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的几种表现形式: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意识流作文训练范文系列

玻璃上的黑点

在家闲着没事,无意中在玻璃上看见了一个黑点。忽然引起了我的回忆。脑海中涌出许多思绪。从中扯出一根。哦,这原来是我数学考试中那最重要的一点。关系着我分数的高低。在高考中更是如此。有可能就是那不起眼的一点或是葬送你的前途或是使你前途一片光明。取决的就是那致命的一点。

或许在当时我也不清楚黑点是什么,仔细一想不对。灰尘没有那么大个的。即使有也不会是灰尘。我清楚地记得早上我曾用心地擦过那块玻璃。使它看起来光洁如新。不知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个难看的黑点。也许就是人们的污点。污点谁都有。事情过后很少有人会记起自己曾有一个难看的污点,但一会后脑海里出现的却是另外一幅画面。自己儿时的事一件件浮现在脑海中。和二蛋一起玩泥巴,堆小车,捏大炮,和二狗子一起下河摸鱼。总之以前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记得原来我们在乡里上学,中午带饭盒去学校吃饭。那时我们放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起下河摸鱼。摸上来的鱼就放在饭盒里。然后背起书包就屁巅屁巅地跑回了家,回家后总要挨一顿打。但第二天又继续。疯一样地玩。疯一样地享受童年难得的快乐。也只有在那时才有心思去玩,无忧无虑。

现在我认定了一件事就要用心认真地去完成,我现在也不去想那些事情了,闭目养神,以便有精力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难道我不该这样做吗?该,当然该。我想你们在我这个处境才会明白。明白什么,哎,你们难道真希望我和趴在玻璃上的虫子一直较劲下去吗?

哦,那是一只虫子。

手上的伤

当我伸出左手,低下头就会看见那条伤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想这条疤。想是什么时候的事。这就会让我想象当时有什么事。我只知道那里掉在天花板上的大球体,时常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照在地上。我想那时的天气应该很热。记得当时我还穿的是背心。不仅是我整个房间的人都是。当我想这道伤疤,眼神就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酒吧的柜台上,关于柜台上的啤酒杯里加冰的酒。在彩灯的照影和冰化的吱吱声就像是地狱的恶鬼想要冲出人冥两界的界限。这不禁让我打了一个寒颤,也是这个寒颤让我回到了现实。也是因为这样的意识想像,可能是电视剧看得太多而受到影响。

在自然界的动物是一种情绪的动物。受情绪的波动而有无意识的改变状态。我们人也不例外,当我们遇到路边围了一群人时,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战胜冷静,疯狂地往里挤,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如果伤疤是较低的山峰,不过它也不像山峰的高而平,我用手顺着肩摸下去,在伤疤处会有一种很滑的感觉。偈是在一个冰面上穿着溜冰鞋在平滑的冰面上溜冰。就我们的前辈说学会高难度的冰上技术那是天堂与地狱的墓地。这两墓地我则会选择地狱的墓地,在那我不会感到曾经失败的痛苦,不会感到无奈不会……在天堂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就像泛着的泡沫,肮脏的大海不值得去冒险,去为他牺牲。我们的人生应该像这雪白的冰面,不应该为了一些庸俗的事物而去毁掉这纯洁的心灵。

意识流作文具体写法:触景生情写下此时的所感所悟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把内心深处的呐喊发泄出来。。。。。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

