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林祖荣)
- 格式:ppt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34
林祖荣高一生物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林祖荣教授的高一生物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形成科学的生物观,为后续生物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强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作用;(2)了解生物分子的组成,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功能及相互关系;(3)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等;(4)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5)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3)教授学生如何查阅生物学资料,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4)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2)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观,认识到生物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关爱生物多样性;(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伦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四)基于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
的生物课堂教学
林祖荣
【期刊名称】《网络科技时代》
【年(卷),期】2007(000)023
【摘要】生物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诸如热点的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林祖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4
【相关文献】
1.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 [J], 张培娥
2.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一)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与高考的矛盾及统一[J], 林祖荣
3.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二)基于探究性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 [J], 林祖荣
4.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三)基于生物科学史的生物课堂教学 [J], 林祖荣
5.提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篇:基于生物科学史的生物课堂教学2010-11-01 23:59:55| 分类:工作记事| 标签:新课程教学|字号大中小订阅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三)第三篇:基于生物科学史的生物课堂教学林祖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本文载《网络科技时代-新课程实践》2007年第21期生物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形成的历史。
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探究得出的,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不仅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而且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不仅包含了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而且包含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正是基于生物科学史的这种内涵以及蕴含的教育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课标在内容标准中,列入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等方面的科学史内容。
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一、着眼于理解科学知识的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1:《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人教版教材,下同)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学习过的克隆“多莉羊”是怎么得到的吗?生:(回答略)师:多莉羊有三个母亲,分别是提供细胞核的、提供细胞质的以及提供胚胎发育场所的,最后多莉羊的性状表现与哪个母亲相同?这说明了什么?生:多莉羊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母亲的性状一致,这说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师:围绕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做过许多相关的实验。
根据刚才我们所说的结论,你能不能对下列科学家所做的实验结果作出推论呢?[投影资料1:科学家用黑白两种美西螈(一种两栖动物)做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福州第三中学生物组刘会坚指导老师:林修愚朱荔潮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内容。
第4节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许多老师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并未加以重视.事实上,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也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过程做好知识铺垫。
因此,“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不容忽视。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传感器来测定CO2含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课堂探究活动,是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三、设计思想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结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3.借助现代生物仪器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对研究的作用.四、教学目标知识: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2、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C:理解)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材;2、学生能客观地描述生物现象,并通过观察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2、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林祖荣新教材教法指导微课汇总
第1章:走近细胞林祖荣:新教材: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林祖荣:新教材: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林祖荣:新教材:2.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林祖荣:新教材: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林祖荣:新教材:3.2细胞器
林祖荣:新教材:3.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林祖荣:新教材:4.1被动运输林祖荣:新教材:4.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林祖荣:新教材: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林祖荣:新教材:5.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林祖荣:新教材:5.3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
林祖荣微课:新教材:5.4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林祖荣微课:新教材:6.1细胞的增殖。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听课感想活动:PPT投影图片,数几何图形。
这是一个小样本,学生很快可以数出来。
用这个的意图,一是为后面的活动创设情境,另一方面是有大量听课者的时候,学生易拘谨,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心情放松。
活动:PPT投影图片,数几何图形,但这是个大样本。
学生无法计数,教师事先准备好了印好图案的纸张,放在学生实验桌抽屉里了,让学生拿出来,4人一组分工合作计数不同几何图形的数目。
限定学生3分钟时间。
3分钟时间到,学生都没有数完。
教师指出,如果我不需要精确的一个不差的数据,而只需要一个相对比较接近的估算值,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与交流:数若干行,数若干列,将纸折成几个均等部分,选取纸张中若干部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教师肯定学生的这些方法都是进行取样。
同时与学生交流如何减少减少取样带来的误差,明确随机取样的原则。
但具体如何进行随机?这里不作过多讨论。
创设情境:估算事先准备在烧杯中的大豆。
讨论:你有什么估计的办法?取一小杯计数,然后再看总量有多少烧杯。
将豆子倒出来铺开,再选取几个样方进行计数……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准备好一个大托盘,底部划出了三个样方,将烧杯中的大豆倒入托盘。
两个学生上来数样方中的豆子的数目。
悄悄交待另一个学生,当两个同学在计数的时候,去摇动托盘,使样方中的豆子不断在移动中,两个学生无法作出计数。
问题:当我们遇到运动中的物体的时候,如果要估算它的数量,用取静态样方的办法就难以实现了。
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活动:要求同学从大烧杯中数出20粒大豆,作好标记。
告诉学生课堂上做标记太费时了,而且我们事先没有交待学生带工具,因此我们就用红豆换这20粒大豆。
提醒学生,这20粒红豆就是“染色”了的大豆。
把20粒红豆倒在大烧杯中,摇均匀。
问:大烧杯中红色“大豆”的比例是多少?(20/N,大豆总数设为N)现在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比例,想办法推算大烧杯中总共有多少大豆?学生讨论与交流。
学生黑板板演并说明方法:从大烧杯中取出一小烧杯的,大豆,分别计数其中的红色与非红色的大豆粒数。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串讲一、落实基础,查漏补缺1.如果细胞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与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则可判断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2.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而不能水解脂肪或淀粉等物质。
3.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同一个体不同分化类型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不考虑变异),而细胞中的mRNA与蛋白质都是不相同的。
4.若某生物的染色体数为2N=30,则对该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16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5.杂交、测交与自交的方法,既可以用来判断纯合子与杂合子,也可以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6.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若产生了AB、Ab、Ab、aB的配子,则可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若该精原细胞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7.用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没有用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培养并离心分离后,检测得知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不变,除了在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外,上清液中也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可能来自于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也可能来自大肠杆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
8.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时,通常在F1进行自交(或相互交配),然后在F2中选择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连续进行自交(或自由交配),经多代选择后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
9.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有18种复等位基因(如A1……A18),则该生物种群中基因型的种类型有153种。
10.生物体的育性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关。
一般情况下,如果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无法联会配对,这样的个体通常是不育的;如果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则这样的个体是可育的。
11.有自然界中获得的灰身与黑身果蝇,已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任意选择一对灰身与黑身果蝇进行杂交,即可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12.有自然界中的红眼与白眼果蝇,已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任意选择一对红眼与白眼的果蝇杂交,即可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高考生物重点、难点串讲一、落实基础,查漏补缺1.如果细胞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与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则可判断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2.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而不能水解脂肪或淀粉等物质。
3.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同一个体不同分化类型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不考虑变异),而细胞中的mRNA与蛋白质都是不相同的。
4.若某生物的染色体数为2N=30,则对该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16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5.杂交、测交与自交的方法,既可以用来判断纯合子与杂合子,也可以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6.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若产生了AB、Ab、Ab、aB的配子,则可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若该精原细胞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7.用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没有用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培养并离心分离后,检测得知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不变,除了在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外,上清液中也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可能来自于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也可能来自大肠杆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
8.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时,通常在F1进行自交(或相互交配),然后在F2中选择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连续进行自交(或自由交配),经多代选择后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
9.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有18种复等位基因(如A1……A18),则该生物种群中基因型的种类型有153种。
10.生物体的育性与细胞中的染色体相关。
一般情况下,如果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无法联会配对,这样的个体通常是不育的;如果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则这样的个体是可育的。
11.有自然界中获得的灰身与黑身果蝇,已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任意选择一对灰身与黑身果蝇进行杂交,即可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12.有自然界中的红眼与白眼果蝇,已知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任意选择一对红眼与白眼的果蝇杂交,即可判断基因的显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