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第1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8.07 MB
- 文档页数:16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认识生命,生命的目的,生命中有许多值得珍惜值得追求,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要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么幼稚,但也不像大人那么成熟,他们开始思考人生,但是这些思考是不成熟,对于自我的认识也非常缺乏,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开始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的生命,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现在很多孩子父母溺爱严重,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很弱,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在不断增强,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相对地漠视,不懂得人生的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
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这一框题的重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
懂得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驾驭自己的生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中所珍惜和所追求的。
通过对生命意义和独特性的认识,充分发掘并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懂得生命中所追求所珍惜的,感受生命的无穷奥秘。
体会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性。
敢于直面困难、挫折,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四、教学重点:感受生命的意义;五、教学难点: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之情,并由衷地创造和发现生命的意义。
六、学法指导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活动,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编排。
其目的,旨在引领学生探索人生的真谛,完善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让学生知道,尽管我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所以我们要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材分析本课“绽放生命之花”是教材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第三部分内容,也是本教材最后一课的内容。
主要包括“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活出生命的精彩”两个框题。
第一个框题“感受生命的意义”主要讲述了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等问题。
第二个框题“活出生命的精彩”告诉我们: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活的质量;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我们要让生命充盈;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我们要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创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探问生命”和“守护生命”两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虽对生命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怎样的生命才有意义”“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依然是十分陌生的问题。
因此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有意义的生命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教学重难点1.感受生命的意义。
2.活出生命的精彩。
学法指导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活动,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景玉霞【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知道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明确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能够自觉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2、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知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②懂得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③了解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④明确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在生活中的觉解,不同程度的觉解就会获得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不同的人生。
难点: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觉解不同,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就会不同,就会付诸不同的行动,从而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关于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意义的典型视频、图片及故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采访身边的人,问问他们为什么活着,他们眼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填写教材上自己的生命河流图,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勾画自己的人生轨迹。
回忆自己不同阶段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观看图片与视频,导入新课播放《人为什么活着》的视频。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过人为什么活着吗?你们想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吗?人又到底为什么活着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
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自主读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及要求,自主读文,探究问题,勾画知识点,做好标注,完成教材中的任务。
三、情感体验,汇报交流活动一:访谈教师出示人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图片。
引导: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呢?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采访的身边人,他们为什么活着?学生汇报访谈结果。
活动二:你说我说教师:你认为人为什么活着?你认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学生交流。
【2022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扰和压力。
他们需要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生活的方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既能产生共鸣,也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方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2.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方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命的意义。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案例:准备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典型案例。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树叶生长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一位勇敢面对病痛的人、一位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人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人是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方向的。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可以是词语、句子或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