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_侯圣山
- 格式:pdf
- 大小:925.36 KB
- 文档页数:6
雅安市名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构建雅安市名山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横断山脉北段、大渡河与青衣江的交汇处,是一个地势险峻、山高谷深的地区。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名山区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评估和监控名山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名山区的地质环境特点出发,探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构建方法,为防范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一、名山区地质环境特点名山区地处横断山脉北段,地势起伏大、山岭陡峭,地形复杂,冲积沉积物和岩石层相互叠置,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
名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名山区气候多变,降雨量大,多为夏秋季节,极易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地处横断山脉北段,地震活动频繁,又处于大渡河与青衣江的交汇处,易受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造成损害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综合评价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名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地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活动性、气候特点、植被覆盖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在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论基础,是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和运算的工具。
根据名山区的地质环境特点,应该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利用GIS等技术手段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和分级展示。
1. 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治理和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研究报告摘要:地质灾害是世界各地都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建立一个有效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的效果。
一、引言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可靠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构建1. 数据采集与监测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与监测。
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信号,如地震前的地面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
这些数据将作为预警系统的基础,为后续的预警和决策提供依据。
2. 数据分析与处理采集到的地质灾害预兆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以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预警模型和预测算法。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和实时数据的监测,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3. 预警系统建设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预警设备、信息传递和发布机制等。
当地质灾害预警信号达到一定阈值时,预警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同时,预警系统还应具备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的能力,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应用1. 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最主要应用是提供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当预警系统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时,相关部门和公众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这将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还可以用于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方案
一、简介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环境变化导致的非生物性灾害,通常与构造活动、采矿和人为活动有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裂缝、崩塌、溶蚀和冰川等。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都在加剧。
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关键,因此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十分必要。
二、预警平台结构
1、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对灾害的演变状态进行采集,包括气象要素,测量记录等,该系统能够持续监视和监测地质灾害,以及提供各种数据,为灾害的发展预测提供坚实的基础。
2、智能分析模型:该模型利用各种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预测建模,并利用分类器对不同灾害进行分类和识别。
3、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利用聚类分析、聚类决策树等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决策模型,实现预警信息、报警等辅助决策系统,使预警信息得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社会。
4、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上述各个组件,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功能。
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应急指挥的系统,以实现对灾害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案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功能1.预警功能:地质灾害预警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监测地震、地质构造、水位、雷达、气象等多种参数的变化,利用物理、化学和地质等多种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
系统能够根据预警信息和历史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送预警信息,提供预警决策支持。
2.指挥功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对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响应和指挥。
通过灾情信息的汇集、整合和分析,系统能够自动化生成灾情图、统计分析、决策推送。
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派遣抢险队伍和调配资源,实现应急指挥。
3.数据管理功能:系统能够对灾害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包括历史灾情数据、监测数据、预警信息、抢险救援资源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4.决策支持功能:系统能够根据灾情和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灾情报告、灾情图、趋势分析等。
同时,系统还可以提供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如决策模型、应急演练等,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技术原理1.监测技术: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指挥需要依靠有效的监测技术。
包括地震监测、地质构造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
这些监测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多种手段实现。
2.数据传输技术:系统需要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这需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例如无线传输技术、云计算等,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相应的监测和指挥中心。
3.数据分析技术:系统需要对大量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提取有效的信息。
这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模型研究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预警模型作为地质灾害预警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灾预警需求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害损失。
因此,及早预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实施有效的预警,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意义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是基于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相关参数构建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地质环境、孕灾因素、监测数据和历史案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建模,可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三、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方法1. 地质环境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位等地质环境参数进行分析,揭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潜在危险区域。
2. 孕灾因素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探究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如降雨、地震、地质构造等,建立相关预警指标。
3. 监测数据分析: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定期获取地质灾害相关的监测数据,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监测指标,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历史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历史地质灾害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取规律和特点,为预警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四、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应用与展望地质灾害预警模型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深入分析,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预警模型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提供重要支持。
在未来,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更多的数据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模型的预测能力。
同时,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也可以为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工作方案目录第一章概述 (2)1。
1项目背景 (2)1.2 研究进展 (2)1。
3 设计原则和目标 (3)1。
