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317.17 KB
- 文档页数:2
语言学作业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
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
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
以下是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书籍,它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语言、传统和艺术等方面:
1.《福建潮汕文化探微》(作者:陈道清)
这本书介绍了福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包括方言、饮食、音乐、戏曲等。
2.《潮州文化志》(作者:蔡俊明)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3.《闽南文化研究论集》(作者:黄楚九)
这本书收录了黄楚九教授的多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涵盖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学、宗教、建筑等内容。
4.《台湾客家与福建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作者:张正锋)
这本书以台湾客家和福建闽南两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同特点。
5.《闽南文化史》(作者:陈济民)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6.《闽南语与福建文化》(作者:邱鸿雁)
这本书围绕闽南语言展开,深入探讨了闽南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福建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书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个人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摘要:在我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闽南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泉州是中国大陆闽南语核心区域,对闽南语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立足泉州地区,以泉州市小学校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在考察其使用、掌握闽南语的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南语;保护对策;泉州市小学校;方言传承国务院于2005年第一次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时间。
在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方言作为一种蕴含地方思想精神、体现地域风俗习惯的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状况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闽南语,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
这种语言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逐渐迁移至福建南部,在与当地语言结合后发祥于福建泉州。
现在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包括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惠州、海陆丰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
[1]据初步统计,全球使用闽南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人数超过5000万,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当中,使用闽南话交流是普遍现象。
[2]无法否认,闽南语是一种使用人数多、分布区域广、有着自身独特内涵和深厚历史渊源的语言。
此外,闽南语还保留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古老语音系统,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诸多特点,更是闽南童谣、高甲戏、梨园戏、布袋戏、木偶戏等诸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闽南语亦是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以闽南语作为基础演唱语言的南音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闽南语对世界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性。
因此,不论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言,闽南语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泉州不仅仅是闽南语使用的核心地区,更是闽南语的发祥地,在闽南语的传承与保护中,泉州地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第一篇: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
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
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
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
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泉州是闽南文化的聚集地之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篇1浅析闽南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泉州回族祭祖习俗摘要: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
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
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传承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
而具有泉州区域特色的回族习俗,则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自我传承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行为方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泉州回族有63397人,主要姓氏为丁、郭、夏、蒲、金、马、葛等。
目前泉州市有1个回族乡30个回族村(社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
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回族村(社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闽南地区的汉族习俗融为一体了。
但在泉州回族的两大聚居区,一些回族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这两大聚居区是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现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及晋江市陈埭镇。
陈埭镇有7个回族行政村,丁氏回族人口达到2万余人,人称“陈埭万人丁”。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