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弃物管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7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危险废弃物的管理行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处置或者处理危险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危险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存储、处置和监管。
第四条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危险废弃物管理责任,加强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和监管。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危险废弃物的全国性管理工作;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废弃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危险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运输第六条危险废弃物应当按照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类,即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危险废弃物。
第七条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标准应当科学合理、严谨规范。
第八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和运输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运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和污染。
第九条收集和运输危险废弃物的机动车辆、设备和包装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具有相应的技术性能和专业资质。
第十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和运输应当依照安全、环保和效率的原则进行,不得发生泄漏、飘散、遗撒等违法行为。
第三章危险废弃物的存储和处置第十一条危险废弃物的存储和处置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和管理,符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要求。
第十二条危险废弃物的填埋、焚烧、化学处理等处置方式应当根据危险废弃物的属性和危害程度选择,采取先进、适用、可行的技术手段进行。
第十三条危险废弃物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存储和处置,不得倾倒、掩埋、焚烧、排放、拆解或者随意转移。
第十四条危险废弃物的存储和处置应当控制危险废弃物的数量、质量和时间,确保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
第十五条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废弃物管理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检查、处罚和责任追究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和报告有关情况。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危险废弃物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危险废弃物,是指因其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感染性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第三章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贮存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收集、存储、转运危险废弃物,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第十七条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危险废弃物运输的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并按照规定进行标识和包装。
第十八条危险废弃物应当妥善贮存,贮存场所应当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
...第九章监督与管理第六十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或者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按照规定进行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活动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关闭其违法经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第六十七条本办法施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规定》(环境部令第11号)废止。
第六十八条根据本办法需要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技术规范、标准等,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另行制定并发布。
第六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危险废弃物:因其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感染性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2.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立法,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3. 许可证: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收集、存储、转运危险废弃物活动中,必须获得的经批准的证书。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危险废弃物管理意识不强,造成管理混乱。
废弃物管理规定
是指国家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发出的具体规定和法律要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废弃物管理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等环节的法律责任和要求,规定了废弃物的分类、减量和无害化处理等原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危险废物的分类、包装、运输、处置和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两部法律分别规定了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管理要求,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标准,以及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等要求,提倡垃圾的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对水域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要求,包括禁止向水域排放有害废弃物、规定水域废弃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等。
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废弃物管理规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规定可能有所不同。
废弃物管理规定的出台旨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 1 页共 1 页。
危化品废弃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物(以下简称危废)的安全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公司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分类、产生、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的安全要求。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化学品的废弃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定义和范围第四条危险化学品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有用途的化学品。
包括: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残渣、废液、废气等;2. 储存过程中产生的过期、变质、损坏的化学品;3.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再使用的化学品。
第五条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具有以下特性:1. 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助燃性等;2. 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3. 需要特别防护和处理。
