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解剖学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
颈椎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它既要承受头部的重量,还要保持头颈部的灵活度,因此,颈椎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主要涉及颈椎的结构和功能。
人类颈椎由七块椎骨组成,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C1至C7。
其中,C1和C2椎骨具有特殊的结构,分别称为寰椎和枢椎。
寰椎和枢椎之间的关节允许头部的转动,使得我们能够左右摇头。
而其他的颈椎则具有较大的前后弯曲度,使得我们能够向前低头和向后仰头。
颈椎的结构不仅包括椎骨,还包括椎间盘、椎管和椎旁结构。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骨之间,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
它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纤维环具有较强的韧性,髓核则具有良好的弹性。
椎管位于椎骨的后部,是脊髓通过的通道。
椎旁结构包括肌肉、韧带和神经等,它们的作用是保护颈椎并维持其稳定性。
颈椎病的发生主要与颈椎结构的退行性变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变薄和硬化,丧失了原有的弹性和缓冲功能。
这使得颈椎的承受力增加,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此外,颈椎的退行性变还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进一步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颈部疼痛、颈肩部僵硬、头晕、头痛、手臂无力和感觉异常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与颈椎受到损伤或压迫后引起的神经和血管受损有关。
颈椎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
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颈椎姿势和生活习惯。
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可以减少颈椎的压力,避免颈椎过度疲劳和损伤。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颈部肌肉的锻炼也有助于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了解颈椎的解剖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保护颈椎的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颈椎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颈椎的保护。
颈椎病一、颈椎结构1、颈椎的解剖结构:1)颈椎的结构特点:图1:颈椎侧面图图2:第一、第二颈椎骨图片图3:第七颈椎骨图片颈椎有七块颈椎骨组成。
第一颈椎即寰椎,第二颈椎即枢椎,第七颈椎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
颈椎与颈椎之间通过椎间盘、韧带以及椎间关节相连接。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2)颈椎附着的肌肉:图4:颈部附着的肌肉在颈部附着的肌肉主要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与落枕关系密切)等,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
3)颈部穿行的神经:图5:臂丛神经与颈丛神经颈部共8对神经,主要有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两个分支。
4)颈部血液供应:图6:颈椎相关血管图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部的椎间动脉发自椎动脉。
颈椎压迫颈部动脉血管后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体位性晕厥等现象。
2、颈椎的生理特征:颈椎的前凸是由于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的。
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图7:颈椎曲度图3、颈椎退行性病变:包括椎间盘变性、韧带松弛与钙化、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关节失稳等,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而且是人体衰老后的不可逆的改变,由此也决定了颈椎病难以得到根治。
4、颈椎间盘及其特征:图8:正常椎间盘及椎间盘病变图9:椎间盘脱出切面图包括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并引起相应症状。
二、颈椎病1、概述:1)颈椎病的定义:即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累及肌肉:颈椎病累及肌肉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的酸胀疼痛、肌肉僵硬等。
3)累及神经颈椎病压迫到神经时可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咽部异物感、口干、指尖感觉过敏、皮肤感觉减退、头皮肿胀感以及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活动无力等。
