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缺氧
- 格式:ppt
- 大小:17.31 MB
- 文档页数:27
缺氧实验报告缺氧实验报告篇一:病理生理--实验报告之缺氧篇二:缺氧实验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实验性缺氧》姓名:班级:组别:学号:主刀:注射:助手:记录人:(一)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血液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了解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的实验动物,注意其呼吸、皮肤黏膜、血液及肝颜色等变化。
(二)实验原理:1.由于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等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根据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可分为4类。
①低张性缺氧:其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的氧气供给不足引起;②血液性缺氧:多见于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或者质的改变,从而引起运氧能力下降并伴有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③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不能顺利、及时送达组织细胞;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引起的缺氧。
3.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血氧指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与黏膜的颜色等均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外因素也可以影响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三)实验方法:(1)实验准备:取小白鼠5只,准备实验装置与器材。
(2)实验模型:1.乏氧性缺氧:①取钠石灰少许及小白鼠1只放入缺氧瓶内。
观察、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深度,口唇的颜色,同时用测氧仪测定瓶中的氧浓度(海平面空气氧浓度约21%)②塞紧瓶塞,记录时间,每隔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到动物死亡,记录死亡时间,并测定死亡时瓶中的氧浓度。
③尸检。
小白鼠死亡后尽快打开腹腔,观察血液和肝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
②取甲酸9ml放入烧瓶内,缓慢加入浓硫酸6ml,塞紧后与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相连。
③尸检。
方式同1。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0.5%亚甲蓝0.15~0.30ml,另一只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②观察指标同实验2,比较两只小白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缺氧条件下小鼠生理指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不能正常进行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通过人为制造缺氧环境,观察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反应,以探讨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电子天平、氧气传感器、显微镜、酶标仪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碘酊、酒精、NaOH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缺氧处理: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装置中,进行缺氧处理,时间为2小时。
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
3. 样本采集:缺氧处理结束后,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液、肝脏、肾脏、大脑等组织样本。
4. 生理指标检测:采用酶标仪检测小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指标;采用显微镜观察小鼠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氧气传感器检测小鼠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2. 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小鼠肝脏、肾脏、大脑等组织切片显示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
3. 呼吸指标:实验组小鼠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缺氧条件下,小鼠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表明缺氧导致小鼠有氧代谢受阻,能量供应不足。
同时,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进一步证实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缺氧处理时间的选择:本实验中缺氧处理时间为2小时,根据实验结果,缺氧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小鼠死亡。
《实验性缺氧》姓名:班级:组别:学号:主刀:注射:助手:记录人:(一)实验目的:1.复制低张性、血液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动物模型,了解缺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的实验动物,注意其呼吸、皮肤黏膜、血液及肝颜色等变化。
(二)实验原理:1.由于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等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根据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可分为4类。
①低张性缺氧:其特点是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的氧气供给不足引起;②血液性缺氧:多见于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或者质的改变,从而引起运氧能力下降并伴有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③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含氧丰富的动脉血不能顺利、及时送达组织细胞;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引起的缺氧。
3.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血氧指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与黏膜的颜色等均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内外因素也可以影响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
(三)实验方法:(1)实验准备:取小白鼠5只,准备实验装置与器材。
(2)实验模型:1.乏氧性缺氧:①取钠石灰少许及小白鼠1只放入缺氧瓶内。
观察、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深度,口唇的颜色,同时用测氧仪测定瓶中的氧浓度(海平面空气氧浓度约21%)②塞紧瓶塞,记录时间,每隔5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一次直到动物死亡,记录死亡时间,并测定死亡时瓶中的氧浓度。
③尸检。
小白鼠死亡后尽快打开腹腔,观察血液和肝颜色。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①将小白鼠1只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
②取甲酸9ml放入烧瓶内,缓慢加入浓硫酸6ml,塞紧后与装有小白鼠的广口瓶相连。
③尸检。
方式同1。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①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其中一只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注入0.5%亚甲蓝0.15~0.30ml,另一只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②观察指标同实验2,比较两只小白鼠表现及死亡时间有无差异。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概念、分类及发生机制。
2. 掌握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方面。
3.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差异,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功能紊乱。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三种类型。
