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69.75 KB
- 文档页数:17
工程结构单向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单向板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单向板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范围;(2)掌握单向板的结构特点、受力分析和设计原理;(3)熟悉单向板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向板结构的设计和计算;(2)具备分析单向板结构问题和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单向板结构的模拟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对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单向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单向板的受力分析和设计原理;3.单向板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4.单向板结构案例分析;5.相关软件的使用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用于阐述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施工工艺;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直观展示单向板的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4.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课程实践项目中的表现,考察其工程实践能力。
单向板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单向板结构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组成和特点;2. 学生能够描述单向板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其优缺点;3. 学生能够运用单向板结构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尺规作图方法,绘制单向板结构的示意图;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单向板结构的受力情况;3. 学生能够运用单向板结构的原理,设计简单的工程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客观、全面;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单向板结构的基本原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单向板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向板结构概念与分类:介绍单向板结构的基本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单向板结构的受力分析:讲解单向板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分析其内力分布规律。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单向板结构的计算方法:介绍单向板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荷载组合、内力计算及配筋设计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单向板结构的施工技术:讲解单向板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单向板结构的应用案例:分析单向板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单向板结构的设计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单向板结构概念与分类第二周:单向板结构的受力分析第三周:单向板结构的计算方法第四周:单向板结构的施工技术第五周:单向板结构的应用案例第六周:实践操作(设计计算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单向板结构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
单向板筋梁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单向板筋梁楼盖的结构特点、设计原理及工程应用,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使学生了解单向板筋梁楼盖的材料性能、受力分析、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单向板筋梁楼盖设计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单向板筋梁楼盖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建筑结构专业,增强对工程质量的敬畏之心。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计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单向板筋梁楼盖的设计和计算,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单向板筋梁楼盖结构组成及分类;- 单向板筋梁楼盖的设计原理;- 单向板筋梁楼盖的材料性能及选用;- 单向板筋梁楼盖的受力分析;- 单向板筋梁楼盖的计算方法;- 单向板筋梁楼盖的构造要求及细节处理。
2. 实践应用:- 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单向板筋梁楼盖结构分析;- 单向板筋梁楼盖设计案例解析;- 单向板筋梁楼盖施工图的识别与绘制;- 实际工程案例参观与学习。
教材章节关联:-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章:楼盖与屋盖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第五篇:单向板筋梁楼盖设计;- 《建筑结构CAD教程》第七章:单向板筋梁楼盖结构绘图。
教学进度安排:- 理论知识:共计10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讲解;- 实践应用:共计6课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软件操作。
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教学内容涵盖了单向板筋梁楼盖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结合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该部分知识。
