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5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照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海明威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也最擅长在小说中写对话的作家。
像《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世上的光》《十个印第安人》《拳击家》《最后一片净土》《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小说,几乎全是由对话构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对话小说。
即使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一个人到海上去钓鱼,海明威也通过让他用自言自语,或与鱼、鸟等说话的方式,写了那么多的对话。
这样写,不仅使孤身在大海上的一个老人的形象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充满了声音,使小说叙述显得丰富和生动。
更为重要的一点,这些对话,体现了一个历尽沧桑的孤独老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如兄弟、熟稔如故、相契相融的关系,让读者觉得特亲切、感动。
海明威的对话小说把对话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是学写对话的教材和典范。
海明威之所以喜欢写对话,其实与他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文学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小说实践经常被称为“文学革命”。
在人们的印象里,海明威首先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作家。
他要把长期以来英语文学中的浮华、啰嗦、烦琐的东西砍掉,把雍塞昏暗的语言森林中的那些冗言赘语伐掉。
他要剔除那些习惯性的解释、社会难题探讨、哲理性议论。
他认为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会消失湮没:哲理很快会有霉味,社会难题早被人忘怀,流行的道德风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有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故事、声音、画面。
他孜孜以求的是表现和描绘具体的对象,让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面的感受,让读者的阅读目光变得光明通透,一目了然。
在海明威的具体叙述中,他删去了解释和议论,砍掉了花花绿绿的声响,清除了传统的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丢掉了不必要的定语和状语,伐掉了那些多余的语言枝叶,只留下清爽疏朗的枝干,只留下了最为简洁的景色描绘,只留下了名词和动词,画面和声音,只留下了干净利索曲尽其妙的对话。
注意事项: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高二上学期高2019 届10 月月考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4 碗花糕课时训练4 碗花糕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流淌/徜徉 匹敌/否极泰来 积累/果实累累B.沉疴/百舸 星宿/乳臭未干 纤绳/纤尘不染C.阻挠/侥幸 咋舌/啧啧有声 横祸/横生枝节D.粗犷/旷达 伺候/恃才傲物 登载/载歌载舞答案D解析A项,tǎnɡ/chánɡ,pǐ,lěi/léi;B项,kē/ɡě,xiù,qiàn/xiān;C项,náo/jiǎo,zé,hènɡ/hénɡ;D项,guǎng/kuàng,cì/shì,zǎi/zài。
2.(2016全国乙)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③④错。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根据句意,应为“改弦更张”。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根据句意,应为“并驾齐驱”。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绝密★启用前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
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
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
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
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
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
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秘密★启用前2018年XXX高2020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2018.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题号下面。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的自然美XXX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XXX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XXXXXX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XXX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XXX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XXX的诗和生活完整打成一片,他似乎偶然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光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XXX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XXX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XXX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从功能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者因此也被称为“礼治社会”。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绝密★考试结束前2018年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1.本卷共7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学生也开始肆(sì)意地调侃鲁迅时,文风又转向了另一极端:轻松愉悦已蜕(tuì)变成了俗不可奈的无病呻吟和不可救药的狭隘偏执。
B.而有地炉、暖炕(kēng)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jìn)的一段蛰居异境。
C.(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jiăo)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rú)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满园子都是草木竞(jìng)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shū)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5分)【甲】其实,雪就是雪,无味无情的一种晶状体,所有的一切都是附会..上去的。
眼前的雪,按它的节奏,有规律地飘着,我们谁都没去惹,任它孤芳自赏....。
【乙】假如我们产生无限联想,让雪神秘起来,诗意起来,那它便飘飘然了。
然而罪过不是它本身,就是..观赏者,作俑者。
假如吴冠中先生不去发那么多议论,讲那么多骇人听闻的话语,不搞公开撕画,会引来那么多雪球吗?【丙】大概此刻,他正手捧一杯暖茶,面对诗意盎然....的银蝶,轻轻呷着……不过,那还是吴冠中吗?性格决定命运,然也。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附会B.就是C.孤芳自赏D.诗意盎然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临泽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默写(1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3),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渔粱渡头争渡喧。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8),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1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C.及仇雠.已灭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B.少牢指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
C.告庙是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又战其北,大破之。
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