乏氧性缺氧是指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的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内氧气利用障碍导致的缺氧。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旨在探讨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以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4只,体重20克左右。
2. 实验仪器: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3. 实验试剂:氯丙嗪、亚硝酸钠溶液、美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取4只小白鼠,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
(2)将甲、乙、丙、丁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塞紧瓶塞。
(3)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2. 血液性缺氧实验:(1)取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5%硝酸钠0.5ml。
(2)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实验:(1)取一只小白鼠,腹腔注射0.1%氰化钾0.5ml。
(2)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及死亡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1)取两只小白鼠,一只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另一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2)将注射氯丙嗪的小白鼠放入冰浴盆中冰浴,直至进入人工冬眠状态。
(3)将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塞紧瓶塞。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机能实验缺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缺氧环境下机能运动能力的变化实验方法:1.实验设备:跑步机、专业缺氧设备、心率监测器、血氧测量仪2.实验流程:a.首先进行基础数据测量,包括身高、体重等。
b.随后进行跑步机测试,测量被试者在正常氧气环境下持续跑步时的运动能力,记录最大心率和最大VO2。
c.进入缺氧环境,通过专业缺氧设备控制氧气含量,测量被试者在缺氧环境下持续的运动能力。
记录最大心率和最大VO2。
d.完成实验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探究缺氧环境下机能运动能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被试者在正常氧气环境下持续跑步时,最大心率为180次/分,最大VO2为55ml/kg/min。
在缺氧环境下持续跑步时,最大心率为155次/分,最大VO2为50ml/kg/min。
数据表明,被试者在缺氧环境下的机能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但仍能够保持运动能力,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机能运动能力。
实验结论:缺氧环境下,机能运动能力有所下降,但不会严重影响运动能力,被试者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机能运动能力。
此实验结果对于高海拔地区的体育运动员,以及需要长时间在缺氧环境下工作的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王某某.缺氧环境下人体机能运动能力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7.2.Liu Y, Zhang H, Guo Y,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acclimatization on the maximum oxygen uptake of incompletely acclimatized men at high altitudes[J].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3, 24(4): 366-372.3.Johnson RF, McCullough RE, Thomas RJ. The VO2 Kinetics of Continuous Heavy Exercise Before, During and Following Severe Acute Hypoxia in Human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1987,13(2):84-89.。
缺氧及抢救实验报告篇一: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篇一:机能学实验报告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XX12XX01009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 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缺氧机能实验报告缺氧机能实验报告引言:缺氧机能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学实验,通过控制被试体内供氧量的减少,观察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从而了解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理反应。
本实验旨在探讨缺氧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招募了20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作为被试对象。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缺氧阶段和恢复阶段。
在缺氧阶段,被试者被要求在特定的实验舱内呼吸含有低氧浓度的气体,以模拟高海拔环境。
缺氧时间为30分钟。
在恢复阶段,被试者被要求在正常氧浓度的环境中休息30分钟,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肺功能:缺氧环境下,被试者的肺活量和呼吸频率明显增加。
这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自适应反应,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提高氧气的吸收和供应。
2. 心血管功能:在缺氧环境下,被试者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略有升高。
这是机体为了提高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而做出的调整。
然而,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下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3. 神经系统功能:缺氧环境下,被试者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明显下降。
这是由于缺氧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可能导致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下降。
4. 肌肉功能:缺氧环境下,被试者的肌肉疲劳程度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肌肉供能系统的改变,使得肌肉的耐力和力量下降。
结论:缺氧对人体机能有明显的影响,但适度的缺氧训练也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在高海拔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逐渐适应缺氧环境来提高身体的耐受力。
然而,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下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海拔地区。
建议:1. 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前,应适当进行缺氧训练,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2. 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或工作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及注意心血管健康。
3.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最新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通过模拟低氧环境,观察细胞代谢、生长速率和存活率的变化,以期深入理解缺氧对生物体机能的影响。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选取适宜的哺乳动物细胞系进行培养,确保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2. 缺氧设置:将部分细胞置于低氧培养箱中,设定氧气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模拟缺氧环境。
3. 对照组设置:另一部分细胞在正常氧气浓度下培养,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在设定的时间点收集细胞样本,进行以下测试:- 细胞存活率检测:使用MTT法评估细胞的存活情况。
- 代谢产物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细胞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了解细胞代谢变化。
