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4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引言:作为一名教师,始终要时刻保持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和提升。
蒙娜丽莎之约是一种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在我使用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对我在蒙娜丽莎之约教学中的经验和反思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优点分析在蒙娜丽莎之约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系列的优点。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被激发出积极思考的欲望,并开始主动寻找答案。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们需要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方式促使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互相补充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出一个团队合作的精神。
再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蒙娜丽莎之约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别样的学习体验,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二、不足之处虽然蒙娜丽莎之约教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但在我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准备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作为教师,我需要提前准备好问题和相关素材,确保能够顺利进行教学。
这对于忙碌的教师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准备,有时甚至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其次,蒙娜丽莎之约教学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学生的合作意愿和协作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学生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小组工作,而其他学生则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精细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小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另外,蒙娜丽莎之约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蒙娜丽莎之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欣赏并分析名画中的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要素;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欣赏并分析名画中的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要素;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30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幅自己喜欢的名画,然后通过讨论,分析其中的色彩、构图和线条等要素,做一个简短的小报告。
b.每个小组介绍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欣赏名画中的要素,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合作探究(30分钟):a.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名画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设计一段表演,并且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如绘画,雕塑等)。
b.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名画的理解和欣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展示交流(15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
5.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名画,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有关该画作的分析和评论。
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蒙娜丽莎之约》这个主题,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分析要素、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等多种形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通过学生的组织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徐冬香12月26日,我和郑静老师在吴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依山傍水的华坛山小学参加第十九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会。
虽然冬寒料峭,但是一走进校门,立刻被华小孩子热情的欢迎驱散了。
参观完多姿多彩的社团和大课间展示,我聆听了王梅芬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一课。
徐老师把教学环节分为四个板块:1.激趣导入了解名画 2.自学导航初识魅力 3. 合作探究感受魅力 4.体会写法拓展迁。
一、激趣导入,了解名画师: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多媒体出示: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的微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一起去探访蒙娜丽莎。
(板书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评析: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的第一锤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徐老师用栩栩如生的油画导入课文,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伴随着轻柔的音乐静静地欣赏名画,接着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对这幅世界名画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期待。
此环节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对学生一种美的熏陶。
同时在书写课题的时候,老师也温馨提示学生看老师书写课题,这看似一个简单的细节,但老师规范工整地书写很好地对学生书写习惯进行了强化,可以预防学生趁机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正如有效教育中的挤掉了泡沫。
二、自学导航初识魅力。
自学导航单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自学生字词,二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课前老师把自学导航单发给了同学,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魅力。
评析:课堂中的自学展示,不仅检测了学生的自学效果,更是对本课生字词的强化。
在“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微抿”这些词语中,老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肖”“颊”“悄”“矜”“抿”进行了两人读、指名读、带读、全班读的多次强化,这种语言文字的训练非常扎实有效。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达芬奇的绘画技巧。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名画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名画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达芬奇的绘画技巧。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画。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艺术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名画《蒙娜丽莎》的图片或实物。
PP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艺术词汇卡片或板书。
3.2 课前准备对《蒙娜丽莎》进行研究,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艺术知识。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这幅名画。
提出问题:“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它为什么会被称为世界名画?”4.2 教学内容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
分析《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如微笑、光影处理等。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画的细节,如色彩、线条等。
4.3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和欣赏名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发现。
第五章: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学生对《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达芬奇的绘画技巧的理解程度。
学生欣赏和分析名画的能力,以及运用艺术词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认知,了解达芬奇的艺术成就。
3.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画面细节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艺术特点和作者达芬奇的生平事迹。
难点:对《蒙娜丽莎》画面细节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和达芬奇的生平事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面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蒙娜丽莎》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蒙娜丽莎》的图片、基本信息、艺术特点等。
2. 准备相关资料,了解达芬奇的生平事迹。
3. 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以便学生进行绘画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蒙娜丽莎》吗?它为什么被誉为世界名画?”2. 讲解:《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达芬奇、创作时间、风格等。
讲解达芬奇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艺术成就。
