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260.8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夏完淳《别云间》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一】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实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6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别云间【赏析二】《别云间》是明代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诗作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导语】《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夏完淳的作品。
作者在诗中⼀⽅⾯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对⾏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欢迎阅读!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南冠。
⽆限河⼭泪,谁⾔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
【赏析】 夏完淳⾃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四岁随⽗抗清。
⽗殉后,他和陈⼦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年仅⼗六。
这⾸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的⽆限依恋。
⾸联⾃叙抗清⽃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满腔⾟酸与⽆限沉痛。
颔联“⽆限河⼭泪,谁⾔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限美好的河⼭已经失陷,举国上下,⾯⽬疮痍,谁还敢说天⾼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谁知壮志未酬,却⾝陷囹圄,重整⼭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的国家倾覆,却⽆能为⼒,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终究对⾃⼰的⼈⽣结局⾮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的愧疚之情不⾔⽽喻。
尾联最终表明⼼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前未能完成⼤业,死后也要亲⾃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明江⼭。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作结,昭⽰出诗⼈不屈不挠的战⽃精神、精忠报国的⾚⼦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荡⽓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学贡献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词41⾸,曲4⾸,⽂12篇。
14岁参加抗清⽃争后,在⾎与⽕的⽃争⽣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清新明朗、表现民族⽓节的诗篇及赋、曲、杂⽂等。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
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首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无限美好的河山已经失陷,举国上下,面目疮痍,谁还敢说天高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山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血,谁知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倾覆,却无能为力,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无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人的愧疚之情不言而喻。
尾联最终表明心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言作结,昭示出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文学贡献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
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
诗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
夏完淳《别云间》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羁(jī)旅】【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赏析:会员:7726 友情提供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014中考语文夏完淳《别云间》评析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篇名句积累夏完淳的《别云间》:抒写诗人誓死抗清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1.云间:地名,作者的故乡松江的古称。
2.夏完淳,明末爱国志士和文学家。
3.羁(jī)旅客:漂泊在外的人。
这里指作者三年的抗清生活。
4.南冠:被俘的囚徒,此时作者已经被清兵逮捕。
5.泉路:地下,阴间。
6.毅魄:刚毅的魂魄。
7.灵旗:指军旗;空际:天边。
[评析]本诗是作者1647年被捕时写的。
随后,他被押至南京,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英勇就义。
这时他才16岁。
本诗作为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亲人、故土和自由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和誓死不屈的斗志。
全诗基调慷慨悲壮,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南明诗人、抗清将领。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夏完淳诗作近千首,至今尚存诗三百一十余首,词四十余首。
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激情,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他的诗的主要特色。
他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一员。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古诗词】别云间翻译及赏析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民族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整理了古诗
翻译及赏析,供参考。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
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全诗意
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结合。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明末少年民族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
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有《狱中上母书》《即事》等作品,皆录于《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生平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
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
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
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
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
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
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
完淳泅水脱险。
复明意志坚定不移。
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
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
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
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
1. 哎呀呀,《别云间》这首诗那可真是太有韵味啦!夏完淳写这首诗的时候得怀着怎样的心情啊?就像你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纠结一样。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这开篇就带着浓浓的愁绪呀!
2. 你想想看,夏完淳小小年纪经历这么多,“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是多么无奈和悲愤啊,这不就像我们遇到特别困难的事感到无助一样吗?
3. 嘿,“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他明知道自己快死了,却还是舍不得故乡,这种情感多强烈呀,就好像你要离开家乡时的那种不舍。
4. 哇塞,“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就像我们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夏完淳对未来还是有着期望的呀!
5. 咱说夏完淳真的太厉害了,能写出《别云间》这样的诗。
他的那种爱国情怀,不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一样吗?
6. 你们看啊,“三年羁旅客”,这三年他都经历了啥呀,得有多难熬,这多像我们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呀。
7. 哎呀,“今日又南冠”,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夏完淳当时心里得多复杂呀,是不是和你遇到难题时一样纠结?
