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1中国的土地资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87 KB
- 文档页数:4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谈一谈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3)通过哪些工程措施既可以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又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呢?
拓展延伸:结合身边实例,谈一谈你对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理解。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2016•德州)读漫画,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
源
读漫画,回答2-3题
2. 漫画所反映的情况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污染
3.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主要发生于我国的()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东
北和西南地区
4.(2013辽宁葫芦岛)以下四位学生对
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
正确的是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
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高原,这里土
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热量条件好,甘蔗是这里主要的糖料作
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图1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4~15题。
5.甲、乙两地耕地利用类型不同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水分 C.热量 D.海拔。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教案标题: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3.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和活动:1. 引入活动(5分钟):- 向学生解释土地资源的定义和重要性,并讨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理解和观点。
2. 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15分钟):- 呈现一幅中国的土地资源地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差异;- 分组讨论中国各地土地的主要利用形式,如耕地、林地、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
3.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生态破坏;- 分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提出几种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
4. 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分享(15分钟):-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并介绍该案例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提出改善该案例的建议。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并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 学生填写反思表,评价他们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资源:1. 地图: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图;2.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3. 案例研究材料。
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2. 学生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反思表中的填写。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了解中国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资源保护政策;2. 演讲比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并进行演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注:以上教案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难度和教学时间。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包括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
3. 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吗?”2. 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分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3. 讲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及比重:介绍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类型,并给出各类型土地在总量中的比重。
4. 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如耕地面积减少、林地破坏等问题。
5. 案例分析:以具体实例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如退耕还林、还草、节约用地等案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总结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方法。
7.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土地资源。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分配:2 课时三、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2.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为下册内容打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半是七年级一手带过来的,另一半不是,所以基于知识体系的差异,讲课时要多照顾另外一半的学生,让他们的思维紧跟课堂,能听懂。
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磨合,学生普遍认为知识点不很难,但仍需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2.了解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七、教学重点:1.土地资源的特点;2.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3.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八、教学难点:1.土地资源的分布;2.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九、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图象法、讨论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十、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十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十二、教学过程:十三、板书设计3.2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特点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原因三)珍惜每一寸土地十四、作业布置(2 分钟):课本P70 活动1;同步导练、填充图册。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
2. 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等。
3. 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挑战:耕地减少、污染、城市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原则和政策、面临的挑战。
2. 教学难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原则和政策、面临的挑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状况,阐述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政策,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资料,加深对土地资源利用原则和政策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土地资源基本情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小组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教科书》、《中国土地资源》等专业书籍。
中国的土地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土地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和工矿用地等类型;各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在我国总面积中的比例。
2.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
3. 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耕地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森林资源过度开发、草地退化等问题;解决途径:政策调控、科技进步、法制建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土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卡片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土地资源类型?它们分布如何?2. 讲授新课:按照土地资源类型,介绍各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分析土地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 课堂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案例;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地资源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强调土地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倡导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2. 难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结合地图、图片、实例等,进行生动讲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功能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土地资源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2. 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3. 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 难点: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 利用互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土地资源保护的最佳实践。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前节课的内容,引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如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等,让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法律法规讲解:讲解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法律框架下的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践案例,探讨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了解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保护耕地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2. 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具体应用和保护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讲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3. 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让学生掌握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
5. 讲述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实际行动起来保护耕地。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保护耕地的行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利用效率。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污染、不合理土地利用等。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2.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与措施。
八、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1.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和实际调查结果,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3.结合生活、生产实例,认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4.学生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和资源保护意识。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一、创情境引新知师:课前播放并欣赏图片资料。
同学们,在刚才的场景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更能感受到人们丰收的喜悦,而这所有的一切,均源自于——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
二、知用途认土地生:看走遍中国各地拍摄到的照片,依据生活经验,辨认土地利用类型。
师:归纳土地资源的分类,你能说说三种农业用地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吗?可见这些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巧对比知国情数据:世界国土面积前6位国家在面积和人均上的比较生:1.读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图,你能读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信息?2.读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6个国家比较图,你又能看出什么信息?3.你能综合两幅图的信息,总结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吗?点石成金: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四、读数据识特点这是平均分配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你认为应该提高哪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或降低哪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更合理,说说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出于不同的目的,改变了土地的构成比例,有的为了营造美好家园的环境,扩大了林地的比例;有的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扩大耕地的比例;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想法,就是尽量减少这些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
那么,我们看一下我国土地构成比例的状况,是不是与大家的期望相同。
数据:中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百分比的比较1.三种农业用地的各自所占的百分比2.耕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各自所占的百分比3. 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类型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点石成金:特点之一:类型齐全,结构不合理(耕地少、难利用土地多)数据:中国和美国在耕地总量和人均上比较过渡: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咱们下面比较一下两个国家的耕地情况,请阅读数据,对比差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主要类型。