第三章废弃物的产生与储存第六条产生危废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处理和处置的记录制度。
第七条产生危废的单位应按照危废的性质、数量、储存条件和期限,合理选择储存设施。
第八条危废储存设施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具有防泄漏、防腐蚀、防爆炸、防燃等安全防护措施;2.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3. 储存设施应位于安全区域内,远离人口密集区、水源地、重要设施等;4. 定期对储存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第四章废弃物的运输与处理第九条运输危废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
第十条运输危废的车辆、船舶、铁路 container等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具有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设施;2. 按照危废的性质、数量、运输路线和期限进行运输;3. 随车携带危废运输安全手册、应急处理设施和药品等;4. 运输过程中不得随意停留、装卸,确保安全、迅速到达目的地。
第十一条处理危废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废物处理的规定。
危险废弃物处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险废弃物的处理,防止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危险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处置活动。
第三条危险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贮存、分类处理。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全国危险废弃物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废弃物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危害危险废弃物处理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二、危险废弃物的产生与申报第六条产生危险废弃物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明确危险废弃物处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七条产生危险废弃物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对危险废弃物进行申报,并提交相关资料,包括危险废弃物的种类、产生量、贮存量、处理量、处置量等。
第八条产生危险废弃物的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对危险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危险废弃物泄漏、流失、污染环境。
三、危险废弃物的收集与运输第九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应按照危险废弃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采取防泄漏、防流失、防污染的措施。
第十条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应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并按照危险废弃物的性质进行分类运输。
第十一条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应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的规定,确保危险废弃物在运输过程中不泄漏、不流失、不污染环境。
四、危险废弃物的贮存与处理第十二条危险废弃物的贮存应选择合适的贮存场所,并符合以下要求:(一)符合国家有关危险废弃物贮存场所的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二)能够有效防止危险废弃物泄漏、流失、污染环境;(三)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三条危险废弃物的处理应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符合以下要求:(一)能够有效减少危险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二)符合国家有关危险废弃物处理的环保要求;(三)确保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新的污染。
1.危险废弃物的定义:指废弃物本身含有毒成分或受到有毒物质污染的废弃物,包括:现用的废化学品及其包装容器; 粘有化学品的废弃物, 如粘有化学品的棉花、纱布、刷子;废干电池、废油、废弃农药瓶等。
危险废弃物的确定可参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及国家相关法律。
2.所有的危险废弃物必须分开收集、存放,严禁与一般废弃物混放在一起,有毒有害废液严禁倒入下水道。
3.危险废弃物的分类:我厂的危险废弃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3.1办公活动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废旧灯管、电池、复印机的硒鼓、打印机的墨盒3.2生产活动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废机油及其沾染物;废旧危险化学品包装物、沾染物。
3.3化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危险废液;沾有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3.4其它:环境部所用的杀虫剂及其包装容器,污水处理池淤泥。
各部门所产生的危险废弃物详见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
4.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4.1废化学品及其沾染物品类产生废化学品及沾染化学品废物的部门设置专用的收集桶来分别收集,收集桶上应有相应的标识,不相容的化学品必须分开收集。
收集液体化学品时必须使用防泄漏装置。
如发生泄漏应及时按“化学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收集废化学品及沾染化学品的物品的桶应盖好盖子,减少挥发。
应存放在远离下水道和过冷过热的区域, 并不得露天存放.废化学品空容器退回原供应厂家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废溶剂、废油墨及沾染化学品的物品委托有资质的处理商进行处理。
4.2废油类: 现场的废油统一收集在废油桶内,由管理部联系有资质的处理商进行上门收集。
4.3农药废物类: 主要是总务部所用的杀虫剂、除草剂、鼠药等及其包装,应由总务部统一收集回收,与废化学品一样委外处理。
4.4污水处理池淤泥: 生活污水处理池产生的淤泥,由总务部负责清理,用于公司内果园场和养花的施肥处理。
生产中产生的淤泥经沉淀和清理,送公司废物临时存放点存放,由管理部联系有资质的处理商处理。
4.5废旧电池的管理执行《废旧电池管理规定》编制:审核:批准:日期:日期:日期:。
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5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好的制度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拟起制度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5篇)1物业公司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管理作业指导书1.0目的为了防止本公司活动、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污染环境及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确保所有固体及危险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特制定本管理程序。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物业管理公司的各部门、管理处的活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的管理。
3.0定义(无)4.0职责4.1各部门、管理处负责识别本部门各种过程和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并编制清单,当有新的活动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清单。
4.2各部门对所有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应按指定的地点进行分类存放和管理控制。
4.3管理处负责在各区域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并做好相关的标识及维护。
4.4管理处负责(若为外包服务则指导并监控供方)分类收集并处理所有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暂存于公司指定的分类存放场所,依相关法规的要求选择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清运和回收处理。
5.0内容5.1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管理原则5.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5.1.2所有固体及废弃物的管理必须遵照'分类回收、集中保管、统一处理'的原则进行。