- 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与缺氧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1. 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表明缺氧对细胞生存有不利影响。
2. 代谢产物:缺氧条件下,细胞产生的乳酸含量增加,而ATP的生成减少,说明细胞转向厌氧代谢以维持能量供应。
3. 基因表达: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表达水平在缺氧组中显著上升,同时与细胞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表达也有所增加。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环境会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通过增强厌氧代谢途径来适应低氧条件。
此外,HIF等应答基因的表达上调,提示细胞启动了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以抵御缺氧造成的氧化应激。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生物体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结论:本实验成功模拟了缺氧条件,并观察到细胞在这种环境下的生理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强调了缺氧对细胞机能的影响,并揭示了细胞适应缺氧环境的潜在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对缺氧的响应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对生物体整体健康的影响。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1.实验目的1.1了解和复制小鼠不同类型缺氧模型;1.2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成年昆明种小鼠4只,体重18-22g,雌雄不拘;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塑料盆等。
试剂: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3实验方法与步骤2.3.1乏氧性缺氧记录小鼠正常呼吸次数、深度和黏膜颜色等指标,将小鼠放入加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每3min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他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3.2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准备一氧化碳发生器,将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再用量杯取甲酸3ml放于试管内,并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塞紧瓶塞,观察各项指标。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选取体重相近的1号和2号小鼠,观察正常指标。
分别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3ml。
1号小鼠立即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2号小鼠立即注入1%亚甲蓝溶液0.3ml。
观察各项指标,比较两只小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3.结果通过录像的方法记录小鼠的一般状况、呼吸幅度等,也便于后续数据统计时计算小鼠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等。
各组小鼠在缺氧死亡前基本都出现了狂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深加快,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加快,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呼吸则无明显变化。
各组小鼠皮肤黏膜肝脏颜色均不正常且各不相同。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存活时间则最长。
4 讨论4.1乏氧性缺氧小鼠呼吸先明显加深加快是由于血氧分压降低刺激了化学感受器,代偿性地调整呼吸频率与呼吸幅度;而后逐渐衰竭,则是由于广口瓶中的氧气含量大幅降低,小鼠失代偿缺氧而死亡。
由于外周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小鼠皮肤黏膜呈现脱氧血红蛋白的暗红色甚至紫绀色。
小鼠缺氧机能实验报告实验背景:缺氧是指机体缺乏氧气的状态,如果缺氧时间过长或缺氧程度太严重,可导致多种疾病和器官功能受损。
为了研究机体在缺氧环境中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本实验选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缺氧环境,观察小鼠的机能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用100只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只。
实验组在模拟缺氧环境中进行实验,对照组则正常供氧。
实验时间为24小时,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小鼠进行了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的监测。
实验结束后,通过解剖小鼠,分析其动脉和静脉的血液含氧量,同时观察主要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变化。
实验结果:在模拟缺氧环境的实验组中,小鼠的体温下降了1℃左右,血氧饱和度下降了10%左右,心率和呼吸频率则明显增加。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含氧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肺部、心脏、肝脏、脑等主要器官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大小和结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实验结论:通过对小鼠缺氧机能实验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缺氧对小鼠的生理机能造成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体温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等问题。
2.缺氧环境导致小鼠的身体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对主要器官造成了形态、大小和结构上的变化。
3.小鼠对于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实验展望:本实验的结果对于研究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基础。
未来可以进一步地开展小鼠缺氧环境下的长期生存和生理表现研究,探究其对机体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对机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所用装置为缺氧实验箱,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对象置于缺氧实验箱中,通过控制缺氧实验箱的氧气浓度,模拟缺氧环境。
实验分为两组,每组10名实验对象。
第一组为实验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缺氧环境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对照组则在正常氧气浓度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
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与测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率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中,实验组的心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下,机体为了补充氧气,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而对照组的心率变化较小,符合正常生理范围。
2. 体力表现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体力表现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缺氧环境导致机体供氧不足,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
而对照组的体力表现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3. 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缺氧环境下,实验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
缺氧环境会导致脑部缺氧,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而对照组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与正常情况下相差不大。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缺氧环境会导致心率增加,机体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补充氧气。
