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中的常见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345.52 KB
- 文档页数:11
浅谈卫星通信中的常见干扰及其处理措施关键词: 卫星通信措施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频带宽、容量大等优势,在军事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卫星通信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干扰,特别是其开放式的系统,使用透明转发器,更容易受到一些不可预见的恶意干扰,下面谈谈常见的几种干扰及其处理措施。
1、地面干扰(1)地球站设备的杂波干扰。
产生干扰的原因包括:设备杂散指标不合格,工作载波中带有杂波或谐波;调制器、上变频器输出电平过高,或者“功放”工作非线性,出频谱扩散;上变频器、功放的工作点设置不当,造成载波噪声。
处理好这类干扰需要严格做好设备的入网验证测试,确保杂波功率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认真研究设备的使用操作说明,正确设置设备的工作点、调整或更换设备,对设备进行合理匹配组合,消除超标杂波。
严格按照入网测试时标定功率电平工作,定期进行各环节测试。
设备更新时先通电经测试确认指标合格再投入使用。
(2)电磁干扰。
由于地面存在着大量的微波、雷达、无线电视、调频广播、工业电噪声等,这些干扰源串入用户站,通过上行链路发射上星造成上行干扰或串入下行链路造成接收干扰。
用户站设备接地不良,接地电阻过高;电缆屏蔽性能差,电缆插头接地不良;链路电平配置不合理。
所有的卫星地球站在选址时都已经进行过环境电磁测试,都应该符合建站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扩张,一些原来处于市郊、电磁环境比较好的地球站受到的干扰会越来越多,对于接收用户站来说,所处的环境更是复杂多样,受到电磁干扰随处可见。
在日常工作中应经常检查所有设备接地是否可靠,机房总接地电阻满足设备要求,站内连接室内外设备的电缆必须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接头连接良好。
发现干扰及时分析判断,查出干扰来源点,缩小查找范围。
(3)互调干扰。
一般存在于上行站处于多载波工作状态时,由于功放容量储备不足,回退不够,三阶互调分量超过规定,或上行发射功率超标,使卫星转发器被推至非线性工作区,导致下行互调特性恶化。
广播卫星信号接收中的干扰与应对措施广播卫星信号接收中的干扰问题是卫星通信中常见的一个难题。
干扰可以是因天气、电磁辐射、人为干扰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接收卫星信号时,干扰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信噪比减小、误码率增大等问题,影响到用户的正常收听和观看。
1.调整天线的方向和角度:天线的方向和角度的微小调整可以使得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提高,从而减小干扰带来的影响。
可以通过使用天线指示器来辅助调整。
2.增加天线增益:增加天线的增益可以提高信号的接收强度,使得信号质量更好,同时也能增加对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可以通过更换天线或者增加天线的栅增益来实现。
3.使用宽频带滤波器:宽频带滤波器可以帮助滤除掉非目标频率的干扰信号,保留目标频率的信号。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器进行使用。
4.使用自动增益控制(AGC)技术:AGC技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自动调整接收机的增益,保持信号处于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强或过弱的信号。
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的影响。
5.增加误码纠正技术:在数字广播中,可以通过采用编码、解码和纠错等技术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减小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可以根据具体的编码规范选择合适的纠错技术进行应用。
6.提高接收机的技术参数:通过提高接收机的技术参数,如灵敏度、动态范围等,可以提高接收机对信号的敏感度和抗干扰能力,从而强化对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
7.加强管理和监测:加强对卫星通信系统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干扰问题。
可以建立干扰监测系统,观测和分析干扰信号,追踪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广播卫星信号接收中的干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
通过调整天线、增加天线增益、使用滤波器、采用自动增益控制、增加误码纠正技术、提高接收机的技术参数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干扰对广播卫星信号接收的影响,提高接收质量和稳定性,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
加强管理和监测,及时处理干扰问题,也是解决干扰问题的重要一环。
卫星通信常见故障以及日常维护内容一、日凌现象的发生及干扰日凌现象一般每年发生两次,每次连续至6天,每天最长时间可达10分钟。
北半球的一般发生在春分日前,秋分日后的两三天内。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一旦因日凌信号中断有时会造成死机,一般需要维护人员手工重启。
二、太阳黑子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如果太阳黑子的活动能量大、时间长,会使卫星电视信号立即中断,当太阳黑子活动消失,卫星电视信号的强度将逐渐恢复。
