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
- 格式:docx
- 大小:37.26 KB
- 文档页数:3
节气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4个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立春
•来历:古代将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分为四个时段,分
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含义:立春标志着春天来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都会蓬勃生长。
二、雨水
•来历: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春雨滋润
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含义:雨水节气预示着春雨的临近,为农民的农耕
劳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三、惊蛰
•来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暖,昆虫开始醒来,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含义:惊蛰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大地开始复苏,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四、春分
•来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代表着昼夜平均,昼长夜短,大地生机勃勃。
•含义:春分标志着昼夜平均的开始,万物开始生长,生机盎然。
五、清明
•来历: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气温逐渐
升高,人们开始扫墓祭祖。
•含义:清明节气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临,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更多内容请继续查看完整文档。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将苏醒。
4、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及含义,《天原发微》做了说明。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
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而走出。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百谷。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署: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小雪:雪在十月初为小。
大雪:雪在十一月转大。
小寒:十二月初寒为小寒。
大丰,十二月半寒为大共。
立春:自即日起进入春季。
春分:二分者阴阳之半,春分为阳半之始,曰阳中。
立夏:自即日起进入夏季。
夏至:二至者至有之义,夏至为阳极阴生。
立秋:自即日起进入秋季。
秋分:二分者阴阳之半,秋分为阴半之始,日阴中。
立冬:自即日起进入冬季。
冬至:二至者至有之义。
冬至为阴极阳生。
相关连接加入时间:2001-9-29。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分享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24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关键信息项:1、节气名称2、节气时间3、节气含义11 立春时间:每年公历 2 月 3-5 日交节含义: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此时东风解冻,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渐次复苏,人们能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111 雨水时间:每年公历 2 月 18-20 日交节含义: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112 惊蛰时间:每年公历 3 月 5-6 日交节含义: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此时气温迅速回升,春意渐浓。
113 春分时间:每年公历 3 月 19-22 日交节含义: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此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114 清明时间:每年公历 4 月 4-6 日交节含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也是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日子。
115 谷雨时间:每年公历 4 月 19-21 日交节含义: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
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立夏时间:每年公历 5 月 5-7 日交节含义: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121 小满时间:每年公历 5 月 20-22 日交节含义: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此时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122 芒种时间:每年公历 6 月 5-7 日交节含义: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二十四节气解释含义和谚语有哪些
一、春节气
1.立春:春天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阳气始上升。
2.雨水:指气候慢慢变暖,雨水增多,助农耕作。
二、夏节气
1.立夏:意味着夏季正式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2.小满:田间农作物已经长满,但还未成熟。
三、秋节气
1.立秋:意味着秋天开始,秋风渐起,凉爽的收获季节。
2.白露:指秋天露水增多,天气变凉,预示将迎来霜降。
四、冬节气
1.小雪:表示气温继续下降,有时会出现小雪。
2.大寒: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天气最冷的时候。
谚语与俗语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有福气。
•春耕秋收,惟冬不食。
•谷雨前后晒秋粮,晒得黄了,脱得稀了。
•冬至三九冬不饿,年底三天冬不吹。
•秋分不凉,秋气未浓;霜降多雾,白露挺重。
•春雨贵如油,秋后离雷锋。
•惊蛰融冰气,春分投扇风。
•立春噍气醒,春分落雨淋。
•白露难抽凉,寒露冰三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4节气的来历和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它们代表着中
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一年四季的变化。
每个节气名称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和象征意义,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立春:表示春天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大地开始回春。
雨水:预示着雨水的增多,代表了降水量的逐渐增加,春雨滋润着
万物生长。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昆虫,预示着大自然的万物将开
始苏醒。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天空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代表春天
正式来临。
清明:是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同时也代表着大地恢复
生机,新生命开始成长。
谷雨:意味着播种时节,是春季农作物生长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谷
物丰收的希望。
立夏:表示盛夏即将到来,天气逐渐变热,万物生长繁茂。
小满:表示夏季即将来临,表示作物已经进入到最快的生长期,快
要成熟。
芒种:是夏季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谷物开始抽穗的时候。
夏至:夏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北端,白天最长,夜
晚最短。
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表示夏天的高温时期开始。
大暑:代表了夏季最热的时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天气非常炎热。
立秋:表示夏季结束,天气逐渐凉爽,大地开始进入丰收的季节。
处暑:表示夏季结束,天气开始凉爽。
也是乘凉、避暑的好时机。
白露:代表已经过了秋分,夜晚的湿气会凝结成露水,预示着秋天
的来临。
秋分:昼夜平分,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寒露:表示严寒的天气即将来临,预示秋天进入到寒冷的季节。
霜降: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开始出现霜冻,代表着冬季即将到来。
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天气寒冷,大地开始进入休眠。
小雪: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开始下小雪,预示着即将迎来大雪
纷飞的季节。
大雪:寒冷的天气更加严寒,意味着开始下大雪,也代表了冬季的
高峰期。
冬至:冬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南端,白天最短,夜
晚最长。
小寒:表示寒冷进一步加重,意味着即将迎来更冷的天气。
大寒:寒冷的季节达到最高峰,代表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它们既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指导依据。
通过了解这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四季的变化和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