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化学基本概念的梳理和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732.50 KB
- 文档页数:10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人类感官可以察觉的一切实体,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更小的质点,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是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4.反应: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物理反应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可逆变化。
5.分子与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原子紧密结合而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化学实体,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交换电子。
二、化学基本原理:1.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它指出在封闭体系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即化学反应是在质量守恒的条件下进行的。
2.原子价与化合价:原子价是元素原子中外层电子数目的一种表示方法,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定价,它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带电价数目的表示。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力,它用于保持化合物的稳定形态。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种无量纲的物理量,它用来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
5.负离子与正离子:负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正离子是指带正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的物质比例进行反应,生成盐和水。
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化学基本概念总结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高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阶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考取理工科专业的必备课程。
化学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理解和掌握进阶化学知识的前提。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基本粒子高中化学中的基本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其中,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物质。
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指原物质经过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的标志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温度和放出或吸收热量等。
3.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能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三类。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原子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化学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化学计量比,即是指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数与各元素的原子数的比值关系。
与元素不同的是,化合物可以被分解成原子或分子。
5. 摩尔化学计量单位的基本单位是摩尔,它是化学里的量子,表示某种物质中的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一个摩尔的物质中含有 6.02×10^23 个粒子。
6.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是向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加入反应物而形成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化学反应速度相等时的状态。
化学反应的平衡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正反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状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动态平衡。
7.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量、温度、压力、功、焓、熵、自由能等热力学量的物理学科。
热力学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8. 酸碱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
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是酸和碱发生反应后电荷的均衡状态。
9. 氧化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电子的转移过程。
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2)氧化物类别剖析2.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①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且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和溶液的酸碱性等。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还原性:S 2->SO >I ->Fe 2+>Br -2-3氧化性:KMnO 4>Cl 2>Br 2>Fe 3+>I 2>S 氧化性:Fe 3+>Cu 2+>Fe 2+>Zn 2+>Al 3+(3)生产和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1)胆矾(CuSO 4·5H 2O)属于混合物( )(2)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3) 生火取暖应注意通风,防范CO 中毒,CO 为酸性氧化物 ( )(4)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5) 苯酚晶体在空气中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 )(6)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 nm( )(7)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8)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9)2Na 2O 2+2H 2O===4NaOH +O 2↑是置换反应( )(10)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11)颜色反应、显色反应、焰色试验均为化学变化( )(1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13)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14)物质氧化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15)在Cl 2+H 2O HCl +HClO 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均是Cl 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6)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8∶3( )(17)因为Fe 3+具有氧化性,所以用KSCN 溶液可以鉴别Fe 3+( )(18)CaO 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O 2只作氧化剂(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二、化学用语的规范运用1.物质组成结构的规范表示粒子化学用语①核素符号含有20个中子的氯原子的符号为37Cl②电子式氧原子()、镁离子(Mg 2+)、铵根离子()、硫离子()、氢氧根离子()、羟基()、N 2()、HF()③结构示意图26Fe3+的离子结构示意图:④电子排布式24Cr 的电子排布式: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32Ge的价电子排布式:4s 24p 2⑤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7N 的电子排布图:⑥最简式4种最简式为CH 2O 的不同类型物质的名称: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⑦分子式臭氧(O 3)、砷化氢(AsH 3)、十八烯酸(C 18H 34O 2)⑧结构式如:氨气()、乙醇()、乙烯()⑨结构简式如:乙醛(CH3CHO)、乙酸(CH3COOH)、乙酸乙酯(CH3COOCH2CH3)2.离子方程式书写易错点再提醒致误原因应对策略错例阐释忽视反应环境对产物的影响在酸性环境中不能生成OH-、NH3、Mg(OH)2等;在碱性环境中不能生成H+、CO2、SO2等盐酸与次氯酸反应:ClO-+Cl-+H+===Cl2↑+OH-(×,HClO不能拆写,OH-与H+不能共存,正确的为HClO+H++Cl-===Cl2↑+H2O)忽视氧化还原反应在强氧化性物质存在的环境中不能生成Fe2+、SO2等还原性物质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ClO-可将+4价的S氧化,正确的为Ca2++3ClO-+SO2+H2O===CaSO4↓+Cl-+2HClO)忽视题目要求要注意题目中“过量”“少量”“适量”“足量”等字眼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NH+OH-===NH3·H2O(×,OH-还可与+4HCO反应,正确的为-3NH+HCO+2OH-===NH3·H2O+H2O+4-3+CO)2-3忽视电离与水解的区别弱酸的酸式根离子的电离与水解的反应物都可以有水,前者是酸式酸根离子少H+,后者是酸式酸根离子加H+HS-的水解方程式:HS-+H2O S2-+H3O+(×,实际上给出的是HS-的电离方程式,正确的为HS-+H2O H2S+OH-)3.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常见错误(1)不能正确判断电极(正、负极或阴、阳极)。