4 预警平台优势 (3)第二章数据类型及处理 (3)2。
1 传感器安装原则和目的 (3)2。
2 地表变形监测 (3)2.3 深部变形监测 (4)2.4 土壤水分监测 (4)2。
5 地下水水位、孔压监测 (5)2。
6 数据中心 (5)第三章预警平台 (5)3.1 预警平台基本介绍 (5)3。
2 预警平台层次一 (5)3。
1。
1 阀值预警 (5)3.1。
2 回归分析预警 (6)3。
2 预警平台层次二 (6)3。
2.1 模糊数学预警 (6)3.2.2 灰色理论预警 (6)3.2。
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警 (7)3。
3预警平台层次三 (7)3。
3.1 力学方法预警 (7)3。
3。
2 概率模型预警 (7)3。
3。
3 “3S”技术预警 (8)第四章总结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机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由于我国所处的构造带交汇部位以及复杂的气候系统,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分布范围较广,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矿山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0亿人民币之多,而且造成了大量的居民伤亡,由于地质环境的恶化而引发或加重的其他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算.地质体是地质环境的主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均依附于这一载体。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质量较低的表现,它的频繁发生不仅仅显示了自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而且还反映了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之间矛盾的激化。
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的增大,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干预地球表层的自然过程,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5.31•【字号】雅办函〔2017〕84号•【施行日期】2017.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雅办函〔2017〕8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飞地园区(经开区),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5月31日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国家、四川省有关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干旱、洪涝、风雹、冰雪、低温冷冻、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发生自然灾害后,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视情启动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达到本预案响应启动条件的,启动本预案。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组织指挥体系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为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减灾委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效果评估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由于地质因素而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预警效果评估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研究。
预警效果评估是衡量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预警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灾害监测、信息传递和应急响应等环节。
在灾害监测方面,需要借助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实时收集灾害发生前的预兆信号。
信息传递环节要做好监测数据的处理和传递,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而应急响应则是在预警信号发出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对灾害来临前的紧急处置和救援。
预警效果评估需要考虑以上环节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预警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预警准确率、预警时效、预警范围和对社会影响等方面。
预警准确率是指预警信号与实际灾害发生的吻合程度,是评估预警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提高预警准确率需要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科学严谨的模型和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
此外,预警时效是指从预警信号发出到灾害来临的时间间隔。
预警时效的改进需要提高灾害预警模型的灵敏度和速度,加强预警信息的传递和响应速度。
预警范围是指预警信号的覆盖面积和范围,决定了受众的数量和效果。
扩大预警范围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传递系统,确保各个阶段的信息准确传递。
同时,对社会影响的评估也是预警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涉及经济、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评估社会影响需要进行灾害损失统计和数据分析,为预警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效果评估研究对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预警效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预警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预警技术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雅安市雨城区李家村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设计摘要山体滑坡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可估量。
在我国,对滑坡机理研究、活动强度、防止措施,开展了大量工作,以避免或减少滑坡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的损失。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把滑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截水沟前言滑坡是频发的地质灾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房屋等建设工程的高速发展,降低滑坡地质灾害对已有或在建项目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述1.1任务由来受芦山地震影响,雅安市雨城区喷江河小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为了减少对附近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对滑坡灾害的防治显得格外重要,治理项目为雅安市雨城区李家村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设计任务。
1.2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张开全房后不稳定斜坡位于李家溪左岸山体斜坡的中下部,属于青衣江侵河谷地貌。
地处雨城区,行政区划属雅安市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
地理坐标:东经102°55′05″,北纬29°55′52″。
1.3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及斜坡安全等级张开全房后不稳定斜坡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境内,不稳定斜坡体上部为通往李家村的乡村公路。
受洪灾降雨影响,不稳定斜坡上部,乡村公路外侧出现拉裂缝,斜坡体上出现溜滑现象,溜滑体纵长8m,横宽约32m,土层厚度为4m,溜滑方量约为1024m2。
溜滑土体前缘挤占村民张开全房屋后侧,墙壁出现掉皮现象,斜坡体上部水流渗入入张开全房屋内部,致使该户村民受灾严重。
如再遇连续强降雨,该斜坡可能会再次滑动变形,将严重威胁着乡村公路上过往车辆、行人和居住在不稳定斜坡前缘的2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潜在经济损失约80余万元,因此,对该不稳定斜坡进行应急排危十分必要。
八步乡李家溪张开全房后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为三级,可能的直接经济损失小于500万元,威胁人数<500人,综合确定危害对象等级为三级。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200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13•【字号】•【施行日期】2009.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为切实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对《雅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经市政府审查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三日雅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提高全市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四川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雅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本预案。
一、总则(一)本预案所称的突发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三)地质灾害应急分为险情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险情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
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四)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有备无患、快速高效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本预案适用于雅安市范围内发生的所有等级地质灾害以及出现所有等级临灾险情后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一)组织机构。
雅安雨城区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模式吴定德;唐小东;岳海;樊平;孟天伦【摘要】以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重点场镇为例,系统调查多营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并对城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适宜性分区.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多营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并对已完成项目效果进行分析.【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5页(P426-430)【关键词】地质灾害;重点场镇;综合防治;雨城区【作者】吴定德;唐小东;岳海;樊平;孟天伦【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地质队,四川眉山620010;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地质队,四川眉山620010;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地质队,四川眉山620010;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地质队,四川眉山620010;四川省地矿局九一五地质队,四川眉山62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形成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在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不利工况下易再引发,直接威胁区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严重影响灾后重建。
