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 格式:pptx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13
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合作学习教学案授课教师:林晓菲班级:七年级(1)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2、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过程】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展示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图片,引出法律这一主题。
在这一天人们为什么会开展这些活动,因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请大家说出法律的作用?大家说的很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为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国家专门制定了特殊的法律,给予我们特殊的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板书)二、小组交流、共同学习(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一些问题,请各组记录员记下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1、未成人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保护?3、国家制订了哪两部专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家庭保护的要求和作用是什么?6、学校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7、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8、司法保护的要求和内容是什么?三、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点评、归纳)四、你问我答、共同交流(各小组向其他小组提问刚才准备的问题一个,来检验各小组的交流成果,不要重复题目和重复提问一个小组。
)五、解惑释疑、共同探讨(分小组解答问题)六、即时训练、共同提高问题见合作学习导学案,注意重在培养小组间的合作能力七、课堂小结1、本课学习了两部法律、四个保护。
第八课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通过前边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社会生活需要各种规则,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没有法律的保护,我们青少年能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2页的“亲自母亲斥骂亲自女儿”案例并分析:亲自母亲为什么要斥骂亲自女?对母亲斥骂女儿的事情,你是怎么对待?母亲的行为是否违法?假如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案例中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自己的亲自母亲罚跪、斥骂。
母亲的这种不准确的教育方式,不利于该女孩的健康成长,也侵犯了女儿的合法权益。
这个案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别的注重。
为此,我国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未成人合法权益的法律。
我们青少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为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法律作了哪些规定呢?我们应该怎样使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呢?这就是我们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将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材分析: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两目组成,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相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
第一目:“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相关内容。
通过小晨的经历引出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
关于家庭保护,首先阐明了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对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有极大关系。
然后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职责;主要作用是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度溺爱或不当管教。
公开课教案开课课题:分外的保护,分外的爱开课班级:七年四班开课人:开课时间:2015.6.9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分外保护,认识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的法律,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探究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分外保护,尊崇法律。
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树立法律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义务。
2、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三、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必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控制信号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得在公路上追逐、嬉戏。
七、导入新课:社会热点事件——北京市“校园保安”队伍的成立思考:国家在校园安全方面所做的这些努力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分外关爱,这种分外的保护体现了一份对我们未成年人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八、讲授新课: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第一节分外的保护,分外的爱思考:(1)这份分外的保护是给未成年人的,那未成年人是指那一类的人呢?1、未成年人的定义: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分外保护的对象(2)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分外的保护?2、分外保护的原因:a未成年人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宏伟恢复的历史重任;(国家方面)b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自身方面)c现实生活中,不尊崇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的爱护特别的爱)教学反思(特别的爱护特别的爱)教学反思七年级政治(特别的爱护特别的爱)由“家庭爱护和学校爱护〞“社会爱护和司法爱护〞两目组成,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爱护法中有关家庭爱护、学校爱护、社会爱护、司法爱护的主要内容。
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X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当这些侵害事件发生后,我们许多初中生不懂得自己可以获得爱护,或者不懂得如何爱护,在他们的权利遭到X时,应该让他们了解如何利用法律爱护自己的利益。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分小组活动探究,举出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开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堂小组同学的展示,不仅可以将本课的内容复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生活的差距。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亲自动脑动手猎取信息、搜集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别爱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热爱祖国。
课堂中先从理论知识入手,然后引入具体活动分别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爱护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根本的要求。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商量法等。
本课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自己创设情景,注重学生体验,通过案例分析,增强青年少自我爱护意识,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爱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是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共同开展的互动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在商量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
分析这一节课的缺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的情景有点少,让学生自己举的案例有点浅显,例如司法爱护方面的内容学生仅仅是认识一个年少法庭、对违法的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等,老师引导有点欠缺。
二、学生表演方面存在严峻缺少,合作商量的也很剧烈,可情愿展示的人却不多,缺少胆识,老师需强化鼓舞和引导。
2017年中考政治考点:特殊的保护特
殊的爱
1.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3)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所以,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予无限关怀和特殊保护。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哪“四道屏障”?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教案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指的是家庭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职责。
学校保护指的是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其身心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社会保护指的是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司法保护指的是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
其核心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本框题内容是第二框题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的重点是分析“四种”保护含义和基本内容,讲清“四种”保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目标及分析.目标定位:(1)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2.目标分析:(1)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就是指了解什么是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2)知道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就是指知道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会区分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欠缺。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和表现两个方面去分析说明。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你是怎样看待小晨厌恶学习离家出走的?设计意图:通过小晨的经历,一是说明未成年人的心智雅嫩;二是说明离家出走对自身和家人的伤害;三是说明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师生活动:例1.请学生阅读教材P102的情境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小晨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②小晨离家出走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哪些伤害?③如果没有好心人和民警,小晨等三人的后果会怎样?变式练习①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怎样的?②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③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设置了哪四道防线?问题二:什么是家庭保护。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第一框.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本框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中的第一框,本课依据的课标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内容。
本框先讲述了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然后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以体现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无限关怀,体现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为第二框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确了解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的保护。
及其有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保护意识,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的深深的情,浓浓的3、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了解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的保护4、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情分析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自我保护意识差。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免受不法侵害,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必须对他们予以特殊的保护。
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御不良影响和不良行为,进行自我保护,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教法和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情境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法、自主学习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等。
初一政治下册特殊保护特殊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特殊保护对象的概念;2.了解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3.了解特殊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4.提高对特殊保护对象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特殊保护对象的概念和分类;2.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分辨不同特殊保护对象的特点和需求;2.理解特殊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特殊保护对象的概念特殊保护对象是指一些特殊需要保护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孕产妇等。
他们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特殊原因,需要社会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特殊保护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如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怀和陪伴,残疾人需要无障碍环境等。
2. 特殊保护对象的分类特殊保护对象可以按照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
让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资源或教材,请他们查找不同特殊保护对象的分类,并列举出每种特殊保护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3. 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非常重要,保障他们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通过教材和多媒体呈现,向学生介绍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如《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政策和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
4. 特殊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特殊保护对象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内容。
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或相关文章,找出特殊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然后,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安排本教案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共计2学时。
第一学时:•5分钟:导入和概念解释;•15分钟:小组讨论特殊保护对象的特点和需求;•10分钟: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小组查找特殊保护对象的分类和特点;•10分钟:学生汇报查找结果。
第二学时:•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15分钟:介绍我国对特殊保护对象的政策和措施;•15分钟:学生讨论政策和措施的积极影响;•15分钟:学生阅读特殊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10分钟:小组讨论和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