意识流小说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The narrator conveys a subject’s thought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exactly as they occur, often in disjointed (不连贯的) way and without the logic and grammar of typical speech and writ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usually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on, as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 but it can also, by means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be written i n the third person, as i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were golden years of the modernist novel. In stimulating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novel creation, the theory of the Freudian and Jungian psycho-analysis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human mind, that one's present was the sum of h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hat the whole truth about human beings existed in the unique, isolated, and private world of each individual, writers like Dorothy Richardson,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concentrated all their efforts on digging into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They had created unprecedented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such as Pilgrimage(1915-1938)by Richardson, Ulysses(1922)by Joyce, and Mrs.Dalloway(1925) by Woolf. Among them, James Joyce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ist; in Ulysses, his encyclopedia-like masterpiece, Joyce presents a fantastic picture of the disjointed, illogical, illusory, and mentalmotional life of Leopold Bloom, who becomes the symbol of everyman in the post-World-War-I Europe. Within the realistic perio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ne writer named Henry Jame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orerunner of the 20th-century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and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James's re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his subject matte. His fictional world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inner life of human beings than with overt human actions. His best and most mature works will rende the drama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convey the moment-to-moment sense of human experience as bewilderment and discovery. And we as readers observe people and events filtering through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nd participate in this experience. This emphasis on psychology and on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proves to be a big breakthrough in novel writing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ing generations. 发展 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的几种表现形式: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意识流作文训练范文系列 玻璃上的黑点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到灯塔去》意识流写作手法浅析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到灯塔去》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着重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内心独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标志着伍尔夫小说艺术的完美,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技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其中个人永无休止的感觉、思想、记忆、联想和回忆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形象和象征以相似的方式表达为无续自发的意识流。 《到灯塔去》发表于1927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窗口”、“岁月流逝”和“到灯塔去”。 其中,一、三两部分着重记录人物在几个瞬间的意识活动,时间分别限制在一天之内;第二部分篇幅不长,记录10年间的岁月的流逝、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物理时间的倏忽而逝与心理时间的绵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在于瞬间的感悟。 在这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得心应手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并自由地出入于人物的情感世界。根据人物心理时间的跳跃灵活地将回忆、现实、幻想等穿插起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主要经历浓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加以表现,从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小说第一章第五节拉姆齐夫人用詹姆斯量袜子一节,只用了几句话概括客观事物,其余的部分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动。而望着伫立在佩戴着蓝色缎带嘉德勋章的维多利亚女王肖像前的拉姆齐夫人,塔斯莱进入了自己的意识流状态“她从万花丛中轻盈地走来,怀里抱着凋谢的花蕾和坠地的羔羊;她的眼里星光闪烁,她的鬓发在风中飘拂……”伍尔夫在运用意识流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了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中人物的灵魂深处,直接接触到人物意识活动的脉搏。 除了内心独白的手法,小说还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象征等手法,使内容更生动,寓意更丰富而深邃。《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意象丰富而形式多样。例如:花园中的篱栅象征着拉姆齐夫妇之间的分歧;丰盛精致的晚宴象征着世间的和谐完整。另外,小说中还用了一些文学典故来象征性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除此之外,灯塔则是贯穿全文的象征,灯塔是一种理想标准,到灯塔去是寻

