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姜自安---研究性学习教案《利比亚局势》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2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及走向学号:21A10726 姓名:崔恒超成绩:_________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我选了近现代国际关系这门人文课,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学的历史,仅仅是知道大致的历史时间和事件,却不去深究其后的原因。
这门课从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间的谋略博弈的角度,探讨背后的根源与起因,是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也培养了我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近现代国际关系起源于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其后经过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直到现在的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我们的课程也是根据这一思路展开。
我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是一战前德国的崛起、二战中苏英的你来我往和苏联为了几利与各国的幕后往来、和对朝鲜战争更深入和清醒的认识(之后的内容就没讲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国际关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各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用丘吉尔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想这句话可以归结我最深的收获。
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和小组同学一起收集资料探讨越南战争,自己动手深入剖析二战后两次热战其中一次热战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下面我就从国际关系角度来分析一下眼下的利比亚局势,为何本国内部一次小的冲突会引发一场大的政治军事风暴:1、利比亚内部利比亚的国土由3块原来相对独立的地区合并而成,包括西北部的黎波里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卡以及西南部的费赞地区。
卡扎菲虽然是位政治强人,但绝对控制的区域也只限于西部。
利比亚社会由众多的部族组成,每个部族领袖在“辖区”内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削弱了卡扎菲的统治基础。
而且,这样的社会形态,增加了卡扎菲协调各部族利益的难度。
比如,利比亚东部是产油区,但卡扎菲在经济上偏重于发展西部,因而引起东部地区部族领袖们的不满。
这样一来,各部族为了各自利益,自然会走上反卡扎菲之路,不得不说是历史遗留下的隐患。
第16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的兴起和发展一、学习目标1.知道“蒙巴顿方案”的内容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记住亚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2.了解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说出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和结果了;3解释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由来和影响;自习阅读教材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P105~111,完成下列内容的学习:1、英国采取“ ”,947年,英国 公布了“ ”( 方,根据 将印度分为 和 两个自治领。
实质:改变对印度的殖民政策,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
2、印度首任总理: ,于 年独立。
巴基斯坦首任总督: ,于 年独立。
3、二战后,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基本自给;建立起较完善的 体系; 取得成就。
,被称为“ ”。
) 1967 影响:中东战争以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 和 发展, 自测1 )A D .《九国公约》2、印巴分治后,印度的首任总理是( )A .真纳B .阿拉法特C .蒙巴顿D .尼赫鲁3、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是( )A .真纳B .阿拉法特C .蒙巴顿D .尼赫鲁4、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哪两个自治领?( )①印度 ②巴勒斯坦 ③以色列 ④巴基斯坦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④5、1947年,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的决议,即在此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 ( )A .犹太国B .约旦C .叙利亚D .巴勒斯坦 亚洲民族国家独立 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巴勒斯坦问题和中东战争6、下列地区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的是()A.印度尼西亚 B.印度 C.巴基斯坦 D.巴勒斯坦7、在经济上创造了“惊人的汉江之奇”的国家是()A.中国 B.朝鲜 C.韩国 D.日本8、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是()A.新加坡 B.印度尼西亚 C.马来西亚 D.日本9、自以色列建国以来,阿以之间总共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A.3 B.4 C.5 D.610、战后印度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①粮食实现了基本自给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③在科学技术的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④财力充足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启动“经济开发战略”的国家是()A.中国 B.朝鲜 C.韩国 D.日本12、下列哪些是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①人口膨胀②环境恶化③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④印巴关系紧张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新加坡经济腾飞给亚洲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启示是()A、大力发展出口工业B、选择先进的社会制度C、稳定社会环境和秩序D、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叶春会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从我国内政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是公民政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框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结构上,本框是上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延伸,又为后面外交政策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明确知道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懂得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坚定的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通过对时政热点利比亚与西方多国的关系变化分析,把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政治现象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友好的精神和世界眼光。
三、教学重点、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案例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五、本节课的设计理念: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2、以问题为主线,实现学生自主探究3、利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六、教学过程设计:(一) 热点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利比亚局势的相关图片新闻。
2011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利比亚发起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
探究与共享一:此次多国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是出于何种目的?材料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用这句话来形容西方国家与利比亚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说,美国及其盟友只是希望“夺取利比亚的石油”。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东战争,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上汇报探究成果,培养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特别是历史图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中东动荡的主要原因,提高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追根溯源理解当前世界局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讨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感受政局动荡带给人类的创伤,认识到在尊重、理解、包容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根本途径,初步树立热爱和平、珍爱生命、共存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教学难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原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利用我到埃及旅游的照片,展示埃及为纪念中东战争而建立的军事基地,中东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板书课题:动荡的中东地区师:出示《中东全图》介绍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
