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执业护士儿科学精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0.52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溶血症状检查及处理方法对于新生儿而言,溶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当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匹配时,新生儿溶血症很容易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儿的红细胞会被母体产生的抗体破坏,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确诊及处理新生儿溶血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对于新生儿溶血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血型和Rh因子检查:首先需要对新生儿及父母的血型和Rh因子进行检查。
在母体是Rh阴性,而父体是Rh阳性的情况下,新生儿患上溶血症的风险较高。
因此,这一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新生儿溶血症的可能性。
2. Coombs试验:接下来,医生会进行Coombs试验。
该试验可以检测新生儿体内是否有母体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
这一检查可以确定新生儿是否患有溶血症。
3.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抽取孕妇的外周血,分离胎儿DNA进行分析。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非常早期就检测到溶血症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一旦确诊新生儿溶血症,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 交换输血:对于严重患有溶血症的新生儿,交换输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以人工的方式将患者的血液逐渐替换为新鲜的新生儿血液,以减少溶血反应。
2. 紫外线照射治疗:对于新生儿患有黄疸的情况,紫外线照射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通过照射新生儿的皮肤,可以帮助分解血液中的胆红素,减轻黄疸的症状。
3. 放松新生儿:在处理新生儿溶血症过程中,保持宝宝的心情愉快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照顾,可以减轻宝宝的不适感,加快康复过程。
4. 药物治疗:根据溶血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给新生儿进行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少溶血反应,保护新生儿的红细胞健康。
总之,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
及早进行溶血症的检查和确诊,以及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保护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您的宝宝出现不适症状,比如黄疸、贫血等,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
简介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Rh血型不合所致。
正确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至关重要,确保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是保护新生儿生命的关键。
临床表现
1.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4小
时内发生,程度和范围逐渐加重。
2.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贫血可能表现为贫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3.肝脾肿大:肝脾肿大是新生儿溶血病的常见表现,尤其在重症病例
中更为明显。
实验室检查
1.胎儿Rh血型和母亲Rh血型: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易出
现溶血反应。
2.红细胞抗体筛查:母亲或胎儿的血清中检测是否存在血型不合造成
的抗体。
3.UCB bilirubin检测:检测新生儿脐带血胆红素水平,有助于了解溶
血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确诊或评估病情发展,还可进行X线检查、彩超等影像
学检查。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典型症状确诊可能性较大。
2.实验室检查:母胎Rh血型不合、抗体筛查阳性、UCB bilirubin异常
等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能够及时进行治疗,降低风险。
2.综合分析: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
综合诊断。
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早期正确诊断对新生儿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新生儿溶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儿科医学: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血型不合为最常见,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ABO溶血病中,母亲多为。
型,婴儿为A型或B型;RH溶血病以RhD溶血病为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
未结合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一)临床表现:RH溶血病症状较ABO溶血病者严重。
1.胎儿水肿:宫内溶血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黄疸发生早,多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常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上升很快。
3.贫血:肝脾大多见于Rh溶血病。
4.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①警告期:出现嗜睡,喂养困难,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
半天至1天后很快发展②痉挛期:抽搐,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③恢复期: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降低。