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技法(七)意识流、蒙太奇种种 知识例话 “意识流”又称“思想流”,是一种当今盛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中学生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借鉴一点“意识流”手法也未尝不可。所谓意识流,它着重于人们的感受、感觉、联想、潜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流程。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常以颠倒时序,变更叙述观点等方法,反映纷繁复杂、瞬息变换的现实,以立体、多层次、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力。 运用意识流的写法,经常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内心独白”可以是作者用第一人称,从头到尾以主人公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意识流作为一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手法,它不同于常规的、理智的心理描写,其具体特征是:一、辐放纷呈,以心灵为交汇点;二、自由联想,无边无际,错杂闪接;三、随意跳跃,时空跨度大。因此它具有流动性、飘忽性和层次性。 运用意识流便于自由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变换、交错、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文评析 “明天不上课” 陈文山 像雨果走进巴黎圣母院时所看见的“命运”一样,走进学校的大门,便看见了一根电线杆上写着“明天不上课”五个炭字。歪斜的这五个字显出幼稚的模样。是学校的学生,还是教师子女? 想象中,眼前竟走来了两个小孩,一个背着书包弯着腰的小男孩和一个也背着书包也弯着腰却多了副眼镜的小女孩。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风中走着。秋风吹起落叶,轻轻地落在他们的身上,像蝴蝶落在花朵上那般轻盈。女孩的长发在风中飘扬,像一方秀丽的头巾。 他们弯着腰,脚步沉重地走着,沉重得像一只被驱赶的蜗牛。架在女孩鼻梁上的眼镜根本没有抬高的机会。他们从校门口走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忧伤,眼中透着无奈的光。 他们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家了!女孩幻想着父母亲在家门口,跑过来拥抱着她,她依在父母的臂弯里,对他们讲着悄悄话。女孩甚至还想到晚上,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 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 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 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但在有限的网络世界里却反映了人物从青年到中年或从童年到老年等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而王蒙的《夜的眼》从华灯初上写起到下夜班为止,仅三个小时左右的钟表时间,却涉及到20年前的人生改造;在《风筝飘带》中,“一个多么愉快的夜晚”里重现了两人从初识至今的整个过程;《蝴蝶》里的张思远回城路上追忆了几十年的沉浮变化。往事以回忆的形式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演”一遍。 3、内心独白、象征暗示与“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运用。 伍尔夫小说中的内心独白是不言而喻的,在《墙上的斑点》和《海浪》中达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王蒙作品也多用内心独白,《布礼》第五章中间标明“1951年到1958年”很长一节中以“我们”自称,写出心中想的没说出来的话。他们还同时使用象征来揭示主题。在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中,不仅“灯塔”“浪”“窗”等许多事物有象征性,而且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具象征意义。《到灯塔去》第一二三章长短不一,且对应黄昏、黑夜和黎明,暗示人生悲欢交替,象征人的生与死变化。王蒙小说中的“风筝飘带”“海的梦”“春之声”等都被赋予了象征之意。蒙太奇手法具有时空转换的自由度。在《布礼》《蝴蝶》等反映历史跨度的小说中,镜头时而停在1957年8月,时而飞至1966年6月,随即又回到1949年1月;画面此刻在回城的路上, 顷刻置换为10年前的山村。而在《达罗卫夫人》中,则表现为空间的转换,随着汽车巨响,闪出达罗卫夫人惊跳的镜头,忽而转为赛普蒂默斯恐慌的场面。显然,他们用蒙太奇技法,或为顺利展现历史变迁,或为成功实现人物在同一时刻内意识活动的交替并置,不过都强化了小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然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等方面存有迥异之处。正如郭宝亮先生在《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中所说:王蒙(小说)与西方“意识流”的区别是根本的。 二、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 1、创作背景之别。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

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可见,传统小说的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叙事的线性结构模式,以及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表面真实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时一些作家们认为应该把单一的、物质的、简单的、客观的外部真实“转向内心的、复杂的、特殊的、主观的真实” 。 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的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心描写与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述,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和刻画生活。 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化的文学存在。 哲学上意识流以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非理性为基础。 20 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 ,认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劝

