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七上地理湘教版电子书
- 格式:docx
- 大小:23.13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地理书电子版湘教版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就是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装扮的原因就是散射阳光、阻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方向标的地图上,必须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成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就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观点就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就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就是千米;赤道周长就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进动方向就是由西向东,从北极飞过看看就是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飞过看看就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就是0°,赤道以北表示北纬,以南表示南纬,北纬和南纬各存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相连接南、北极并旋转轴纬线的弧线叫作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解开地理之“谜”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却碧波荡漾?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有的地方城镇密集,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关于地理的问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理”一词的来源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1)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分别适合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开展?2)联系日常生活,你能提出几个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吗?写出来,请教老师或与同学探讨。
例:为什么太阳每天总是东升西落?地理与生产建设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如自然状态下的干旱地区是难以种植水稻的,即使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也要解决灌溉问题。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如乳品加工厂可靠近奶牛场,服装厂可靠近城镇。
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开发,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荷兰风车,因纽特人捕鱼,南美(巴西)足球比赛,意大利威尼斯水城,非洲传统舞蹈。
2.阿拉伯人头戴头巾,身着白色长袍是因为当地风沙大,气候炎热。
3.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4.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经纬网定向法。
5.在室外看地图,应该手持地图,面朝北,北朝南。
6.在北半球野外,使用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
树的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
7.比例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8.比例尺的比较和选择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小地方选大比例尺,大地方选小比例尺。
地图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9.地图,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
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球体,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2.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3.地球最北端——北极,地球最南端—南极。
一个人站在北极,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南,一个人站在南极,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北。
4.5.北纬:N 南纬:S 东经:E 西经:W6.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7.五条重要的纬线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8.基多赤道纪念碑9.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10.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课件标题: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课件一、课程概述欢迎来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学习。
本课程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和价值,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培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理解地理现象的基础。
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最直观的表现,对其形成和演变的理解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
我们将学习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第三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和影响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学习气候的形成原理、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了解地球上主要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类型。
第五章: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我们将学习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了解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课程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旨在通过实践和互动,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评估评估你的学习进度和成果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小组讨论和期未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便了解你的学习状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五、课程资源为了方便你的学习,我们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包括课堂讲义、电子图书、在线视频、参考书目等。
七年级地理 ·上(湘教版)让我们走进地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怎样学地理学会使用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开展地离考察身边的地理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地球的面貌认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千米²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地球仪经度、纬度、赤道、本初子午线、回归线、南极、北极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洋与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世界的地形陆地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海陆变迁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世界的居民世界的人口人口数量与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人口问题世界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2000多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形态城市和乡村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的气候天气和气候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天气的特点-多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合气温和降水气温:指空气的温度世界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雨雪冰雹等世界降水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茂密的热带雨林(板状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湿季多雨(有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疏林草原(猴面包树)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全年高温,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气候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和大陆的西岸,全年炎热干燥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四季较分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炎热, 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稀树草原温带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湿润,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对流雨、冬季寒冷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差大,全年降水少亚寒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寒带极地冰原气候寒带极地苔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国家面积、人口、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中学王东鹏
【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政策等。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目的是运用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工业合理布局。
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学会抓主导因素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和区位选择,例如:甘蔗制糖厂接近原料产地。
在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非固定不变。
现代钢铁工业从19世纪起源后,目前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就不同。
学会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本节课教学只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的有关知识,主要介绍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教材首先介绍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工业区位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二是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工业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工业生产活动应尽量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工业区位选择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称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例如制糖工业。
从运输“产品”看,那些产品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工业区位选择应尽量接近市场,这类工业也称为市场指向型工业。
如石油加工、食品工业、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的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任何工业企业都要占有一定量的、适合建筑的土地。
因此,土地这一因素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企业尤为重要。
集聚因素教材主要分析了工业企业中相关产业的集聚及所带来的优势(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节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学情分析】
1、认知发展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自主学习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也达到一定的高度。
(2)高一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了一定兴趣和体验,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有待于在理性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2、知识结构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地理科学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都比较熟悉。
【设计理念】
1.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课标要求,借助自己制作的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2.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时刻注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和“课程即体验”的课程观、“学生是主人”的学生观和“教学即对话”的教学观。
3.从案例中感悟道理,激发情感。
【教学思路】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三个环节的学习研究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理案例,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让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分析本质属性、概括形成结论”三阶段的认知发现活动。
3、优化问题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学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1、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的区位变化;2、有大气污染的企业的布局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指导】
合理选择工业区位的方法:合理的工业区位并不是每个因素都是最好的,而是通过比较选择出一个有明显优势的地方,采用优选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学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
2、三大主要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市场指向型工业
3、常见的工业指向类型及布局: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4、有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