三、卫星接收机无法锁定信号1.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有偏差,及时手动调整卫星天线各方位角度2.高频头损坏,及时更换3.高频头与馈线没有连接好,重新连接4.功分器损坏、功分器与其连接的馈线没有连接好,及时更换已坏备件四、定期进行系统检查五、要定期检查卫星接收系统连接是否正确可靠,接地、接电是否良好。
定期检查室外单元,如:天线所有螺钉有无松动;方位、仰角有无偏离;天线接地是否良好;防雷卡子是否连接良好;馈线连接部分防水是否良好、以及防水有无老化;天线任意部分是否有生锈现象等。
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六、定期进行信号检查七、对人线信号质量要求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检查。
可通过频谱仪观察信号参考电平值,并通过接收机查看信号参数,包括电平、信噪比、余量、误码率等。
如果信号质量较差,比如参考电平低达-50dbm、或者余量只有2-3db时,应该及时对天线进行校准。
八、定期进行喷漆和润滑维护九、卫星接收天线最多每两年应进行一次喷漆维护,包括天线面、天线立柱、天线基座等,以防锈蚀损坏。
并定期对天线调节部位加油,以防锈蚀卡死十、每次雨雪天气过后,要及时清除天线面及馈源上的积雪十一、每半年应对所有的卫星接收天线和卫星数字接收机及所有的卫星相关部件再进行一次巡检。
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1.1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在卫星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主要依靠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转站,同时连接建造在地面上的多个地面站进行传输。
因此,空间和地面构成了卫星信号传输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
太空是指人造地球通信卫星,地球是指我们著名的地球站。
在卫星信号的整个传输过程中,人造地球卫星主要作为接收和传输信号的转运站。
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实际上是依靠卫星站接收来自地球的无线信号,然后将其转发到另一个地面站,可以在相距很远的不同地方实现信号传输和通信。
1.2 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但是,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通信传输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卫星通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通信信号传输的研究,提高日常通信的质量,确保信号传输的安全。
2 卫星通信常见的干扰及原因分析2.1 自然现象干扰卫星通信的自然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形式:雨(雪)衰、日凌、电离层闪烁和卫星蚀。
所谓雨(雪)衰,是指通信电波在传输过程中,如果遭遇了降雨降雪的天气,就会对电波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会使得电波有所衰减,从而形成雨(雪)衰。
日凌往往出现在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当卫星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站天线在面对卫星时也会对准太阳。
由于太阳形成的大量辐射噪声,会影响正常的卫星通信信号接收,这种干涉被称为日凌干涉。
电离层闪烁是指在电波穿越电离层的时候,受电离层结构不均的影响,信号的振幅、相位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会产生不规则的变化,从而形成电离层闪烁。
卫星蚀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因为在春季和秋季的一些时间内,卫星是处于地球和太阳所在直线的末端的,这时卫星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阳光被地球遮挡,从而不能进行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只能依靠蓄电池或燃料来对卫星进行供电。
上述几种自然干扰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66SYS SECURITY 系统安全二、卫星通信质量保证措施(一)加强技术融合和关键技术创新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加强技术融合与关键技术创新能消除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现有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多个技术角度进行创新,这是强化系统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技术措施包括:(1)实现卫星天线距离标准化,通过正确安装天线,避免天线旁瓣传输等问题发生。
在正确安装天线后,严格控制天线之间的距离,这是降低干扰的有效手段。
(2)天线的接入口位置需要进一步明确使用要求,例如严禁不足1m 的天线入网。
这是因为在天线不足1m 的情况下,会造成系统容量下降,并且小天线也会控制旁瓣辐射变化;注意检查天线旁瓣,通过卫星接收站向发射方向检查天线并评价发射旁瓣的性能,对于所有没有满足天线旁瓣特征的卫星接收站均不能入通信网络。
同时,还需要采用多种使用手段将减低传输非线性互调干扰问题,本文提出的技术创新思路包括:(1)卫星接收站与转发器的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会对饱和输出功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可留有一部分输出回退量,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干扰影响。
