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实验研究》说课稿(全国优质实验说课文档)一、引言本实验研究旨在探究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详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揭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水土流失的实验方法和技术;3.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 实验准备:- 准备黄土样本和水土流失模拟装置;-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步骤:- 步骤1:收集黄土样本,并进行初步筛选和清洗;- 步骤2:根据实验设计将黄土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步骤3:设置水土流失模拟装置,模拟自然降雨条件;- 步骤4: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水土流失观测和数据记录;- 步骤5: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土流失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 实验组的黄土水土流失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水土流失速率较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结果讨论:-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土壤结构疏松、植被覆盖不足等;-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包括加强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等。
六、实验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本实验研究对于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七、教学反思本实验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实验安全的指导,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八、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0, 30(2): 223-229.2. 王五, 赵六.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9): 1835-1842.。
第六章省际区域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并联系实际,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综合治理措施2.理解本区土壤、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读P22图6.12和6.13,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6.13中标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在图6.13中圈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板块二:探水土流失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选择一个对比实验,仔细阅读实验步骤,实验完成后:1.各组在黑板上写出本组的实验结论;2.交流后归纳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实验一: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二: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三:坡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四:有无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板块三:做环保先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该如何治理?请各小组讨论并写出具体治理措施。
【小试牛刀】读“黄土高原”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及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省区名称:①②③④山脉:A B C河流:a b d2、判断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几阶梯?判断依据是什么?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你认为应该如何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视野拓展】2016年10月26日,山西省发布《关于提前启动2017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方案》。
20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将采取政府负责、农民自愿的方式开展。
坡高难耕、广种薄收,这样的耕地,即日起可以申请退耕还林还草,如果恰巧属于全省58个贫困县范畴,每亩可获国家省级补贴2300元。
【我的收获与疑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技术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土地退化区之一。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治理技术。
本文将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地质状况特殊,土质疏松,植被脆弱,气候特征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1. 降水和侵蚀: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而且脆弱的土壤容易流失。
而风化破碎的黄土层次清晰,容易被水冲刷。
长期以来,降水侵蚀是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推动力。
2. 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黄土高原作为农业区域,由于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农业耕地的过度使用和毁坏等行为,加剧了土地的脆弱性,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
3.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黄土高原地区盛行的坡耕地和旱作土地,存在很高的风险,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而且,大片的农田经过长时间的不合理耕作,土壤质量下降,稻谷收益也逐渐下降。
二、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复杂,治理技术的选择也需要多方面的考虑。
以下是一些已经被广泛研究和采用的治理技术:1. 林草植被恢复:植被对于抵御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恢复和保护原生林草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结构,减缓水流速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长期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
2. 激活地下水:地下水是黄土高原的重要水资源,但因为黄土层的流动性差,土壤缺水。
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灌溉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利用地下水,为植被提供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3. 建立防护林网:黄土高原地区风力较大,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建立防护林网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防护林网可以提供风景观赏和经济效益,实现治理的多重目标。
4. 土壤修复和改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亟需修复和改良。
关于水土流失的实验教学启示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关于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初中地理中多次提到,特别在讲《黄河》一节中,更是集中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地理》分区地理教学中,讲北方地区时,讲到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重点地提出了这个知识点,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总是理解不透。
农村的学生感受深一些,城市的学生对这点感受比较肤浅,他们对治理水土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强。
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水土流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呢?我设计一组实验,由此让学生学习。
一、实验过程: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地表植被的覆盖状况,降水强度,降水时间,土质状况是导致水土流失大小的重要因素。
(2)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地理知识,认识保持水土,植树种草的重要性。
实验用品:(1)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
(2)水盆一个。
(3)喷水壶一个,黄土、沙土、黑质土壤若干克。
(4)清水5千克以上。
3、实验准备:(1)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
(2)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的倾斜角,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
(3)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
(4)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
(5)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4、实验记录。
实验类型地表特征与降水观察到的现象水土流失的情况地表植被有较厚草皮覆盖的泥土有清水流出无流失土质性质黄土加盖草皮浑黄的水流出,盆中沉有泥土严重淡黄的水流出,盆中有少量泥土较重黑土加盖草皮浑黑的水流出,盆中有少量泥土较重淡黑的水流出,盆中有少量泥土较轻沙土加盖草皮浑水流出,水流中携带有泥沙入盆一般麻浑水流出,水流中携带极少量泥沙轻微降水强度(加盖草皮)小雨麻浑水流出,有少量泥沙轻微大雨浑水流出,有泥浆砂粒入盆较重长时间浑水流出,有泥浆细砂入盆严重短时间浑水流出,泥沙较前减少较重地形坡度(加盖草皮)坡度在25度以上水流缓慢入盆,木块上沉积有泥砂轻微陡坡60度以下水流急速入盆,木块上没有泥沙存留,全部入盆。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本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模拟降水装置、模拟地表装置和收集水沙装置。
