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CC-LM模型的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影响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5
总36卷 第5期兰州财经大学学报Vol.36 No.52020年10月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Oct.,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2020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视角● 张延丰,姚 佳(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波动的联动模型,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实证假设;其次基于2009—2019年的季度数据,采用带随机波动率的向量自回归(SV TVP VAR)模型,对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均会导致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其中资本账户开放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波动;SV-TVP-VAR模型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465(2020)05 074 09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各面风险防控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步入双向浮动轨道。
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美国频繁打压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干扰,导致人民币汇率风险大幅增加。
从2015年8月1日至2020年4月8日,人民币汇率日平均波动幅度达0.15%,这对我国进出口、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产生较大冲击[1],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
因此,防范汇率波动、控制汇率风险刻不容缓。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
为重构国际货币格局、维护自身权益,我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有效性研究——基于FAVAR模型的比较分析陶士贵;陈建宇【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经济结构亟需深度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战略转型等深刻变革.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完全有别于原来的政策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适当组合、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运作等方面也将面临着新的思维和新的常态.本文借鉴Bernanke等将因子分析与VAR模型融合而采取的增强型向量自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以来的2011 ~2015年相关经济金融数据与2006~2010年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发现了两个不同区间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提出“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结构性精准调控有效性明显增强的结论,进而提出深化新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12页(P3-14)【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新常态;FAVAR模型【作者】陶士贵;陈建宇【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2.0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30余年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增长阶段后,目前已经开始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按照官方解释,这里的“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由原来多年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5年三季度GDP增速为6.9%)。
伴随着经济增速的区间下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战略性转型也应及时作出机制上的转换。
为此,从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积极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在继续发挥传统货币政策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选取一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因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组合“精准定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收稿日期:2020-11-02修回日期:2020-12-30作者简介:李凯,男,安徽潜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传导、宏观审慎管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风险;樊明太,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结构、货币传导机制和金融一般均衡分析;叶思晖,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宏观审慎政策和DSGE 模型。
我国房价的货币因素与宏观影响的动态传导研究——基于TVP-SV-VAR 模型的分析李凯1樊明太1、2叶思晖1(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5)摘要:我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发展使房价进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房价与货币政策中介变量、宏观目标变量间的关系呈动态变动。
本文通过TVP-SV-V AR 模型研究发现:与M 2和信贷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房价的关系更稳定,且对彼此波动的反应更强;近些年房价波动对产出、物价波动的边际效应减弱,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仍较大,房价对外部因素波动的敏感性有所降低。
建议国家应坚持稳定房价的总基调,把好货币供给闸门,合理管控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加强房地产各项融资监管;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人口流入和住房库存等实际情况,合理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社会融资规模;贝叶斯估计;边际效应;TVP-SV-V AR 模型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01-0029-09DOI :10.19647/ki.37-1462/f.2021.01.004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地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房价的货币因素以及房价与产出、物价、金融市场的关系受到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
除自有资金以外,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金融市场,银行贷款是主要来源。
期末论文题目: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学号:姓名:专业: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以及政策效果大小在于其传导渠道是否通畅,根据不同的学派大致可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多方实证研究证实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信贷传导机制,所以进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的比较很有必要。
本文对国外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和国内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分别进行论述和比较,并且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进行综述。
一、文献综述(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即某一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过程中,会涉及各种中间环节相互间的因果联系,如利率的变动如何实现对总产出和总需求的影响,这个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目前理论界基本形成了比较公认的看法,即按照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为两大类: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又分为银行信贷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
由于我国的学者大多都认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所以本文的文献综述按照信贷渠道理论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比较和评述。
(二)正文1.国外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途径,认为货币政策能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支出。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了Q理论。
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Q值与企业投资支出是正相关关系。
托宾的Q理论认为:货币供给(M)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股票价格(Ps)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的Q值变化,从而导致投资支出(I)的变化,进一步使得总产出((Y)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Robert Roosa (1951)提出信用获得性理论,认为存在传统的利率途径不能解释的现象,应该重视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金融安全文献综述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特别是自1997年7月泰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安全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此后一段时期的一个研究重点。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早期马克思就曾对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做出过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内生的不稳定性,而且造成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的最终根源隐于资本积累过程之中。
他指出经济的不稳定与货币金融的风险紧密相关,而关于经济周期与货币金融风险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二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周期性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爆发金融危机①。
20世纪初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904)②也提出了“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他们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无疑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方面,也就是说,金融安全并不等于经济安全,但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经济安全的国家一定拥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不安全意味着经济也不安全,因而金融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安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II,562-5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②Thorstein B Veblen,《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
《金融发展研究》第8期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分析刘尧成1战文清2(1.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63;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沪深两市部分A 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及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结构失衡问题,弥补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以及西部地区样本中,数字金融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效应较强;进一步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信贷融资占比提升,即数字金融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资产缩水(杠杆率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信贷融资占比下降—投资下降”这一传导机制。
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实施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8-0003-12DOI :10.19647/ki.37-1462/f.2023.08.001一、引言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呈现增速震荡下行和波动加剧的态势,使得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稳定的难度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
要想达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既定目标,需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以及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可能对政策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传统上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分析主要从利率渠道和货币渠道展开,这些渠道侧重于从借款人的利率敏感性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效果。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货币政策的实施如何通过影响贷款人的利率敏感性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领域的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