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__=__<》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13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详细讲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直观的物体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学会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物体大小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掌握大于号和小于号的书写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比较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大小的水果、动物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比较实物的过程,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概念。
(2)讲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书写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如何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2)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比较卡片,让学生进行两两比较,并写出比较结果。
(2)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2. 内容:(1)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2)大于号和小于号的书写方法(3)比较符号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田字格纸上正确书写大于号和小于号各10个。
2. 答案:(1)大于号(>)小于号(<)(2)5<8;3=3;10>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2)课后收集有关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趣味题目,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认识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数学启蒙》教材的第二章节《比较大小》,详细内容涉及认识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并能够运用这些符号进行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些符号进行比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掌握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水果图片、动物图片等。
2. 学具: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卡片,水果、动物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水果店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水果,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图片中各种水果的数量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发放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
(3)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加深对符号的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进行比较。
例题1:比较3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数量。
例题2:比较5个小朋友和5个椅子的数量。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比较4个橙子和3个橙子的数量。
练习题2:比较6个铅笔和6个橡皮的数量。
5. 小组讨论(5分钟)(1)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如何运用这些符号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
2. 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启蒙数学》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通过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名称,理解其表示的意义。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正确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理解其含义。
难点: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两组数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香蕉等)。
2. 学具:画有大括号的纸牌、画有苹果和香蕉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组数量不同的苹果和香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组多哪组少。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大于号和小于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讲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如大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多,小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例题,如3<5,4>2,引导幼儿观察并解释其意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画有大括号的纸牌,让幼儿将苹果和香蕉的图片放在括号内,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2)幼儿自己尝试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大于号(>)和小于号(<)2. 例题:3<5,4>23. 练习:苹果和香蕉数量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括号内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6()8,9()7。
(2)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表示:一组5个橙子,另一组3个橙子。
2. 答案:(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物和PPT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使幼儿能够较好地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比较家庭成员的年龄、比较玩具的数量等,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5 认识=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认识=和>、<,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理解符号所蕴含的简单思想,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正确使用=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观察图片,思考这几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跳绳的有几人?拍皮球的呢?比一比。
一个对一个,正好同样多,可以用“=”连接。
上下两条横线一样长。
读作:3等于3。
2.打篮球的有几人?和跳绳的比一比。
明确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1.比一比,填一填。
2.数一数,比一比。
3.比一比。
4.填一填。
《认识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数学教材第三单元《比较与排序》的第一课时,详细内容为认识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三个数学符号的含义,并学会使用它们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并掌握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及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运用符号进行比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卡片、磁性白板、磁性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水果卡片,邀请幼儿上台选择两张卡片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个水果大,哪个水果小。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磁性白板,在白板上贴出两个水果卡片,如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
教师指出:“这个苹果比这个橙子大,我们用大于号(>)表示。
”然后,教师再展示两个相同的水果卡片,解释:“这两个水果一样大,我们用等于号(=)表示。
”教师展示一个橙子和一个苹果,说明:“这个橙子比这个苹果小,我们用小于号(<)表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幼儿用书,让幼儿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练习题,引导幼儿运用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
4. 小组活动(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大小不同的水果卡片和磁性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
教师要求每组幼儿将水果卡片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并用磁性符号表示。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白板上,左边写“苹果”,右边写“橙子”,中间分别用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表示。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比较大小》。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些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
教学重点:运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比身高、比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品或人的大小。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本上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10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及用法。
2.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和3 10和10 7和9(2)在生活中,找到两个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比较的物品,并说明比较方法。
2. 答案:(1)5>3 10=10 7<9(2)示例:比较两个苹果的重量,一个苹果重150克,另一个苹果重200克。
150克<20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认识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数学初步》第三章节的内容,详细讲解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的概念及应用。
通过具体形象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这三个数学符号的意义,并能够熟练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掌握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及运用。
难点: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运用这些符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图片、卡片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动物们参加运动会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中的小动物,并引导他们比较小动物们的高低、胖瘦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动物们参加跑步比赛为例,讲解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含义。
如:小兔子的速度比小乌龟快,表示为小兔子>小乌龟。
3. 随堂练习(15分钟)发给孩子们卡片,卡片上印有不同的小动物和物品。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比赛,用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比较卡片上的物品。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三个符号(>、=、<)并标注名称。
2. 旁边附上例题和图片,方便孩子们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出家里的大小、长短不同的物品,用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进行比较,并将结果画在纸上。
2. 答案:无标准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了大于号、等于号、小于号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导孩子们运用这三个符号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数学-认识=、>、<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数学-认识=、>、<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的含义。
2. 学生能正确使用“=”、“>”、“<”进行比较,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的含义和用法
2. “>”和“<”的含义和用法
3. 利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如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新知
1. “=”的含义和用法:等于号表示两边的数相等。
例如,5=5表示左边的5和右边的5一样大。
2. “>”和“<”的含义和用法:大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大,小于号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小。
例如,6>5表示6比5大,4<3表示4比3小。
第三步: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操作,如比较数字大小、填空等,以巩固新学的知识。
第四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的含义和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比较。
四、家庭作业: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以便学生在家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一知识点。
六、拓展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的应用,以此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数学-认识=、>、<”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数学-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数学-认识=、>、<數學教案設計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和"<"的含义。
2. 学生能运用这些符号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比较。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认识等于号“=”1. 教师先讲解“=”的含义:两个事物或数字相等。
例如:3+2=5。
解释“=”两边的数字或事物是相等的。
2. 练习题: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让学生判断是否相等,如 5-2=?,7+1=?等。
第二部分: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1. 教师先讲解“>”和“<”的含义:“>”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小。
例如:5>3,3<5。
2. 创设情境,用实物(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的意义。
3. 练习题: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使用相应的符号,如5 > ?,? < 8等。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符号的含义。
2. 操作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符号的使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识:教师按照上述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3.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练习。
4. 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纠正错误,强化正确答案。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看他们是否能理解并掌握这些符号的含义。
2. 作业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家庭作业:1. 设计一些包含“=”,“>”和“<”的题目,让学生在家完成。
2. 鼓励家长参与,让他们帮助孩子理解和应用这些符号。
七、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应立即调整教学策略。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和“<”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和“<”1活动目标:1、通过课件认识,理解符号含义。
2、操作课件,学习用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电教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
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一个盘子里有某个?一个盘子里有某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那盘,是哪个?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
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香蕉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
(出示已经学过的=号)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习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马)小马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幼儿操作电脑)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猫、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
嘴巴扁扁等于号。
)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
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
(出示课件,选择正确的符号)(四)农场摘果子比赛,集体练习符号的运用。
1、幼儿分组进行摘果子比赛。
教师:农场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摘果子吗?我们来比赛,在一段音乐中,看看哪一队摘的多?(幼儿操作)2、集体统计比赛结果,练习用数字记录,使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