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75
建筑结构丨卡拉特拉瓦:集建筑与结构之大成者,创新无止境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结构设计师之一,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附近的Benimamet,他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以及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雅典奥林匹克综合体育场卡拉特拉瓦以拜占庭建筑以及爱琴海的穹顶、蓝白基调为设计灵感。
在原场馆上加上两条长304公尺,高80公尺的大型拱梁,再用钢缆拉起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尺,总重量一万六千吨的纤维板屋顶,可以让阳光进入又可以阻隔热气。
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是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也是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他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卡拉特拉瓦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在户外部分也设计了一组遮阳的百页,但并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它会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
这个完美的建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是无法与其比肩的。
坦纳利佛音乐厅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该建筑由一个可容纳1800人的礼堂和一间可容纳400人的室内音乐厅构成。
艺术家入口是一道连接建筑两侧、跨度为50米的拱门。
坦纳利佛音乐厅到了夜间散发出的光芒映落于海滨,那高耸横出的翅膀是在Seville预铸后分成17块运送到岛上来,悬臂伸出的翅膀在设计当中仅有五个支撑点。
经卡拉特拉瓦之手成为当地非常显目的地标。
里昂国际机场里昂国际机场,是法国第三大城市里昂的国际机场。
圆弧形的建筑设计,具有醒目性和高张力的视觉效果,是很好的地标建筑。
建筑仿佛骨胳一般,单体的排列组合,大型的体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又不失合理。
里斯本车站卡拉特拉瓦把这个车站的设计扩展为了一个城市规划的命题。
他将废弃港口周围的边边角角进行了规划,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市际高速火车、普通客车、公共汽车、地下停车场以及城市轻轨线。
卡特拉瓦—Auditorio de Tenerife(坦纳利佛音乐厅)(2009-05-28 12:20:59)转载标签:分类:建筑建筑卡拉特拉瓦音乐厅房产这是我公建作业分析的案例,觉得很不错,就拿出来。
Auditorio de Tenerife音乐厅基本概况:项目名称:Auditorio de Tenerife(坦纳利佛音乐厅)建设地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Santa Cruz 市设计时间:1992年—2003年设计师:Santiago Calatrava(卡拉特拉瓦)主要功能:多功能音乐中心占地面积:5.7英亩自己分析的那部分就不贴了,那些都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的,不是我真正的认识。
我是因为这次的作业才认识了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这位建筑师,最近比较有名的建筑作品是雅典奥运会的主场馆。
他是世界最出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
由于他拥有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所以他能够将美感用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胆创新,有着自己的风格。
飞翔的翅膀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
一、二层平面图设计草图造型艺术:设计师运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做出了这个很抢眼、很夸张的建筑,视觉效果非常明显。
巨大的弯曲的元素横跨表演空间,像张开的翅膀,这种高耸横出的翅膀经常出现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中。
独特悬挂翼使得音乐厅富有艺术感和雕塑美,突出了其作为表演场所的美感。
通体的白色使建筑物显得十分简洁,建筑师还使用了一块外部的简单的调色盘,颜色也是白色,但纹理不同,尤其在白天光改变时,两种材料显出迷人感觉。
夸张的造型使人能够产生许多联想,就像音乐带给人们的联想一样。
夜景,在海的映衬下充满神秘室内总平面图结构技术:整栋建筑没有用到支柱,巨大的翅膀是在 Seville 预铸后分成 17 块运送到岛上来,最重的一块有 60 公吨重,悬臂伸出的翅膀在设计当中仅有五个支撑点,在 17 个组件组合完成后,再灌入白色混凝土,该栋建筑物最后使用了 2000 公吨的混凝土,在具体翅膀上,以三点拱形横跨大厅和支架。
诗意动感——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选型与结构统一之美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别业于西班牙巴伦西亚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并在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结构工程博士学位。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双从身份的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精准的掌握。