师:那么,在这个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呢?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北约空袭利比亚等。
师:从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起,阿拉伯国家就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四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的硝烟未灭,战火又在波斯湾燃起,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8年的两伊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再次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
直到今天,中东地区战火还在频繁继续,我们看第一个问题,战火频仍的中东地区。
主要是四次中东战争。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地区(板书)1.表现四次中东战争(板书)生:阅读教材第76页课文小字内容,归纳四次中东战争的情况。
出示下表四次中东战争情况简表生回答:战争名称起止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5.15-1949.7以色列——埃及等阿拉伯五国以色列国获得胜利,并掠夺了阿拉伯人大片土地,巴勒斯坦国却未能建立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0.29-11.6英、法、以——埃及在联合国的干预下,英法以三国失败,埃及实现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6.5-6.11以——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以侵占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一些地区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10.6-10.24以——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埃及、叙利亚收复了部分领土,巴勒斯坦问题仍未解决师过渡:要解决中东问题,必须先探讨中东问题的由来?其复杂性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巴以冲突为例,共同分析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第14课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课标内容: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学习纲要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2.《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4.中、朝、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1.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政策2.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起飞三.西亚经济的发展四.中国经济的腾飞学习重点“二战”后印度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学习难点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与西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复杂性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某某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各国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为此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正确理解以印度为代表的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的原因。
认识东亚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认识和总结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共同经验。
1.“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地区高涨,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了独立。
印度独立是“二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1947年,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英国被迫公布《蒙巴顿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印度被分为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
1950年印度某某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穆斯林某某国成立。
2.印度独立后,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利比亚战争折射出的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转向作者:倪正春徐华娟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2期收稿日期:20作者简介:倪正春(1979-),女,天津人,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二系讲师,博士;徐华娟(1971-),女,吉林长春人,天津行政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博士后。
摘要: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军事战略出现一些转向。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从“先发制人”转向外交接触、经济政策和军事力量的综合运用。
在战略手段上,从单边主义转向多边协调与合作,强调国际社会共同承担维护国际安全的责任。
奥巴马政府在利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印证了上述军事战略的转向。
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奥巴马的形象策略和民主党的外交传统是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发生转向的原因。
但是,美国维护霸权地位和向外扩展民主的长期目标并没有改变。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利比亚战争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2-0028-05冷战结束后,美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在这三次战争中,美国都充当主导作用,是战争发动者。
但是,2011年3月19日开始的利比亚战争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是甘愿退居次要地位,而后又出人意料地把军事指挥权转交给北约。
这背后体现出美国军事战略的逻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在延续前任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转向,更多地强调多边主义,强调国际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本文对利比亚战争体现出的美国军事战略转向进行简要分析。
一、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转向的内容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奥巴马政府开始改变小布什政府时期“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先发制人战略是小布什政府时期武力运用的核心特征,实质是对可能的敌人实施进攻性的军事行动,在威胁尚未形成时就采取积极行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小布什政府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在初级阶段取得一定成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发制人战略遇到很大挫折。
广东省惠阳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第6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1、分析列强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全力以赴,高效学习,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清政府对民众抗击外敌入侵为什么不积极支持?2、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体现了怎样的精神?3、帝国主义不能把中国变成完全的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知识梳理(一)、三元里人民抗英1.原因:根源:英军入侵,政府卑躬屈膝;直因:英军到三元里抢掠2.经过: 1841年5月31日,包围四方炮台;牛栏岗大捷;英国逼广州知府解散队伍3.意义: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精神:表现了爱国精神——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维护主权(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时期:19世纪70-80年代2、背景:①阿古柏侵占新疆,建立政权;②俄、英为控制新疆,支持阿古柏;③俄国侵占伊犁。
3、概况: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支持曾纪泽与俄谈判,签订《改订条约》,清朝收回伊犁。
4、加强管理:清朝设立。
(三)、黄海海战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2.清朝将领: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3.结果直接:双方均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日舰率先逃离。
最终: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水师在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将领义军:丘逢甲、徐骧;黑旗军:3.结果:台湾沦陷,但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
