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的主要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0.89 KB
- 文档页数:2
⾊彩构成知识⾊彩构成知识⾊彩构成知识⼀、⾊彩与视觉的原理1.光与⾊光⾊并存,有光才有⾊。
⾊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种电磁波。
从0.39微⽶到0.77微⽶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们的⾊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于0.77微⽶称红外线,波长⼩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
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产⽣同⼀⾊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光直射时直接传⼊⼈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反射出来,⼈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涉时,则产⽣漫射,对物体的表⾯⾊有⼀定影响。
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眼的⾊光与物体⾊相同。
2.物体⾊⾃然界的物体五花⼋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虽然⼤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光的特性。
当然,任何物体对⾊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或⽩⾊。
常见的⿊、⽩、灰物体⾊中,⽩⾊的反射率是64%-92.3%;灰⾊的反射率是10%-64%;⿊⾊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很受物体表⾯肌理状态的影响,表⾯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较强,如镜⼦、磨光⽯⾯、丝绸织物等。
表⾯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漫射现象,故对⾊光的反射较弱,如⽑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光的吸收与反射能⼒虽是固定不变的,⽽物体的表⾯⾊却会随着光源⾊的不同⽽改变,有时甚⾄失去其原有的⾊相感觉。
所谓的物体“固有⾊”,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们对此的习惯⽽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物的服⾊⼏乎都失去了原有本⾊⽽显得奇异莫测。
色彩的基础概念一、色彩构成三原理1)色彩的印象方面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图形色和底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
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在黑暗中色彩消失。
我们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
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
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我们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
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
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
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
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色彩构成色彩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
光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一,健康的眼睛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二,缺一不可。
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为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形态,是眼睛对可见光的感受);光,是感知的条件;色,是感知的结果。
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人对色彩的感知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色彩构成是按照色立体的表色法,以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为中心,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为主要法则,以改变色的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位置等为手段,使色彩依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变化,达到美的效果。
歌德的《色彩论》主要从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联系来阐述色彩。
谢弗雷尔(法国化学家)的《色彩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在艺术中的运用》把补色原理运用于艺术(对印象派的产生极大的影响)。
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学家)《色彩艺术》较为完整地总结了西方色彩理论。
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理、心理、艺术五个方面论述。
孟塞尔(孟谢尔)美国画家奥斯特瓦德德国化学家日本色彩研究所与PCCS色彩体系色彩的基本原理•科学依据物理学的依据物理:研究光的性质与光量的问题。
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
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光的混合与色料的混合(1)光的三原色太阳白光虽含有7种色光,但其中以红、绿、蓝3种最为基本,它们按不同比例互相混合,可以产生期于各种色光,还可以混成白光,但它们却是其它色光所无法合成的。
因此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朱红、翠绿、蓝紫)色光三原色相加是明度的增强,故称之为加色混合,色光混合后,混合色亮度比参加混合的原色亮度都高。
色光混合次数越多,明度越高。
(2)颜料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相加是光度的减弱,称为减色混合。
颜料混合后,明度与色度下降是极普遍的现象。
色彩构成基础叠加定理色彩构成基础色彩构成是指在一幅图像中,各种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排列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个图像的色彩效果。
色彩构成的基础是颜色的三要素:色相、饱和度和明度。
一、色相色相是指颜色的种类,如红、黄、蓝等。
它与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线有关,也可以用圆形色环来表示。
二、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或强度。
它与白光混合程度有关,越少混合则饱和度越高。
三、明度明度是指颜色的亮暗程度。
它与颜料浓淡程度有关,浓则亮,淡则暗。
叠加定理叠加定理是指当两种或多种颜色重叠时,它们会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这个过程被称为叠加混合。