pkpm进行单向板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向板楼盖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2. 学生能掌握PKPM软件单向板楼盖模块的操作流程;3. 学生能运用PKPM软件进行单向板楼盖的建模、计算和结果分析;4. 学生了解单向板楼盖的受力性能、设计原理及相关规范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PKPM软件独立完成单向板楼盖的设计;2.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单向板楼盖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单向板楼盖的优化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关注工程质量和安全;3. 学生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单向板楼盖的设计方法,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专业素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单向板楼盖结构概述- 结构特点- 应用范围- 设计原理2. PKPM软件单向板楼盖模块介绍- 软件操作流程- 建模方法- 计算分析3. 单向板楼盖设计规范及要求- 受力性能- 设计规范- 质量控制4. 实践操作- 建立单向板楼盖模型- 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解读与优化5. 案例分析与讨论- 真实工程案例展示- 分析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优化设计方法6. 课程总结与拓展- 总结单向板楼盖设计流程及要点- 探讨新型单向板楼盖结构及应用-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单向板楼盖结构概述、PKPM软件操作、设计规范、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课程总结等环节,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与教材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单向板楼盖设计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单向板楼盖的结构特点、设计原理及规范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单向板肋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向板肋楼盖的结构特点,掌握其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单向板肋楼盖施工图的识图与绘制,了解相关工程标准和规范。
3. 学生了解单向板肋楼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向板肋楼盖的设计计算。
2.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相关绘图软件,完成单向板肋楼盖施工图的绘制。
3. 学生能够运用单向板肋楼盖的设计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单向板肋楼盖的设计,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树立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单向板肋楼盖设计的基本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单向板肋楼盖结构概述:介绍单向板肋楼盖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及适用范围,让学生对单向板肋楼盖有整体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二章 楼盖与屋盖结构2. 单向板肋楼盖设计原理:讲解单向板肋楼盖的设计方法、计算步骤和设计要点,使学生掌握单向板肋楼盖设计的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楼盖设计计算3. 单向板肋楼盖施工图绘制:介绍施工图的绘制方法、符号及标准,让学生学会阅读和绘制单向板肋楼盖施工图。
教材章节:第五章 建筑施工图4. 单向板肋楼盖工程案例: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单向板肋楼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八章 工程案例分析5. 单向板肋楼盖设计软件应用:讲解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软件进行单向板肋楼盖设计的能力。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班级: 土木工程双学位班
二、设计题目
设计某多层工业建筑(某生产车间)的中间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
三、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图: 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次梁强度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4.主梁强度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 200)
(2)、板的配筋图(1: 50)
(3)、次梁的配筋图(1: 50;1: 25)
(4)、主梁的配筋图(1: 40;1: 20)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5)、钢筋明细表及图纸说明
四、设计资料
1.题号:
第n题(见表一, 表中有30道题目, 学生按学号选择不同的题目, 表中长度单位为米)
2、生产车间的四周外墙均为240mm承重砖墙, 内设钢筋混凝土柱, 其截面尺寸为350mm×350mm。
(1)、楼面活荷载, 单位为(见表一)(2)、楼面面层: 水磨石地面
(3)、楼盖自重: 钢筋混凝土容重(4)、平顶粉刷:
4、材料
(1)、混凝土: C20或C25。
单向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单向板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单向板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单向板的设计方法,并能够将单向板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单向板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掌握单向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3.了解单向板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单向板的设计。
2.能够分析单向板的性能和稳定性。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单向板应用于工程和科研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向板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单向板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介绍单向板的定义、特点和常见类型,分析单向板的组成和结构。
2.单向板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讲解单向板的设计流程和基本原则,介绍单向板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单向板的性能和稳定性分析:分析单向板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探讨单向板在受力状态下的行为和性能。
4.单向板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案例:介绍单向板在工程和科研中的应用领域,分析具体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效果。
5.单向板的设计软件和实践操作:教授如何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单向板的设计,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单向板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单向板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效果。