4.意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维护主权。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课程标准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情形。
简述战后非洲独立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增进社会经济进展所进行的斗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印巴分治方案》和克什米尔问题,明白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了解印度民族振兴的概况。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概况,说出“非洲独立年”的由来和各国独立后在进展社会经济道路上的探讨。
简述古巴独立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史。
进程与方式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地图的对照分析,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进展的概况,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方式。
列表归纳亚非拉代表国家在争取国家独立、捍卫主权、增进社会经济进展等方面不懈尽力的史实,提高归纳和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熟悉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展中的重大事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熟悉到亚非拉各国在独立后进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是摆脱殖民统治,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独立运动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史实。
难点《印度独立法案》的实质和克什米尔问题的因果关系。
教学预备教材分析亚非拉民主、民族解放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的兴起是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同时发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本课以举例说明的形式,按独立运动成功的前后顺序别离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简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学生预备预备好小红旗、小黄旗,做好预习,并用彩色纸剪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国家地域的轮廓图形。
教师预备《二战后初期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地图,投影材料。
教学方式利用挂图,通过阅读资料等方式进行探讨式教学。
板书设计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一、翱翔的“蓝孔雀”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工人罢工经过:《印度独立法案》尼赫鲁出任总理发展:三个五年计划尼赫鲁家族执政成就:粮食原子能和生物科技方面⎧⎨⎪⎪⎩⎪⎪二、“黑暗大陆”现曙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利比亚进程:北非黑非南非(年非洲独立年)完成:纳米比亚(年)19601990⎧⎨⎪⎪⎩⎪⎪教学进程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后果吗?生:回忆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161导学案: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曹佳宁【学习目标】1.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史实;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深入开展。
2、主要事件:(1)东亚:中国:①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和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②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的侵华势力;③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
(2)东南亚:印尼共产党发动的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越南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①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年领导了第一次反对武装起义,遭残酷镇压;②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采取政策,争取民族独立,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的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南亚:印度人民在和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多次发起“”运动。
①印度的斗争别具特色,甘地提出的以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和民众的认可。
②第一阶段(1920—1922):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封号、和名誉职位,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恢复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甘地还亲自纺纱,她的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
③第二阶段(1930—1934):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 ”,迫使当局答应了部分要求。
④第三阶段(1940—1942):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和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运动陷入低谷。
二、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1、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1)一战后,埃及人民在以为首的民主主义政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做出让步,承认埃及为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控制、等特权。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说课稿各评委、各位老师下好!说教材:一、教学内容分析:《战争风云下的苦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同在一片蓝天下》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先让学生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然后感受到和平的美好。
这课研究的主题有“从儿童眼中看战争”“从数字看战争”和“战争后遗症”。
从而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本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二点:1、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及和平的美好。
2、通过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搜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确定重点是: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及和平的美好。
难点:1、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探究性解决问题。
说教法学法我的教学教法是:1、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冲破难点,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以直观教学、讨论和提问式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本课设计的影片,只有通过观看影片和相关的战争图片,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苦难,体会到和平的美好。
通过观看影片后,我还设有提问,提问选用有个别提问、和团体提问等。
让学生在听听、看看、说说的过程中融入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2、选用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结合“利比亚”新闻谈话导入。
通过新闻使学生知道今天的世界并不十分太平,冲突与战争依然存在,引入课题(板书: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二、新课本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去教学:(一)、儿童眼中的战争(板书)1、播放“走近战争”录相通过录相,使学生知道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今天的利比亚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从而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
研究性学习教案
任课教师:姜自安
课题:利比亚局势
学习与知识目标:
1、了解利比亚的概括;
2、了解利比亚的危机态势;
3、了解利比亚的危机根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理性判断国际局势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国际时政问题的意识;
重点:冲突与战争;
难点:提高学生理性判断利比亚局势;战争正义性问题。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战争在标榜文
明的当今社会为什
么还会发生?谁该
对战争负责?有没
有一种能够帮助人
们实现共处与共享
的方式?从利比亚局势你可以得出哪些思考?……
2、分小组自由讨论
3、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4、自由发言(辩论)
5、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课堂活跃,辩论激烈,但资料不够充分,时间不够充裕,应学生要求再以此主题研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