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更替
- 格式:docx
- 大小:41.4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上册历史夏商周的更替知识点总结】一、夏商周的更替夏朝、商朝和周朝是我国古代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它们的更替代表着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在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的更替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1. 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为禹。
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人们开始使用bronzeware,开始有了文字的使用。
夏朝是我国文明的开端,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朝商朝是夏朝的后一个朝代,建立者是商汤。
商朝时期,政治上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更加繁荣,青铜器的使用达到了巅峰,文字的使用也更加普及。
商朝的兴盛时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周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实行了封建专制制度,周室郡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分封制逐渐完善。
周朝时期的青铜器比商朝更精致更丰富,文字的使用更加普及,出现了众多的学者思想家,左传、国语、山海经等文献的出现,我国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对夏商周更替的理解夏商周的更替代表着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明的不断发展。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和逐渐成熟。
从夏朝到商朝再到周朝,社会制度由低级的原始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社会经历了社会制度的演变、生产力的逐步提高、文明程度的不断扩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夏商周更替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对于政治治理、经济制度、文化传承的探索和创新。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持续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简要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关于夏商周更替的知识点。
通过对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的发展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间轴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1.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宗法制,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夏朝的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王室,其内部分封建制度及部落联盟的形式,整体上是一个以家天下的政治体系,地方上是通过爵位制度进行官职的任命。
夏朝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贵族及庶民两大阶层,贵族拥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庶民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2. 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夏朝的宗法制,国家权力也主要集中在王室。
但商朝在王权大大加强的过程中出现了封建制和重农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建立了一套简明的吏政机构,并且最早出现了颇为完善的文字和官职制度,为后来的王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 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制社会。
周朝共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最早的宗法政治体系就是在东周逐渐形成并巩固的。
东周开国君主和帝王是商朝后裔,便延续了商王世袭制,建成一个以宗法和贵族政治为主的封建政治体系,地方上大规模推行封建建制。
三、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文化特点1. 夏朝的思想文化:夏朝的思想文化主要有祭祀制度、甲骨文及青铜器等文物的发现,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夏朝社会的一些面貌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2. 商朝的思想文化:商朝的思想文化主要有甲骨文、青铜器和美术等遗物以及先民的一些典籍,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商朝社会的一些面貌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3. 周朝的思想文化:周朝的思想文化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并逐渐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基本统治秩序。
同时也成就了我国刑法的原型、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基础及大量的文学作品。
四、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背景及影响1. 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社会历史背景: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主要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从而导致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及社会结构的更替。
第一 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基础网络社会.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中心:今豫西、晋南。
时间: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稳定:盘庚迁殷,从此稳定。
商朝由此又称殷朝。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重点、难点、考点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①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③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素养导学时空观念: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历史解释:通过《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等,掌握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家国情怀:分析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认识民心向背对王朝统治的影响。
知识构建一、夏朝的兴亡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各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度的更迭与哪一事件相关?夏朝还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①制度:禅让制、世袭制。
②事件:启继承禹的位置。
③统治措施: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思维导引】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世袭制的开启者是启。
【史料研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意思是夏朝政局动荡,于是禹制定刑法来维持统治)二、商朝的兴亡完善表格相关内容。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定都亳迁都多次迁都,商王盘庚迁到殷后,保持相对的稳定灭亡商纣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中,为周武王所灭三、西周的兴亡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右侧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指出该制度的对象、目的及作用。
(1)制度:分封制。
(2)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内容:【时空观念】“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史料研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戚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思维导引】分封制的弊端:周天子分封宗亲、功臣等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由于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夏商周的更替知识点一、夏商周更替的背景夏商周更替的发展背景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关。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自然界的支配下,无私有财产、公有制的群居生活。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渐渐掌握了农业、手工业等手段,使得社会个体在生产上的差异逐渐增大,产生了私有财产的概念。
而这种概念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夏商周更替,正是这种矛盾冲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产物。
二、夏商周更替的过程夏商周更替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
夏朝统治者以尧、舜、禹为代表,他们在政治、农业、法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夏朝后期,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堕落,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夏朝的灭亡代表着奴隶制社会的开始。
商朝的建立被视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统治者将贵族和奴隶划分为两个阶级,奴隶完全成为贵族的财产。
商朝统治者也做出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
然而,商朝后期同样存在统治腐败以及社会矛盾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夏商周更替的完成。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以分封制对其统治区域进行分封,创立了封建制度,使得周朝成为一个联邦制国家。
封建制的出现,延续了千余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制度形态。
三、夏商周更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夏商周更替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夏商周更替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原始野蛮社会逐渐进入了文明社会,建立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基本的生产关系。
其次,夏商周更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农业、法律、经济和文化上的创新,如夏商时期的稷、禹、盾等农业技术的发展,商朝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的出现,以及周朝的封建制度,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夏商周更替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管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朝奠定了中国最早的封建制国家基础;商朝的崛起和衰亡,揭示了奴隶制社会的内在矛盾;周朝的出现,则是封建制度的顶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制度基础。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家天下”: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业,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措施: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4.遗址: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群、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出土了玉器、乐器、酒器、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5.灭亡:桀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
二、商汤灭夏
1.商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
原因: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
影响: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相对稳定
3.武王伐纣
商朝亡: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
周朝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三、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和功臣
3.对象:宗亲、功臣等
4.内容:①权利: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
内进行再分封②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6.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 国人暴动”,西周衰落
8.灭亡: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