8. 真的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山河都让他流泪了,这得是多深的情感啊,和我们为某些事伤心时差不多吧。
9. 你瞧,“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他都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舍不得故乡,这种情感我们也能理解吧。
10. 最后这“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的太震撼了!夏完淳的精神就像一道光,照亮我们呀!我觉得《别云间》真的是一首超级棒的诗,夏完淳太了不起了!。
《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背景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
祖籍浙江会稽,明毅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
明末抗清英雄。
●注词释义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云间:旧时松江府的别称。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泉路:黄泉路,死路。
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
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古诗今译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
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名句赏析——毅魄归来日 , 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别云间》是夏完淳最经典的诗歌,风格悲壮激越,彰显民族气节夏完淳,少年民族英雄。
其父夏允葬和他的老师陈子龙皆是几社中人,二人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都有极大影响。
他少聪颖,富才气,九岁能属诗文。
十五岁即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围攻苏州,光复海盐的战斗中浴血苦斗。
以后,他与南明鲁王相约,准备大举义军,因事密泄露而被清兵抓捕,一六四七年九月十九日在南京被害,时年仅十七岁。
他在狱中写的土室徐论》中有如吹响一支战斗号角:“今生已矣,来世为;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
”凸现出少年民族英雄的报国热肠和立地顶天的英姿。
夏完淳的创作可分前翔(从军前)和后期(从军后)。
前期诗作受几社父执辈复古理论的影响,有拟古的痕迹。
后期由于受父执辈诗风转变的影响,由于生活环境和时事的剧变,他承受着国仇家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这些使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在后期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国碳家亡的深痛,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少年诗人要手持三尺龙泉剑,灭清复明的雄心豪气。
其诗抒情,每每悲酸交加,声催泪下,慷慨悲啸,天昏地惨,具有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真实地再现了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亡天下时充满痛苦,伤感,愤怒等复杂情感的心境,形成了他后期诗作的悲壮激越的风格。
他的诗文集《夏完淳集》中现存诗三百多首。
他除了写诗外,尚有一些词和散曲。
尤其是在狱中写的作品,在风格和情调上都与其诗作基本一致。
而在狱中所写的三篇散文《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徐论》,更是疑聚了他的最后的生命之光的作品,其伤痛悲壮,贯日豪气,至今令人震悸敬仰。
本诗是诗人诀别故乡上海市松江县的诗作。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的前两句:“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点明写作此诗时诗人的年龄。
诗人十四岁时投陈子龙的部队抗清,到被捕时刚到十七岁。
三年之中诗人流徙转战,既当风立马,痛快杀敌,又屡经失败的痛苦。
古诗词日历夏完淳《别云间》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译文三年来为了抗清四处为家,今天不幸又成为牢中囚犯。
国破山河心中有无限泪水,谁曾说过这天地多么宽广。
我早就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只是要作别故乡多么艰难。
当我坚毅的魂魄归来之际,我要看战旗飘扬在大地上。
注释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
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赏析这是明末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的一首诀别诗。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为江南名士。
老师陈子龙,是抗清将领。
夏完淳深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弘光元年,其父战败自杀殉国。
夏完淳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不得不说,名师出高徒。
陈子龙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夏完淳的诗歌亦属上层佳作。
二人相似的抗清经历,为他们的诗词注入了全新的生命。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是说,三年来为了抗清四处为家,今天不幸又成为牢中囚犯。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这些年抗清的战斗生活,以及近日兵败被俘的结局。
为了匡扶大明,年少的夏完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
“南冠”二字是一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钟仪的楚国人被晋国给俘虏了,然后被关在囚室里。
后来晋侯来巡视牢房的时候发现了他,穿着一身南方的冠服,很是显眼。
于是晋侯就问了这个人是谁,身边的人回答说是楚国的俘虏。
但是这个楚国的俘虏非常有节气,不该说的不说,临危之际也有原则,不忘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俘虏。
古诗文《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朝: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
1647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1645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停留。
4.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5.“南冠”,俘虏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6.“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7.“灵旗”,古代出兵征伐时所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指抗清之旗,表示死后仍要抗清。
】别云间创作背景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别云间夏完淳表达慷慨赴死的忠肝义胆的诗句》一、背景介绍1. 宋代文学家夏完淳,是一位具有极高声望的文学大家,他以其才情横溢、忠肝义胆而著称于世。
2. 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表达慷慨赴死的忠肝义胆的诗句,通过这些诗句,夏完淳将他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诗句1. “孤臣尚一心,愿保龙飞乡。
”这句诗中,“孤臣”表现出忠诚无私的精神,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宁,献出自己的一切。
2. “自小报君恩,相随入死关。
”这句诗表现出对主君忠诚的决心,无论生死,都愿意一路以死相随。
3. “慨然抱忠义,中原尽倒悬。
”这句诗表现出对忠义的坚守,即使中原尽倒悬,也愿意义无反顾。
4. “日斩鬼,夜斩蛇。
”这句诗中的慷慨与豪侠精神,表现出了忠肝义胆的豪气逼人。
三、夏完淳忠肝义胆的诗句对今人的启示1. 厚德载物,忠肝义胆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体现,通过夏完淳的诗句,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美德。
2. 在现代社会,忠肝义胆的品质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面对重大抉择、社会责任和个人信仰时,都需要具备忠肝义胆的品质。
四、夏完淳诗句在当下的相关传承与创新1. 夏完淳诗句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忠肝义胆的美德,对于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当下,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文学作品、电视剧等形式,将夏完淳的诗句引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中,促进其品质在当下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五、结语夏完淳诗句中表达的慷慨赴死的忠肝义胆的精神,对于激励当下的人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传承和发扬这一精神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将夏完淳的诗句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发出忠肝义胆的品质,让这一美德在当下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六、夏完淳诗句的当代意义1. 夏完淳的诗句所传达的慷慨赴死的忠肝义胆精神,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而具备忠肝义胆的品质,可以让人们在面对逆境时更加坚定、果敢,不畏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古诗文《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朝: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
