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民法及民事权利
- 格式:docx
- 大小:15.60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知识民法知识点总结一、公共知识1. 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依法享有适当的民事权利能力,能独立实施法律行为的能力。
民法规定,满足特定年龄条件的人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成年人享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可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对于未成年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能力要受到限制,必须由法定代理人代表或者监护人辅助。
2. 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个人和组织根据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益。
民法规定,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利和非财产权利。
财产权利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非财产权利主要包括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3.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法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并承担其他法律责任。
4.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个人和组织依法发生、变更或者消灭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及其一定的结果。
民法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主体、客体和意思表示等基本要素,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形成、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
5. 合同合同是指当事人依法建立的、变更或者消除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民法规定,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和履行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意思自主权。
6. 民法适用民法的适用主要指在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中,要遵循民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
根据民法的规定,要依法适用民法的相关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民事责任1. 过错责任过错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致使他人受到损害的行为人应当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规定,过错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违反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应当对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2. 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人应当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民法规定,侵权责任包括侵犯人格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民事赔偿责任,行为人必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基本知识民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民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在法律领域中,民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门法律学科。
它主要规定了公民和其他主体(如法人、非法人组织等)之间的民事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是民法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将探讨民事权利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等相关内容。
一、民事权利的定义及分类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在特定条件下享有的主体权利。
在民法中,民事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人格权利三个方面。
1. 人身权利:人身权利是个体享有自身完整和健康的权利,主要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例如,人们有权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要求他人不侵犯自己的姓名和肖像权。
2. 财产权利:财产权利是个体享有或处分财产的权利。
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
例如,个人有权享有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财产进行合法的支配和处分。
3. 人格权利:人格权利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保护个人尊严、自由和自主的权利。
它主要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婚姻权、知情权等。
例如,人们有权保护自己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拘禁和侵犯。
二、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依法创设、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意思表示。
一个完整的法律行为应包括主体、客体、表意、意思表示形式和法律目的等要素。
1. 主体:法律行为中的主体是指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民事主体。
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例如,一个个人可以通过买卖合同的方式购买房屋,这个个人就是该法律行为中的主体。
2. 客体:法律行为中的客体是指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对象。
客体可以是财产或其它具体权益。
例如,合同中的交易商品、服务等就是法律行为中的客体。
3. 表意:表意是法律行为中主体表达一定的意思,即意思表示。
这需要主体的真实意思与其表达的一致。
例如,在签署合同时,双方应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民事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在法律领域中,民事法是普遍适用于个人和法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民事法中,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民事权利的含义和种类,以及法律行为的定义和要素。
一、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个人或法人依法享有的、可依法主张的各种合法权益。
民事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石。
具体而言,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荣誉权、名誉权等多个方面。
1. 财产权财产权是一个人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
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财产权是民事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权利之一。
个人或法人在经济活动中享有财产权,可以依法使用、转让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同时也要承担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2. 人身权人身权是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正当权益。
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自主权、人格尊严权等多个层面。
个人有权享有和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他人不得侵犯或剥夺。
人身权的保护是法律的重要职责。
3. 荣誉权和名誉权荣誉权和名誉权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名誉所享有的法律保护。
个人的名誉和荣誉是其人格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象征。
