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1内力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1.29 MB
- 文档页数:34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1 / 11(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2 / 1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高二地理内力作用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
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
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
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
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断裂或滑动造成的。
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重要体现。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
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点。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相关灾害的防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考向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1.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考向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主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水蚀地貌,如沟谷风蚀地貌,如冰蚀地貌,如冰海蚀地貌,如海蚀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答案】1.A 2.C【解析】1.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A正确。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