3. 欣赏与分析: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面细节,如微笑、眼神、衣着等,探讨其艺术特色。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蒙娜丽莎》的看法和感受。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绘画练习:为学生提供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指导学生进行《蒙娜丽莎》的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和达芬奇的艺术成就。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达芬奇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7. 板书设计:《蒙娜丽莎之约》一、基本信息作者:达芬奇创作时间: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现实主义二、艺术特点1. 微笑2. 眼神3. 衣着……三、达芬奇的生平事迹……四、绘画练习……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绘画练习。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精选4篇)《蒙娜丽莎之约》篇1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但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肯定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烦着呢!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蔡依林的一首歌,歌词唱得太快,听不清,歌名我倒是记住了——《玩美》,挺有意思吧?!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玩美”,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
雏形出来了就上一节,请同事听听,再想想改改,然后再上一节,请同事师傅领导听听,完了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上一节,感受感受。
才敢拿到兄弟学校献丑!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
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六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反思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教材是“艺术的魅力”的主题。
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弹奏,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这一杰出的画作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神秘而永恒的美。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三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三篇)赵鹏吉《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画中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倾倒了无数高官贵胄,文人雅士......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两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1.这幅画有什么样的魅力(价值)?2.请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从整体入手,感受了画的整体美,再由面部表情和画面布局体会它的神韵美. 这些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落实,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多好呀!《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二)在我和学生课前的广泛收集下,真的找到了相关资料.我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感受微笑的神秘时,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出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更加具体的展示出达.芬奇天才的想象力,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加体会到了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的永恒美. 当学完文后,生成创新时,学生颇有感触:原来艺术有这么神气的魅力!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名画,还知道了怎样学好这类文章......《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三)结合本组课文的口语交际,刚好是说说身边的艺术。
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件工艺品等。
所以学完这篇文章后就结合口语交际进行交流,很多孩子也讲到了达芬奇笔下的“最后的晚餐”等优秀作品。
会观察的同学就会看到班级里墙壁上的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描述。
也因此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作文,身边的艺术。
批改后发现他们写得很不错,学以致用,都用上了蒙娜丽莎之约里面的很多手法来描述。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蒙娜丽莎之约》2. 课程类型:艺术欣赏课程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年级:小学高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1)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享对这幅画的初步感受和认识。
2. 基本信息了解:(1) 教师介绍达芬奇和《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2) 学生了解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3. 艺术特点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光影等方面分析《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
(2) 学生探讨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和形象特点。
4. 文化内涵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了解《蒙娜丽莎》的意义。
(2) 学生思考这幅画对当时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影响。
5. 创新意识培养:(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艺术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在欣赏《蒙娜丽莎》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创新意识:评价学生在创意展示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延伸1. 开展《蒙娜丽莎》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3. 邀请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艺术创作经验和心得。
六、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蒙娜丽莎》的图片及相关艺术作品。
2. 视频资料:准备关于达芬奇和《蒙娜丽莎》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画笔、画纸等。
蒙娜丽莎之约课后反思前两天,刚上《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文字的描述和课文的插图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达芬奇名画的艺术美,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是不确定的,作为小学生,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就达到一定的要求。
当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时,学生有些惊异,有些哗然。
接着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课文中的插图时,他们的语言显得贫乏无力,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他们的脑中已荡然无存。
我知道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的启发性教学有待于探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蒙娜丽莎之约课后反思(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之一,足见此画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画中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倾倒了无数高官贵胄,文人雅士......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一、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
通过图文对照和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
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教学时要时时关注插图,让文章的描写和插图结合起来,真正感受达.芬奇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时期、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对达芬奇创作技巧的了解。
3. 通过分析《蒙娜丽莎》的表情和微笑,引导学生探讨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及艺术特点。
2. 达芬奇的创作技巧及其在《蒙娜丽莎》中的体现。
3. 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达芬奇创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蒙娜丽莎》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准备讨论和表达的素材,如卡片、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基本信息介绍:讲述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背景、创作时期、风格等。
3. 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色彩、线条、表情等,分析达芬奇的创作技巧。
4. 探讨与表达:让学生分组讨论《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并进行表达。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时的思考过程。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7. 板书设计:《蒙娜丽莎》1. 作者:达芬奇2. 时期:文艺复兴3. 风格:真实、细腻4. 创作技巧:色彩、线条、表情5. 情感表达:微笑背后的故事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对比分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风格和创作技巧上的特点。
2. 艺术实践: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模仿达芬奇的创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语文课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可是当这幅画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学生有些惊讶,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可是那语言有些贫乏,蒙娜丽莎的美丽与魅力已经在个别学生的描述中荡然无存,我知道在这方面的审美,学生还不具有。
看来多方面教育学生还是必要的。
好在看她的面部表情时孩子们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一课下来我觉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有待于提到。
语文课文《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这篇课文我的设计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
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