一、叠加原理当两种或多种颜色重叠时,它们会按照各自所占比例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如果两种颜色的比例相同,则它们会混合出一个新的颜色,这个新颜色的饱和度和明度都会降低。
二、叠加方式叠加方式有两种:加法叠加和减法叠加。
1. 加法叠加加法叠加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重叠在一起时,它们会按照各自所占比例混合在一起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这种方式常用于光学图像处理中。
2. 减法叠加减法叠加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重叠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抵消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这种方式常用于印刷图像处理中。
三、叠加效果当两种或多种颜色重叠时,它们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两个颜色互补,则它们会产生灰度效果;如果两个颜色相邻,则它们会产生更鲜艳的效果;如果两个颜色相似,则它们会产生更柔和的效果。
四、应用场景1. 印刷图像处理中,使用减法叠加来调整图像的饱和度和明度。
2. 光学图像处理中,使用加法叠加来产生新的颜色效果。
3. 设计中,使用叠加定理来调整图像的色彩构成,使其更加美观、和谐。
总结色彩构成基础和叠加定理是图像处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图像的构成和处理方式,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美观、和谐的图像。
色彩构成搭配原理与技巧色彩在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达情感、氛围、主题和品牌特征。
正确的色彩搭配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加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以下是一些色彩构成搭配的原理和技巧,帮助你更好地运用色彩。
1. 色轮色彩搭配的基础是色轮。
色轮是一个由彩虹颜色组成的圆形图,用于展示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三个主要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以及它们的二次颜色:紫色、绿色和橙色。
通过了解色轮,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
2. 对比对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
在色彩搭配中,对比可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和强度。
常见的对比包括互补色、相邻色和三色组合。
互补色是距离色轮两侧的颜色,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等。
相邻色是色轮上相邻的颜色,如红色和橙色、蓝色和紫色等等。
三色组合是三种相邻颜色组成的组合,如红-黄-蓝、橙-紫-绿等等。
3. 色调色调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不同色调的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浅色可以使设计作品看起来柔和、温暖和轻松,而深色则可以使作品看起来稳重、强烈和正式。
使用不同色调的颜色可以产生丰富的图像效果。
4.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的强度和纯度。
高饱和度的颜色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鲜明和有活力,而低饱和度的颜色则可以使作品看起来更加柔和和自然。
在色彩搭配中,你可以通过调整饱和度的大小来影响整体效果。
5. 模拟色模拟色是指在色轮上相邻的颜色。
它们的搭配可以使设计作品看起来更加和谐和平衡。
在使用模拟色搭配时,你可以使用相同的色调和饱和度来保持整体一致性。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构成搭配原理和技巧。
通过了解这些原则和技巧,你可以更好地应用色彩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设计作品。
色彩构成原理
色彩构成原理,是指在艺术和设计中,通过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来创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和表达意境的方法和规律。
在色彩构成中,有以下几个原理需要注意:
1. 对比原理:对比是通过将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等色彩属性进行比较,以产生鲜明、强烈视觉效果的原理。
常见的对比包括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等。
2. 色彩平衡原理:色彩平衡是指通过合理组合不同颜色,使整个作品呈现出和谐、平衡的效果。
在色彩平衡中,主要有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平衡方式。
3. 色彩重复原理:色彩重复是指在整个作品中,通过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以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
这种原理可以使作品的色彩更加统一,产生一种独特的重复视觉效果。
4. 色彩层次原理:色彩层次是指通过使用不同明暗、浓淡、对比的色彩,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的层次,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5. 色彩情感原理: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不同的情感和联想。
例如,红色可以代表热情和力量,蓝色可以代表冷静和平和等。
在进行色彩构成时,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选择合适的色彩,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色彩构成原理的几个重要方面,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来创作出独特、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色彩构成的主要原理
好的,我来详细解释色彩构成的主要原理:
1. 三原色原理: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大多数色彩,是色彩构成的基础。
三原色互相搭配可以产生二次色。
2. Complementary色原理:互为Complementary色的两种色彩混合可产生无彩色。
常见的Complementary色对包括红绿、黄紫、橙蓝等。
3.分散与吸收原理: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透射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物体对可见光不同波长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决定了色彩。
4.色环理论:色环连接三原色及三二次色,按一定顺序排列。
色环上相邻的两种色彩mix可产生中间色调。
5.暖色冷色原理:暖色调接近红黄,给人温暖感觉。
冷色调接近蓝绿,给人凉爽感觉。
搭配使用可加强视觉效果。
6.对比原理:明暗、温暖冷酷色彩的强烈对比,可增强视觉动感,使色彩更生动丰富。
7.联想原理:不同色彩可以联想出不同意境,应用适当色彩可引发对应联想。
如红色联想激情、蓝色联想宁静等。
8.色调变化原理:同一种色彩的不同深浅、纯度可产生不同色调,丰富变化感。
9.融合原理:不同色彩的融合可以生成新色调,色彩结合要协调、连贯。
10.量变原理:色彩的占比变化可以改变整体视觉效果。
量变反映主次关系。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构成艺术色彩效果的基本原理,需要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