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姓名:孙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100140222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大师,她一生都在研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形式,注重在意识流的手法写作中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墙上的斑点》是她尝试具有自己风格的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除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伍尔夫的创作特色,本文就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浅析其中包含的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 伍尔夫为了变革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许多尝试,《墙上的斑点》就是她尝试中的经典之作。她认为小说不应该只描写事物的表面,而应该从事物的表象升入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称之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在一天无意的发现了面前的墙上有一个斑点,便以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丰富联想:从这个斑点可能是一枚钉子想到以前的房主;从一个可能的花瓣想到人类的秩序;从“在某种光线下看那个点,它竟然像是突出在墙面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想到一座座古冢及其探险家;从一枚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想到没有尊卑秩序的世界的宁静;从“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想到树,想到了数的生存,最后另一个人对“我”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到这里主人公才明白:“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变革后的代表作,主要具有意识流中的以下写作手法。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并且多是人物内心不易被察觉的最真实的想法。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除了主人公外没有任何人物,也没有其他情节。“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不同,她没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从个人内心出发,通过主人公自己的感情流露来展开叙述。作者不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在大约6000字的小说的一开始, 读者便被主人公告知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 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一会儿想到主人公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写作手法 一、将时间作为小说真正的主角进行艺术创作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界可以说是阳春白雪,对于这部小说,永远是谈论的人多,而真真正正阅读到最后一个文字的人少。小说通过作者自身的回忆进行艺术创作,其内容包括做着自己的童年生活、父亲与母亲以及作者的家庭关系、自己成长之后的恋爱经历与失恋回忆、作者一生之中经历的历史事件和对社会的深刻洞悉观察,以及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哲学的深刻理解。这本小说是作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乐章,将亲情、爱情、仇恨、死亡、实践、历史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于一体,让读者们游离在他的文字之间深深地沉迷着,可以说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的人,其所获得的收获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追忆逝水年华》这部小说之中,作者看似以自己为主人公进行回忆和抒情,但当我们统观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时间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作者借用自己的一种“追忆”的方式,将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人格化塑造,使时间成了游走于小说文字之中的真正主角。在读小说前三卷的时候(卷一《在斯万家的时候》、卷二《在少女花影下》、卷三《盖尔芒特家那边》),作者一边讲自己童年与少年时的回忆进行穿插,一边对回忆展现出自己的一种美好的怀念情感,时间在作者的笔尖上跳跃着,带领着读者的思绪进入到普鲁斯特的精神生活之中。在文字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普鲁斯特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回忆中沉淀出一种质地温暖的物质,通过时间传达给我们,这种物质像是爱,可又比爱要厚重和结实,让我们不禁感叹着普鲁斯特的优雅与高超的观察力。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时间进行人格化作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有着独到的好处。意识流的写作特点就是思维的跳跃性以及想象力在回忆和抒情之中穿梭的自由性。普鲁斯特将自己的回忆作为小说的基本背景,通过回忆中的一个点展开描写和抒情,有一个点变成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以时间作为推动性力量,让这条线逐渐的蔓延,变成一条河流,在这条河流之中作者可以进行的进行抒情、感慨、议论、分析。而读者随着作者思绪的蔓延最后也被带到这条河流之中,在作者的想象里尽情的遨游。 二、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着重对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普鲁斯特小说《追忆逝水年华》意识流创作的另一大特点。作者通过已有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回忆将自己大片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而小说人物和作者本身在人物内心的描写过程中逐渐淡化,退出读者们的视线。在小说进入第四卷时,这种着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开始变得尤为强烈,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动态性。作者在第四卷《索多玛与蛾摩拉》中,将同性恋作为这卷小说的主题,通过描写男爵的同性恋怪癖来深刻的展现出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在这里普鲁斯特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将小说的风格从前三卷的光明与美好一下子带进无尽的黑暗和让人失落的情绪之中。作者将人物的内心进行充分的陈列,其描写的细致程度后人称之为“可以说是将一根头发分成四个叉的那种细致。”由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融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之中,随着作者的追忆将意识进行流动;第二,无逻辑性。无逻辑性这一特点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在读者们初读《追忆逝水年华》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适应这种毫无章法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一种任由思绪游走的过程,在描写一杯牛奶的时候,作者在一句话中可以运用大量的定语从句和修饰词,致使书中的一行文字往往装不到半句话。同时,这种无逻辑性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给人一种跑题的错觉。往往作者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已经将叙事的主题聊到了远处,而随着作者所描写的一声汽笛响,或者是一声口哨,叙事的主题又被作者拉回来,以至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前面的时间还没有了解清楚,随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 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如《欢乐》(莫言)里的齐文栋,是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后,"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象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经过一大湾子水,一块辣椒地,坐在自杀的年青姑娘鱼翠翠的坟头浮想连翩,最后终于在这个宁静的晚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了死亡的"欢乐"。齐文栋不是个脸谱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独成一个世界:有屡试不第的压抑,有对母亲的怜悯、内疚,有对哥嫂的不满、无奈,有对年青女子的生理欲望,有对鲁家三小子的羡慕、妒忌,有对建仓夫妇的厌恶,有对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失却控制的意识流动起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小说里与科举发生密切联系的两个人物——范进、贾宝玉,在性格内核里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念,或讽刺什么,或褒扬什么,读者很容易领会,而在意识流小说里,作者隐身幕后,读者不再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识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身,有赖于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高度上俯视人物;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多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如《蓝天绿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与强调突出与蛮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 感伤、郁闷、偏执、无所适从;又如《花豆》(高行健)通过年老的"我" 一个湿淋淋的下午,独对雨点向回忆中的青梅竹马的"你"的喃喃倾诉与思念,表现了几十年的风云,对往事的留恋和对错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欢乐》则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现齐文栋的内心。意识流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说深入七奶奶的心灵,写她的对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的焦虑,对儿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轨迹,也能体会她守旧的渊源。但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也体现了一定社会内容,七奶奶却不象《红楼梦》里的贾母或刘姥姥,她没有具体的外貌,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通过第三者观察 的眼睛,更没有作者试图体现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并不是通过生活流程,而是通过心理流程来展开文本的。 传统小说一般会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细巧处最令人称赏;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王蒙),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的火车头。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知觉时间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在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多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的方式相对,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