5.1.3分类回收是指各部门按照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的类别,将各部门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分类以后再回收,应在盛装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的容器或场所等外面标明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的类别、名称。
5.1.4集中保管是指公司各部门回收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应集中存放在指定的场所。
5.1.5统一处理是指公司依相关的法规要求选择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清运和回收处理。
5.2固体及危险废弃物的分类5.2.1本公司活动、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及危险废弃物主要分为四类,即为不可回收废弃物、可回收废弃物、大件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危险废弃物的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危险废弃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感染性等特性,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环境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态的废弃物。
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危险废弃物管理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废弃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危险废弃物的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活动应当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止危险废弃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
第六条危险废弃物的生产者应当承担危险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责任,按照规定进行登记备案,建立台账制度,采取措施减少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并按照规定将危险废弃物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和处置。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对危险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危险废弃物管理水平。
第二章危险废弃物的生产第八条从事可能产生危险废弃物的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或者方法确定其产生的废弃物是否属于危险废弃物,并将确定结果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危险废弃物的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定,建立并执行危险废弃物减量化计划,采取改进工艺、改善设备、提高回收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
第十条危险废弃物的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定,建立并执行危险废弃物管理台账制度,记录危险废弃物的名称、特性、数量、来源、去向、管理措施等信息,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危险废弃物的产生和管理情况。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危险废弃物的管理。
第三条危险废弃物是指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废弃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感染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放射性等特性,或者具有上述特性的物质或者混合物。
第四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进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二)责任明确,各方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相关管理措施;(三)分类管理,根据危险废弃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四)资源化利用,鼓励危险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五)环境保护,防止危险废弃物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六)公开透明,加强信息的共享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范围包括以下内容:(一)危险废弃物的识别和分类;(二)危险废弃物产生单位的责任与义务;(三)危险废弃物的储存、运输和处理;(四)危险废弃物收集、回收和利用;(五)危险废弃物的监督与执法;(六)危险废弃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七)危险废弃物的事故应急管理。
第二章危险废弃物的识别和分类第六条危险废弃物的识别和分类应当根据危险废弃物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类别:(一)有毒物质类:具有毒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等;(二)腐蚀性物质类: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酸性废物、碱性废物等;(三)感染性物质类:具有感染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实验室废物等;(四)致畸性物质类:具有致畸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有致畸性的化学物质、放射性废物等;(五)致突变性物质类:具有致突变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致突变的化学物质、放射性废物等;(六)致癌性物质类:具有致癌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致癌物质、放射性废物等;(七)放射性物质类:具有放射性的危险废弃物,包括放射性核素、核辐射等;......第十章附则第五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危险废弃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感染性、爆炸性、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废弃物。
第三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减量化、资源化的方针。
第四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保障危险废弃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应当依法加强监管和监督,建立健全监测、统计、信息公开的制度。
【第二章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和标识】第六条危险废弃物应当按照其危险特性和来源分类。
第七条危险废弃物的分类标准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定。
第八条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和标识应当通过合格的专业机构进行认定,并在废弃物的包装、运输等环节进行标识。
第九条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和标识应当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告,以便公众了解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条危险废弃物的分类和标识应当在某些特定的场所设置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第三章危险废弃物的产生与收集】第十一条危险废弃物的产生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废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条危险废弃物的产生单位应当将其产生的废物按照类别进行储存、包装和标识,并严格控制废物产生的数量。
第十三条危险废弃物的产生单位应当与符合资质要求的废物收集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危险废弃物的及时、安全收集。
第十四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操作。
第十五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废弃物收集记录,确保危险废弃物的来源可追溯。
第十六条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单位应当定期进行监测和检测,并将监测数据报送相关行政部门。
【第四章危险废弃物的运输与处置】第十七条危险废弃物的运输应当符合相关的运输标准和规定,并向运输工具上粘贴和悬挂相应的标识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