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形态、椎体、神经、血管等)
颈椎共有7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除第1颈椎外,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在椎弓上有7个突起,分别是1个棘突、2个横实、2个上关节实、2个下关节突。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孔在上下方向上构成椎管。
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第1颈椎称为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第2颈椎称为枢椎:它和一般的颂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实称为齿实,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第7颈椎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椎体一样,它隆实于皮下,随着颂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辩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3、4、5、6是普通领椎,椎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颂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颂椎的稳定性。
与颈椎病有关的解剖结构一、易发颈椎病的椎骨的特点颈椎椎骨共有七个,好发颈椎病的椎体一般在第三颈椎以下。
1、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
第四颈椎上面观颈椎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
第四颈椎前面观钩椎关节: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
在第3-7颈椎,椎体上面的两侧有向上的前后位(即矢状位)的骨性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结构,也称唇缘,相对合,形成钩椎关节,即Luschka 关节。
颈椎4~6水平的钩椎关节或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
颈椎的前面观,显示钩椎关节由于钩椎关节为矢状位,因此颈椎脱位类型以前后脱位常见,侧方移位不容易。
钩锥关节的毗邻: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构成椎间孔前壁,与神经根相邻;外侧:通过横突孔的椎动、静脉,交感神经丛。
钩锥关节的毗邻2、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组成,椎弓向前与椎体相连处较细,称为椎弓根。
上、下椎弓根凹陷形成切迹,分别称为椎弓根上、下切迹。
椎板为椎弓根向后的板状部分,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
椎弓上有7个突起:关节突(4个):位于两侧的2个上关节突和2个下关节突,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较为水平,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后方,关节面之间可以相对滑动,二者形成关节突关节或称椎间关节。
椎弓上的突起横突(2个):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结节上面,并形成结节间沟,也称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
该脊神经支配上肢和颈部的肌肉和运动和感觉,横突近末端有横突孔。
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
棘突(1个):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5%。
第7颈椎棘突粗大表浅明显,常做为查找椎骨的序数的标记。
颈椎解剖全解(图文)颈椎解剖全解(图文)2018-06-27 08:36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
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一、颈椎骨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
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第二颈椎又叫枢椎。
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1浅层肌肉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
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
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2深层肌肉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方倾。
颈椎的断层解剖知识点总结一、颈椎的解剖结构1. 颈椎的数量和命名:人类的颈椎共有7块,分别命名为C1-C7,其中C1称为枕骨、C2称为第2颈椎,C3-C7逐个依次命名。
颈椎的结构上分为椎体、棘突、横突和关节突等部分。
2. 颈椎的解剖位置:颈椎位于人体的颈部,其上端与颅骨相连,下端与胸椎相接。
颈椎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护脊髓和神经血管的作用。
3. 颈椎的结构特点:颈椎比起其他部位的椎骨来说,更为小巧轻盈,其椎孔也更大,椎管内的脊髓较为薄弱。
此外,在颈椎的解剖结构中,还有椎间盘、椎管、横突孔等重要结构。