中国意识流探讨

14级汉语言文学4班张沁晓 141011215 中国意识流小说 ——以王蒙《蝴蝶》、刘以鬯《酒徒》、林徽因《九十九度中》为例 [摘要]中国意识流小说多运用内心独白、联想、空间切换等手法进行创作,淡化情节但别有深意,文笔跳跃却缺少“绵延”的味道。本文用西方意识流观点观察中国意识流小说,并分析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跳跃联想空间切换绵延 中国“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新时期,创作家们努力学习和模仿西方各种思潮的方式进行创作。意识流便是其中一种,但是应用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至少目前还没有哪本书可以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媲美,我是这么认为的。但中国意识流小说亦有特别之处。 中国意识流小说创作者不乏其人,被誉为“东方意识流”的王蒙、《酒徒》作者刘以鬯、《你别无选择》的作家刘索拉、《九十九度中》作家林徽因、白先勇、穆时英等。作家们对西方文思进行探索和模仿,带着东方韵味的意识流小说纷纷问世。 一、技巧与特点 和其它小说不同之处,意识流小说变幻莫测,以意识的流动代替客观现实活动。伍尔夫主张,伯格森绵延论。中国意识流小说中,确有不同于说理、叙事的意识的流动。采用的手法多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空间转换等手法。下面讲述几个有趣的例子 内心独白 王蒙的《蝴蝶》内心独白很多,海云与张思远离婚后,有一大段内心独白“枝头的输液呀,每年的春天,你都是那样鲜嫩,那样充满生机….虽然这颗大树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永远不会衰老,然而,你这一片树叶确实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张思远“这是我吗?我是张思远吗?……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你那因为爱,因为恨,因为幸福和因为失望常常颤抖的,始终像儿童一样纯真的,纤小的身躯呀!而我仍然坐在车上呢。”这一句亦有跳跃的色彩。

意识流写法的艺术魅力

文学院双学位毕业论文题目意识流写法的艺术魅力 主修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主修年级专业 2009级、纺织工程 辅修专业汉语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彭国栋 主修专业学号 22009323012058 辅修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刘俐

2011年 12 月22意识流写法的艺术魅力 彭国栋 文学二专汉语言文学纺织服装学院 摘要:意识流并不是文学界的一个流派,总的来说,在文学创作中,它是小说里的一种文学创作写法,它本身的含义已经包括了它是一种写作手法的实质。而意识流的艺术魅力,在于蒙太奇技巧、人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表现技巧的运用进而体现的。它们结合人的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的矛盾交错、人与时空流窜似的意识内容去构建出优秀的意识流文学作品,我们可把它比作一座梦幻的、朦胧的、印象派的、迂回曲折的圣殿。 关键词:意识流创作写法蒙太奇艺术魅力乔伊斯 一、意识流的简述 意识流一词首先是从心理学面衍生而来的。最早提出“意识流”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哲学家詹姆斯,他也是小说家(原来是研究心理学的)。他在《心理学原则》提出: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像河一样,阐释这种流动的河就是“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流”。以他的观点,足见意识流并非是叠加放映的幻灯片,它的形式是不阻隔的。1918年作家梅·辛克莱评论英国罗赛·瑞恪生的小说《旅程》时创用了“意识流”一词。