2. 缺氧环境会导致体力表现下降,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3. 缺氧环境会导致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缺氧对机能有明显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等缺氧环境下,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此外,本次实验结果还提醒我们,缺氧环境下的运动和思考需要更加谨慎,以防止因缺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五、实验改进与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实验时间较短,无法观察到长期缺氧对机能的影响。
病生实验指导-缺氧福建中医学院机能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二缺氧一、实验目的(一)复制小鼠缺氧动物模型。
(二)观察缺氧过程中机体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一)动物:健康小白鼠6只,体重20~25克,雌雄不拘。
(二)器材:125ml广口瓶6个(其中2个带有可密闭的橡皮塞,另2个带有玻璃管螺旋夹并可密闭的橡皮塞)、1ml注射器二个、TB注射针头2个、组织镊1把、螺旋夹2个、500ml烧杯1个、5cm某5cm铁纱4块、橡皮筋4根。
全实验室备1个装有一氧化碳的气囊。
(三)药品: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钠石灰少许。
三、实验方法(一)低张性缺氧1、在两个可密闭的广口瓶内分别放入约10克钠石灰,捉拿2只小白鼠分别放入广口瓶,用铁纱罩住瓶口、橡皮筋固定,以免小鼠从瓶中跑出。
2、观察小白鼠的活动情况以及口唇粘膜及耳、尾皮肤颜色,计数呼吸次数/10秒,计算两次呼吸频率平均值,并按下表记录。
3、塞紧瓶塞并立即记录时间,注意塞紧以防漏气。
4、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并按下表记录。
5、当某一小白鼠呼吸减少到15-20次/秒或痉挛跌倒时,立即打开瓶塞并用组织镊将该鼠夹到500ml烧杯内,以暴露在空气中令其恢复;另一只不打开瓶塞,令小鼠死亡。
记录。
低张性缺氧结果记录表(一)呼吸频率唇耳尾皮肤黏膜颜色一般状况正常时3分钟后()分钟()分钟(死亡鼠)()分钟(抢救鼠)(二)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1、将2只小白鼠分别置于两个广口瓶内(瓶中先放钠石灰约10克)。
用铁纱罩住瓶口。
2、观察小白鼠的活动情况以及口唇粘膜及耳、尾皮肤的颜色,计数呼吸次数/10秒,计算两次呼吸频率平均值,并按下表记录。
3、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盖住广口瓶,立即用注射器抽取10ml一氧化碳,分别向两个广口瓶内注入5ml一氧化碳,迅速用螺旋夹密闭广口瓶,计时。
4、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并按下表记录。
5、当某一小白鼠呼吸减少到15-20次/秒或痉挛跌倒时,立即打开瓶塞并用组织镊将该鼠夹到500ml烧杯内,以暴露在空气中令其恢复;另一只不打开瓶塞,令小鼠死亡。
急性缺氧机能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急性缺氧环境,观察人体在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进一步了解缺氧对人体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急性缺氧舱、呼吸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
2. 实验材料:实验对象为健康人士。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注意事项:- 实验前通知实验对象遵守实验规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对象需空腹状态进行实验;- 检查实验对象是否有心、肺等疾病史,确保身体健康。
2. 实验设置:- 将实验对象安置在急性缺氧舱中,并保证实验对象能够安全呼吸;- 监控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
3. 实验过程:- 15分钟为一个实验周期,首先记录实验对象进入急性缺氧舱后的基本生理数据;- 开始实验后,逐渐减少急性缺氧舱中的氧气含量,每3分钟减少5%;- 在每个实验周期结束后,恢复氧气供给至正常水平,让实验对象恢复正常呼吸;- 持续记录实验对象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
4. 实验结束:- 实验结束后,为实验对象提供足够的氧气,确保呼吸正常;- 告知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分析了实验对象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机能变化。
1. 呼吸频率:-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取;- 缺氧程度加剧后,呼吸频率进一步升高,呼吸变得急促。
2. 心率:- 实验对象的心率在开始缺氧时呈现出短暂的加速状态;- 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心率开始不规律,并逐渐减慢。
3. 血压:- 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实验对象的血压迅速上升,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缺氧加剧后,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4. 血氧饱和度:- 缺氧期间,实验对象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 缺氧加剧后,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直至达到极度缺氧状态。
综上所述,急性缺氧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加快、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并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
机能缺氧实验报告机能缺氧实验报告引言机能缺氧是指机体在缺氧环境下,由于供氧不足导致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受损。
本实验旨在探究机能缺氧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可能的适应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受试者在缺氧环境中进行活动,而对照组受试者在正常氧气供应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
实验期间,记录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和行为表现。
实验过程实验组受试者进入一个氧气浓度较低的密闭房间,氧气浓度维持在10%左右,模拟高海拔环境。
对照组受试者则在正常的室内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
实验持续时间为2小时。
结果与讨论1. 生理参数的变化实验组受试者在机能缺氧环境下,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心率也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在缺氧环境下为了增加氧气摄取量,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和心率。
与此同时,实验组受试者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这是由于缺氧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2. 行为表现的变化实验组受试者在机能缺氧环境下,表现出明显的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的反应速度较慢,思维变得迟钝。
这是因为缺氧导致大脑供氧不足,从而影响了认知功能。
此外,实验组受试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体力表现也明显下降,无法维持原有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3. 可能的适应机制机体在长期暴露于缺氧环境下,会出现适应机制。
一方面,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以提高氧气的运输能力。
另一方面,机体会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以优化血液的分配。
这些适应机制可以帮助机体在缺氧环境下更好地适应。
结论机能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参数的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变化。
缺氧环境下,机体会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心率来增加氧气摄取量,同时也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
此外,机能缺氧还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运动能力下降等行为表现。
然而,机体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通过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调节血管功能来适应缺氧环境。
未来研究方向本实验只是对机能缺氧的初步探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可以探究不同程度的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