4.实验法: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单向板的设计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与单向板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
2. 学生能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原理,包括荷载分析、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
3.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相关建筑规范进行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内力计算方法,进行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力计算。
3. 学生能够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截面设计,并绘制楼盖施工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兴趣,提高其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沟通、互相帮助。
3.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建筑结构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任务,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单向板肋梁楼盖概述:介绍单向板肋梁楼盖的结构形式、优缺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2. 荷载分析:讲解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类型、荷载组合及荷载作用方式。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3. 内力计算:阐述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力计算方法,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向力的计算。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4. 截面设计:介绍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截面设计原理,包括混凝土和钢筋的设计要求。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三节5. 施工图绘制:讲解单向板肋梁楼盖施工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和节点详图。
教材章节:第六章第一节6. 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单向板肋梁楼盖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单向板双向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单向板和双向板的概念及区别;2. 掌握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3. 学会分析单向板和双向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力学原理进行简单结构分析;2. 能够根据实际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单向板和双向板设计方案;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基本概念、力学性能及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结构分析能力,但对单向板和双向板的深入理解及工程应用尚需加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概念及分类-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定义-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分类及特点2.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力学性能- 单向板的弹性理论和应力分布- 双向板的弹性理论和应力分布- 影响单向板和双向板力学性能的因素3. 单向板与双向板的设计原则- 单向板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双向板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单向板与双向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桥梁结构中的单向板和双向板应用- 建筑结构中的单向板和双向板应用- 工程案例分析与讨论5.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第一周:单向板与双向板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周: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力学性能- 第三周:单向板与双向板的设计原则- 第四周:单向板与双向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章节:-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分类- 第二章:弹性理论和应力分布- 第三章: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四章:工程应用实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以实例为引导,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单向板和双向板的知识,提高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第三章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设计五、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8]某多层仓库,楼盖平面如图3.35所示。
楼层高 4.5 m,采用钢筋混凝土整浇楼盖,试设计。
图 3.35(一)设计资料1. 楼面做法20 mm 水泥砂浆面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2 mm 纸筋石灰抹底。
2. 楼面活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8.0 kN/m2。
3.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梁内受力主钢筋为HRB335级,其他为HPB235级。
(二)楼面梁格布置及截面尺寸1. 梁格布置梁格布置如图 3.36所示。
主梁、次梁的跨度分别为 6 m 和 4.5 m ,板的跨度为 2 m 。
主梁沿横向布置,每跨主梁均承受两个次梁传来的集中力,梁的弯矩图较平缓,对梁工作有利。
图 3.362. 截面尺寸因结构的自重和计算跨度都和板的厚度、梁的截面尺寸有关,故应先确定板、梁的截面尺寸。
(1)板:按刚度要求,连续板的厚度取mm 5040000240 ==>l h 对一般楼盖的板厚应大于60 mm ,本例考虑楼盖活荷载较大,故取h = 80 mm 。
(2)次梁:截面高5004121181121181 ⨯⎪⎭⎫ ⎝⎛=⎪⎭⎫ ⎝⎛=~~l h =250~375mm ,取 h = 400 mm ,截面宽b = 180 mm 。
(3)主梁:截面高00068114181141 ⨯⎪⎭⎫ ⎝⎛=⎪⎭⎫ ⎝⎛=~~l h = 430~750 mm ,取h = 600 mm ,截面宽b = 250 mm 。
(三)板的设计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
1.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见表3.11。