卡拉特拉瓦认为,建筑的美态能够有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的形态美,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果。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才会充满力度,动感与生态美。
不管是巴伦西亚科学城,还是密尔沃基美术馆。
不管是桑迪加航空港,还是坦纳利佛音乐厅…. 都是带有深情的诗意感和强烈的运动感。
这一切都是卡拉特拉瓦标签是他的建筑的符号。
有人说卡拉特拉瓦是继高地之后有一位崇尚大自然的大师,法国里昂火车站的小鸟造型,巴伦西亚的“上帝之眼”。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简介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建筑思想人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卡拉特拉瓦的作品:首先,它们都通过优化的设计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解决问题的手法以及设计理念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得一目了然,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引起共鸣;最后,这些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开创了一条解决建筑问题的全新思路,并促使我们思考有关建筑本质的问题。
20-21世纪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之光影生色——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艺术密码建筑大师简介创新建筑师代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导读: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关键词:世界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简介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1951 年 7 月 28 日,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附近的Benimamet,其名字卡拉特拉瓦是从中世纪骑士的等级传承下来的。
他的父母从事农产品出口贸易,因此他对国际上的大事非常了解,这在佛朗哥( Franco )专政时期非常难得。
他在巴伦西亚完成小学和中学,自8 岁起,他还在艺术与工艺学校(Arts and Crafts School )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
13 岁时,他的家人充分利用最新开放的边境政策,把他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送到巴黎学习,后又来到瑞士学习。
疯狂的鬼才设计师,每一个作品都是经典!本文已获得授权设计无处不在有些设计师不按常理出牌它们天马行空、特立独行颠覆人们对传统设计的认知疯狂的想法虽然存在争议但会让我们看到设计中的另一种可能只有突破思维的边界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这就是设计的可贵之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疯狂的鬼才设计师们看看哪一个会让你心动~01.Santiago Calatrava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1951年生于西班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他也塑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自由曲线、流动形态、震撼的秩序之美世界上有那么多建筑大师唯有卡神,才能让建筑飞起来!『科技创新大厦』▼耗费了五年时间完成的校园扩张总体规划的其中一个项目。
该项目总共耗资六千万美元,包括:不同大小的教室、会议礼堂、研究实验室、教师办公楼和学术行政区域。
外部排列有序的向外伸展的拱形结构骨架是该大楼的设计的特点之处。
建筑仿佛骨胳一般,单体的排列组合,大型的体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密尔沃基美术馆』▼和一般建筑不一样的,这个美术馆在户外部分设计了一组遮阳的百页,而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
遮阳百页放在室外,如同一叶纤细的羽毛片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
室内空间几乎通身纯白,卡拉特拉瓦以他对混凝土的熟练运用以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世贸中心交通枢纽』▼新车站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设计,设计概念称为“眼窗”(Oculus),是从一位孩童手中释放鸽子而来。
白色建物外观矗立在金融区世贸中心1号大楼等摩天大楼之间,突出的造型获CNN评为2016年9大新地标之一,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幅“从儿童手中放飞的鸟”的绘画。
飞鸟状雕塑化的形式在一片几何形高楼大厦中凸显出来,成为枯燥环境的最佳调节剂。
