,而沿海地区则应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差异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和差异,尤其是欧洲大陆区域的经济差距不小。
例如,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可能发展的比较均衡,而东欧地区的经济相对欠缺竞争力。
2.2 影响因素分析2.2.1 地理因素国家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些拥有发达港口和交通工具的地区,可以更容易地发展世界贸易和物流业。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分析刘亚清【摘要】This paper use a 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 model(FEVD) 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expenditure and net export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rowth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citizen consumption, FDI and net expor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st area in China, while middle area's growth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with higher effects on fixed asset investment comparing with the east area and west area. The results we got have direct policy implications on th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存在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有利于外贸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而内陆地区受制于交通不便的限制,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2.政策扶持措施的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的政策扶持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展相对滞后。
3.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观念,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有利于商业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题影响1.经济增长率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导致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平衡。
2.人口流动和资源失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不均衡,一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同时,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3.社会问题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剧,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解决方案1.制定差异化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和措施。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促进经济增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特别是加大对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消除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3.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知识和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衡。
202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目•结论和建议录01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制约了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研究背景和意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暴露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战略意义重大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和方法VS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我国区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的现象。
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但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01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资源环境约束0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市场化程度不高03我国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阶段差异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政策因素影响各地区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0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财政倾斜、优惠税收等措施,吸引要素流入,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66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刘一璇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陕西西安 710075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中,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发展失衡现象,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既有先进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
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城市之间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也不均匀。
本文从以上三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出发,分析了各种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引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福祉的主要体现,虽然我国经济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只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动国家各方面发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进一步推动我国按照“五位一体”布局来科学全面发展,不仅要从全局上解决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也要解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
不平衡是指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不平衡,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也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
唐宋后,经济中心南移。
在明清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衰败,被西方列强任意欺辱和瓜分,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也都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快速发展经济的重任,也基本是全盘接受已建立的工业体系,我国的工业体系多在城市,为了优先发展工业,也就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也加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政策导学民主决策,加强对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改革实施的社会监督。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
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
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 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
2021.02真情 教育探索291(三)增强国民消费疫情期间人们以少出门,不出门为常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中小企业亦受影响,因此,在疫情得到缓和以后,国家采取措施刺激国民消费,例如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实施和完善并且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广、推出消费券等。
重视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进而进一步增强国民消费。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之间的对外贸易断增加,也由此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取,会导致国家与国际脱轨、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说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家应当提升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对外贸易的条件,提升区域合作力度,促进国内国外贸易经济互相促进。
此外国家还要重视企业的良性发展,致力于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有实力担当的经济支柱。
四、结束语基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密切交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的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全球供应链短缺、全球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贸易问题严峻等问题,造成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量下滑,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稳定。
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有关加强疫情防控的法律,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处罚制度等措施;中国政府始终对与疫情有关的信息,秉承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人士的关切,并努力加深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通国际社会同舟共济、一起抗击新冠疫情。
为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但国际经济与贸易还需加大力度提升交易量。
本文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问题,研讨出一系列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策略,制定防止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战略,并不断完善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国民消费支出,从而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论述我国目前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现状对策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建国之初,我国已经形成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工业布局结构,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新建工业项目大致上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越地位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先发地区。
到了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之后,全国逐步形成了新的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区域经济新格局诞生。
四个经济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晋、豫、鄂、湘、赣、皖)、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渝、川、滇、黔、桂、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辽、吉、黑)。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架构,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目前,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
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并且已经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通过对我国的区域性收入的现状、原因和相关对策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对省内之间,省际之间,特别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解决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分别从产业调整等六个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标签: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分配制度1 区域收入差距概况1.1 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1)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世界银行指出,过去20年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提高幅度最大的国家。
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相对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47。