为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兼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及土地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2],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出了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探索区域综合防治、利民生、促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发育,有突发性极端强降雨多发的气候特征,人口密集,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是“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严重受灾区县之一。
因此,雅安市雨城区被列为“4·20”芦山地震灾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县。
多营镇是雨城区重点场镇,面积28.7km2,规划区面积约2.4km2,辖6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3 478户8 188人。
多营镇现有雅西高速与G318国道(川藏公路)通过,规划中的雅康高速、川藏铁路均途经多营镇;另外也是进入天全、庐山、宝兴县及康定的必经之路。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雅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雅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的《雅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5月19日雅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扎实做好全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2020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影响条件分析。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地形高低悬殊,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
截至2020年4月底,全市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116处(滑坡729处,崩塌172处,泥石流211处,地面塌陷及其它4处),受地质灾害威胁16323户63735人。
2.地震活动加重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持久,地质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加之近年来全省范围局部小规模地震扰动,全市境内许多山体岩土松动、斜坡稳定性较低,为后期滑坡、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
3.极端气候导致地质灾害易发多发。
近年来,我市局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过程明显增多,汛期地质灾害频发、高发。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分析侯圣山;李昂;韩冰;周平根;叶贺炯;祝斌;马维峰【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4(25)4【摘要】本文介绍了雅安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基础、工作流程和2013年汛期运行情况.本系统在地质灾害调查获取的易发性分区图及预警判据体系的基础上,利用WEBGIS平台构建;运行时需要输入区域降雨量监测值和降雨预测值,得出相应的危险性分布情况.本系统2013年汛期运行,对地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结合一次典型的预警实例(2013年7月7日),对预警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总页数】5页(P134-138)【作者】侯圣山;李昂;韩冰;周平根;叶贺炯;祝斌;马维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9;P694;X141【相关文献】1.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 [J], 侯圣山;李昂;周平根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探讨--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例 [J], 宋光齐;李云贵;钟沛林3.四川省雅安地区医疗热矿水地质成因分析——以周公山地热温泉为例 [J], 刘玉红;周勇;程仕俊;王光洪;万平益;李永平4.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 [J],5.2007四川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会在雅安召开 [J], 李燕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及效果评价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环境的基本状况,然后分析了小流域综合防治总体布置,最后探讨了小流域地质综合防治实施效果,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效果评价1.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小流域地质环境状况1.1地形地貌小流域属盆周山地地貌区,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西缘的交汇区域。
地势总体特征河谷切割深,高差变化大,中、东部平缓,南部、北部和西部三面高差大陡峭。
区内最高点为西南边界的马尔山的主峰,海拔高程2628.9m,最低点为青衣江河谷出境处,海拔高程515m,最大相对高差为2113.9m。
工作区受陇西河侵蚀切割控制,总体地势总体表现为河谷切割深,高差变化大,中、东部平缓,南部、北部和西部三面高差大陡峭,地形变形较为复杂。
1.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物质基础。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和地层岩性的分布息息相关,岩性特征直接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区内滑坡主要集中位于第四系土体较厚的斜坡地带,崩塌主要位于砂泥岩互层、砂砾岩和碳酸盐岩形成的较坚硬的岩体组成的陡坡地带。
1.3地质构造褶皱构造为区内地质构造的主体,断裂构造在西北部相对较发育。
由于川滇南北向以及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影响,区内构造体现为北东向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雁行状发育的褶皱和与之伴生的冲断层组成,构造线走向为35°~45°,为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组成部分。
1.4水文地质条件在工作区内地形地貌、岩性及构造的影响下,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力性质,区内地下水主要以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
境内主要地层为的侏罗系砂岩、泥岩,白垩系砾岩,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水量相对较贫乏。
2.小流域综合防治总体布置2.1综合防治总体布置2.1.1防治目标通过对地质灾害采取预警监测、搬迁避让、应急排危和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缓解及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陇西河小流域内恢复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创造良好环境。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作用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地表或地下岩体发生变形、破裂等现象,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频发、范围广泛,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建设一套高效、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技术手段、数据管理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系统架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架构应包括前端监测设备、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以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前端监测设备用于采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如地下水位、地层位移、地震活动等。
数据传输通道是实现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的基础设施。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地质灾害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用于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提醒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二、技术手段1.监测设备技术:选择合适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测斜仪、地震仪、遥感设备等,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障设备的长期稳定工作。
2.数据传输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等,保证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冗余机制和安全防护系统,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
同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算法和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包括预警信息的分级、颜色预警、多渠道推送等功能。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三、数据管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需要高效的数据管理机制。
首先,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修复数据异常。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和危险性的事件。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于及早发现和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要点包括监测设备的布设、数据传输和处理、预警模型的建立以及信息发布等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设备的布设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布设。
例如,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选用地震仪、加速度计等设备;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选用位移监测仪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
监测设备的布设要根据地质条件和灾害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提高监测点的覆盖率和监测精度。
其次,数据传输和处理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环节。
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及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分析。
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等,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应具备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和规律。
第三,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关键。
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合监测数据和气象、地质等相关因素,建立起地质灾害的预警模型。
预警模型可以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学和概率论等,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
预警模型需要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信息发布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关键一环。
根据预警模型的输出结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等信息,供相关部门和群众参考。
信息发布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平台等,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人。
另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