他人不得损害或侵犯个人的荣誉和名誉权,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个人或法人根据法律规定或法律许可,通过行为来实现法律效果的活动。
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
法律行为具有一定的要素和效力。
1. 要素法律行为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和目的。
主体是法律行为的实施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客体是法律行为所涉及的物质或精神对象。
目的是法律行为实施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2. 效力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即依法产生法律效果。
具体而言,法律行为可以导致权利和义务的产生、变更或终止。
法律行为的效力受法律规定的限制和约束,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和条件。
三、总结民事法中的民事权利和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
民法概述—重点知识点民法是指调整个人之间平等关系和保护个人权益的法律规范,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
民法旨在规范公民和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平交易。
民法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公民和法人在民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婚姻家庭权等,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民事权利的行使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侵犯民事权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2.合同法合同是民法中最基本的法律行为形式之一,是自愿协商的双方通过协议达成的一种法律约束力。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合同法,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侵权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侵权人通过赔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则由刑事法律规定。
侵权责任是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对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至关重要。
4.继承法继承是指在一个人死后,其财产和权利义务由其合法继承人接续。
继承法规定了继承人的顺序、继承份额和继承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继承法,可以确保个人财产的合法继承和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5.担保法担保法是规范债权人与担保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担保是指为了保证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第三方向债权人提供的财产,以确保债权人在债务履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得到合法权益的保障。
担保法规定了担保形式、担保责任和担保的解除等方面的规定,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6.执行法执行法是指通过强制执行手段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
执行法规定了违约债务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强制执行程序。
通过执行法,可以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以上是民法的重点知识点概述。
民法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规范,通过对个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和保护,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了公民的权益。
民法基础知识汇总引言民法是指以调整民事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法律分支。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了解民法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公民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民法的基础知识进行汇总和概述,以便读者对民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法律行为与民事权利1. 法人与自然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是指具备实际行为能力并拥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而法人则指非自然人的组织或机构,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权利和义务。
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组织法人等。
2. 民事权利的主体民事权利的主体除了自然人和法人以外,还包括其他组织或单位。
这些组织或单位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独立的权利和责任,例如,未成年人、文化团体、政府机关等。
3.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指导下自主行为,而法律行为则是受到法律规范约束的行为。
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一般法律行为和特殊法律行为。
一般法律行为是指按照普通的法律规定产生的行为,例如签订合同、买卖等;特殊法律行为则是根据特殊的法律规定才能产生的行为,例如遗嘱、捐赠等。
二、合同法基础知识1. 合同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法律行为,主要通过当事人的协商达成并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的构成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内容等。
2. 合同的效力合同依法成立后,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效力包括合同的成立、履行和变更等方面的效力。
当合同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可以要求其履行,或者根据合同约定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3.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通过一定的方式终止合同的法律关系。
合同的解除可以通过协商、一方行使解除权等方式进行。
合同的终止则是指合同依法终止的情况,例如合同期限届满、合同目的实现等。
三、侵权责任的基础知识1. 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侵权行为是指主体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侵权责任是指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包括侵权行为的主体、侵权行为的客体和侵权行为的过错程度等。
民法典民事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权利在和其他⼈相处的时候,⼀定要注意对⽅所享受得到的民事权利,不要侵犯他⼈的权利,否则会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较轻的就是会赔礼道歉。
那么民事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权利呢,店铺⼩编已经整理了如下的内容供⼤家做法律参考。
⼀、民法典民事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权利1、⾃然⼈的⼈⾝⾃由、⼈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然⼈享有⽣命权、⾝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主权等权利。
法⼈、⾮法⼈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3、⾃然⼈的个⼈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需要获取他⼈个⼈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法收集、使⽤、加⼯、传输他⼈个⼈信息,不得⾮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个⼈信息。
4、⾃然⼈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5、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6、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享受民事权利依据《民法典》第⼀百零九条【⼈⾝⾃由、⼈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然⼈的⼈⾝⾃由、⼈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百⼀⼗条【民事主体的⼈格权】⾃然⼈享有⽣命权、⾝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主权等权利。