肋条之间的玻璃可以引入自然光线照亮整个建筑,在每年的9月11日,以及短暂的春秋季节中,“眼睛”可移动的顶棚将朝天空张开。
创新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作品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组图)日期:2008-08-29 来源:设计之家作者:我要评论()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简介1951 年 7 月 28 日,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附近的Benimamet,其名字卡拉特拉瓦是从中世纪骑士的等级传承下来的。
他的父母从事农产品出口贸易,因此他对国际上的大事非常了解,这在佛朗哥( Franco )专政时期非常难得。
他在巴伦西亚完成小学和中学,自 8 岁起,他还在艺术与工艺学校( Arts and Crafts School )接受正规的绘画教育。
13 岁时,他的家人充分利用最新开放的边境政策,把他以交换留学生的身份送到巴黎学习,后又来到瑞士学习。
在巴伦西亚完成高中学业后,他试图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Ecole des Beaux-Arts ),但是当 1968 年 6 月到达巴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计划行不通。
后来,他返回巴伦西亚,进入 Escuela Te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 学习,并在那里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来的研究生课程则选择城市规划。
在学校期间,他与同学一起接手了独立的项目,同时还写了两本有关巴伦西亚和伊维萨岛本土建筑的书。
由于他对历史建筑中某些杰作精确的数字非常感兴趣,同时觉得在巴伦西亚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他于 1975 年来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ETH )攻读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1979 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与苏黎世的一名法律专业学生喜结连理。
毕业后,他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担任助教一职,同时开始接受小型的工程委托,譬如:图书馆屋顶或者私人住宅阳台的设计等等。
此外,他还开始参加各种竞赛,同时认为这是获得委托的最佳方式。
1983 年,他的第一个获奖方案便是为苏黎世 Stadelhofen 火车站而设计的,而他在该城市就设有自己的事务所。
1984 年,他为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了 Bach de Roda Bridge 大桥,也正是这座大桥的建造确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声誉。
后来,他还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大桥,譬如: 1987-1992 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委托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 Alamillo Bridge )、1990-1997 年设计的毕尔巴鄂 Campo Volantin 人行桥和 1991-1995 年设计的巴伦西亚阿拉米达大桥( Alameda Bridge )。
1989 年,他在巴黎设立了第二个事务所,而当时他正在着手里昂机场车站( Lyon Airport Station )的设计。
1991 年,他又在巴伦西亚设立了第三个事务所方便参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群——巴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的竞标。
自八十年代末至九时年代中期,他设计的其他大型公共项目包括:多伦多 BCE Place 购物中心( 1987-1992 年)、里斯本 Oriente 火车站( 1993-1998 年)以及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Divine )的获奖设计方案,但是该项目最后未变成现实。
1985 年,他的艺术作品首次在苏黎世一家画廊展出,当时展出了 9 件雕塑作品。
后来,他举办了两场个人展: 1992 年在伦敦皇家建筑师协会( RIBA )的回顾展和 1993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结构与表现”展,使他的国际声誉更上一个台阶。
截至现在,他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不胜枚举,包括:伦敦结构工程师协会( ISE )金奖、多伦多城市规划奖、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明日精英”( Global Leader for Tomorrow )等等。
此外,他目前共获得 12 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头衔。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密尔沃基美术馆新馆Milwaukee Art Museum - Quadracci Pavilion座落地点:密尔沃基,威斯康星州,美国建筑设计:Santiago Calatrava完工时间:2001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卡拉特拉瓦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在美术馆旁边还有另外一个好的老的建筑,是沙里宁1957年设计的战争纪念馆。
