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5 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_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执教朱爱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六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泥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了解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听歌曲,看图片。
2、简介创作背景。
二、引出课题1、释题2、简介七律知识3、简介作者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2全班读诗,注意诗的节奏,读出诗的味道。
3、听《七律·长征》朗诵,再读全诗。
4、补充课外资料(出示长征路线图)三、品词析句,深入体会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划出描写地点的词语。
介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岷山”。
理解“万水千山”。
2、师简介长征,进而感受长征的远、艰难。
3、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结过渡:这么远的路,红军怕不怕?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下面先让我们走进五岭和乌蒙山。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五岭图片,学生说感受。
2、想象红军战士在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时会遇到哪些困难?3、引读诗句4、、思考“逶迤”、“磅礴”的意思,“腾细浪”“走泥丸”的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6、感情饱满地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小结过渡:山再高,路再险,也阻挡不了红军前进的步伐。
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四、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学唱《七律·长征》板书设计:不怕难七律·长征﹛只等闲当细浪五岭乌蒙当泥丸﹜乐观大无畏精神中寨乡校际教研语文优质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执教人:朱爱云2019年11月30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2、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会说全诗意思。
二、教学重点:感受毛泽东极其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介绍历史背景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国建国多少周年了?(60年)作为60年华诞献礼,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革命歌曲,请欣赏。
2.你们知道这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歌曲选自谁的诗词吗?对,这首歌是根据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谱写而成的。
(板书课题:《七律•长征》)3.大家熟悉毛泽东吗?谁来说说?(指名1人)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中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了不起的诗人和书法家。
让我们通过本节课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的伟人风采和作为诗人的豪情,好吗?3.请大家齐读课题。
(七律•长征)4.有人知道什么是七律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这种诗的特点是每首诗八行,每行七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句的末字押韵。
5.我们了解七律诗篇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资料袋中了解,什么是长征,好吗?出示地图;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第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陆续到达陕北,长征至此结束。
下面就让我们顺着伟人的笔记去触摸长征、感受长征。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布置学习任务,出示自学要求。
【出示大屏幕词语注释,让学生在有限时间自学,促进了了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节约了查字典所需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七律长征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5 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被誉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诗歌是本组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泽东的诗作风格;二是要让学生借助此诗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人文价值: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长征精神,即革命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精神;二是在诵读中领略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语文要素:初步领会诗歌的表达,特别是体会“反转”(画面的反差、情感的转折)手法的运用凸显出的艺术气息和伟人情怀,达到“诗言志”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区分“山”在“崖”和“岷”字中不同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4.体悟表达,领略诗人毛泽东的风采,有进一步了解探究毛泽东的愿望。
(说明:目标1要求会写的字中“崖”和“岷”都有一个“山”部,但在上部和左边作为偏旁的写法有区别,在上部略扁,在左部略窄,可以作为重点加以指导,力求把字写得美观。
目标2为诗歌学习的常规目标。
目标3指向于人文价值的体现。
目标4意在学习表达,诗歌的表达方法丰富,“诗言志”,同样,什么样的胸怀也就有什么样的文字表达,因此,领悟表达与领略伟人风采结合,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2.体悟表达,领略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了解长征相关知识,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搜集毛泽东诗词。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悲怆的长征》,边看边想:视频播放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你对长征知道多少?(大体说出时间长、路途远、牺牲大) (学生对长征大多陌生,通过课前预习时资料的收集,形成对长征的大致了解,课前视频资料的补充,意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课中感受诗歌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执教朱爱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六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泥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了解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听歌曲,看图片。
2、简介创作背景。
二、引出课题1、释题2、简介七律知识3、简介作者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2全班读诗,注意诗的节奏,读出诗的味道。
3、听《七律·长征》朗诵,再读全诗。
4、补充课外资料(出示长征路线图)三、品词析句,深入体会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划出描写地点的词语。
介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岷山”。
理解“万水千山”。
2、师简介长征,进而感受长征的远、艰难。
3、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结过渡:这么远的路,红军怕不怕?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下面先让我们走进五岭和乌蒙山。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五岭图片,学生说感受。
2、想象红军战士在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时会遇到哪些困难?3、引读诗句4、、思考“逶迤”、“磅礴”的意思, “腾细浪”“走泥丸”的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6、感情饱满地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小结过渡:山再高,路再险,也阻挡不了红军前进的步伐。
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四、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学唱《七律·长征》板书设计:不怕难只等闲五岭当 细浪 乌蒙 当 泥丸﹜乐观大无畏精神七律·长征﹛中寨乡校际教研语文优质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执教人:朱爱云2012年11月30日。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长征。
一、导入解题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这就是长征路线图(出示课件):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齐读)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二、初读,理解诗意1、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看屏幕(出示带音诗),先读词,后连句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放录音,听朗读,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2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生回答)知道红军为什么长征吗?(师出示课件介绍长征路线图及有关资料)2、同学们,看了以上图片,你想说什么?(生回答)是的,长征时艰难的,同时长征也是伟大的,经历了二万五千里的行军,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六陕北,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下面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
(播放课件朗读诗)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图,范读。
(指名学生读,集体读)三、理解诗意。
1、默读,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生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指名读这句诗,谈谈你的体会。
(生汇报)3、全体读,读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呢?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案一、谈话导入,了解七律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长征)2、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及时点评)3、、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把这段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补写课题:七律齐读课题。
4、把书打开,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生:共8行,每行7个字。
师:是呀,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指板书)师: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是7个字。
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再读课题。
齐读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朗读)2、(课件出示全诗)谁愿意读读这首诗?生读3、请同学们再读全诗,要注意诗的节奏,读出诗的味道。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四个字,生读后四个字。
再颠倒读)4、我们来听朗读录音。
(点评: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但读出了韵味,还读出了豪迈的情感。
)是呀!我们学习古诗要弄明白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小结过渡:同学们想不想也读这么好?不要着急。
下面,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诗。
三、品词析句,深入体会(一、体会“远”)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描写地点的词语。
2、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红军都走过哪些地方?(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师点击课件:地点词语变红)这些都是表示地点的词,一起来读一读。
)3、(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
(师生合作描述路线,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离开革命根据地,从宁化,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途中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1935年4月,党中央在遵义了遵义会议。
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