表3.11 荷 载 计 算永久荷载分项系数2.1G =γ,楼面均布活荷载因标准值大于 4.0 kN/m 2,故荷载分项系数3.1G =γ,则板上永久荷载设计值g = 2.6×1.2=3.12 kN/m 2活荷载设计值q =8.0×1.3=10.4 kN/m 2板上总荷载设计值g +q =13.52 kN/m 22. 设计简图计算跨度因次梁截面为180 mm ×400 mm ,故边跨830 1280218012000022 n 01=+⎪⎭⎫ ⎝⎛--=+=h l l mm 中跨820 1180000 2n 02=-==l l mm因01l 与02l 相差极小,故可按等跨计算,且近似取计算跨度mm 820 10=l 。
取 1 m 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以代表该区间全部板带的受力情况。
故 1 m 宽板带上沿跨度的总均布荷载设计值g +q =13.52 kN/m ,如图3.37所示。
图 3.373. 弯矩设计值221011()13.52111 1.83 4.1161M g q l =+=⨯⨯= kN ·m 22B 011 1.83 4.1161111()13.52M g q l =-+-=-⨯⨯= kN ·m799.282.152.13161)(1612202=⨯⨯=+=l q g M kN ·m22C 011 3 .199141()13.52 1.824M g q l =-+=-⨯-⨯= kN ·m4. 配筋计算板厚h =80 mm ,h 0=80-20=60 mm ;C25 混凝土的强度 f c =11.9 N/mm 2;HPB235级钢筋f y =210 N/mm 2。
轴线②~⑤间的板带,其四周均与梁整体浇筑,故这些板的中间跨及中间支座的弯矩均可减少20%(见表3.12中括号内数值),但边跨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M 1、M B )不予减少。
表3.12 板 的 配 筋 计 算a. 选配钢筋对轴线②~⑤之间的板带,第一跨和中间跨板底钢筋各为φ8/10 和φ6/8,间距同为180 mm 。
此间距小于 200 mm ,且大于 70 mm ,满足构造要求。
第一跨和第二跨板底钢筋,在支座B 处均弯起 φ8,其间距是 360 mm ,故 B 支座的配筋为 φ8/10@180。
同理,支座C 由左右板底分别弯起 φ6和 φ8,从而形成 φ6/8@180。
b. 受力钢筋的弯起与截断支座上部受力钢筋的上弯点距支承边缘的距离为3006/820 16/n ≈=l mm ;切断距离为当33.3120 3/400 10/>==g q 时,应取6003/820 13/n ≈==l a mm ,上部钢筋应用直钩下弯顶住模板以保持其有效高度。
c. 钢筋锚固下部受力纵筋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a l 为:边支座要求大于 5d 及 50 mm ,现浇板的支承宽为 120 mm ,故实际a l =120-10=110 mm ,满足要求;中间支座a l =80 mm d b 5)2/(>≈及50 mm 。
d. 构造钢筋分布筋用φ6@250,其余附加钢筋(略)。
(四)次梁设计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
根据本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作用于次梁、主梁上的活荷载一律不考虑折减,即取折减系数为1.0。
1. 荷载计算荷载计算见表3.13。
表3.13 荷 载 计 算沿次梁跨度总的设计荷载g +q =28.915 kN/m ,取 28.92 kN/m 。
2. 计算简图次梁在砌体上支承宽度为240 mm ,故边跨01n11.025 1.025 4 5001202504361mm 2l l ⎛⎫==-- ⎪⎝=⎭01n12502400.5 4 500120 4 375 mm 22l l a =+=--+=中跨250 4250500 4n 02=-==l l mm 取两者较小者 l 01=4 361 mm 4.4m ≈跨度相差4.4 4.25100 3.5104.25-⨯=<%%% 故可按等跨计算内力。
计算简图如图3.38所示。
图 3.383. 内力计算设计弯矩221B 0111()28.9211114.450.89M M g q l =-=+=⨯⨯= kN ·m 此处支座弯矩应按相邻两跨中较大跨长计算。
65.3225.492.28161)(16122022=⨯⨯=+=l q g M kN ·m 22C 0211()28.92 4.25141437.31M g q l =-=-+=-⨯⨯ kN ·m设计剪力37.55255.492.2845.0)(45.01n A =⨯⨯=+=l q g V kN 83.73255.492.286.0)(6.01n B -=⨯⨯-=+-=l q g V l kN 60.6725.492.2855.0)(55.02n Br =⨯⨯=+=l q g V kNC Cr n20.55() 0.5528.92 4.2567.61l V V g q l =-=+=-⨯⨯=-- kN4.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次梁的跨内截面应考虑板的共同作用而按 T 形截面计算,其翼缘的计算宽度f b '可按表3.7中的最小值确定。
按跨度 n f 4 250142033l b =≈'=mm 按梁净距000 2820 11800f =+=+='s b b mm因f 0365/80/0.0.221h h '==>,故f b '不受此条限制,取f b '=1 420 mm 计算。
⎪⎭⎫ ⎝⎛--⨯⨯=⎪⎭⎫ ⎝⎛'-''280354009.1180420 12f 0c f f h h f h b6103.439⨯= > 49.98×106 N ·m知属第I 类 T 形截面。
计算过程见表3.14。
(1)支座 C 的相邻两跨内各弯起 1φ 14(为④、⑧号筋),另加2φ 12直钢筋,故支座C 实有钢筋 2φ 12+2φ 14。
其中④号筋在距支座 C 左边缘 50 mm 处下弯,距支座最大负弯矩截面的距离不足1822/0=h mm ,不能充分发挥其抗弯作用,只能在支座的右侧才能计入其工作。
同样的原因,支座C 右侧也不能计入⑧号筋的作用,故该支座的抗弯纵筋应为3φ 12。
同理,支座 B 虽布置有纵筋 3φ 14(直)+1φ 14(弯)+1φ 14(弯),但只能计入 3φ 14+1φ 14的抗弯作用。
(2)各截面的实际配筋往往和计算需要量有出入,一般误差以不超过±5% 为宜。
该次梁截面 2 的配筋超过较多。
此外,支座 C 钢筋的排列要求宽度为 2×12+2×14 + 3×30+2×25 = 192 mm ,现梁宽仅为 180 mm 。
也可考虑采用梁宽为 200 mm 。
表3.14 次梁正截面配筋计算表ξ0.022 0.23<0.35 0.015 0.14<0.35支座ycsbhffAξ=跨内fycshbffA'=ξ/mm2452.3 558.3 308.4 364.9 选配钢筋3φ14A s=461 mm2(超过2%)3φ14+1φ14A s=615.8 mm2(超过9%)2φ12+1φ14A s=380.1 mm2(超过19%)2φ12+1φ14A s=380.1 mm2(超过4%)(3)纵筋的弯起与截断:当次梁跨长相差在 20% 以内,且356.2115.8/8.20/<==gq时,可按图 3.33的原则确定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的位置,具体构造如图 3.39所示。
图 3.39距B支座左侧④、⑥号钢筋的截断点为1 220mm205/n+>l d,其截断面积为267 mm2 < 0.5×574.1 = 287 mm2,符合要求;⑤号筋在距支座边1 500 mm处截断,长度大于3/nl。
⑤号筋在第一跨与⑨号筋搭接,在第二跨与⑦号筋搭接。
(4)边跨的架立筋用 2φ10,其余跨均用2φ12受力筋兼做架立筋以简化施工,因本例中梁跨度不大,经济效果不明显。
5. 斜截面强度计算a. 复核梁截面尺寸0.25f c bh0 = 0.25×11.9×180×340 = 182×103N>V BC=73.83 kN故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b. 验算是否需按计算配置腹筋A支座:0.7f t bh0=0.7×1.27×180×365 = 58.4×103 N>V A=55.37 kN应按构造配置横向钢筋。
取箍筋双肢φ6@150 mm ,则sv svmin 0.2228.3 1.27180150210100.240.145ρρ⨯===⨯=⨯>%% (满足要求)B 支座左侧: 0.7f t bh 0=0.7×1.27×180×365 = 58.4×103 N<Bl V =73.83 kN 应按计算配置横向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