法⼈、⾮法⼈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百⼀⼗⼀条【个⼈信息受法律保护】⾃然⼈的个⼈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需要获取他⼈个⼈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法收集、使⽤、加⼯、传输他⼈个⼈信息,不得⾮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个⼈信息。
第⼀百⼀⼗⼆条【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的⼈⾝权利受保护】⾃然⼈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第⼀百⼀⼗三条【财产权利平等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每⼀个⼈享受的民事权利还是⽐较多的,⽐较常见的就是⽣命权,⾝体权,⼈格尊严,名誉,肖像,隐私权等等。
在侵犯了他⼈的民事权利之后,⼀定要和对⽅赔礼道歉。
以上就是⼩编整理的回答,如有其它需求欢迎到店铺做相关的法律咨询。
专升本《民法》知识点一、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是指个人或组织在社会关系中所享有的自由行使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
民事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进行的意思表示和行动。
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是民法的基础,它们的产生、变更和终止都必须依法进行。
二、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是民事关系的直接主体。
法人是指由国家依法授予的具有独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的组织。
三、权利的取得和保护权利的取得包括合法权益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权利的保护包括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行为和法律行为主体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法律行为主体是指在法律行为中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
五、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对他人产生损害,需要承担补偿责任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财产责任、行为责任和事实责任。
六、合同法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是以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规定了合同的设立、效力、履行和违约等问题。
七、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是指因过失或故意行为而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后果。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赔偿责任的形式和范围等问题。
八、继承法继承是指一个人在其死亡后,其财产按照法定或遗嘱规定的方式转让给其继承人的过程。
继承法规定了继承人的身份、继承份额和继承顺序等问题。
九、物权法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物物享有的权利。
物权法规定了物权的取得、转让和限制等问题。
物权可以是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等。
十、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是以保护婚姻家庭关系中各方权益为目的的法律。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婚姻的设立、家庭财产的划分和子女抚养等问题。
民法典解读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具有保护性和依赖性的特征。
而民事责任则是民事主体在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对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准确解读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民法典对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一、民事权利的基本特征民事权利作为民事主体在法律上享有的权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主体性:民事权利属于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权益,是民事主体独有的权力。
2. 定性:民事权利在法律上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具有可以确定的权益范围。
3. 保护性:民事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他人侵犯该权利,侵权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相对性:民事权利存在对应的民事义务,即他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来保障该权利。
二、民事责任的种类与形式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其种类和形式具体如下:1. 赔偿责任:侵权行为导致他人损失时,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以补偿受损害者的损失。
2. 返还责任:侵犯他人财产权益时,侵权人需要返还相应的财物或还原他人的权益。
3. 修复责任:在侵犯他人权益后,侵权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恢复。
4. 恢复责任:侵害他人人身权益或精神权益时,侵权人需要通过道歉、恢复名誉等方式来消除不良影响。
5. 中止责任:侵害他人权益时,法院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中止侵权行为的措施,以防止继续产生损害。
三、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关系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损害时,民事责任才会产生。
民事主体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来保护他人的权益。
如果未能履行义务导致他人权益受侵害,那么民事责任会由侵权人承担。
四、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保护机制为保护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有效实现,民法典设立了相应的保护机制。
其中包括:1. 举证责任:在民事案件中,原告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其享有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
民法期末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民法概论1. 民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民法是指规范民事关系的专门法律,主要特点是民法是一部以平等自由民事主体关系为基本关系集合的普遍法律,具有适应、保护、调整、引导民事关系的功能。
2. 民事权利与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是个人、团体依法享有的主观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等。
而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定产生、变化、消灭的民事权利关系.3.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活动,主要分为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意思的合一。
第二章民事权利1. 人身权人身权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有关生存、健康和人身尊严等方面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身体完整权、健康权、姓名权等。
2. 财产权财产权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有关财产支配、收益和处分等方面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3. 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保护个人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权利,包括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1. 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意思的合一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言语、书面、姿态等行为表达其意思,并通过意思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行为意思的合一是指当事人真实意思与其所作的意思表示相一致时,法律必须按照真实意思进行调整。