二、颈椎的功能1. 支撑头部:颈椎在人体的功能中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支撑着头部的重量,使头部能够自由地左右转动。
2. 保护脊髓:颈椎分离了胸椎和颅骨之间,其上端与颅骨相接,下端与胸椎相连接。
颈椎保护着脊髓的完整性,同时保护着脊髓神经的正常功能。
3. 促进血液循环:颈椎的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对于大脑的供血有一定的作用。
三、颈椎的断层解剖知识点1. 颈椎的CT断层解剖:颈椎CT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对于颈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颈椎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的骨质结构、椎间盘、椎管和横突孔等结构。
通过颈椎CT图像可以对颈椎的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
2. 颈椎MRI断层解剖:颈椎MRI检查可以显示颈椎软组织结构的情况,如椎间盘、脊髓、椎管和神经血管等。
颈椎MRI对于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3. 颈椎的解剖变异:颈椎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解剖变异,如颈椎的数量和形态等。
在进行颈椎手术或其他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颈椎解剖结构合理地进行手术方案设计。
4. 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颈椎还具有一定的生理特点,如颈椎的活动范围、正常解剖结构的变化等。
对于这些生理特点的掌握,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颈椎疾病的发病机制。
总之,颈椎的断层解剖知识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刻理解颈椎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医生才能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相关疾病。
一、椎骨幼儿时期,椎骨总数为33~34块,根据其所在部位由上而下依次的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5块,至成年,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4~5块尾椎愈合成1块尾骨。
因此成人的椎骨总数为26块。
每个椎骨都由椎体、椎弓及由椎弓伸出的7个突起构成1)椎体为椎骨的前部分,呈短圆柱状,是支持体重的主要部分。
表面为一层较薄的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在垂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2)椎弓是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弓与椎体连结的部分较细,其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
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一孔为椎间孔,有神经及血管通过。
椎弓与椎体围成一孔,称为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成一管,称为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
3)突起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4) 颈椎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共有7个。
椎体较小,横突有一圆孔,名为横突孔,有血管通过。
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形,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构成。
前弓的后面与第二颈椎的齿突相关节。
侧块的上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与第二颈椎相关节。
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上有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相关节。
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最长,当头前屈时,该突特别隆起,皮下易于触及,是临床计数椎骨数目和取穴的标志。
在其下方之凹陷中可取大椎穴。
二、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臵叫骨连结。
按照人体各部连结的构造和机能,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一)直接连结两骨间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连结。
其间无间隙,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
根据骨间连结组织的不同,直接连结分为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其特点是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有较大的活动性。
1 关节的结构分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两部分。
(1)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1)关节面是两骨一相接触的光滑面,通常—骨形成凸面,称关节头;另一骨形成凹面,称关节窝。