后来奥地利精神医家及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面。依他的角度:人的意识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而且意识流那迭出不穷的思想流体,绝大部分是作家的无意识行为在活动。同时,他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成形前的情势并不是理性灌输养分下的胚胎,而是由非理性和不符合逻辑思维的意念所操控的冲动表现。而种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源泉,滋养着意识流小说家的灵感,牵引着读者的节奏感,仿佛在跳一支虚幻的黑白舞蹈。从词的定义上讲,意识流脱离不开当事人的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和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在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尤利西斯》,内心独白加自由联想的意识流,以及大量的异彩纷呈的典故,显得晦涩艰深,成为了20世纪具有阅读挑战性的小说和西方现代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小说意识流作品的叙事和搭建背景的过程,对于意识流小说家的逻辑能力、跨越空间的能力要求极深,虽然它的逻辑取向是松散的,但乱麻的表象里又是具有无限魅力的,而对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模仿、回忆、感觉、思想、装载、联想、落笔等写作模式是完全异于一般性的小说的。意识流小说家区别于一般的小说家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更加热爱写内心的东西,以他们的主观视角与艺术的光芒联

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

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2008张笑脸,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肤色,同样灿烂的笑容,同样荡漾的喜悦,组成了一个环形的笑脸幕墙。那一张张此消彼现的笑脸,是心与心相连,是梦与梦相接,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和节日氛围。 由此,我想到了作家林清玄、赵丽宏、董桥、周涛、迟子建等人的意识流叙事散文。这种结构散文的方式与主题照片墙的艺术形式十分相似,蒙太奇式的镜头闪现,反复强化的主题,使行文更有了几分跳跃与灵动,很值得借鉴。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放生鸟》。 放生鸟 林清玄 在泰国清迈有名的古迹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 放生鸟通常是一对,放在一具用细竹子编成的粽形笼里,摆得满地都是,由当地的妇人或小孩看管,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庙前有高僧,专门为那些放生小鸟的游客祈福。 可是任有多少游客,为多少小鸟放生,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出来觅食的小鸟;可惜那些小鸟身上都没有记号,我时常想,有没有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里呢?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的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乡下的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它们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龟甲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放生,它们幸运地回到大海,一再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但是仍然有人放生,刻下自己的名字,飘到大海去。 一再落入轮回的海龟是否有知呢? 这两件在不同时地发生的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海龟缓缓地在水里邀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竞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那时溪边围满了人群,看莲花往溪的远方飘去,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生西方,投胎为人,莲花年年要放,因此在清明时节,就有专卖莲花的人。 是不是有鬼魂因攀到莲花而往生西方,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这些河灯可以引路,使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我童年时看人放河灯,总是到夜半还在河边,看那些灯在孤寂的夜空中,一盏盏熄灭,感到又凄凉又美丽。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 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919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可见,传统小说的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叙事的线性结构模式,以及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表面真实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当时一些作家们认为应该把单一的、物质的、简单的、客观的外部真实“转向内心的、复杂的、特殊的、主观的真实”。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的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心描写与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述,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和刻画生活。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化的文学存在。哲学上意识流以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非理性为基础。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说”,认为“心理时间”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他劝说小说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摄人物的意识流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功能与梦的功能相似,都是被压抑的本能升华。均能反映人的心理最深层次的潜在愿望。他提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学说为意识流作家侧重写梦幻意识和大量运用自由联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来源于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意识流小说流派。该流派的作家如普鲁斯特、伍尔芙在摒弃了传统的小说语言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流行不已、语意不清、飘忽不定和文理不顺的意识流文体来表现西方现代人纷乱多变,离奇复杂的心理结构。意识流的写作技巧之一为“内心独白”。所谓“内心独白”,是指作家将某一人物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觉用自己的自言自语方式道出。意识流小说家主张作家退出小说,纯客观地让人物展开自