高一化学专题一的所有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高一化学课程中,专题一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和化学计量等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对高一化学专题一的所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指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其性质和组成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质分类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纯物质是指由同种类型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1)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常见的元素有氧、氢、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根据混合物的形态和组成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1)均相混合物:均相混合物是指组成均匀、无法分辨各组分的混合物。
例如,盐水是由盐和水混合而成的均相混合物。
(2)非均相混合物: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成不均匀、可以分辨各组分的混合物。
例如,沙子和水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就是非均相混合物。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
化学反应有许多类型,常见的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1.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的过程。
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氧的添加,同时伴随着物质质量的增加和能量的释放。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
2. 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氧化剂,或者与还原剂反应释放出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的特征是物质质量的减少和能量的吸收。
例如,氧气与镁反应生成镁的氧化物。
3. 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个元素或离子被另一个元素或离子置换的过程。
置换反应可以分为单置换反应和双置换反应。
三、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数量关系的科学。
化学基础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概念,这些概念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基础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1. 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它们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组织元素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进行了分类。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特定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能力。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实体。
分子可以是单个元素组成的,也可以是化合物的一部分。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基团基团是一个可以连在其他原子或分子上的小分子团。
它通过共键或离子键与其他原子或分子进行连接。
常见的基团包括羟基(-OH)和氨基(-NH2),它们在化合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从一个形式转变为另一个形式的过程。
它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
反应可以释放或吸收能量,并且会导致化学品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产生热和光。
6.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一种表示物质质量的度量单位。
它以克/摩尔(g/mol)为单位,等于一个物质的质量除以它的物质量单位中所含的物质的数量。
摩尔质量对于计算反应的化学计量比很有用。
7.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连接。
原子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互结合。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相吸引而形成的。
8.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的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确定。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点汇总和概述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初中化学打下了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石。
下面将综述初中化学学科中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最基本的微观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表格。
它提供了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元素的分类等。
元素周期表可用于分析元素的周期性行为和趋势。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化学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了物质的化学组成。
平衡化学方程式指出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摩尔比例。
4.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生成一个化合物,分解反应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置换反应离子交换或原子交换,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原子的氧化和还原。
5. 离子: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是带有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带有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电吸引力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6. 酸碱盐: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7.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解度指的是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8.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能量和物质转化关系的科学学科。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内能、焓和熵是热力学的重要概念。
9. 元素与化合物的性质:元素和化合物有各自特定的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梳理与汇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化学反应。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与汇总,以便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组成物质构成的,可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组成物质混合而成的。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
二、常见元素和周期表1. 常见元素:氢(H)、氧(O)、碳(C)、氮(N)、硫(S)等。
2. 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开始反应时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结束后产生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侧。
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生成氧化物,或者金属离子被还原为相应的金属。
3.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和释放能量。
4. 酸和金属的反应: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五、原子和分子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量是原子的质量单位。
2.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稳定物质。
六、常见的化学实验与现象1. 燃烧:木材、纸张、蜡烛等被点燃后燃烧,产生火焰和烟雾。
2. 酸碱反应:酸和碱混合产生水和盐。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产生盐和水。
4. 气体的溶解性:气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形成溶液。
七、常见的化学实验室器材和操作1. 烧杯:用于加热溶液或固体,混合液体。
2. 试管:用于进行小量试验和加热试验。
3. 試管夹:用于夹持试管,方便加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