1 解剖学基础1.1 颈神经后支解剖Bogduk[2]对颈神经后支的解剖作了研究,第一颈神经后支由第一颈神经从寰椎后弓上方发出,支配头后直肌、头上、下斜肌。
第二颈神经后支由第二颈神经背侧发出,并分内侧支、外侧支、上、下交通支和头下斜肌支。
内侧支即枕大神经;外侧支支配头最长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上交通支与第一颈神经后支形成交通襻;下交通支向下进入C2~C3关节突关节,第一、二、三颈神经后支之间的深交通襻合称为Cruveilhier后颈丛[2,3]。
第三颈神经后支在C2~C3椎间孔发自第三颈神经,向背侧发出内、外侧支和交通支,内侧深支支配多裂肌。
第三颈神经外侧支支配头最长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
第四至第八颈神经后支由各自椎间孔向外发出,每一颈神经后支均发出一内侧支和一外侧支,并发出一细小分支到横突间肌,内侧支发出内侧深支和内侧浅支,内侧深支支配椎间组织,第四、五、六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浅支支配颈后部皮肤。
第四至第七颈神经外侧支支配颈最长肌和颈夹肌,而第八颈神经外侧支支配颈髂肋肌。
第七颈神经后支通常缺少这样的分支,C7~C8水平的皮支由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深支发出终末支支配。
关节支皆由第四至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或内侧深支发出。
每条颈神经后支有向上及向下走行的两条关节支[3,4]。
1.2 颈神经后支末梢感受器Robert[5]对切取的人颈椎关节囊研究发现,其中存在Ⅰ、Ⅱ、Ⅲ型(Freema n和Wyke分类)的神经末梢和许多无被囊的小的神经末梢。
Ⅰ型感受器为小球形结构,直径约25~50μm;Ⅱ型感受器大小和轮廓各不相同,但具有特征性的椭圆外形和宽而呈层状的被囊;Ⅲ型感受器为相对大的椭圆结构,细的神经轴索埋在无定形的被囊内的筛孔状物中。
游离的神经末梢存在于滑膜下疏松的间隙内或致密的关节囊组织中。
研究揭示,该关节神经传入冲动对于颈椎的本体感觉和疼痛感觉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Robert通过系列研究证实,刺激支配关节的神经可以产生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
颈椎病解剖经典影像可别弄错了!颈椎的解剖学特点1、环椎前结节(1)、前弓、齿凹(2)两侧为侧块、侧块上面有上关节凹(5)与枕骨形成关节、下面有下关节面(4) 与枢椎形成关节、后弓(6)、后结节(7)、两侧块外后的横突中间有横突孔(8),走行椎动脉。
2、枢椎齿状突(5)前关节面与环椎齿凹形成环齿关节;齿突后关节面与环椎后韧带相连;无上关节突,两侧的上关节面(9)与环椎的下关节面相连形成关节。
张口前后位显示的正常环枢关节3、椎弓根下部颈椎的椎弓根倾向于前后走向,而向上则逐渐倾向于横行,故椎间孔和横突距椎体侧后缘较近。
正位片下部椎弓根呈“0”形,而越向上越不清楚。
4、横突走向:由椎体侧缘和椎弓根外前缘走向外前方。
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距椎体侧缘(钩突)较近,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神经穿行。
横突沟:位于横突上缘,有神经通过此沟。
前/后结节:位于横突末端横突沟的前后方。
5、棘突除C7的棘突外,其他棘突分叉,且叉的大小不对称。
6、椎间孔因颈椎椎弓根斜向外后方,故其椎间孔在50°斜位上显示清楚,呈纵径大于横径的卵圆形(占90%),一般纵径约等于同椎体的3/5,横径相当于纵径的2/3,少数呈圆形。
有时因位置或中心线的关系,椎间孔可以由上向下依次增大或变小,无病理意义。
环/枢椎不构成椎间孔。
穿行于椎间孔的神经根约占椎间孔内径的1/2,故一般情况下纵径轻度变小不产生临床症状,而横径变小则可以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上下小关节突显示光滑,无变尖或肥大硬化,关节间隙清楚。
钩椎关节在椎间孔前下方。
椎间孔的构成:上为上位颈椎椎弓根的下切迹;下为下位椎弓根的上切迹;前有钩椎关节;后有上/下关节突。
因钩椎关节和上下关节突最容易增生,所以椎间孔往往是横径变小。
多排CT图像重建显示椎间孔7、钩椎关节又称钩突关节、椎体半关节、弓体关节、Luschka氏关节为后天逐渐形成的滑膜关节,至青春期发育完整。
钩椎关节是一个不完整的滑膜关节,关节囊的一部分由纤维环组成。
颈部解剖——7个颈椎骨的形态特点。
作为作为一名基层神经外科医生,熟悉颈部的解剖、影像以及颈椎病相关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先梳理以下颈椎骨质解剖知识,后续还有颈椎的关节、神经、血管、肌肉等。
一、颈椎解剖:颈椎概述•颈椎是可以活动的,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活动并不以损失稳定性为代价。
•头颈部活动主要与眼睛的位置和视线相关,因此上颈部肌肉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从而使肌肉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精确性。
•颈部在水平面可以允许将近180°的视野变化,在垂直面也可达120°。
颈椎可支撑重约3kg的头部,同时可保护脊髓和营养脑部的血管。
•根据形态学和生理学特点,颈椎分为:①上颈椎(亦称为枕寰枢复合体):指C2以上部分,包括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解剖关系特殊,运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寰、枢椎的轴向旋转运动❀位置重要❀邻近解剖关系复杂❀一旦损伤,症状严重、多变、轻重不一。
②下颈椎:指第3、第4、第5、第6、第7颈椎,每节椎骨均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大部分组成,C2以下的相邻椎体间有椎间盘。
❀椎体最小、椎孔最大。
❀典型颈椎关节: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椎间关节;关节突关节。