④后遗症期核黄疸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二)诊断1. 母子血型检查: 证实有血型不合存在5.检查有无溶血外周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增多,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6.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1)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2)抗体释放试验3)游离抗体试验新生儿娩出后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有母子血型不合,改良Coombs和抗体释放试验中有一项阳性者即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G-6-PD)缺乏症: 从家族史、溶血程度、红细胞Heinz小体和G-6-PD活性降低等方面可鉴别。
先天性肾病有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和蛋白尿,无病理性黄疸和肝脾大。
与生理性黄疸通过血型不合及溶血三项试验可鉴别。
(四)预防1.Rh阴性妇女在娩出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肌注抗RhDIgG300 u g,下次妊娠29周时再肌注300 u g,效果更好。
2. Rh阴性妇女有流产史者、产前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输过Rh阳性血时,应肌注同样剂量。
儿科溶血诊断标准
1. 检查新生儿和妈妈的血型:若妈妈是O型血,而新生儿是A 型血或B型血,或者妈妈是Rh阴性血型,胎儿是Rh阳性血型,可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2. 检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小于145g/L提示贫血,网织红细胞大于6%提示新生儿溶血症。
3. 检查外周血涂片和生化:检查新生儿的外周血涂片,会显示核红细胞增多,同时球形的红细胞也会有明显增高。
还可以检查生化,生化当中会显示血清当中的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显示有明显增高。
还可以对新生儿呼出气的一氧化碳含量进行测定,因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当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能够反映胆红素生成的速度,这种情况下对于预测发生重度的新生儿溶血症,有一定的判断作用。
新生儿溶血怎么诊断新生儿溶血诊断方法病情轻重取决于溶血的程度,溶血的轻重取决于进入胎儿抗体的多少。
下面店铺分享了新生儿溶血诊断方法,一起来了解吧。
新生儿溶血诊断1、病史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血史、新生儿重症典疸史的的孕妇或生后早期出现进行性典疸加深,即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
2、特异性抗体检查包括母、婴、父血型、抗体效价、抗人球蛋白试验(产前做间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释放试验和游离试验,这是诊断本病的主依据。
(1)送检标本要求:①、试管应清洁干燥。
②、产前血型抗体检查:送产妇和其丈夫的血样。
新生儿血型抗体检查:送新生儿血样为主,父、母血样为辅。
③、新生儿抽血3ml(不抗凝),产妇抽血5ml(不抗凝),丈夫抽血2ml(抗凝,使用一般抗凝剂)。
④、不能当地检验,可将产妇血清分离后及另外2ml抗凝血寄至附近检验单位。
天气炎热时将血样瓶放入有冰块的大口瓶中,航空邮寄。
(2)血型:A、孕期由羊水测定胎儿ABO血型。
证实母胎同型者不换此病。
新生儿O型者不能排除其它血型系统的溶血病。
B、取胎儿血测定Rh血型。
(3)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试验阳性表明婴儿已被血型抗体致敏,间接试验阳性表明有血型抗体存在。
ABO溶血:直接试验阳性或弱阳性,间接试验常阳性。
Rh溶血:直接试验常强阳性。
(4)抗体试验释放试验阳性:致敏红细胞通过加热将抗体释放出来。
游离试验阳性:血清中发现有不配合的抗体,然而尚未致敏红细胞。
3、羊水检查胆红素含量对估计病情和考虑终止妊娠时间有指导意义。
正常羊水透明无色,重症溶血病时凌晨水呈黄色。
4、影像检查X光摄片:可见软组织增宽的透明带四肢弯曲度较差。
B超检查:症状更为清晰,并可见肝脾肿大,胸腹腔积液。
新生儿溶血诊断鉴别应与各种其它可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相鉴别。
1、全身水肿遗传性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的α-地中海贫血Hb Bant?s胎儿水肿型和先天畸形相鉴别,其它还应考虑母患糖尿病、先天性肾病、胎盘功能不足,胎一胎或胎一母输血、宫内感染等因素,这些都能通过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予以鉴别。
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标准新生儿溶血病的确诊通常基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确诊标准:1. 病史: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输血史、新生儿重症黄疸史等的孕妇或其丈夫应进行血型检查。
2. 血型:孕期由羊水测定胎儿ABO血型,若证实母胎同型者就可免疫患病之忧,但Rh血型无血型物质,需取到胎儿血才能定型。
新生儿O型者可排除ABO溶血病,而不能排除其它血型系统的溶血病。
3. 特异性抗体检查: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包括母、婴、父血型、抗体效价、抗人球蛋白试验(产前做间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释放试验和游离试验。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是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去检查受检者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是检测婴儿红细胞是否被不完全抗体致敏。
在新生儿出生后,如果有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出生后及时监测胆红素,如新生儿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同时血色素或红细胞压积快速下降,Coombs和/或抗体释放试验其中一项阳性即可诊断。
此外,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1. 黄疸: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黄疸出现早,Rh血型不合的溶血大多数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明显黄染,并且迅速加重。
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有40%黄疸发生在生后24小时内,有50%发生在24~48小时,还有10%可能发生在生后48小时后。
2. 贫血:在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和黄疸消退之后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主要是由于发生溶血时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所致。
Rh溶血可有严重贫血,伴有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ABO 溶血大约有1/3出现贫血。
3. 胎儿水肿:多见于重症Rh溶血,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