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
特别是第六小节,也就是描写瑞恩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做家务活挣钱这一节中,小瑞恩做了那么多事花了那么多时间足见他的耐心、坚强的意志。
课堂上学生有点到要处,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抓住,没有深究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一直想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高潮即将来临又把它压下去,实在是一种遗憾!虽然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小学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名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欣赏《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谁创作的?有哪些特别之处?”2. 基本信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达芬奇、创作背景、画面内容等。
3. 艺术特点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画面特点,如微笑、光影、线条等,并讲解达芬奇绘画技巧的高超。
4. 欣赏与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欣赏《蒙娜丽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画作。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蒙娜丽莎》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欣赏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四、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更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
2. 邀请艺术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3. 开展绘画比赛,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蒙娜丽莎》风格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如:学生对《蒙娜丽莎》的基本信息掌握较好,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六年级《蒙娜丽莎之约》语文教学反思六年级《蒙娜丽莎之约》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法国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馆中有一幅名画,是镇馆宝物之一,她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2.出示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解题:齐读;之:的;约,约见;同蒙娜丽莎德一次约见。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作者把排队欣赏一幅画说成一次约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二.检查预习。
1.通过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去博物馆排队欣赏蒙娜丽莎的经过。
)2.材料是怎样安排的?(先写,再写,最后写。
)板书等候27.蒙娜丽莎之约欣赏感触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以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蒙娜丽莎美丽的神韵。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幅,请大家好好观赏观赏,把看到的想到的说说。
1.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师: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2.经过预习课文,知道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吗?(课文5~7自然段)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的。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2)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巧和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2)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巧和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蒙娜丽莎》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等。
(2)准备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便进行比较教学。
(3)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蒙娜丽莎》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简要介绍达·芬奇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2. 讲授新课(1)详细讲解《蒙娜丽莎》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2)分析《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如绘画技巧、风格等。
(3)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巧和风格特点。
3.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了解其艺术特点。
(2)每组选取一幅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教案主题:《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这幅画作及其作者达芬奇的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以及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如微笑之谜、光影运用、透视法等。
3. 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在《蒙娜丽莎》中的体现。
4. 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这幅画作的看法,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蒙娜丽莎》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画作的美学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讲解达芬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
3. 分析《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如微笑之谜、光影运用、透视法等。
4. 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在《蒙娜丽莎》中的体现。
5. 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这幅画作的看法,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蒙娜丽莎》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蒙娜丽莎》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学生对这幅画作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合理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拉斐尔的《圣母子》等。
《蒙娜丽莎之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杰作《蒙娜丽莎》。
2. 学会欣赏《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如微笑的神秘、光影的处理、透视法的运用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蒙娜丽莎》进行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艺术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人文的关联,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达芬奇的生平介绍,包括他的艺术成就和科学探索。
2. 《蒙娜丽莎》的画面分析,包括人物形象、光影处理、色彩运用等。
3. 《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4. 欣赏其他达芬奇的作品,如《的晚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达芬奇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 《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难点:1. 对《蒙娜丽莎》微笑神秘性的理解和解读。
2.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达芬奇的生平、作品介绍等。
3. 准备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达芬奇的肖像和《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Step 2:介绍达芬奇的生平(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达芬奇的生平,包括他的艺术成就和科学探索,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背景。
Step 3:分析《蒙娜丽莎》(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画面,分析人物形象、光影处理、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这幅画作的魅力。
Step 4:讨论《蒙娜丽莎》的价值(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蒙娜丽莎》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欣赏和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
语文教研组孙树红
这是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的课文。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
整篇文章文笔精练,文字浅显流畅。
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对照图画,了解赴约的盛况,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学习课文时,我还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关注多音字,关注比喻句的辨析,学习用“有时……有时……有时……”这样的排比句式造句等等。
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
雏形出来了,再想想又改改,然后再听听看看,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拿到大家面前献丑!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同事好友善意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课堂上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由于老师的紧张,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这方面我要注意加强。
当然本身完美的过程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反应,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
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虽然追求完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