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练习》

1.填写“自转与公转比较表”。

2.填写“五带的天文、气候特征比较表”。

3.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

4.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

5.关于地球公转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③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周期为一个月

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检测卷(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检测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面地球自转速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E、F六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的点是 A.点A、F B.点B、A C.点C、D D.点E、B 2.图中A、C、D、E、F五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北极点相同的个数是 A.0个B.5个C.3个D.4个 3.A地某人连续两次看到太阳最高的时间间隔为 A.23时56分4秒B.24时C.23时3分56秒D.一个恒星年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A.43o08′ B.46o52′ C.23o26′ D.26o2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的大小影响地球自转速度B.黄赤交角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C.黄赤交角始终不变D.图中α是黄赤交角2010年6月26日出现月偏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此次出现月偏食时,地球公转的大致位置是 A.A点后的几天B.B点后的几天 C.C点后的几天D.D点后的几天 7.当地球公转到A点后的几天内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速度达最慢 B.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速度达最快 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速度达最快 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速度达最慢 8.当地球公转到B点附近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破解地球运动规律

破解地球运动规律 图1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图2为飞机飞到乙地时,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经线、纬线和晨昏线位置关系图,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点。据此完成1、2题。 1.若飞机匀速、等高飞行,则在甲-乙-丙间单位时间内飞过的纬度差( ) A.持续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持续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 ) A.5点 B.6点 C.7点 D.8点 【解析】1选D,2选C。第1题,因甲、乙、丙是位于地球大圆上的三个点,乙是飞行路程中纬度最高的点,因此从甲-乙-丙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后向东南。结合纬度特点,可知纬度差是先变小后变大。第2题,结合文字材料和图2可知,甲、乙、丙位于晨昏线上,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点,恰好日落;又因甲、丙位于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根据丙地日落时间为17点,可知该纬度的日出时间为7点。 3.某游客在杭州(30.3°N,120.2°E)西湖边甲处拍摄了西湖的“雷峰夕照”景观(如左图),右图为“西湖景区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拍摄时间应在18点之前 B.拍摄当天杭州日出东北 C.拍摄后第二天杭州昼长变短 D.拍摄当天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9.7° 【解析】选B。图中雷峰塔位于甲地正西方向,结合左图可以看出,日落方向位于西北,故拍摄时间应在18点之后;日落西北,应为夏半年,日出应为东北方向;拍摄第二天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无法判断;此时为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9.7°,故拍摄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59.7°。 青岛(36°N, 120°E))的李明同学五一期间到乌鲁木齐(44°N, 88°E)探亲。下图示意李明购买的2020年4月30日车票信息(车票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4、5题。 4.从青岛北站出发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李明看到两地的太阳方位分别 是( ) A.西南方向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西南方向 C.西南方向正南方向 D.西北方向正南方向 5.Z105列车到达乌鲁木齐车站时,李明马上给在青岛的妈妈打电话报平安,李明和妈妈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 A.9:52 10:00 B.10:00 10:00 C.10:00 12:00 D.12:00 12:00 【解析】4选A,5选D。第4题,北京时间为东八区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即120°E 的地方时。青岛的经度为120°E,地方时即为北京时间。李明从青岛北站出发的时间为4月30日17:25,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还未到18点,因此太阳位于西南

最新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 ×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 )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B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B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B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 、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 B )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专题01 地球的运动规律

专题01 地球的运动规律 1.某船于2018年4月13日16时(当地时间)到达里约热内卢(22°54′S,43°11′W),此时深圳的时间为() A.12日3时B.12日11时C.13日5时D.14日3时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2~3题。 2.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C.11月D.12月 3.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下表为石家庄、),读表完成4~5题。 4. A.①—武汉B.②—杭州C.③—石家庄D.④—福州 5.该日北京时间15:30,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照片(如图),此时正好一列动车启动出发,据图判断该列车的行驶方向是()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家乡潍坊市(36.5°N,119.1°E)进行实地考察。该学习小组观测太阳,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仰角为60°。下图为观测到的某居民楼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读图回答6~7题。 6.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当日昼长夜短D.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7.为了冬至时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学习小组建议居民将太阳能集热板() A.调整方向B.不用调整C.角度大约上调9°D.角度大约下调9° 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据此回答8~9题。 8.图示的照片他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 A.东B.西C.南D.北 9.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70°W75°N B.75°E80°S C.75°E68°S D.105°W80°S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 ×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