❀横突孔、横突有前后结节,棘突分叉(除外C7)。
•颈部运动受上颈椎和下颈椎之间解剖差异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矢状面上颈椎或下颈椎可出现独立活动,例如,可以同时伸展上颈椎和屈曲下颈椎。
颈部的局部运动和节段运动是分开的。
(一)、颈椎骨性解剖:1、寰椎(atlas)特点:•寰椎组成:无椎体,由前弓、后弓以及两个侧快相互连接成环状。
•寰椎前弓:前弓大约占寰椎的1/5,向前隆突,中央有小结节,称为前结节,为颈长肌及前纵韧带的附着部;前弓后面凹陷,表面覆盖软骨并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寰椎后弓:后弓较大,占整个寰椎的3/5,其最后方为后结节。
•寰椎上关节面:上关节面呈中心凹陷,为肾形或卵圆形,覆盖以软骨并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
寰椎两个上关节面的长轴在前中央汇合,其上关节窝稍后方有一横沟,称为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静脉及第1颈神经通过;关节突多位于椎动脉沟前方。
颈椎的应用解剖颈椎由颈部多个关节组成。
此区域为了获得较好的活动性而牺牲了稳定性,导致颈椎很容易受到损伤。
寰枕关节(C0-C1)是最上一个关节。
关节的屈伸活动度(15°-20°)即点头运动,侧屈大约10°,几乎不能旋转。
寰椎(C1)没有椎体,进化过程中寰椎的椎体进化位齿突成为C2的一部分。
寰枕关节为椭圆形,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
连同寰枢关节一起这些关节构成了中枢骨骼系统中最复杂的关节。
有一系列的韧带对寰枕关节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关节的前方和后方是寰枕膜,前方的寰枕膜有前纵韧带加强。
后方的寰枕膜取代了寰椎和枕骨间的黄韧带。
覆膜作为覆盖在齿突及其韧带上的宽束带,位于椎管内构成后纵韧带的一部分。
翼状韧带起始于齿突上端两侧,斜向外侧将齿突固定于枕骨,从而限制其屈曲和旋转。
寰枢关节(C1-C2)构成了脊柱最灵活的关节。
屈伸大约10°,侧屈大于5°,旋转大约50°是这一关节最主要的活动。
旋转过程中由于关节面的形状此节段的颈椎长度喙减小。
C2的齿突在旋转过程中起到了轴点的作用。
中央的关节被称为枢轴关节,侧方的寰枢关节被成为侧翼关节。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谈话或咀嚼,那么C1-C2关节就会有运动。
寰椎的横韧带是寰枢关节的主要的支撑韧带,其将枢椎的齿突固定于寰椎的前弓。
类风湿关节炎是这些韧带变得脆弱或断裂。
在寰椎横韧带跨越齿突时,发出两纵束分别向上固定于枕骨,向下固定于枢椎。
这些韧带合称位寰椎十字韧带。
如果颈椎旋转大于50°引起对侧椎动脉扭曲;同侧椎动脉在旋转45°时就会发生扭曲。
这会引起眩晕、恶心、耳鸣、“猝倒症”(非昏迷性跌倒)、视物模糊或更罕见的休克、死亡。
颈椎有14个关节突(骨突)关节面。
上两个胸椎的4个关节面也经常列入颈椎的检查范围。
颈椎的上关节突面向上、后、内侧,下关节突面向下、前、外侧。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屈伸,但单独节段的旋转侧弯受限,除非多个节段联合完成,这称为联合运动。
详解颈椎病的解剖学一、颈椎骨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
除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与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典型的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一孔。
称为椎孔。
椎孔相连成一管,称为椎管,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及其被膜。
椎体是短园柱形、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前面在横径上凸隆,垂直径上略凹陷;后面在横径上凹陷,垂直径上平坦,中央部有滋养血管通过的较在的小孔。
椎弓呈弓形,由一对椎弓根,一对椎板,四个关节突,二个横突和一个棘突构成。
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凹陷,分别称为椎骨上切迹和椎骨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一孔、称椎间孔,实际为一短管,有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和其被膜并有血管通过。
椎板是椎弓后部呈板状的部分,相邻椎骨的椎板之间有黄韧带。
棘突起椎弓后方正中,两侧椎板连结部,突向后下方,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部。
关节突有四个,每侧各有一个向上的关节突和一个向下的关节突,它们位于椎弓根和椎板相连的部位;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称为椎间关节。
横突每侧各一个,起自椎弓根和椎板相连结处,上、下关节突之间,突向外侧,为肌肉和韧带的附着部。
二、颈椎颈椎就是颈部脊椎。
它为了支持头颅的重力,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
颈在头和躯干之间,较为窄细,有重要组织器官密集其中,而在结构上是人体各部中较为脆弱的部位。
颈椎的下部是脊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也是脊柱中最早出现退行性改变征象的部位。
三、颈椎骨间的连结寰椎和枢椎间的连结有其特殊性;枢椎和其下诸椎骨之间的连结,基本上是一样的。
椎体借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结。
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前、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后方。