(2)针对用户的入网需求做检验,保证卫星接收站与用户之间的相互抑制比良好,行波管放大器不足-24dBc,需退回7dB;固态放大器不足-27dBc 的,功放回退6dB [2]。
(3)降低互调干扰,通过线极化技术,使功放率维持在理想状态。
如行波管放大器,采用均衡器做载波补偿,这种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相互干扰所造成的功率损失问题。
(二)优化卫星信道分配在卫星通信过程中,采用动态信道分配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强化卫星通信质量。
目前所使用的动态信道分配(DCA)模式中的所有波束均没有固定的信道,并且所有信道都可以在任意的波束内使用,但是需要在网控摘要: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基于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论文主要介绍影响卫星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技术融合和关键技术创新,优化卫星信道分配,优化卫星接入通信管理与切换,进行卫星通信网信令系统开发和设备更新与维护等相关措施,旨在构建覆盖面积广,通信容量大和通信稳定性好的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现象名词解释病理
卫星现象,也称为卫星定位故障,是一种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常见的故障,可能导致信号中断或数据传输错误。
它是由于卫星信号受到干扰或阻挡而产生的,这些干扰或阻挡可能来自地面设备、天气、卫星本身或其他因素。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卫星信号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然后通过天线接收。
当卫星信号受到卫星本身或地面设备的干扰时,信号的质量可能会下降,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中断。
这种干扰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例如卫星的机械故障、气象灾害、地面设备的干扰等等。
除了故障本身,卫星现象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例如强风、暴雨等,这可能会对卫星信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中断。
为了应对卫星现象,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多种技术来减少干扰和阻挡。
例如,卫星信号通过多路复用技术来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以减少干扰的影响。
此外,卫星通信系统还采用抗干扰滤波器、自适应调制和解调技术等技术来增强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卫星现象是一种影响卫星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通过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卫星现象的发生,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探讨卫星通讯常见干扰及处理对策摘要:卫星通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信号干扰的现象,以至于造成信号质量下降,影响信息有效性。
结合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卫星通讯之所以产生干扰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只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因素,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才能降低卫星通讯故障发生的频率,提高卫星通讯信号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了解卫星通讯常见干扰,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星通讯;常见干扰;处理对策1卫星传输系统相关概述1.1卫星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实际在卫星信号的传送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依靠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转站,同时连接着建设在地面上的多个地球站进行传输。
所以要空间和地面组成了卫星信号传输系统的主要的两部分。
空间上指的是人造地球通信卫星,而地球上指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地球站,在整个卫星信号传送过程中,空间上的这部分就主要用于中转站,用于接收和转发信号。
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在实际上,工作原理就是依靠中转站的人造卫星来接收地球上所发出的无线信号,然后再转发到另一个地球站上去,这些就可以实现相隔较远的不同地方的信号传输与通信,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卫星传输通讯系统的研究分析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通讯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卫星传输系统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但是,我们的信号传输在实际的传送过程中会受到各方各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的通讯传送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卫星通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我们对通讯信号传输的研究,提高我们日常通讯的质量,确保我们信号传输的安全。