为了尽情发掘地段环境与生俱来的优美潜力,卡拉特拉瓦把建筑放成了在水一方。
正对着地段西面,是当地的重要干道,林肯纪念大道。
卡拉特拉瓦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引桥的做法,和他在1992年为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设计的竖琴般的Alamillo大桥有着类似的构造思路,不过是个具体而微的版本罢了。
然而桥下并没有水,湖水更在美术馆的身后。
那,这一道引桥只是个空间序曲喽?直冲着引桥的主入口其实有一对,分别位于桥面层和地面层的标高位置上,上下摞着,都被设在了桥的端头处。
用拉索支撑的桥在桥头构成了传统的垂直塔门,给入口划出了一个醒目的画框。
由于卡拉特拉瓦对混凝土承重结构的熟练把握,这个白色混凝土材质的塔门淋漓尽致地凸显了雄浑茁壮的气质,一下子就把整个建筑的性格鲜明地和盘托出了。
正对着塔门的轴线,比入口稍微靠后的地方,是这个引桥的拉索结构中的中脊。
这个必不可少的构件以47度倾角升起,与桥面构成了空间关系上的平衡。
中脊高达50米,与引桥的方向背道而驰,绷住了全部十条拉索,把桥面的荷载牢牢地固定在高挑的桅杆上,也把人的视线和心情一起爽快地挑拨到了天上。
一路行来孜孜仆仆的辛苦劲儿,陡然换作了远飞高翔的舒畅和自由。
和一般建筑不一样的,这个美术馆在户外部分居然也设计了一组遮阳的百页,而没有把百页全都放进玻璃窗的内侧去。
在桅杆下面有相当大面积的玻璃屋顶,罩着的就是上下两层门厅后身共通的中庭空间,没遮拦满满地灌进阳光去怎行,那是不能不加以节制的,于是卡拉特拉瓦干脆把这一部分的遮阳百页放在室外,直接串在了桅杆上,如同一叶纤细的羽毛片。
随着一天里时间的流转,白驹过隙的感受也荡漾在这片羽毛间,它会随时跟着阳光调整自己的角度,如有灵性,在城市中静谧的湖边悄然微颤。
门厅以内的室内空间,更是几乎通身纯白的格局,而遮阳板设计上那一丝纤巧的痕迹则荡然无存了。
早在1983年设计苏黎世的一个火车站的时候,卡拉特拉瓦就已经充分开掘了混凝土结构的雕塑表现力,把50年代由沙里宁和布鲁诺·奈尔维发扬到了巅峰水准的结构美做得进一步地纯和美。
在米尔沃基美术馆里,他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叠加,一通操控下,沿着南北轴线长长向北伸展的展览空间产生了统一的形象特征,都归结在了遵循结构规则的绵长韵律中。
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由于混凝土的拱远远伸出的远端正好为展廊托出了檐口,因此展廊里能照得到的,基本上只是室外地面反射回来的漫射光,既能保证足够的自然采光,又避免了阳光直射对藏品的破坏。
长排长排拱的重复让人联想到教堂时代的结构方式,自然地,又为这个空间添了几分神圣感。
据说,这个美术馆里陈列的多是上好的艺术品,放进这样的展廊,也不算辱没了。
这个建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一定是个绝色,别的建筑没法儿和它比肩而立的。
2001年由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设计榜上,米尔沃基美术馆被举为头名。
此一排行榜不仅收罗了当年的新建筑,还包括家具、汽车、时装设计乃至于电影的美工设计,可见行外的人们被它感动的程度。
难得卡拉特拉瓦把烂熟的老式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耍弄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居然借此再把烂熟的结构审美推近了你的鼻子尖儿。
有很久了,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而且,说心里话,有很多建筑师只把结构设计看成是不得不容忍的束缚和累赘,是我们戴着跳舞的枷。
专业细分的行规多年来让我们以为,我们只要灵光不断如噼哧噗哧的打火机般就是本分了,让房子立起来不倒,俗务罢了,留给结构工程师去算也罢。
却是忘记了,文艺复兴的建筑巨匠们,会以结构想象力作为新创造的出发点。
周遭所有相关的艺术和科学门类都为我所用,这样的盛况本已难再,竟又意外地出现在新的世纪转换点上,可不是让人喜出望外?从80年代以来,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解构主义,都摇动旗号,以丑以怪以非理性掀起了审美价值观上的革命。
如若有谁还在大言不惭地喊叫着建筑的美,则其落伍老土为无疑了。
新奇而丑怪,看久了以后就不再新奇,而更加丑怪,有的时候难免会折磨得看的人心情沮丧起来。
忽见卡拉特拉瓦这清新大胆的建筑,看到美的回归,情不自禁为之大快。
以技术能力探究人类制造美的潜力,以自然法则创造超迈的人工造物而又与自然交相辉映,这股豪气,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气度一脉相承。
坦纳利佛音乐厅(Auditorio de Tenerife)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坦纳利佛音乐厅(Auditorio de Tenerife )不仅为这一地区提供了一个必备的文化设施,也为其作为通往城市西部一座新公园的通道这个新身份树立了一个新形象。
该建筑由一个可容纳1800人的礼堂和一间可容纳400人的室内音乐厅构成。
艺术家入口是一道连接建筑两侧、跨度为50米的拱门。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设计的坦纳利佛音乐厅(Auditorio de Tenerife)位于西班牙Canary Islands(加拿列群岛)的Santa Cruz 市,原本只是要作为一个简单的音乐演奏厅,经卡拉特拉瓦这位建筑大师打造后,马上变成Santa Cruz 市二十五万市民们共同拥有的多功能音乐文化中心,让Santa Cruz Symphony Orchestra 可以常驻演奏外,也是一座剧院,而且是当地非常显目的地标。
座落于海边的坦纳利佛音乐厅到了夜间散发出的光芒映落于海滨,成为热爱海洋的西班牙人们与波浪谈情说爱的另一个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