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第四章 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
- 格式:ppt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人类的设计行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随着人的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并显示为人的一种智慧和能力。
人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是一种机智的、积极的努力。
它可以用任何语言进行阐释,用任何方法进行实践,同时,它又可以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良,以臻至真、至善、至美之境界。
设计艺术心理:是指设计者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划、功能原理构想、结构设计计算、设计方案表达、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设计艺术心理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活动;二是艺术设计师通过产品满足、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设计心理学定义: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一个新分支。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遵循视知觉规律,应用审美心理规律,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适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要,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能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
——使用与情感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的操作所需的线索。
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人不仅有生存的物质需求,还有身心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创造的需求。
教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教案一、消费者需要的概念和需要的层次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求,是个体由于缺乏而产生的内心紧张与周围环境形成某种不平衡的状态,是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
2. 需要的产生一是有不足之感;二是要有求足之愿。
需要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 生理状态(2) 社会因素(3) 个人的认知3. 需要的层次理论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二、消费者需要的基本特征1. 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消费者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
因而,在需要的内容、层次、强度和数量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另一方面,就同一消费者而言,其需要也是多元的。
不仅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心理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
2. 需要的层次性和发展性3. 需要的伸缩性和周期性需要的伸缩性又称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需要是个多变量的函数,要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多可少,可强可弱,消费者购买商品,在数量、品种等方面会随收入和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消费者的需要还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消费者需要的周期性主要是由其生理机制及心理特性引起的,并受自然环境变化周期、商品的生命周期和社会时尚的变化周期的影响。
4. 需要的可变性和可诱导性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通过引导可以使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和转移,潜在的欲望会变为现实的行动,未来的消费也可以成为即期消费,微弱的需要转变为强烈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要还可以通过营销者人为的、有意识的给予外部刺激和诱导发生变化。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就是利用消费者需要的可变性和可诱导性这一特点,不惜斥资百万,开展广告宣传、倡导消费时尚、创造示范效应、施予优惠刺激,影响和诱导消费行为,并且屡屡收效。
三、消费者的购买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目的、指引活动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
第一部分(综述)
第一章绪论
1.1心理学概述
1.1.1心理学研究内容
1.1.2心理学相关流派
1.2设计心理学概述
1.2.1研究内容和对象
1.2.2研究目的意义
1.2.3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消费心理学与设计
第二章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2.1消费与消费者
2.2 消费者需要
2.2.1需要、需求
2.2.2欲望、态度
2.2.3需求理论
2.3 消费者需求理论
2.3.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2奥德福ERG需求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动机与设计
3.1动机
3.1.1
3.1.2
3.2购买决策
3.2.1
3.2.2
第四章市场细分
4.1 消费者微观分析
4.1.1
4.1.2
4.1.3
4.2 消费者宏观分析
4.2.1
4.2.2
4.2.3
第三部分认知心理学与设计
第五章用户认知与设计
5.1感知
5.1.1
5.1.2
5.1.3
5.2认知
5.2.1
5.2.2
5.2.3
5.3设计思维
5.3.1
5.3.2
5.3.3
第六章用户模型
6.1
6.2
6.3
第四部分设计心理学实践篇
第七章设计心理学应用7.1视觉传达
7.2环境艺术
7.3产品设计
第八章设计理论专题8.1交互设计
8.2可用性设计
8.3用户体验设计
8.4通用设计。
第四章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案例1: 东京迪斯尼乐园的经营魔法东京迪斯尼乐园位于日本千叶县浦安市。
1983年开业后,商界许多人认为它将失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从开业至 1991年5月,游客累计为1亿多人次。
现在该园每年约吸引1600多游客,年营业额约1470多亿日元,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奇迹。
该园的成功,是运用独特的经营技巧,全方位满足游客旅游心理动机。
为了吸引游客,提高“重游率”,从规划、建设到经营,处处体现出心理诱导策略。
1.地理位置。
该园选址在距东京约10公里,乘电车20分钟,便可到达的浦安市。
2.占地面积。
该园面积大到游客无法在一日内游完一周,但也不能过分大,最恰当的面积为46.2公顷。
3.景观环境。
聘请农学博士专家协助建园,使该园一年四季能呈现不同景观,始终维持花草繁茂的状态。
4.适应国情。
该园商店街建有屋顶,而美国加州、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乐园却没有,主要原因是日本雨水较多。
5.商品奇俏。
该园游客的平均消费远高于传统乐园游客,主要原因是园内销售的商品经过仔细挑选,许多商品在外面买不到。
6.设施常新。
该园几乎每年都增添新的游乐设施,1987年建“雷电世界”,1989年修“星际之旅”,1992年将推出“米奇胜过滑雪”节目。
因此,东京迪斯尼乐园重游率高达85%。
思考题1.东京迪斯尼乐园经营魔法的宗旨是什么?2.以上所列的六项诱导策略适应了游客哪些旅游动机?3.试就某种日用消费品的销售策划诱导顾客购买动机的经营策略。
案例2: 从炫耀性消费看红旗车的悲剧想当年,红旗牌轿车何等辉煌!红旗车以它典雅的造型、精心的手工工艺、宽敞的车身,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社会身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牌,不仅中国人尊尚红旗,连外国人也仰慕红旗。
如今,红旗车被作为奥迪的变形,不被人们看好。
红旗车的这种悲剧就在于生产者给它定错了位,把它从炫耀性商品变为一般商品,没有了名牌的光环。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消费动机决定了人的消费行为。
人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还要满足精神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