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疗方案新生儿溶血病(HDN)主要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ABO 及Rh血型不合最常见。
【诊断要点】(1)母亲病史:既往有分娩重度黄疸儿、贫血儿及流产、死胎、输血史。
(2)临床表现:①胎儿水肿。
②黄疸,生后24h出现,进行性加重,3~4d达高峰,血清胆红素>340μmol/L。
③贫血、出血倾向。
④肝脾大。
⑤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3)实验室检查: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②血型测定,ABO 溶血母亲多为O 型,患儿多为A 型或B型;Rh溶血母亲为Rh阴性,患儿Rh阳性。
③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及游离抗体试验阳性。
【治疗要点】(1)产前治疗:①提前分娩,羊水中胆红素明显增高,且卵磷脂与鞘磷脂(L/S)>2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免进一步发展为胎儿水肿或死胎。
②血浆置换,孕妇血中Rh抗体1∶64时应考虑血浆置换术。
以清除Rh 血型抗体。
③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未成熟者可行宫内输血。
④苯巴比妥,孕妇分娩前1~2周口服苯巴比妥60mg/d,以诱导胎儿葡萄糖醛酸酶的产生。
(2)光疗:目前应用最多而安全有效的措施,通过光照使皮肤2mm 深度的胆红素氧化为无毒水溶性产物从胆汁及尿中排出。
(3)换血疗法:①血源:Rh溶血病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 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O 型血;母O 型、子A 或B型的ABO 溶血病,最好用AB型血浆和O 型红细胞的混合血;有明显贫血和心力衰竭者,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
②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 倍(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
③途径:一般经外周的动、静脉同步换血,也可选用脐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
【处方】处方1:患儿一般情况良好,能口服时选用。
处方2:预防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ABO溶血是指母亲和胎儿之间ABO血型不兼容引起的溶血现象。
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就会发生,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溶血症。
因此,对于新生儿ABO溶血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ABO溶血的诊断标准包括:
1.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血型鉴定结果显示母亲与新生儿之间存在ABO血型不兼容。
3. 血常规检查显示新生儿出现贫血。
4.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新生儿正常值的上限。
5. 胎儿出现心率不齐、呼吸急促、痉挛等症状。
如果新生儿符合上述标准的任意一项或多项,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通常,治疗包括输血和光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新生儿ABO溶血。
总之,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的建立,对于及早发现和处理新生儿ABO溶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1 -。
儿科知识点之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机制胎儿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被致敏产生相应的IgM抗体。
如母亲再次怀孕,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因为A或B型母亲的抗A或抗B抗体主要为不能通过胎盘的IgM抗体,而存在于O型母亲中的同种抗体以IgG为主,因此ABO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O型胎儿A或B型。
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这是因为食物革兰氏阴性细菌、肠道寄生虫、疫苗等也具有A或B血型物质,持续的免疫刺激可使机体产生IgG抗A或抗B抗体,怀孕后这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溶血。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血型系统共有6个抗原,即Cc、Dd和Ee。
其中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称Rh阴性;杂合子只有一个D抗原,纯合子有两个D抗原。
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很大差异,白种人群中约占15%,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仅占0.34%。
Rh溶血病的母亲多数是Rh阴性,但Rh阳性母亲的婴儿同样也可以发病,以抗E较多见,因为在我国汉族人群中无E抗原者几乎占半数。
Rh溶血病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lgM抗体需要2~6个月,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当再次妊娠第二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日就可出现主要为IgG的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
若母亲有过输血史,第一胎也可发病。
临床表现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
Rh 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
1.胎儿水肿: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大。
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ABO血型不匹配引起的。
在ABO溶血症中,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
原与母体产生的抗体相互作用,导致红细胞受损、溶解和贫血。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母体和新生儿的血型
在出现任何溶血症状之前,必须先确定母体和新生儿的血型。
这可以
通过母亲孕期或分娩前进行ABO和RhD血型检测来实现。
如果有任
何不匹配,就需要考虑可能存在ABO溶血。
2. 确认新生儿是否有贫血
如果出现黄疸、皮肤苍白或其他贫血相关症状,则需要进行全面检查
以确认是否存在贫血。
通常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容
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来诊断贫血。
3. 检测母体和新生儿的血清
检测母体和新生儿的血清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
