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满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内容预览:《登上地球之巅》学案教师寄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中国人,就是最厉害的!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读出故事,提升归纳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整体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唤起积极探索未明世界的兴趣,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表述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而死()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2、以下句子属描绘的表达方式的就是()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必须忍受多么非常大的痛苦啊!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荣登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顺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壮上世界最高峰的里程碑。
二、理解探究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必须消除的困难存有哪些?他们就是依靠什么去消除这些困难的?2、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刘连满最终没荣登主峰,可以文中反而写下他的文字最多,你指出他应该写下吗?三、合作质疑认真体味以下语句,写下其抒发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刘连满)已经开始步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作“丧生地带”的高度上,窒息而死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将出现。
他扎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发生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毅然把氧气摆回去原来的地方,自己晕抽搐回去……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四、课内四书(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登上地球之巅》预习导学案教学目标:1. 要求学生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2.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1. 要求学生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2.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提示一、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二、生字词 1.注音 砭.骨bi ān 履.践l ǚ 崔巍.w ēi 缭.绕li áo 冰镐.g ǎo 滞.留zh ì 镶嵌xi āng 巅.di ān 窒.息zh ì 轮廓.ku ò 耸立sǒng 阴霾mái 余暇2.辨音3.辨形4.生词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履践:践踏。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
三、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1.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什么样的精神?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初中语文七年级《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附件2:刘连满先生事迹简介1960年5月24日上午,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从位于珠穆朗玛峰北端8500米的大本营出发,向世界第一高峰发动最后的冲刺。
当四个人爬到8700米的时候,一个6米多高的垂直峭壁——第二台阶,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为了在喜马拉雅山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周期内顺利登上珠峰峰顶,四个人忍受着极端的艰难,轮流向第二台阶发动冲击。
由于岩壁陡滑,他们先后从岩壁上跌落。
天渐渐黑下来,时间不等人了,登山教练员刘连满决定牺牲自己,让队友们一个个踩着自己的肩膀上爬,用自己的双手将他们托上台阶。
一个、两个、三个……当刘连满拖着颤抖的双腿最后一个爬上第二台阶,他已经浑身无力。
整整五个小时的艰难托举,让他耗尽了有限的体能。
剩下140多米的路途,他再也无法同战友们一起继续攀登了。
刘连满果断地同队友们告别,目送他们消失在夜幕里。
海拔8700米的高处,除了缺氧以外,又冷又饿,很容易冻僵,很容易死亡。
在进入昏睡前,刘连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嘴上拔掉氧气。
他要把这有限的半瓶氧气留给登顶的三个战友。
为了提醒队友们注意,就着雪地的反光,他艰难地写了一张留言条,压在氧气罐下。
“王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罐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归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当王富洲他们从顶峰回来时,碰上了大难不死的刘连满。
刚刚恢复了一点体力的刘连满,又一次细心地保护着他们一个一个下了第二台阶,顺利返回大本营。
无可置疑,王富洲三人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峰顶,成功返回大本营,刘连满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旁人无法替代的。
他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出“甘当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
假如他不自我牺牲,保存自己的体力,不用肩膀托举大家登上第二台阶;假如他没有坚强的意志,挺不过高原反应,冻死在8700米高处;假如他不留下那半罐氧气……那后果就难以估计了。
202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3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1今日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一共讲了四个主题:孝、爱、礼、强。
第一节课,表达了郑渊洁叔叔和他的儿子孝敬长辈的故事,还表达了一位一般的叔叔自己改装摩托车,用6年的时间,载着自己的老父亲游历了多个省市、几十公里的旅行。
孝心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从当下做起,从关心父母的小事做起,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
其次节课,表达了秦勇叔叔和他患有严峻感统失调症的儿子,携手抑制困难,一起长大的故事。
让我们学会了爱自己、受他人、爱生活、爱生命,会让我们收获“烈士们,安眠吧!安眠吧!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将永久地刻在世代人民的心中,正是由于有了你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强大;正是由于有了你们,我们现在才会生活得这样幸福美满;正是由于有了你们,我们才会……”先烈们,您们就像一根火炬,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先烈们,您们就像一个路标,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先烈们您们就像一位位教师,时时刻刻地教育着我们;先烈们,您们就像“小天使”,在静静地“支持”我们;先烈们,您们就像……在听完英雄们的简介后,在出国的眼里好似又重演了历史: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日本鬼子;一个强壮有力的身体,日日夜夜地斗着日本鬼子;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又因战斗而丧生了。