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和土层厚度都是可控的。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原理包括植被、土质、降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
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自主做出合理解释,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探究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来初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同”与“不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猜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实验探索》说课稿(全国优质实验说课资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实验探索说课稿一、实验背景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泥沙淤积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开展水土流失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实验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
2. 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 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准备- 收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指标和方法。
-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测速仪、流量计、土壤样品等。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进行采样。
- 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植被覆盖度、地形地貌等因素的调查,分析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
- 利用人工降雨实验,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时长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情况。
- 采用侵蚀模型法,计算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
3. 实验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
-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
- 提出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水土流失具有重要影响。
-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土壤侵蚀量呈现差异,说明水土流失程度可随风化作用的增强而加剧。
- 人工降雨实验表明,降雨强度和时长是影响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
2. 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
- 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水土流失程度的差异,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策略。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一、实验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退化、自然灾害加剧等问题。
为了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机理和治理方法,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对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实验目标1. 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掌握水土流失的实验方法和观测指标。
3. 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
4. 提出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三、实验原理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和风力作用下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植被稀少,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植被(草本、灌木、乔木)、水、尺子、铲子等。
2. 实验设备:试验箱、水流发生器、风力发生器、观测台、摄影机、数据采集器等。
五、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准备:在试验箱内铺设一定厚度的黄土高原土壤,设置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
2. 模拟降雨:利用水流发生器模拟不同强度和持时的降雨过程,观察土壤侵蚀情况。
3. 观测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摄影机记录土壤侵蚀过程,同时用尺子测量土壤侵蚀量和泥沙产量。
4. 数据采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导入数据采集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点和规律。
5.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表明,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
草本植被对土壤侵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灌木和乔木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以下内容: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二、实验器材1、水土流失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模拟降水装置:铁架台、底部开孔塑料杯、塑料杯模拟地表装置:可调节坡度手机支架、自制透明塑料盒、地垫收集水沙装置:烧杯2、其它实验材料:塑料杯、黏土、沙土、草皮、自制刮土板图1 水土流失实验装置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1、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2、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1)降水强度可控。
铁架台可以固定底部开孔塑料杯,使实验中模拟的降水稳定保持在相同位置。
调整塑料杯底部开孔数量的多少、大小及倒入的水量多少,可以模拟相同或不同的降水强度。
(2)地面坡度可控。
模拟地表装置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支架坡度,改变装土的透明塑料盒的角度,从而模拟相同或不同的地面坡度。
(3)土层厚度可控。
利用自制刮土板来回反复刮动,可使透明塑料盒内的土层厚度保持一致、分布均匀。
3、一具多用,拓展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学习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1、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2、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3、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4、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性研究》说课稿(全国优秀实验说课样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性研究说课稿一、实验背景与意义1.1 实验背景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实验意义通过实验性研究,可以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内在规律,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水土流失防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二、实验目标与内容2.1 实验目标1. 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特点;2. 探究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3. 提出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2 实验内容1.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2.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试验。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3.1 实验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通过野外考察、访谈等方式收集水土流失现状数据;2. 室内实验法:采用土壤侵蚀试验设备,模拟水土流失过程;3. 数据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2 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实验区域,搭建实验场地,准备实验设备;2. 实验阶段:按照预设的实验方案进行水土流失模拟实验;3. 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记录实验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处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实验结果1. 得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2. 识别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3. 评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效果。
4.2 结果分析1. 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为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提供依据;2. 探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持;3. 评估防治措施效果,指导实际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五、实验结论与建议5.1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状严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2. 水土流失主要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影响;3. 针对性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程度。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深度探索》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报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深度探索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报告)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黄土高原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验的深度探索说课稿。