前纵韧带是人体内最长的韧带,厚而宽,较坚韧。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
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前壁。
钩椎关节的后方有颈脊神经根、根动静脉和窦椎神经;其侧后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和椎神经。
椎弓由椎间关节和韧带所连结。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由薄而松驰的关节囊韧带连结起来,其内有滑膜。
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对颈脊柱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很小。
椎板之间有黄韧带,呈扁平状,黄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力纤维组成。
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使之相互连结。
棘小韧带发育很好,形成项韧带。
四、髓核髓核,是由以类粘蛋白为胶状蛋白基质的纤维软骨组织组成,含水量很高,在初生儿期为88%甚至达到底96%,在14岁时减到80%,在70岁时仅为70%,纤维环的含水量较髓核者为小,在初生儿期为79%,在老年期为70%。
髓核为纤维环所包裹,使椎间盘像一个体积不变的水袋;髓核如同一个滚珠,椎体在其上滚动,并将所承受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
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
椎间盘受到压力时,水外溢,含水量减少,压力解除后,水又进入,含水量又恢复。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坐位、立位或负重时,椎间盘脱水而体积变小;卧位或解除负重衙,又吸收水分而体积增大。
五、椎间盘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骨盘,是椎体间的主要连结结构,协助韧带保持椎体互相连结。
自第二颈椎起,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
椎间盘富有弹性,因此相邻椎间有一定限度的活动,能使其下部椎体所承受的压力均等,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并减轻由足部传来的外力,使头颅免受震荡。
颈椎椎间盘的总高度约为脊椎总高度的20-25%;颈椎间盘的前部较后部为高,从而使颈椎具有前凸曲度。
颈椎间盘的横径比椎体的横径小,钩椎关节部无椎间盘组织。
六、颈椎骨的血液循环颈椎骨的血液循环主要来自椎间动脉。
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间动脉。
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动脉。
椎间动脉一般一条,有时成对,沿脊神经根的腹侧,经椎间孔,分支进入椎管内。
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一) 脊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黄韧带和椎弓的血液循环。
(二) 中间支:供应神经根和其脊膜的血循环。
(三) 腹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液循环。
颈椎骨的静脉血汇集于颈椎静脉丛。
分为两部分。
(一) 椎内静脉丛:汇集椎骨、硬膜和硬膜外组织的静脉血,经椎间静脉的分支汇入椎间静脉,在颈部再汇入椎静脉。
(二) 椎外静脉丛:汇集椎骨及其周围组织的静脉血。
七、纤维环纤维环,位于椎间盘的周缘部,由纤维软骨组成,纤维环的纤维在椎体间斜行,在横切面上排列成同心环状,相邻环的纤维具有相反的斜度,而相互交叉。
纤维环的前方有坚强的前纵韧带,前纵韧带的深层纤维并不与纤维环的浅层纤维融合在一起,却十分加强纤维环的力量;纤维环的后方有后纵韧带,并与之融合在一起,后纵韧带虽较前纵韧带为弱,亦加强纤维环后部的坚固性。
纤维环的周缘部纤维直接进入椎体骺环的骨质之内,较深层的纤维附着于透明软骨板上,中心部的纤维与髓核的纤维互相融合。
纤维环的前部较后部为宽,因此髓核的位置偏于后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间盘前后径中后1/3的交界部,是脊柱运动轴线通过的部位。
由于纤维环后部较窄,力量较弱,髓核易于向后方突出,但由于纤维环后方中部有后纵韧带加固,突出多偏于侧后方。
八、颈部脊髓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
脊髓上部,在枕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由第十二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园锥。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称颈膨大和腰膨大,始自颈髓第三节段至胸髓第二节段,在颈髓第六节段处最粗。
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
脊神经根自脊髓发出后,在椎管内的走秆方向随脊髓节段不同而各异,上部两个颈脊神经的神经根走向外上方,其余者均走向外下方,位置越低斜度越大。
每一对脊髓神经与脊髓相对应的部分,称为脊髓节。
一般来说,脊髓颈节(4-8颈节)比相应的脊椎高出一个椎骨。
颈膨大,是脊髓最粗大的部分,是臂丛发出的部位。
其最粗大的部分,位于颈椎5-6之间,颈髓的横径为12-14,前后径为7-9,横径约等于前后径的2倍。
颈脊髓的横切面为扁椭园形,而椎管的横断面为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底在前方。
九、颈脊神经第一颈脊神经是在寰椎后弓上方穿出,以下各颈脊神经都是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穿出,但第八颈脊神经是在第一胸椎的椎弓上方穿出。
椎间盘的数序多以相应颈椎的下方为标准,或以两椎骨的数目。