【高考总复习】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专项练习 5分钟训练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10 分钟强化类训练 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4.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图1-3-1 5.若AB弧表示2010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读图1-3-2,完成6—7题。 6.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图1-3–2 7.图中b代表的季节出现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最长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海口 D.济南 8.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B.地球成为略扁的球体 C.四季的形成 D.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9.太阳直射的地方()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最长,夜最短 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10.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图1-3-3),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字母S标出太阳的位置。 (2)在图中画出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图1-3-3 (3)在A、B、C、D、E、F六点中,近日点为_________点,每年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远日点为_______点,每年______月初地球经过此点。夏至日为________点,冬至日为_________点,春分日为________点,秋分日为__________点。 (4)A、B、C、D、E五点公转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__________。 11.读图1-3-4和图1-3-5,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五号测量船(约150°E)对其进行同步监测。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总星系 2.卫星发射时,远望五号测量船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18时59分57秒 B.未到18时59分57秒 C.已过18时59分57秒 D.次日18时59分57秒 3.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A.没有大气层B.有自转运动 C.有公转运动D.存在生命现象 【解析】1选A,2选C,3选D。该题利用“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背景条件,分别考核天体系统、地方时的计算及地球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形成天体系统地月系。北京(东八区)发射时,东经150°(东十区)的地方时应该为20时59分57秒,地球的特殊性是有生命存在。 4.以下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差的产生 D.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解析】选A。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即使没有地球自转,也有昼夜现象。

5.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 A.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1月初到3月21日 C.3月21日到7月初 D.1月初到9月23日 【解析】选A。越接近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速度越快,1月初地球到达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6.刚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因为倒时差而不适应,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解析】选B。因为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因而产生了时差。 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火炬于10月13日上午9:00在中山开始传递。回答7、8题。 7.火炬传递时,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的区时是( ) A.10月13日1点 B.10月13日4点 C.10月13日12点 D.10月12日1点 8.火炬从中山开始传递时,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 ) 图1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资料)

一、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经线 纬线 定 义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球面上与地轴垂直的圆 特 点 形状 半圆,且都不平行,相交于极点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纬度1°经线段长度=111km 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L=111千米*纬度的余弦值 相同点 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 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0 经线算 起,向东属于东经(E ),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 ),越向西,经度值越大。以西经200 和东经 1600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地球运动专题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374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规律总结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规律总结 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变化规律 1.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规律: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处处相等,均为15o/h 2.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为零,赤道处最大。 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冬至日,地球不在近日点) 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夏至日,地球不在远日点) 三.太阳光照图上判断节气的方法 1.判断投影方位:极点俯视图、侧视图、方格图(圆柱投影) 2.找出太阳直射光线(即对准地心的那条太阳光线) 3.判断晨昏线的位置 ①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则为夏至日; ②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则为冬至日; ③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和经线圈重合),则为二分日; 四.晨昏线性质小结 1.晨昏线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把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只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和经线圈斜交; 4.晨昏线始终和赤道相互平分 ①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处,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和赤道的交点处,地方时为18点; 五.时间计算 1.太阳直射的经线上任何地点,地方时为12点 2.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2点 3.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上,地方时为当天0点(或者前一天的24点) 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2.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3.太阳直射点在a(南或北)半球,则a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往a方向昼长越长。 4.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日出时间=12-昼长的一半; 日落时间=12+昼长的一半; 八.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定义:在地方时12点时,该地的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H=90o-纬度差 ①纬度差必须为正; ②纬度差:所求地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间的差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热带、南北寒带范围的大小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一致 南北温带的范围的大小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相反

{高中试卷}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测试题2[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理解课本15页活动里的表格) 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026 C、A点在的东南方 D、A点比B点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仅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说,我国酒泉发射火箭的条 件比美国休斯敦好 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基本相同。 3、右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 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二分日,图4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昼长相同而 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的绕转面:平面 公转运动的绕转面:平面 5、7月9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行将移动的方向是……………(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6、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的依据是………………( ) A、日地距离 B、黄赤交角 C、地球自转周期 D、地球公转速度 7、一年中正午物体影子永远朝南的地区是 ………… ( ) A、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B、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C、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赤道以南 8、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则地球上………………( ) A、北极点永远是极昼 B、没有昼夜交替 C、没有四季变化 D、不存在地方时差 9、太阳直射某地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一定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B 该地位于热带范围 C 该地一定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一天 D 此地的地方时和区时都为12时 交角的存在 的周年移动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 (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完整版)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练习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①1个恒星日②1个太阳日③23小时56分4秒④24小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考虑,高纬度发射火箭的条件比低纬度更加有利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3.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都相同

