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 第七讲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地裂缝
- 格式:ppt
- 大小:24.64 MB
- 文档页数:46
地裂缝及其灾害防治简要介绍一、概述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裂缝的地质现象。
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则可能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构成危害,称之为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属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常常是一些地质作用(如地震或断裂活动,地面沉降或塌陷等)的附属产物,与断裂不同。
地裂缝成因多种多样,出露于地表张开成缝,宽度变化大,存在时间较短,时隐时现;裂隙隐伏于地下,宽度窄,稳定延伸,在岩土体中永存而不消失。
而断裂深入地下,延伸长,规模大,是较强构造运动的结果。
同时,构造地裂缝与断裂活动也存在一定关系,它们有时是活动断裂在地表的露头。
地裂缝灾害是一种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自然灾害类型,并引起国际地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我国是地裂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仅对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七省的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共有700多处。
出现地裂缝的城市有西安、大同、壮族、邯郸、保定、石家庄、天津、淄博等,其中以西安最为典型和严重。
这些地裂缝穿越城镇民居、厂矿、农田,横切道路、铁路、地下管道和隧道等,造成大量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道路变形、管道破裂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厂矿生产和安全。
每年因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之多。
二、地裂缝成因类型及特征地裂缝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三类。
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地震地裂缝(也称构造速滑地裂缝)、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和构造蠕变地裂缝三种。
非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而引起的岩土层裂缝,如膨胀土地裂缝、黄土地裂缝、冻土地裂缝、盐丘地裂缝、干旱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裂缝等。
实际上,有许多地裂缝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混合成因地裂缝。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十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裂缝及其治理措施一、概述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裂缝的地质现象。
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则可能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构成危害,称之为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属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常常是一些地质作用(如地震或断裂活动,地面沉降或塌陷等)的附属产物,与断裂不同。
地裂缝成因多种多样,出露于地表张开成缝,宽度变化大,存在时间较短,时隐时现;裂隙隐伏于地下,宽度窄,稳定延伸,在岩土体中永存而不消失。
而断裂深入地下,延伸长,规模大,是较强构造运动的结果。
同时,构造地裂缝与断裂活动也存在一定关系,它们有时是活动断裂在地表的露头。
地裂缝灾害是一种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自然灾害类型,并引起国际地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我国是地裂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仅对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七省的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共有700多处。
出现地裂缝的城市有西安、大同、壮族、邯郸、保定、石家庄、天津、淄博等,其中以西安最为典型和严重。
这些地裂缝穿越城镇民居、厂矿、农田,横切道路、铁路、地下管道和隧道等,造成大量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道路变形、管道破裂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厂矿生产和安全。
每年因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之多。
二、地裂缝成因类型及特征地裂缝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三类。
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地震地裂缝(也称构造速滑地裂缝)、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和构造蠕变地裂缝三种。
非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而引起的岩土层裂缝,如膨胀土地裂缝、黄土地裂缝、冻土地裂缝、盐丘地裂缝、干旱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裂缝等。
实际上,有许多地裂缝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混合成因地裂缝。
地裂缝及其治理措施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地裂缝及其治理措施一、概述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裂缝的地质现象。
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则可能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构成危害,称之为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属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常常是一些地质作用(如地震或断裂活动,地面沉降或塌陷等)的附属产物,与断裂不同。
地裂缝成因多种多样,出露于地表张开成缝,宽度变化大,存在时间较短,时隐时现;裂隙隐伏于地下,宽度窄,稳定延伸,在岩土体中永存而不消失。
而断裂深入地下,延伸长,规模大,是较强构造运动的结果。
同时,构造地裂缝与断裂活动也存在一定关系,它们有时是活动断裂在地表的露头。
地裂缝灾害是一种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自然灾害类型,并引起国际地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我国是地裂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仅对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七省的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共有700多处。
出现地裂缝的城市有西安、大同、壮族、邯郸、保定、石家庄、天津、淄博等,其中以西安最为典型和严重。
这些地裂缝穿越城镇民居、厂矿、农田,横切道路、铁路、地下管道和隧道等,造成大量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道路变形、管道破裂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厂矿生产和安全。
每年因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之多。
二、地裂缝成因类型及特征地裂缝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三类。
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地震地裂缝(也称构造速滑地裂缝)、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和构造蠕变地裂缝三种。
非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而引起的岩土层裂缝,如膨胀土地裂缝、黄土地裂缝、冻土地裂缝、盐丘地裂缝、干旱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裂缝等。
地裂缝及其灾害防治简要介绍一、概述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裂缝的地质现象。
如果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则可能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构成危害,称之为地裂缝灾害。
地裂缝属裂隙的一种特殊形态,常常是一些地质作用(如地震或断裂活动,地面沉降或塌陷等)的附属产物,与断裂不同。
地裂缝成因多种多样,出露于地表张开成缝,宽度变化大,存在时间较短,时隐时现;裂隙隐伏于地下,宽度窄,稳定延伸,在岩土体中永存而不消失。
而断裂深入地下,延伸长,规模大,是较强构造运动的结果。
同时,构造地裂缝与断裂活动也存在一定关系,它们有时是活动断裂在地表的露头。
地裂缝灾害是一种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已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自然灾害类型,并引起国际地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我国是地裂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仅对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七省的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个县(市)发现地裂缝,共有700多处。
出现地裂缝的城市有西安、大同、壮族、邯郸、保定、石家庄、天津、淄博等,其中以西安最为典型和严重。
这些地裂缝穿越城镇民居、厂矿、农田,横切道路、铁路、地下管道和隧道等,造成大量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道路变形、管道破裂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厂矿生产和安全。
每年因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之多。
二、地裂缝成因类型及特征地裂缝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三类。
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地震地裂缝(也称构造速滑地裂缝)、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和构造蠕变地裂缝三种。
非构造地裂缝是指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而引起的岩土层裂缝,如膨胀土地裂缝、黄土地裂缝、冻土地裂缝、盐丘地裂缝、干旱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地裂缝等。
实际上,有许多地裂缝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混合成因地裂缝。
土木工程知识点-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 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 导致结构开裂。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1、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
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 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 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 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 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
2、地基地质差异太大。
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 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 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 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3、结构荷载差异太大。
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 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 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例如高填土箱形涵洞中部比两边的荷载要大, 中部的沉降就要比两边大, 箱涵可能开裂。
4、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
同一联桥梁中, 混合使用不同基础如扩大基础和桩基础, 或同时采用桩基础但桩径或桩长差别大时, 或同时采用扩大基础但基底标高差异大时, 也可能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
5、分期建造的基础。
在原有桥梁基础附近新建桥梁时, 如分期修建的左右半幅桥梁, 新建桥梁荷载或基础处理时引起地基土重新固结, 均可能对原有桥梁基础造成较大沉降。
6、地基冻胀。
在低于零度的条件下含水率较高的地基土因冰冻膨胀;一旦温度回升, 冻土融化, 地基下沉。
因此地基的冰冻或融化均可造成不均匀沉降。
7、桥梁基础置于滑坡体、溶洞或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时,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
8、桥梁建成以后, 原有地基条件变化。
大多数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浸水后, 尤其是素填土、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地基土, 土体强度遇水下降, 压缩变形加大。
在软土地基中, 因人工抽水或干旱季节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基土层重新固结下沉, 同时对基础的上浮力减小, 负摩阻力增加, 基础受荷加大。
有些桥梁基础埋置过浅, 受洪水冲刷、淘挖, 基础可能位移。
地面荷载条件的变化, 如桥梁附近因塌方、山体滑坡等原因堆置大量废方、砂石等, 桥址范围土层可能受压缩再次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