1647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1645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停留。
4.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5.“南冠”,俘虏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6.“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7.“灵旗”,古代出兵征伐时所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指抗清之旗,表示死后仍要抗清。
】别云间创作背景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夏完淳·别云间》原文、注释与赏析夏完淳·别云间夏完淳(1631—1647),上海松江华亭人。
14岁从父亲和师傅起兵抗清。
父兵败自杀后,仍不懈为抗清奔走。
被捕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夏完淳在南京监狱里被关押了80天,给亲友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
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审讯时曾大骂洪承畴。
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 、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其诗的主要特色。
作者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重要成员。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guān)。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kān)。
【注释】1.云间:作者的故乡上海松江的古称。
2.羁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共三年。
3.南冠,引用春秋钟仪的故事: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
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
钟仪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
晋侯认为钟仪不忘故土,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就礼送他回到楚国。
这里指被俘的囚徒,此时作者已经被清兵逮捕。
4.泉路:地下、阴间。
5.毅魄:刚毅的魂魄,意思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6.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7.空际:天边。
【串译】三年中做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做了俘虏。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谁说天地宽阔无边呢?已经深知为国捐躯的日子不远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上加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抗敌的旗帜。
【赏读提示】本诗作为悲壮慷慨的绝命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抒发了作者国仇未报、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和誓死不屈的斗志。
本诗基调慷慨悲壮,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
五、六两句表达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
《别云间·夏完淳》原文与赏析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卒于清顺治四年。
他从小聪慧好学,胸怀经国济民之志。
幼时,他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五岁始知五经,九岁即善诗文。
由于受到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上大器早成,脱颖而出,而且十四岁时就参加了起兵抗清的斗争。
陈子龙、夏允彝是复社成员,坚持与当时在朝廷专权的官阉党作斗争。
清兵入关后,他们不肯靦颜仰事清朝,共赴国难,先后在抗清斗争中殉国。
夏完淳在陈子龙兵败后又投入另一支军队当参谋,不久于家乡松江被捕入狱,押解南京,英勇就义,象他的父亲和老师一样,表现了至死不屈的可贵气节。
遇害时,仅有十七岁。
《别云间》这首诗是他于狱中写成的。
“别云间”,就是告别家乡的意思。
“云间”是松江的古称。
从这诗题上可知,他被捕下狱后得知自己要押解到南京,才*** 洋溢地写了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一联一层内容,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这首联概括了他三年来自投身抗清到被捕入狱的经历。
“羁旅”,作客他乡。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
”杜预注:“羁,寄也;旅,客也。
”“南冠”,囚徒。
与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的“南冠客思侵”用意相同。
典出《左传·成公九年》。
内有这样记载:晋国诸侯在军府看见一个头戴楚国帽子的俘虏,问道:“那个戴楚帽而被绑着的人是谁?”军府官员回答说:“这是郑国送来的楚国俘虏。
”“南冠”本来是指南方冠帽,后指代囚徒。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三年他乡作异客,而今身为狱中囚。
诗人从顺治元年,即1644年从军太湖起,到顺治四年,即1647年回乡被捕止,历时三年。
三年来,他转战于太湖,奔波在各处,置家事而不顾,牵国事而心竭,尝够了“羁旅客”的千辛万苦。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作者】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诗人对故士山河的热爱、对民族大义的忠诚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壮感《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创作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时值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是夏完淳在临刑前创作的绝命诗。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满了对故士山河的热爱、对民族大义的忠诚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壮感。
一、作品原文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三年为抵抗清兵辗转飘零,今日兵败被俘,成为了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阔?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2、注释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
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音(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
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三、创作背景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
狱中上母书夏完淳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
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
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
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
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
有《狱中上母书》等。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①!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②,两易春秋③,冤酷日深④,艰辛历尽。
本图复见天日⑤,以报大仇,恤死荣生⑥,告成黄土⑦;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⑧,一旅才兴⑨,便成齑粉⑩。
去年之举⑪,淳已自分必死⑫,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⑬,菽水之养无一日焉⑭。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⑮,生母寄生于别姓⑯,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⑰: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⑱,下有妹女,门祚衰薄⑲,终鲜兄弟⑳。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㉑,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㉒,生母托之昭南女弟㉓。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㉔,便以为家门之幸。
如其不然,万勿置后㉕!会稽大望㉖,至今而零极矣㉗!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㉘,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㉙。
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㉚!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㉛,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㉜!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㉝,家事尽以委之。
寒食盂兰㉞,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㉟,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㊱,贤孝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