这个实验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奖项,我希望通过这个说课稿,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提高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实验背景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还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揭示水土流失的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水土流失实验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土流失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实验目标与任务1. 实验目标:- 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掌握水土流失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实验任务:- 设计并搭建一个模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实验装置;- 通过实验观察水土流失现象,分析水土流失的规律;- 探讨水土流失治理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1. 实验原理:-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作用下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与地形、土壤、植被、降雨等因素有关;-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揭示水土流失的机理,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 采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过程;- 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控制,调整降雨强度、土壤坡度等参数,观察水土流失现象;- 利用测量工具,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水土流失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水土流失治理方法。
四、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搭建实验装置,调整参数;- 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提出治理建议,进行交流与讨论。
《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实验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详细探究说课稿一、实验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为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原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等。
本实验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等条件,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以探究不同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黄土、植被模型、水、量杯、尺子等。
2. 实验设备:实验台、水泵、喷壶、摄像机、电子秤等。
五、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模型:根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制作一个模拟坡面,坡面长度为1米,坡度可调。
2. 准备实验土壤:将黄土均匀铺设在坡面上,厚度约为5厘米。
3. 设置不同植被覆盖:在坡面上设置不同植被覆盖率,如0%、10%、30%等。
4. 进行模拟降雨:使用喷壶喷洒水,模拟降雨过程。
降雨强度可调,以保证均匀降雨。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使用摄像机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结束后,测量并记录土壤流失量。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有一定影响,黏土质地土壤的水土流失程度较低;坡度越大,水土流失程度越高。
2. 实验分析:植被具有保持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冲能力的作用,因此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程度越低。
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能与土壤的颗粒组成、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有关。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实例)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份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实验探究课题。
本实验是我校参加全国获奖实验的说课实例,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黄土高原的环境条件,观察和研究水土流失现象,以增强学生对该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验原理1.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土壤组成等。
2. 水土流失的原因:解释降雨、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 实验设计:设置不同坡度的模拟土坡,在不同降雨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土流失的情况。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设备。
2. 实验设置:搭建模拟土坡,设置不同坡度的试验组。
3. 实验操作:控制降雨条件,进行实验观察。
4. 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水土流失现象的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 不同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不同,黄土高原的土壤更容易发生流失。
3. 水土流失会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他们培养了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此外,本实验也激发了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七、实验拓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
苏延清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743000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第四节《黄土高原》教材P85“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活动中,分别向一个盛有干燥的黄土块碗里加入水,黄土块遇水后变为泥浆。
编者的意图是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笔者在教学中演示该实验后,总觉得多数学生对黄土的“土质疏松”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
故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该实验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验器材〕
松散的黄土、长满草的黄土、盛水的洒壶、升降的斜面(2块)二.〔实验步骤〕
〔演示实验1〕
把两块斜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斜面控制在同一倾斜度(35度左右),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向两块斜面上轻轻的放上松散的黄土和长满草的黄土,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1〕植被覆盖和裸露的黄土山坡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2〕
在实验1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同时从同一高度向这两块斜面上用洒壶喷洒水,并不断加大水量,模拟下雨,(由“小雨”到“暴雨”)要求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刚“下雨”和“雨量”不断加大时两块斜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2〕黄土山坡上水土的流失与植被的覆盖和雨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3〕
请两位学生把上面实验的一块斜面的倾角增加到(60度),另一块的倾角不变(35度),在两块斜面上洒些松散的黄土,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3〕坡度增加时,植被条件相同的地方水土的流失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三、实验现象探究
〔现象1〕没有植被松散的黄土放在斜面上很容易掉下来。
〔现象2〕黄土山坡降雨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降雨时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现象3〕当斜面的倾角增加时,水土流失加剧。
四.实验结论
1.学生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实验现象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关系?”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主要自然原因有:
(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极易渗水。
(2)没有植被覆盖的黄土极易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地区每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水土流失侵蚀形成沟谷,从而加大坡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3.教师总结
干旱和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
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因素。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除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外,与黄土本身的土质疏松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很容易造成沉陷和崩塌,形成今天的梁、塬、峁等多种黄土地貌景观。
通讯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