烈士们,你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建筑了新中国,你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可歌可泣。
放心吧,烈士们!我们确定学好文化,去完成你们没完成的事业,为着祖国的富强富强而奋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2今日是九月一日,像寻常一样晚上八点多央视一套播出了《开学第一课》。
节目分成四个篇章:梦想,奋斗,探究,将来。
本节课意义深远,其中奋斗篇环节对我影响最大。
在“闪电珠心算”的互动中,“世界珠心算冠军”王桐晶在短短几秒计算出了十五组六位数的和,着实令人震惊!而当何教师问:“那到底要通过怎么样的努力才能到达这样一个境地,有什么秘诀吗?王桐晶意味深长地讲了自己从六岁到十八岁训练生涯中演算的卷子铺满一百个教室的时候。
人物简介
刘连满,登山运动员。
运动健将。
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
刘连满
党。
1957年与其他五名队员一起登上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
1958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
1959年登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顶峰。
1960年作为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突击组成员,在海拔8700米峭壁处连续托顶三位登顶队员,并冒着生命危险把仅有的氧气瓶留给突击顶峰的队员,为此被誉为舍已救人的模范。
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刘连满参加登山活动以后,由于他刻苦钻研,在短短的五年里,已经成为我国最优秀的登山运动员之一。
在四川境内拔海7590米的“山中之王”——贡嘎山上,刘连满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攀行在雪崩地带和陡峻的岩壁间;在新疆境内拔海七五四六米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的顶峰上,留下过他的足迹。
为了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寻找宝藏,刘连满风餐露宿,不怕艰险,走过了我国广大偏远的山区。
在这次征服海拔八八八二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战斗中,刘连满又不怕艰险,不怕牺牲,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战斗中,共产党员刘连满舍己为人的事迹,已经成为我国登山运动员中的一面红旗。
特别是他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氧气筒里很少的氧气留给战友们使用的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在这位登山英雄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在党的教导下和在斗争中成长的共产党员,具有多么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
编辑本段工作履历
登峰英雄刘连满(左二)1951年参加工作,在哈尔滨电机厂当文书。
刘连满
1954年到哈尔滨市消防干训班学习,结业后就任电机厂消防队文书兼防火检查组长。
1955年被选拔到中国登山集训队。
1956年4月,他登上了陕西秦岭主峰——太白山。
同年6月,他到苏联参加了中苏联合登山队,登上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斯峰。
同年7月31日,又随中苏混合登山队登上了我国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1957年6月13日,他又成功登上了我国四川境内7556米的贡嘎山,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
1858年起,刘连满任国家登山队教练员。
1960年春,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攀登活动。
1960年9月,刘连满和张俊岩一起来到拉萨,参加了组建西藏登山营的工作,并随即前往南迦巴瓦峰和希夏邦玛峰山区进行了侦察。
1963年建国14周年时,刘连满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的接见,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国庆观礼活动。
1973年,为了照顾他的家庭,组织上把他调回了哈尔滨电机厂工作,担任消警科长。
后来,他养了一头猪,正准备卖下钱给妻子看病,正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挨了一顿批斗。
1993年退休。
年逾古稀的刘连满,如今身体还非常硬朗,走起路来还像以前一样。
篮球不打了,象棋还照下不误。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刘连满的家庭是中国北方农村典型的贫雇农户。
当他五岁那年,父亲逝世,家里连一只装凉水的瓦缸都没有。
寡妇和孤儿背着家里唯一的一床破炕席,走过连绵的村庄和市镇,在风雨飘摇中向人乞讨——这就是刘连满走向生活的开始。
为了养活年迈的母亲,刘连满十三岁时就象成年人一样,咬着牙关为财主们“扛活” 。
那时,他总以为只要自己诚实地劳动,生活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
但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分日夜地象牛马一样地劳动,母子俩
仍然衣不蔽体、食不供口,遭受着饥寒交迫的折磨。
直到解放,刘连满才从贫困和饥饿中摆脱出来。
解放几年来,在党的亲切教导和培养下,刘连满像一颗火种,开始燃烧起来。
只要党指向哪里,他就愉快地走向那里。
刘连满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刘连满,我跟党走定了!”
编辑本段性格特点
1960年春,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三米的地方,队员们无法攀越
刘连满。
刘连满想出办法,甘做“人梯”,其他三名队员踩着他的肩膀爬了上去。
这时,刘连满因耗尽体力(在那样的高度进行这样大的动作是很艰难的),过度疲劳而被迫留下来(这时距离顶峰只有140米),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登上了顶峰。
刘连满躺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处于半昏迷状态。
他在急需氧气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把最后的氧气留给那三位冲顶的队员。
而他选择了死亡的到来。
这几句深深的透露出探索,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这些语言令我感动。
‘毅然’一词表现刘连满已做出牺牲的准备,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等后果他也应该意料到了。
最后,他不但不能登顶还差点送了命。
”
这几句话,读出刘连满甘做“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
“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这句话写刘连满在危急时刻“担心”的是别人,不是自己!而且“挣扎”一词体现了他的艰难与毅力,这顽强的毅力来源于对战友的关心,惟独不顾的是自己的生命。
自己总结出来的希望对你有用我尽力了。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刘连满以主力队员身份参加了这一次
刘连满
攀登活动。
他一直走在队伍前边,负责侦察修路。
队伍通过北坳“冰胡同”时,他将一个个队员从下方拉了上去,表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最后,他作为主力队员参加了突击顶峰的活动。
突击队伍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指挥,决定由王富洲担任组长第一代理人,刘连满为第二代理人。
刘连满甘当“人梯”的事迹传遍了世界,老人家当年舍己为人、九死一生的经历令他成为了中国登山界的一面旗帜。
刘连满也因此获得了整整一大口袋的各类荣誉证书和奖章。
其中,由贺龙元帅签发的登上慕斯塔格山峰的奖章、证书以及中国体育最高荣誉奖章一直是刘连满最心爱的东西。
更值得刘连满自豪的是,他的“人梯精神”不断地感染了几代人,至今他还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育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