如果母体产生了与胎儿不同的抗体,则可能会导致ABO溶血症。
在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几次检测以确认结果。
4. 确定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通过检测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与母体产生抗体相匹配的抗原。
这可以通过直接凝集试验或间接凝集试验来实现。
5. 跟踪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一旦诊断出ABO溶血症,就需要跟踪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输注适当类型和量的血液制品以及监测黄疸和贫血等相关指标。
总之,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症,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上述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和跟踪,可以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
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
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溶血症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新生儿溶血症发病原因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为严重。
1、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
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2、ABO血型不合该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
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尚可见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母亲为B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但少见。
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除该病。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
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
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即母血中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发生同族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这类溶血性疾病只发生于胎儿及早期新生儿。
目前发现人类26 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为最常见,占85%,其次为Rh血型系统溶血,占14.6%,另外少见的有MN 血型系统。
ABO 血型不合者约1/5 发病,RhD 血型不合者约1/20 发病。
其临床特征包括贫血、黄疸、肝脾大、胆红素脑病甚至致死性胎儿水肿综合征。
一、病因1 .ABO 血型不合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A 、B 血型物质,因此O 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 A 、B 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 A 、抗B 的IgG 型抗体,妊娠时经胎盘进入胎儿(A 型血或 B 型血) 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 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如母为AB 型或婴儿为O 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2.Rh 溶血病Rh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如下。
(1) Rh血型系统在红细胞上有6 种抗原:C 、D 、E 、c 、d 、e抗原(但始终未能发现),是受第一对染色体上三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 。
凡红细胞膜上具有D抗原时称为Rh 阳性,Rh溶血病中以RhD溶血最多见,其次是RhE溶血病。
红细胞缺乏D抗原称为Rh 阴性,具有D抗原称为Rh 阳性,中国人绝大多数为Rh 阳性。
母亲Rh 阳性时,也可缺乏Rh 系统其他抗原如E等。
若胎儿有该抗原,也可发生Rh溶血病。
(2) Rh溶血病: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
由于初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 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IgG 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 溶血病一般不会在第一胎发生。
育儿知识: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溶血病的症状一:出现黄疸早
如果是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会比正常生理性黄疸出现的要早很多。
一般出生后的24小时内皮肤就会明显发黄,并且迅速加重。
溶血病的症状二:发黄程度重
如果是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皮肤颜色会明显从浅黄色变为金黄色,且程度比生理性黄疸要严重得多。
溶血病的症状三:全身均发黄
如果是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黄疸会在48小时内迅速从脸部、躯干至四肢、手心和脚心全身性均为黄色。
溶血病的症状四:贫血
如果是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时和黄疸消退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ABO溶血大约有1/3出现贫血且全身浮肿,甚至危及生命。
溶血病的症状五:神经方面表现异常
如果是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儿,病情严重的宝宝还会拒奶、嗜睡、抽风、尖叫,另外还可能两眼无神或凝视、四肢阵阵发硬伸直等。
育儿知识第 1 页共1 页。
主要依靠实验室的特异性抗体检查。
凡既往有流产、不明原因的死胎、输血史或有新生儿重症黄疸史者,均应除外母儿血型不合可能。
孕妇产前应常规查血型,如为O型,而其夫为A、B、AB型者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阴性者提示已被致敏,Rh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32,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1:512者提示病情严重。
有条件时可行羊水检查,利用分光光度计,作羊水胆红素吸光度分析,于450mμ处吸光度差(△OD450)>0.06为危险值;0.03~0.06警戒值;<0.03为安全值。
孕36周以后,羊水胆红素含量0.03>0.06mg%为正常值;>0.2mg%提示胎儿有溶血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