白先勇小说中的意识流_宋美英

〔作者简介〕宋美英,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410004)。 白先勇小说中的意识流 宋美英 〔摘 要〕白先勇的作品将中西小说技巧融于一炉,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作品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更是充分体现了他独具个性的“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特色。其具体表现为:意识流活动中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纯”意识流与“类”意识流的交替运用;意识流与传统叙事模式相结合。 〔关键词〕白先勇;传统融入现代;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07-0022-02 近些年来陆续介绍进来的台湾文学作品中,白先勇的短篇小说 受到很大的注目。2004年,他在大陆又获“北京作家最喜爱的海外华 语作家奖”。白先勇的作品之所以引起读者的特殊兴趣,与他独具个 性的“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白先勇是一个受过 良好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熏陶和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作家。从小广 泛地涉猎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深谙传统文学的艺术精髓,青年时 期到美国留过学,并受到西方现代派的训练,是台湾现代派的旗手。 所以他的作品融中西小说技巧于一炉,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中, 他的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在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中 国传统的审美特性,显示出他的独特魅力。一、意识流中的“历史”内容20世纪初,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在西方盛行一时。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打破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序列,提出要根据意识的流动来组织作品,并主张作家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中,靠直觉去捕捉瞬间的印象。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说”认为:在理性的冰山下,还汹涌着非理性的海洋。这为意识流在小说中的运用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所谓意识流手法,就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人物在作品中通过自由联想等展开自己的心理活动,将不同时空中的事件组合在一起,给人们意识流动的印象。白先勇在他很多的小说里,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对“过去”的回顾和再现,把“现在”和“过去”进行对照,在短暂紧凑的现实场景中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所以,我们在白先勇的小说里能 感觉到一种沧桑感,他自己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它们是“对过去、 对自己最辉煌的一种哀悼”。在小说集《台北人》的扉页上,他写上 了这样的题词:“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并且 引录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 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台北人》中许 多人物,保持着对“过去”的记忆,他们不能摆脱过去,甚至不肯放 弃过去。而白先勇在表达这一主题时,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作者让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回忆、联想,或片刻的瞬时印象、幻觉,来拉近时空的距离,将“过去”和“现在”连成一片,“过去”的历史也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也逐渐清晰。如《孤恋花》中让过去在上海发生的事,和现在在台北发生的事,在叙事者“我”的意识中交叉相间,今昔混淆,现实与回忆杂合在一起。叙述者“我”的今昔联想,总是以娟娟、五宝二人为中心,她潜意识里把前后两个同性恋的对象混而为一。叙述者今昔交流的意识,把读者带回到十几年前的往事。“我”头一次带娟娟回家过夜,服伺她上床,给她盖被,联想到“从前五宝同我睡一房的时候”,陪酒喝醉回来以及被华三打伤回来的情形。再如中元节发生事故那个晚上,叙述者回想着五宝自杀前被华三虐待的一幕:“她拼命的喊了一声:阿姐———我使足了力气,两拳 打在窗上,窗玻璃把我的手割出了血来———一声穿耳的惨叫,我惊 跳了起来,抓起案上一把菜刀,便往房中跑去。”1这几行文字,也包 含今昔二景,中间相隔十几年。前面一半,说的是“五宝”的事,后 半说的是现在娟娟的事。在叙述者潜意识中,同一类似的场面,却 包含着两个女孩的悲惨命运。《秋思》中背后的故事在华夫人日常 生活片断瞬间的流动意识中若隐若现。腐烂死去的花苞散发一股 腥臭,使她联想起她丈夫病死前的情景,接着又记起南京住宅花园 白菊盛开时将军凯旋而归时情景。这一大段的意识流动,经由园中 盛开的“一捧雪”引发,包容在极短暂的片刻中,但却统摄了她数十 年的漫长生命。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朱凤的遭遇触动了珍 藏在金大班内心深处那遥远的记忆,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和自我解 嘲,她的一生经历随着她瞬间的意识片断自然顺畅地展示出来。 《国葬》是直逼“现场”而又不断闪现往事。秦副官在国葬现场奔涌 随意的意识流动使李浩然将军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国民革命史也 在秦副官断断续续的记忆碎片中拼成一个整体。二、“纯”意识流和“类”意识流的运用白先勇运用意识流很灵活,在有些作品中他受西方福克纳、普鲁斯特、乔伊斯等意识流作家的影响,意识流的运用表现得纯粹明显。如《小阳春》中不仅在人物意识流中时空交错,而且同时运用了三个人的视角,使樊教授、素琴、女佣阿娇的意识交错出现。樊教22 文史博览(理论) 2008年7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T h e o r y ) J u l .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