B.1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用了23小时56分4秒 C.北纬40度自转的角速度,约为每分钟0.25度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即自东向西 5.8月30日,某天文爱好者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测,21点整牛郎星进入镜头。如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8月31日牛郎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是:()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整 D、21时56分4秒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并于1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快后慢 D.最快 7.在“神舟”十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10.1-10.7),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9~10题。 9.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D.丁—甲段 10.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D.丁点 11.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6)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考点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比较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 意 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 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近似圆的椭 圆轨道(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 点上,地球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 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 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23时56分4秒, 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59′,24小时,是 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 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 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 常所用周期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点均 为15°/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例1】读中心点为地球某一极点的示意图,M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箭头表示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方向。阴影部分为2008年2月28日。据此回答(1)-(2)题。 (1)下面关于图示中的判断正确的是() A.这是在北极上空看到的半球示意图 B.a点角速度大于b点 C.b点的线速度大约为a点的一半 D.a、b两点同位于东半球 (2)关于该通信卫星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M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比a点大 B.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个恒星日 C.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4小时 D.在b点观察到M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

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1.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现象 B.季节变化现象 C.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D.昼夜更替现象 2.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3.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小时分钟小时分钟 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的时间是() 10月1日点9月30日点 10月1日点10月2日点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这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围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D.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 6.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B.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 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月 7.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8.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0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9.当北京昼长大于夜长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赤道以南地区 B.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C.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D.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10.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11.有关昼夜长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在温带 B.太阳直射在哪条纬线上,该纬线上的地区就昼长夜短 C.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地球的运动的知识点知识点的结构: 地球 自转 自转方向:经纬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规律:从0度经线到东经,东经的时间来 的比西经早;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A、B相对的方位:经线代表的方向、纬线代表的方向 周期的类型: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与昼夜现象区分好 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与区时区分好,地方时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 公转 周期的类型:太阳年(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天6时9分) 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远日点和二分日、二至日的特点及区别 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其变化的影响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现象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回归运动的关系,晨昏 线、与地方时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 阳直射点 四季的更替:表现、各纬度的区别

1、地球的自转 定义:地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角度不同的自转:极点俯视:北逆南顺;跨0度经线:自转从西经到东经;跨180度经线:从东经到西经。 极点判断自转方向的记忆方法; 从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记忆方法:左手代表南半球,右手代表北半球,双手作握拳状,从上往下看,手上的向中心的漩涡则为各半球的自转方向。如下: 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 自转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一个太阳日(24小时)定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两次经过中午的时间间隔。 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定义: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绕转中心轨道面方向速度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地轴赤道面自西向东(侧视)线速度、角速度………….. 地球公转太阳黄道面北逆南顺(俯视)近日点、远日点……………. 地球自转——中心、方向、速度、——地球公转 ↓↓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面 ↓(水平) 赤道面↓ ↓∣ —————黄赤交角(会变)——————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回归年、二分二至… ↓ (昼长、夜长、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纬度、季节) ↓↓ —————————————— ↓ 四季五带:昼(夜)长、直射、极昼(夜)、纬度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教科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和复习题 A科学概念 1.地球确实在自传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地球卫星的观测,而且还有来自观察和的试验多种现象。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3.地球自转的特征有: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在围绕地轴在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球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极昼和极夜现象。 B目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1)。 2.昼夜现象与(1)有关。 3.(1)和(2)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3)。 4.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1)方向运动。 5.(1)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2)。 6.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1),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 子叫(2)。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1)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1),即(2)或(3)。 9.(1)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2)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1)决定了地区之间的(2)。 11.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如:北半球夏季时,北极中心地区的 白天可达半年时间,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1)。 12.天空中星星围绕(1)(2)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3)产生的现象。 13.从(1)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2)。 14.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1)转动;公转的方向是(2);公转一周是(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练习题及答案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知能演练提升 1.地球自转和公转( ) A.方向相同 B.周期相同 C.运行轨道相同 D.产生的地理现象相同 读地球公转演示图(支架顶部的十字框架代表“太阳光线”),完成第2~3题。 2.移动地球仪,使其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 A.23.5°S~23.5°N B.66.5°S~66.5°N C.90°S~90°N D.始终直射赤道 3.为了保证演示成功,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 ①使“太阳光线”正好对准地球仪的球心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的我国法定节假日是( ) A.元旦、劳动节、国庆节 B.国庆节、劳动节、元旦 C.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D.劳动节、元旦、国庆节 5.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地受太阳直射日期搭配正确的是( )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S——夏至日 D.23.5°N——冬至日

6.钱钟书小说《围城》:“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产生“太阳迟落早起”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地球的公转 B.气候的变化 C.板块的运动 D.海陆的变迁 7.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的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地球昼夜交替 C.连云港的小明要在早上收看美国晚间体育直播 D.冬去春来,四季更替 右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圆圈表示纬线,直线表示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第8~10题。 8.图中N点所在纬线是以下哪两个热量带的划分界线?( ) A.热带与北温带 B.南温带与南寒带 C.北温带与北寒带 D.热带与南温带 9.此时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0.这一天图中N处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极昼 B.昼夜平分 C.昼长夜短 D.昼短夜长 11.读五带划分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位于北寒带 B.b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C.c地四季分明 D.d地终年炎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