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
- 格式:ppt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30
⼀、急性肾⼩球肾炎 急性肾⼩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组起病急,以⾎尿、蛋⽩尿、⽔肿和⾼⾎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过性氮质⾎症的疾病。
本病常有前驱感染,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其他细菌、病毒和寄⽣⾍感染后也可引起。
本节主要介绍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常发⽣于p-溶⾎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或⽪肤感染(脓疱疮)后,感染导致机体产⽣免疫反应⽽引起双侧肾脏弥漫性的炎症反应。
现多认为链球菌的致病抗原是胞浆或分泌蛋⽩的某些成分,引起免疫反应后可通过CIC沉积于肾⼩球⽽致病,亦可形成原位IC种植于肾⼩球,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损伤肾脏。
本病病理类型为⽑细⾎管内增⽣性肾炎。
光镜下本病呈弥漫病变,以肾⼩球中内⽪及系膜细胞增⽣为主,⽽肾⼩管病变不明显。
免疫病理检查可见IgG及C3呈粗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细⾎管壁。
电镜下可见肾⼩球上⽪下驼峰状⼤块电⼦致密物。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童,男性居多。
前驱感染后常有1~3周的潜伏期,相当于机体产⽣初次免疫应答所需的时间。
呼吸道感染的潜伏期较⽪肤感染短。
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轻者仅尿常规及⾎清补体C3异常,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本病⼤多预后良好,常在数⽉内临床⾃愈。
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1.⾎尿 ⼏乎所有病⼈均有⾁眼或镜下⾎尿,约40%出现⾁眼⾎尿,且常为⾸发症状。
尿液呈洗⾁⽔样,⼀般于数天内消失,也可持续数周转为镜下⾎尿。
2⽔肿 80%以上病⼈可出现⽔肿,多表现为晨起眼睑⽔肿,⾯部肿胀感,呈“肾炎⾯容”,可伴有下肢轻度凹陷性⽔肿。
少数病⼈出现全⾝性⽔肿、胸⽔、腹⽔等。
3.⾼⾎压 约80%病⼈患病初期⽔钠潴留时,出现⼀过性轻、中度⾼⾎压,经利尿后⾎压恢复正常。
少数出现⾼⾎压脑病、急性左⼼衰竭等。
4.肾功能异常 ⼤部分病⼈起病时尿量减少(400~700ml/d),少数为少尿(3.5g),尿沉渣中可有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
临床以浮肿、尿少、血尿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绝大多数为链球菌感染后所致,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为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病前 1~3 周常有 A 组 ? 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的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一般认为这些链球菌菌株的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于肾小球并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免疫损伤和炎症,使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产生病理和功能变化,出现临床表现。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本病病理变化特点是弥漫性、渗出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几乎累及所有肾小球,肾小管病变较轻。
以上病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结果是肾小球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体内水、钠潴留,导致细胞外液容量扩张。
临床上出现少尿、浮肿、高血压。
严重者有肺水肿、心力衰竭、氮质血症等症状。
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膜断裂,血浆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渗出到肾小球囊内,临床上出现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
三、临床表现:急性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以 3~7岁多见,男性略多,其链球菌感染灶以上呼吸道或脓皮病为主,感染后l~3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程度不等的肾功能损害。
急性肾炎临床表现各个病例轻重悬殊,轻者甚至无临床症状,仅于尿检时发现异常;重者在病期两周以内可出现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一)一般病例1、浮肿、尿少一多数为轻、中度水肿,先自眼睑浮肿,渐及全身,为非凹陷性,同时出现尿少。
随着尿量增多,浮肿逐渐消退。
2.血尿肉眼血尿时呈洗肉水样或茶色。
镜下见大量红细胞,轻者仅镜下血尿一肉眼血尿多在1~2周消失,少数持续3~4周,而镜下血尿一般持续数月,运动后或并发感染时血尿可暂时加剧。
急性肾小球肾炎名词解释儿科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童免疫系统的常见疾病,它是由肾小球滤过系统受损而导致的急性肾脏炎症,又称为小球肾炎。
儿科治疗中,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儿童为主要病例,是常见的儿童肾炎,一般可以经过恢复治疗而获得痊愈,但对于儿童发展来说,这种疾病确实存在一定的危害。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引起的,如常见的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或可能与家族史有关;也可能是由抗生素使用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引起的。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体重减轻、消瘦、疲乏、拉肚子、尿血等,其中出现尿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表现,特别在排尿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血色尿液,这就可以初步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发病。
儿科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方法有支持治疗和暂时性抗生
素治疗,支持治疗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治疗,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增加细胞免疫力,通过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以帮助身体应对疾病。
对于部分患者,还可以通过暂时性抗生素治疗来扑灭引起肾小球滤过系统受损的病原。
除了常规治疗外,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以根据临床判断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如调节营养、锻炼、心理治疗等,使患儿恢复快些,并有效防止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肾炎,它不但可能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孩子的习惯、学习积极性以及成长发育;因此,儿科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时候一定要及早发现,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健康。
急性肾小球肾炎名词解释儿科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童肾脏疾病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它是由于肾小球淀粉样变性微粒(MPGN)引起的。