2.通过读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了解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所占比重以及主要特点。
3.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4.初步形成珍惜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策略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中国众多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之后,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自然资源种类进行介绍。
为了便于区分各类土地资源,把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景观图入手,以增强其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
之后,运用数据资料同类对比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以利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进一步说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占我国土地资源比重和分布特点,进一步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其中,要特别强调农业用地的分布特点。
最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本节内容课时分配上为2个课时。
此为第1课时。
第1课时主要从土地资源人多地少和类型齐全两个角度切入,循序渐进。
四、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是()A. 林地B. 草地C.工矿、交通和城乡建设用地D.永久积雪和冰川2.下列有关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林地比重大B.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合理C.难以利用土地多D.后备土地资源充足3.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描述错误的是()。
A.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少B.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分布最多C.耕地总体质量较差,后备资源严重不足D.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各类土地占有量小答案:D;C;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中国的土地资源一、人多地少1.总量丰富:总面积和耕地面积均居世界第三。
土地资源教案土地资源教案「篇一」中国土地资源教案中国土地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作用即利用类型。
并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2、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思考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和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地图,进行图像引导,让学生通过图形分析,并从实际生活出发,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三维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教师: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展示:中国地图,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和人口13亿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一、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多媒体显示)过渡:那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有哪些作用呢,给你一片土地,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山地、草原、平原、城市景观图问题:请根据左边的景观图说说土地的作用(学生回答)师总结:我们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课件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说明我们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齐全)(课件出示板书)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齐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农业耕地林地农业用地草地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提供图表]1992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土地类型面积(万平方千米)世界地位(第几位)中国人均(平方米)世界人均(平方米)土地总面积9603810027762耕地95.148022501林地128.6510857170草原313.3226446235[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略 (请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第二个特点)2、绝对总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少过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例是否一样呢?课件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引导读图] 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教师稍微解释宜农宜林荒地)[学生讨论、回答]略课件展示3、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草地面积大,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比例不合理)[转折]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比例不合理,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是否均匀呢?(你认为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会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它们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气候、地形有关课件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地形图,帮助同学们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每种类型在干湿地区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如何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来验正同学们的分析,让他们有成功感(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概括土地资源的'分布(用文字表述)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中国地理初中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包括总量、人均占有量、类型及分布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及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利用类型及分布。
2. 教学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掌握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3. 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2)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并指出各类土地资源在总量中的比例。
(3)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强调其不均匀性,引导学生关注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建议。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保护。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土地资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增强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高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
”2.新课教学(1)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丰富程度。
(3)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4)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典型案例,如东北黑土地、江南水田等。
4.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6.课后作业(1)绘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标注各种土地类型。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加深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认识。
2.开展土地资源保护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目标】:1、我能说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我能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比重大小。
3、我能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比重大小,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教法指导】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课本,将正确答案的问题在课本中划出,将有疑问的问题及时通过对学、群学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其方法。
【任务五】:总结-畅谈收获【任务六】当堂检测必做题:1-3 题: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262.2 万千米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且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0 千米2 的速度扩展,吞噬着我们许多可利用的土地。
据此回答1-3 题。
1.我国受荒漠化影响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A.新疆,内蒙古B.湖南,湖北C.广东,海南D.上海,浙江2.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工业污染B.农业污染C.不合理利用土地D.工矿企业滥占土地3.不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有效途径的是()A.保护天然林木和草场B.控制交通发展,少占耕地C.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D.营造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选做题:4-5 题4.<2017,郴州>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B.提高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C.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D.发展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5.<2017,东营>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与如图反映内容不相符的是()A.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B.耕地少,难利用土地较多C.林地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D.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板书:一、人多地少二、类型齐全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三、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林地草地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各类统计图表及一些事例),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通过读各种图表和文字材料,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才料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
3、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表分析法、比较归纳法、教学准备: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问题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中国的土地资源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人多地少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59~60 页解决以下问题:(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3)59~60 页活动题1、2、3。
(4)综合以上几个题目,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___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是否合理?教师点拨: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确“地大”,但是,中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所以,人均量少。
这样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不合理。
(二)学习任务二:类型齐全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1 页阅读图3-10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类型有那几种?(2)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比重是怎样的?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我国人与耕地的矛盾是否突出?体现在哪里?教师点拨:我国耕地面积1.22 亿公顷,承受这一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的沉重负担。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完成综合能力训练91 页的中考链接的例1:阅读材料题。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壱、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能指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状,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
原因。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大量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等资料和活动,对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采取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在理解图形表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
的意义,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如何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自做课件助学卡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
探究式教学法
图表、资料分析法
讨论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通过生活经验和地图、图表提取信息,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类型土地资源分布图”,来分析处理教材中大量的图表资料,直观认识、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采用资料收集分析法理解“珍惜每一寸土地”。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本课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实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探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