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说课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21.27 KB
- 文档页数:7
《光合作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认识到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植物标本、光合作用演示装置。
2. 学具:笔记本、笔、植物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进行生长的,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分析光合作用的原理。
(3)探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讲解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典型例题。
(2)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1)发放光合作用练习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原理。
2.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2)如:合理密植、施用农家肥等。
(3)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掌握较好,但在影响因素和应用方面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研究光合作用的最新进展。
(2)探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光合作用优秀课件一、引言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化过程之一,它不仅为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提供了能量,而且为地球上的动物和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
光合作用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本课件将对其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讲解。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指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1.光反应光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在光反应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产生高能电子。
这些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过程,最终用于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
2.暗反应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在暗反应中,ATP和NADPH提供能量和还原力,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如葡萄糖。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能的吸收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的吸收。
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含有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它们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
2.电子传递链在光反应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吸收后,产生高能电子。
这些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过程,最终用于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
3.水的光解水的光解是指在光反应中,水分子被高能电子还原,产生氧气、电子和质子。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释放到大气中。
4.ATP的合成在光反应中,高能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用于ATP的合成。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能量分子,用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
5.二氧化碳的固定在暗反应中,ATP和NADPH提供能量和还原力,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
这个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
6.有机物的合成在暗反应中,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被还原为有机物,如葡萄糖。
这些有机物可以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可以作为食物来源供动物和人类食用。
四、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供应等。
光合作用说课课件光合作用说课课件关于光合作用说课课件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光合作用说课课件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光合作用说课课件篇一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
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
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
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6)光合作用的意义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范例教学反思。
(D: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光合作用说课课件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
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
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
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
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
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
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
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
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
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
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1.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2.教学手段:课件、录像、投影仪三、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完细胞,理解新陈代谢等相关知识后,为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课堂中运用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师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
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引出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授新知识1、录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B钟罩内的小白鼠没有死亡?植物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教师指出:(1)该实验不能证明更新的空气中的哪种成份?(2)当其它人重复该实验时候,有可能成功,有的总是失败。
直到后来,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能够得出结论。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小结〕:(板书)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设计意图:利用直观课件演示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重复萨克斯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重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3、课件展示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1)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2)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气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
(3)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中释放氧的部位。
(4)进行黑暗和曝光对比实验,从而明克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这个实验给了你什么启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要有对照组和控制单一变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简介同位素标记法(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