该疾病主要发生于过去5~15年的儿童,可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引起肾功能障碍。
在中国,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在2%~3%,主要发生于6岁以内的儿童。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因素:主要指几种基因变异造成的先天性基因疾病,如马佐夫氏症、奥斯特氏症、梅毒感染以及一些先天炎症性疾病。
2、环境因素:由外界病原体感染,如链球菌、肠道病毒、细菌感染等,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引起免疫反应性肾病,从而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
3、免疫性因素:通常由于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使肾小球细胞抗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主要有:表现为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尿等。
检查血液常规可见高白细胞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尿沉渣可见增生性小球细胞;血清C3、C4蛋白明显减少;乙型脑炎抗体和血清抗核抗体等检查均可诊断。
临床上,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慢性期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可用于缓解炎症及抗菌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主要是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脱氨酸苷类药物,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尿液治疗,通过药物及血液透析,改善尿液中毒大分子物质在肾小管内的滤过率;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维持肾功能。
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补充营养,尤其是氨基酸,为肾小球细胞保护性的抗氧化营养支持,常用的是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C、E等;严格的抗感染治疗,以缩短病程;避免药物的长期应用,降低药物的毒性;肾小管透析技术的应用,可以调节肾小管的比表面积,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服用细胞因子,如胎盘细胞因子、肾上腺素等,可以进行细胞修复。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儿童肾病中常见的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影响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因此,儿童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以确保患儿的肾脏健康。
急性肾小球肾炎【概述】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常简称急性肾炎。
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
本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肾脏病。
年龄以3~8岁多见,2岁以下罕见。
男女比例约为2∶1。
【诊断】典型急性肾炎不难诊断。
链球菌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间歇期,出现水肿、高血压、血尿(可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再加以血补体C3的动态变化即可明确诊断。
1.发病前1~4 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猩红热或皮肤化脓等链球菌感染史。
2.浮肿。
3.少尿与血尿。
4.高血压。
5.严重病例,可出现如下并发症:①循环充血及心力衰竭;②合并高血压脑病;③急性肾功能衰竭。
6.实验室检查①尿常规以红细胞为主,可有轻或中度的蛋白或颗粒管型。
②血尿素氮在少尿期可暂时升高。
③血沉在急性期增快。
抗“O”效价增高,多数在1:400 以上。
④血清补体C3测定在发病>2 周明显下降,1~2 月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1、肾脏肿大,肾脏的各径线均增大尤以厚径为明显,使肾脏外形隆突,饱满,球形发展。
2、肾脏被膜显示不清,轮廓界限不清晰,边缘模糊。
3、肾实质增厚,回声弥漫增强,光点模糊,似云雾遮盖,肾皮质与肾髓质无区分,肾窦回声相对淡化,甚至整个断面内容浑然一体,正常肾结构无从显示。
4、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不同病理变化,虽互有差异,使声像图的表现也有所差别,如外形状态的程度、被膜模糊的程度、肾皮髓质区别的清晰程度,肾窦回声状态的程度等相互差别。
但是整体的炎症病变的特征是一致的。
【治疗措施】目前尚科学家直接针对肾小球免疫病理过程的特异性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执业医师考点: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一过性氮质血症,具有自愈倾向。
常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下面主要介绍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病因】1.中医病因本病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
本病病位在肺、脾,肾,肺气郁遏,不能通调水道;脾气困阻,不能传输水湿;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三焦决渎功能不全,膀胱气化失司,是其基本病机。
水肿病机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2.西医病因一般认为,本病是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而致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
溶血性链球菌A族,细胞壁上的M蛋白作为抗原与所产生的抗体在血流中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基膜上,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复合物型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1.中医发病机制风寒或风热外袭,客于肺卫,肺气郁遏,肺失宣降,上不能宣发水津,下难以通调水道,输于膀胱,以致风遏水阻,水湿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疮疡热毒内侵,初伤脾胃,继伤及肾,肾不主水,三焦决渎失司,水泛为肿,热毒伤及血络可致血尿;湿热下注,损伤下焦血络导致血尿。
2.西医发病机制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细菌感染多数通过抗原一抗体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则以直接侵袭肾组织而致肾炎,在尿中常能分离到致病原。
溶血性链球菌A的致肾炎菌株侵袭到机体后,链球菌抗原或变性的IgG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CIC)。
沉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并激活补体,使肾小球基底膜及其邻近组织产生一系列免疫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脓皮病。
1.浮肿为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自颜面、眼睑开始,1~2日渐及全身。
急性肾小球肾炎名词解释儿科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重要的儿童肾脏疾病,不仅会给儿童带来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也会对家庭产生很大的压力。
本文将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肾脏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有嗜血杆菌、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