2.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分为有效、无效和可撤销3种。
其中,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没有法律约束力;可撤销是指发生法律效果后,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时撤销该行为。
3.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包括合意、表示方法、主体能力等要素。
第四章民事主体1. 自然人自然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2. 法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独立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与撤销1.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是指因法律规定或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而失去效力。
民法典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有哪些⽹友李先⽣留⾔询问,说⾃⼰楼上的邻居总是把洗过的⾐物晾在窗外,害得⾃家阳台的阳光被遮挡住⼀部分。
他去跟邻居交涉侵权问题,但是邻居说这不存在侵权。
李先⽣想确认《民法典》保护的权益范围究竟有哪些。
店铺⼩编查询了相关的规定,希望可以提供帮助。
民法典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有哪些民法典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包括以下内容:⽣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财产权益。
具体展开来说:1、民事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
《民法典》条⽂中“⼈⾝、财产权益”的表述,既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利益,即包括⼈⾝权利和财产权利、⼈⾝利益和财产利益。
2、民事权利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列举的那些权利,应当列举的权利范围是:(1)⼈格权,包括⽣命权、健康权、⾝体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信⽤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主权、⼈⾝⾃由权等;(2)⾝份权,包括配偶权、亲权、亲属权、监护权;(3)物权,包括所有权、⽤益物权和担保物权;(4)债权,股权;(5)知识产权,包括着作权、专利权、商标专⽤权、发现权;(6)继承权。
3、《民法典》保护的民事利益是合法利益。
在这⼀规定中,没有对《民法典》保护的民事利益进⾏限制。
对此,可以采取德国法的⽅法确定:⾸先,凡是法律已经明⽂规定应当保护的合法利益,应当是《民法典》保护的范围,例如死者的⼈格利益和胎⼉的⼈格利益,以及其他⼈格利益;其次,故意违反善良风俗致⼈利益损害的⾏为,是《民法典》调整的范围;再次,利益损害应当达到重⼤程度,民事利益的轻微损害不应当作为民法典保护的范围,以更好地对民事主体的⾏为⾃由予以保护。
例如,造成⼝部健康损害影响亲吻,造成双上肢截肢影响“挠痒痒”的利益损害,均不是重⼤利益损害,不应予以《民法典》特别保护。
民法典保护的民事权益范围法律条⽂《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条【⼈格权定义】⼈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命权、⾝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民法学民事权利名词解释(一)民法学民事权利名词解释以下是对民法学中一些常见的民事权利名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1. 财产权利•所有权:所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品或财产享有的最广泛、最充分的权利。
例如,A购买了一辆汽车并完全支付其价格,那么A就取得了该汽车的所有权。
•使用权:使用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品或财产进行使用的权利。
例如,B租赁了一间公寓,他在租赁期限内享有使用该公寓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特定物品或财产所产生的收益享有的权利。
例如,C购买了一栋出租房产,他享有房屋租金的收益权。
•侵权:侵权是指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
例如,D 未经A同意,擅自将A的汽车出售给了他人,这是对A所有权的侵权行为。
2. 人身权利•生命权:生命权是指个人拥有生存和健康的权利。
例如,E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的生命。
•健康权:健康权是指个人拥有获得健康医疗条件和服务的权利。
例如,F有权享受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名誉权:名誉权是指维护个人名誉的权利。
例如,G 不得故意散布对他人名誉的不实言论。
•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权利。
例如,H不得未经许可公开他人的私密信息。
3. 人格权利•婚姻自主权:婚姻自主权是指个人自由选择、结婚和离婚的权利。
例如,I具有单身自主权,可以选择是否结婚。
•知情权:知情权是指个人对相关信息拥有了解的权利。
例如,J作为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便作出治疗决策。
•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个人不受非法拘禁和胁迫的权利。
例如,K不得未经法律依据将他人拘禁在某地。
•人格尊重权:人格尊重权是指个人要求他人尊重其人格尊严的权利。
例如,L不得以歧视性言论侮辱他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民法学中的民事权利名词解释和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些权利的需求和保护也更加重视。
基础法律知识民法中的民事行为与民事权利民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体系,它规范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了解和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对于保护自身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民法中的民事行为与民事权利,并探讨其相关问题。
一、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意思表示或者其他形式,设立、变更、消除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民事行为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它们在进行民事行为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1. 合同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劳动合同等。
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合法、真实和完整,并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的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等。
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若违约,可能导致相应的法律责任。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
侵权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名誉侵害等。
在民法中,规定了对侵权行为的制裁和补偿措施,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和行使的权利。
它既是一种法定权利,也是一种合法权益。
民事权利的保护和实现是民法的重要任务,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 人身权利人身权利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权利。
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姓名权、婚姻自由权等。
人身权利的保护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基本原则,任何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2. 财产权利财产权利是指个人或组织依法享有的财产支配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
财产权利的保护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保护好每个人的合法财产权益,社会才能实现繁荣和进步。
3. 合同权利合同权利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合同约定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