但受累的神经根的数字在此椎间盘的数字多一个,或取标有两椎骨数目的下位数字。
十、脊髓的外部结构脊髓的外部:脊髓腹侧正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深沟,称为前正中裂;在其两侧有意外侧沟,前根的根丝由此沟从脊髓内穿出。
脊髓背侧正中线上有浅汾,称后正中沟,其深部有由薄层胶质板所形成的后正中隔伸入脊髓约3;在脊髓的后外侧,相当于后根根丝穿入部有浅沟,称后外侧沟。
在颈髓于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浅沟,称后中产沟,是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沟,在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内,有根丝纵形排列成行,每一脊髓节的根丝各合成一条神经根。
腹侧者称前根,是由传出的运动纤维组成;背侧者称后根,是由传入的咸觉纤维组成。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内的脊神经节的外方,合成为脊神经。
在第五颈节或第六颈节以上,颈髓的两侧,于后根的稍前方,有一排神经纤维沿颈髓两侧上行,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经枕大孔进入颅腔后,与其延髓根合并,组成副神经。
副神经脊髓根的神经纤维,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十一、脊神经根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向椎间孔延伸,穿过各层脊膜时,各层脊膜分别呈鞘状包于前根和后根的周围,称为脊膜袖;袖内的软脊膜和蛛网膜之间仍有间隙,此间隙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连。
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的排列是前根在前面后根在后,神经根穿出硬脊膜后发生扭转,在椎间孔的中部呈上下排列,后根在上,前根在下。
前根和后根穿出硬膜后,在两根的覆被硬膜之间有一裂隙,称为脊膜囊。
前根和后根大椎间孔内,脊神经节在外方,合在一起组成脊神经;硬膜亦在该部与椎间孔的骨膜和脊神经的外膜融合在一起,将脊神经予以固定,并对脊髓有固定作用。
在颈部,脊神经的神经根较短,其走行近于水平方向,故对脊髓的固定作用较大。
在颈部,椎间孔的前壁由椎体的一部分,椎间盘的一部分和钩椎关节组成,后壁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
十二、脊神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参与,立即分为三支,一小支为脊膜支,两大支为前支和后支。
第一颈脊神经和第二颈脊神经分别由枕骨寰椎间和寰枢椎间走出,与下位脊神经不同,不是由椎间孔穿出,而是由狭窄的骨骼间隙穿出。
第一颈脊神经的前根较大,其后根很小成缺损。
第二颈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其后支较前支为粗大,是颈脊神经中后支最大者。
脊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
皮肤的神经支配,虽是按节段分布,但每一皮节的带状区有相邻的上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和下位皮节的神经纤维参加,形成相互重叠掩盖现象。
十三、颈部的肌肉颈是头与躯干之间的部分;在解剖上,将颈部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在斜方肌前缘后方的部分为后部,称为项部;在斜方肌前缘前方的部分为前部,即普通所谓的颈部。
在颈后部的肌肉,称为项部诸肌;在颈前部的肌肉,称为颈部诸肌。
颈部肌肉的发生来源比较复杂:起源于腮弓的肌肉有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颈阔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由躯干肌节腹侧部向上延伸的肌肉有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起源于颈部肌节腹侧部的肌肉有斜角肌和椎前肌;颈后部深层的肌肉是颈部肌节的固有肌。
十四、脊髓的血液循环脊髓的动脉来源有二个:一是来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一是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骶动脉的椎间动脉脊膜支。
颈脊髓的血循环主要由椎动脉的分支供应。
脊髓前动脉,发自椎动脉的末端,左右脊髓前动脉下降至锥体交叉附近合为一支,沿脊髓前正中裂迁曲下降,沿途接受6-8支前根动脉。
脊髓后动脉,是小脑下后动脉的分支,很少是椎动脉的直接分支,左右两条脊髓后动脉沿脊髓后外侧沟下降,沿途接受5-8支后根动脉,脊髓后动脉在后根的侧方进入脊髓,分布于后索和后柱。
动脉冠的分支进入脊髓后,分布于侧索的浅层。
椎间动脉,根据部位不同,可发自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或骶中动脉。
在颈部,主要发自椎动脉,而颈髓的下端部,是发自颈深动脉。
前根动脉达到脊髓前正中裂时,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与相邻前根动脉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为脊髓前动脉。
后根动脉达到脊髓后外侧沟时,在后根丝的侧方,向上下分出升支和降支,与相邻的降支和升支吻合,成为脊髓后动脉。
脊髓静脉的分布大致与其动脉相似。
在脊髓前面,有六至十一条前根静脉,在脊髓后面,有五至十条后根静脉,收集脊髓表面静脉丛静脉回流。
十五、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横切面,在中央部有灰质,在周围部有白质,颈脊髓的灰质和白质都很发达。
灰质,亦称灰白质,在横切面上呈蝴蝶形或"H"状,其两侧形状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