在同样的病源感染的条件下,由于儿童的免疫功能不足和高度的免疫反应,容易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肾脏方面,特别是尿路系统方面,典型表现有:1)发热,体温高于38℃;2)头痛,头晕;3)皮疹,尤其是有紫癜等;4)出现蛋白尿,白细胞增多;5)尿量减少,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6)可出现血液检查阳性,如肌酐升高、血肌酐升高等。
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主要靠对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的判断,其中最重要的是检查尿常规和血常规,发现尿蛋白和血清肌酐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或血清尿素氮增高,同时尿液病理检查可发现个别白细胞及肾小球性红细胞。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病原体病毒的抗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饮水疗法和饮食调节,以缓解患儿的症状,促进其正常的肾脏功能,使其早日康复。
五、护理措施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措施非常重要,需要家长和医务人员携手合作,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首先,要给予充足的休息,以避免病情加重。
其次,在饮食方面,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确保其营养完整性。
最后,要加强活动锻炼,以促进免疫力的恢复。
总的来说,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重要的儿童肾脏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包括家长在护理环节应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做好患儿的护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名词解释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也称为急性肾小管肾炎,简称AGN(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机械刺激引起的免疫反应性肾炎,主要发生于小球肾小管和细胞间夹层,可导致肾毛细血管的损伤和炎症,从而影响血液滤过功能。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
特异性肾小球肾炎包括链球菌性肾炎、细菌性血小板凝集抑制因子(IgA)性肾炎和病毒性肾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IgA性肾炎,占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50-70%。
非特异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可由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或者受到有毒物质(如铜、铅、砷、不饱和脂肪酸等)影响而发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消失性血尿、水肿、全身症状、血液学改变和肾功能改变。
这种病变在肾小管中引起血液滤过功能改变,易出现消失性血尿,表现为尿蛋白和红细胞的增多,尿量减少,但无尿痛、排尿困难、血尿或尿颜色红,次数可达100次/天,并可伴有皮肤水肿和晕眩等。
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腹痛和头痛等,可伴淋巴结肿大。
在血液学检查中,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有升高,抗核抗体和IgA血清增高,表明抗原抗体反应,肾功能改变可表现为血清尿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亚硝酸盐增加,尿钠减少,弥散性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钾排出增加等。
临床上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综合征诊断确定。
通常情况下,需进行放射能检查、血液检查以及肾功能检查,如尿沉渣检查、肾脏彩超、肾脏病理学、常规血液检查等,以做出判断和诊断。
另外,也可通过血清生化检查来诊断,如IgA沉渣尿检查、肾小球抗体和抗原抗体检测。
临床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采取药物和生活习惯治疗,即使用抗炎药或抗感染药物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体重、戒烟、控制血压、调整膳食等,以期达到控制高血压、减少蛋白尿等目的,并在恢复时留意血液滤过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免重复发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名词解释儿科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肾脏疾病。
它是一种急性结缔组织病变,可以见到肾小球和肾小管内壁损害,最终会导致肾组织萎缩和改变。
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会引起肾功能受损,进而导致水、电解质和有毒物质的异常排泄,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
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可以被分为三类:1)细菌性急性肾小球肾炎,2)病毒性急性肾小球肾炎、3)免疫性急性肾小球肾炎。
细菌性肾小球肾炎又可分为细菌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类型,其中非感染性细菌性AGN一般可见于患有肺炎、泌尿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出现,而病毒性AGN则主要是由某些病毒如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或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感染而引起的。
而免疫性AGN则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缺陷、肠道感染或某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引起。
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儿童当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病毒感染,它是一种继发性结缔组织病变,而这种结缔组织病变可能会持续好几月,乃至数年,可能会造成肾功能损伤,引起蛋白尿、血尿等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
另外,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病,为了获得良好的疗效,患儿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肾活检、抗炎药物治疗、改善肾功能的药物治疗等。
另一方面,为了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家长朋友对患儿应提供充足的营养,并且给予适当的休息,以减少病情的症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并且,家长朋友也要经常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情,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就医,即时治疗。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肾脏疾病,在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家长朋友除了需要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并给予适当的休息外,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保患儿及时就医,即时治疗,以确保良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