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地下工程抗震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83
抗震设计的原理
抗震设计的原理是尽量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确保建筑结构和人员的安全。
具体原理如下:
1. 利用结构受力特性:结构应在地震中产生合理的应力和变形,通过合理的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将地震能量消耗掉,同时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利用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
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波的频率、幅值、方向等参数,选择合适的地震波输入,以及考虑土壤条件对地震波的影响。
3. 利用阻尼器和隔震技术:阻尼器是一种能够消耗和控制结构能量的装置,可以用来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值和振动周期,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则是通过设置隔震支座等装置,将结构与地基分离,使结构在地震中发生较小位移和变形。
4. 合理选择材料和构造形式:抗震设计中应选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等,以及采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5. 加强结构连接和节点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应加强结构的连接部位和节点的设计,以确保节点的充分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6. 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抗震设计需要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
以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包括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应力等参数,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设计优化。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阻尼器和隔震技术的应用,以及加强节点设计和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来最大程度地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确保建筑结构和人员的安全。
抗震的原理
抗震是一种减轻地震灾害破坏的工程技术。
其原理在于通过结构设计
或改造,使建筑物或其他结构在地震产生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振动和
变形的程度,减少结构破坏,以此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来说,抗震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质量:降低建筑物或结构的重量,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力的大小,使建筑物或结构变形程度更小,从而减少破坏。
2.增加刚度:通过加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可以抵抗地震作用力的影响,降低建筑物或结构的变形程度。
3.减少劣质材料的使用:选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可以使结构更加坚固,减少破坏的可能性。
4.设计抗震支撑系统:通过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将地震产生的动能转
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使建筑物或结构保持稳定。
5.选址: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地质条件,选择相对稳定的地区建设建筑物或结构。
总之,抗震的原理是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和其他措施,使建筑物或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抗震建筑设计原理在地震多发地区,抗震建筑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结构布局是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
设计时应尽量保证建筑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效应。
此外,应避免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和立面布局,如L形、T形等,因为这些不规则形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增加破坏风险。
增强结构的整体性与延性抗震设计要求建筑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足够的延性。
整体性可以通过设置足够数量的横向支撑系统来实现,如剪力墙、框架等。
延性则是指结构在达到最大承载能力后仍能继续变形而不致破坏的能力,通常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构造措施来提高。
选用合适的结构材料抗震建筑应选用具有良好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的材料。
例如,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材料,因为它既有足够的强度又能在地震中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裂。
同时,应避免使用脆性材料,如未加固的砌体,因为它们在地震中容易突然破裂。
设置有效的隔震与减震系统现代抗震技术中,隔震和减震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隔震系统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安装隔震支座,隔离地面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减震系统则是通过安装减震器或阻尼器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重视非结构构件的设计除了主体结构外,非结构构件(如填充墙、吊顶、管道等)的设计也不容忽视。
这些构件在地震中可能脱落或损坏,造成二次灾害。
因此,应采取适当的固定和防护措施,确保非结构构件的安全。
进行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抗震设计需要基于严格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设计师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确保设计方案满足抗震要求。
综上所述,抗震建筑设计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
只有综合考虑结构布局、材料选择、隔震减震措施以及非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才能设计出真正能够抵御地震的建筑。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论述地下结构震害及其特点、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与设计方法、地下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等,具体包括地下结构抗震概论、地下结构震害、地震与地震区划、地震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土声能动力响应计算、土-结构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岩土中的应力波、动力计算的边界、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地下结构抗震模型实验以及抗震设计原则与构造措施等。
本书包含了作者近年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示例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原理及其分析计算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抗震工程的设计、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专业、地下结构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录序言一序言二前言第一章地下结构抗震概论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第三节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分类参考文献第二章地下结构震害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地下铁道的震害第三节地下管道震害第四节其他地下结构的震害第五节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地震与地震区划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第三节地震波与地震观测第四节震源、震级和震中第五节地震宏观破坏现象与震害第六节地震烈度与震害指数第七节烈度衰减规律第八节场地因素对烈度影响第九节中国的地震与地震区划第十节地下结构抗震计算地震输入波的确定方法参考文献第四章地震作用下土的动力特性及土层动力响应计算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土的动力本构模型第三节土的液化第四节地震作用下土层的动力响应计算参考文献第五章土-结构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第三节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参考文献第六章岩土中的应力波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应力和应变第三节虎克定律第四节杆件中的弹性应力波第五节无限弹性介质中的应力波第六节半限弹性介质中的应力波第七节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特点参考文献第七章动力计算的边界第一节引言第二节等效粘性边界第三节能量传递边界参考文献第八章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横断面抗震计算方法第三节纵向抗震计算方法……第九章地下结构抗震模型实验第十章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附录:地震学大事记(典故及展望)地下结构抗震第一章地下结构抗震概论第一节引言我国是世界上的多地震国家之一。
抗震建筑原理
抗震建筑原理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为了保护建筑物和人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设计原则。
这些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布局与强度设计:在抗震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布局建筑结构,使其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力。
一般来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合理确定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2. 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是建筑结构中起到支撑和刚性连接作用的部件。
常见的抗震支撑系统包括剪力墙、框架结构、短肢墙等。
这些支撑系统通过合理布置,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力,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损伤。
3. 抗震减震装置:抗震减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减小地震作用力的技术装置。
常见的抗震减震装置包括隔震设备、摆锤装置、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4.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指通过改良土壤或采取其他技术手段,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土体疏浚、加固和加压等。