在股市楼市的双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48已成定局。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我国去年人均GDP只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增加与基尼系数呈正比。
以上数据都是根据正常收入计算的,如果将偷税漏税,官员腐败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内的话,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将更加严重。
(2)引起消费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总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投资乘数效应也迅速降低,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下降。
这样就会形成汉斯·辛格所指出的收入——需求——投资恶性循环,即“大多数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致使国内市场狭小,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全国居民消费指数从1994年124.1下降到2000年的100.4。
表1可以看出从2001到2006年我国消费率依然呈下降态势。
一、倒U型理论的主要内容:1965年,威廉姆森(Jeffery G. Willamson)发表《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资料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曲线理论。
该理论是以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为基础,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扩大、缩小以及消失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个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的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距的变动轨迹是“先拉大后改进”。
威廉姆森受伊斯特林实证思维的启发,把对区域不平衡增长问题的研究,由纯理论的假说和推演,转向了实证分析。
他利用英格兰东部长达1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全世界24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析”,提出了“倒U型理论”,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威廉姆森将这种“倒U型变动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第一、劳动力的迁移。
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运输条件落后,迁移成本过高,制约了劳动力迁移的规模。
此时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迁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只有具有一定技能,企业家精神和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才倾向于迁移。
但是经济进入起飞发展阶段后,运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迁移成本下降,使得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逐步消失,隐藏性事业劳动力也能迁移流动。
与此同时,发达区域劳动力市场也将逐步达到饱和,发达区域内的熟练劳动力亦开始回流到不发达区域。
第二、资金的流动。
发展的初级阶段,发达区域有外部聚集经济效益而不发达区域资金市场不健全,缺乏企业家精神等,资金将从不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统一的资金市场逐步建立,从而导致发达区域投资利益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故资金将回流不发达区域、第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
作者:吴南李娟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由于自然差异和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区域分工决定了西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在同东部地区的产品交换中遭受的双重利润损失将拉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本文试图从区域分工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指出通过改变地区分工格局来缩小区域差距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区域分工区域差距产品交换贸易利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众多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因素,而各个影响因素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区域间的自然资源差异和社会资源差异,由此通过分析区域分工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一直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其研究成果为本文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一)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缪尔达尔(G.Mydral)认为,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通过向不发达区域输出工业品使得更多的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带动该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而不发达区域则反之。
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正反馈运动和负反馈运动,区域差异由此产生。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认为,经济空间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个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该理论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Hirschman,A.O.)提出了与缪氏两大效应相对应的“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概念,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
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并指出通过政府干预,加强对落后区域的援助和扶持对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威廉姆森(Williamson,0.)的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理论,弗农(Vernon,R.)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约翰·弗里德曼(Friedman,J.R.)的中心-外围论等。
二、区域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区域分工的产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
(一)由区域分工产生的静态利益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在全国要素供给一定的条件下,各区域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结合自身优势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配置效率,使生产要素产出达到最大化。
这样不但提高了各区域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消费水平,也实现了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由区域分工产生的动态利益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区域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源产出率的同时也产生了规模效益与贸易收益,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保持本区域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格局提高了差距扩大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地区资源禀赋分布不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西梯度差距一直存在,东西部地区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模式,在增进各自区域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一)西部地区在我国的垂直分工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接近原料产地,东部地区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东部地区以加工主导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形成了西部资源开发-沿海加工制造-产品返销内地的垂直地域分工格局。
这种典型的中心区输出制成品,外围地区输出初级产品的区域分工模式,说明了西部地区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外围的地位,在资源和财富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处于垂直分工格局中的欠发达地区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从静态角度来看,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最大的产业而欠发达地区集中发展优势最小的产业,二者都可以从分工中提高各自的收益。
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发达地区从分工中获取得利益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此分工格局并未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要素流动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等因素,最终形成了发达地区从事高增长率产业生产,欠发达地区从事低增长率产业生产的格局。
如果欠发达地区只顾短期利益,一味以自己内生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分工格局和贸易结构,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分工模式对本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刻影响,只会损失越来越多的贸易利益,极有可能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四、区际贸易中的不平等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各地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产品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在利益追求的驱动下进行产品交换,通过区际贸易以获得各自所需。
但是在产品交换中由于存在不平等,使得区域差距扩大的可能变成现实。
(一)欠发达地区在产品交换中遭受双重利益流失
区域垂直分工表现为中心区以制造业为主,输出制成品;外围地区以农副产品、原料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输出初级产品,二者通过生产和交换从区际贸易中获得各自的利益。
这正如普雷维什在中心—外围理论中所说,世界经济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大的工业中心”和“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由于中心区输出的制成品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而外围区与其相交换的初级产品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外围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从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分工来看,西部主要向东部提供廉价的且附加值较低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东部向西部则高价输出附加值较高的制成品,使西部地区遭受低价输出原材料和高价输入加工成品所造成的双重利益损失。
贸易利益更多地被东部地区得到,西部地区在同东部地区的贸易中不仅不能获利,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拉大。
(二)从动态角度看区域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可能性
从动态发展角度考察,除了价值扭曲外,产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强于自然禀赋所决定生产的初级产品。
同时由于技术进步,人工合成物越来越多地替代自然资源,这样就使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产品需求的增长远远低于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产品需求的增长,贸易利益将更多地向发达地区倾斜。
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地区具有强烈的动机去维护和推广现有区域分工格局,为保持及提高其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在关键技术上实行垄断,使得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关键技术设备必须以高价向其购买,这种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使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并且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导致欠发达地区获得的贸易利益越来越少,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使得该区域的福利水平相对下降,使已经比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Myrdal.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M]. Gerald Duckworth, 1957.
[2]Hirschman,A.O.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3]陈淮.我国区域分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走向[J] .中国经济
问题,1997 (4) .
[4]何雄浪.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 北京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
[5]李树桂.区际分工原理与区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J]. 经济
评论,2000(5).
[6]肖鹏.区域分工贸易的非均衡性是我国三大地带特别是东西
部地区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J]. 经济研究参考,2007 (17) .
[7]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经
济地理,2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