这些处理措施能够减少地震波在地基中的传播和扩散,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5. 抗震缝设计:抗震缝设计是为了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和损伤而设置的缝隙。
通过合理设置抗震缝,能够使建筑结
构具有一定的可变形能力,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刚性,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
总之,抗震建筑原理是基于工程力学和地震学的原理,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合理的支撑系统、先进的减震装置、有效的地基处理和合理的抗震缝设计,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抵御能力,保护人的安全。
1.地球的构造: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幔(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地核(地核又称铁镍核心)2.地震的分类和形成原因:构造地震塌陷地震火山地震3.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内部和地表面传播的弹性波,一般按地震记录图上地震波到达的先后次序不同,分为体波(纵波,横波),面波。
4.地震基本参数: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深度(将震源看作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成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成为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震中距)5.土的的液化判别:动剪应力对比法(通过对比现场地震剪应力与现场试验或室内试验测定的抗液化剪应力大小的方法来判断土体是否发生液化),经验法(根据过去地震时砂层的反应而将其资料类推到新的情况下进行判别的方法,其中包括规范判别法)6.振型反应谱平方和开方方法7.结构复杂的平面加重地震灾害的原因:应力集中,扭转效应。
8.抗震设防的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名词解释1.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2.基本裂度: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3.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M:logE=α+βM。
4.鞭端效应:是指高层建筑物末端形状和刚度发生变化时,端部产生的力和变形突然增大,远远大于其按重力分配到得地震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的重要方面5.地震影响系数:是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周期T,相同ζ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两项的乘积即地震系数k(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和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结构反应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之比)。
6.重力荷载代表:是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地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地下结构是指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结构,如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
在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地震力作用,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下面将从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地下结构抗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从而保障地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者严重破坏。
具体来说,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增加结构的刚度:地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承受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震力,而结构的刚度决定了其对地震力的抵抗能力。
因此,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有效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作用会使地下结构发生变形,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控制变形的措施,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3. 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地震波具有较大的能量,需要通过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4. 采用抗震隔震结构:抗震隔震结构是利用隔震器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的重力分离,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下结构中,通过采用抗震隔震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
二、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参数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参数,包括地震设计参数和结构设计参数。
1. 地震设计参数:地震设计参数是指地震作用的相关参数,包括地震作用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烈度参数和地震作用的时间历程等。
这些参数是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需要通过地震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确定。
2. 结构设计参数:结构设计参数是指影响地下结构抗震能力的结构参数,包括结构的刚度、耗能能力、变形控制措施和抗震隔震结构等。
这些参数需要根据地震设计要求和实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确定。
三、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度设计方法、位移设计方法和能力设计方法等。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是指为了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减少破坏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设计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结构设计原理:
1. 弹性设计原理:通过使用具有一定弯曲和位移能力的结构材料,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产生的震动中发生适度变形,从而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2. 刚度设计原则:采用适当的刚度分布,使建筑物的整体刚度符合地震荷载的要求,从而减小地震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
3. 高强材料原则:使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提供更大的抗震能力和变形能力,以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
4. 配筋设计原则: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钢筋、钢板等配置物,使各构件和构造体之间能够有效传递和分散地震荷载,增强整体的抗震能力。
5. 阻尼原理:设计合适的阻尼装置或结构形式,以吸收和分散震动的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6. 结构控制原理:通过采用主动控制或半主动控制技术,对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7. 剪力墙设计原则:在建筑物中设置剪力墙,通过对剪力墙的
布置和强度设计,增加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和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8. 基础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基础形式和尺寸,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荷载的作用,并将荷载有效地传递到地基和土壤中。
9. 空间结构设计原则: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空间形式和结构体系,优化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10. 标准设计原则:遵循相关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如国家抗
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标准等,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地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且对地下工程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抗震设计对于地下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问题,并介绍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
一、地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1. 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的地壳振动传播体。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传播路径以及振动特性直接决定了地震波对地下工程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需要进行地震勘探和地震监测,通过分析和测量得到。
2. 地下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机理地下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地震响应,主要表现为结构振动、位移和迟滞效应。
这些地震响应机理对地下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都有直接的影响。
3. 影响地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因素地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强度与地震波的特性、地质条件、结构材料与形式等因素相关。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地震对地下工程结构的影响。
二、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原则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地下工程在强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
(3)可行性原则:抗震设计应考虑可操作性和施工可行性,避免过于复杂和难以实施的设计方案。
2. 抗震设计方法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可分为减震设计和抗震设计两种主要类型:(1)减震设计:通过在地下工程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如减震橡胶支座、摩擦减震器等,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抗震设计:通过结构形式选择、材料选择、加强措施等来提高地下工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3. 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关键技术:(1)结构形式选择:选择适合地震区域的结构形式,如抗震墙、框架结构等。
(2)结构材料选择:选择强度高、韧性好的材料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