2卫星通讯中的干扰源2.1地面干扰。
卫星载波数量过多时,卫星的功能就会下降,降低信号的传送力度和传送效果。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会导致频率发射不满足互调分量超额问题也随之出现。
这种数据干扰现象被称作互调干扰。
另一种时电磁干扰,这和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存在很大的联系。
首先时电磁波的传导,城市很多设备的运行需要信号的传输,这就产生了很多电磁波,造成对卫星通讯的干扰,影响卫星信号的传递,这种干扰方式被称作时电磁波干扰,也是卫星通讯当中的干扰源之一。
2020年第08期75卫星通信常见的干扰分析及抗扰措施杨贯荣32369部队,北京 100042摘要: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应用日益凸现其独特的优势。
卫星干扰一方面会给卫星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巨大危害;另一方面,由于卫星应用往往具有国际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卫星干扰还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影响。
文章归纳梳理了常见的卫星通信干扰类型,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卫星通信;干扰分析;抗扰措施中图分类号:TN927.20 引言与其他通信手段相比,卫星通信有极高的性价比,因此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应用。
但卫星通信受设备本身客观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会存在各种干扰,影响系统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下面总结几种常见干扰及处理措施。
1 常见的干扰类型1.1 地面干扰1.1.1 杂波干扰理想的卫星通信系统是无干扰的载波信号传输,但在实际中,由于设备本身制造原因、器件制造工艺差别,使载波信号中串入一些无用的杂波或谐波,导致杂散指标不达标,影响通信效果;也有的地球站中频设备或射频设备经过长时间运行,频率、功率稳定度等技术指标发生变化,出现频率偏移、功率增大的现象[1]。
1.1.2 电磁干扰目前的电磁干扰主要由于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增多,功率增大,地面上存在雷达、载波等信号,以及陆地微波通信系统同频信号相互干扰。
另外,工业、科研、医疗使用的检测仪器越来越多,频率也越来越高,有些接近卫星通信的载波频率,高压线路、高铁和轻轨电气化等设备在使用中产生干扰信号,这些信号如果存在于卫星地球站周围,就会对卫星通信系统产生干扰。
还有的地球站建在飞机的航线上,当飞机飞越地球站天线主波束时,由于要阻挡一部分电磁波,使电磁能量发生散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通信产生影响;也有地球站设备接地电阻过高,未达到规定指标,一些中频电缆屏蔽性差导致信号串入也会产生电磁干扰。
1.1.3 互调干扰当卫星通信链路采用单载波工作状态时,不会产生互调干扰;当通信链路中有2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载波信号时,会产生谐波和组合频率分量,一些与载波信号相近的组合频率分量就会形成干扰;也有一些上行发射功率过大,把卫星转发器推至非线性工作区,使下行互调特性恶化,造成干扰[2]。
问题:5、降雨损耗及链路可用度6、饱和通量密度7、转发器的增益8、连路计算9、系统容量估算5、降雨损耗及链路可用度:①降雨对链路的影响:降雨会导致电磁波的散射并且会吸收无线电波的能量;降雨的衰减量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因此Ku波段的降雨衰减要比C波段严重;水平极化的降雨衰减要比垂直极化的降雨衰减要大;雨衰会产生噪声,衰减和噪声对卫星链路性能的影响在上、下行链路的雨衰余量中考虑。
降雨对天线罩的影响:对半球形的天线罩,降雨会产生一个厚度不均匀的水层,水层将导致吸收损耗和反射损耗(1mm厚的水层所产生的损耗是14dB)。
降雨会导致信号的去极化:雨滴通过大气层时略带椭圆形,主轴方向对电场分量的影响不同于次轴方向对电场分量的影响,其结果就是使电波变成了椭圆极化波;对圆极化波的影响大于线性极化波,为了弥补降雨引起的去极化,需要安装去极化装备。
②链路可用度:定义:在一年中%p的时间内,链路的误比特率不超过一个给定的门限值p的概率,称为链路可用度。
因此链路可用度表示含义是:一年b中经过该链路传输的误比特率性能优于门限b p 的时间百分比。
为了使链路可用度达到要求,定义一个门限载噪比C/N []th 和余量[M],余量[M]包括雨衰余量、系统余量以及设备余量等,因此设计系统应该达到的载噪比为:[][M](dB)[]CC NN th=+。
6、饱和通量密度:卫星转发器的行波管放大器(TWTA )存在输出功率饱和现象,由此定义:使TWTA 达到饱和时接收天线所要求的通量密度为饱和通量密度,用s ψ表示。
卫星转发器的饱和通量密度也称为卫星转发器的灵敏度。
如果用[]EIRP S 表示能使卫星接收天线达到饱和通量密度所要求的地球站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则有:24[][][]10lg()s s s LOSS EIRP πψλ=-+显然,24[][][]10lg()s s s LOSS EIRP πψλ=+-,这样,如果知道卫星接收系统的设计参数s ψ以及系统的工作频率、各种传输损耗,就可以计算单一载波时地球站的[]EIRP S 。
卫星通信常见故障以及日常维护内容;一、日凌现象的发生及干扰;日凌现象一般每年发生两次,每次连续至6天,每天最;二、太阳黑子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如果太阳黑子的活动能量大、时间长,会使卫星电视信;三、卫星接收机无法锁定信号;1.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有偏差,及时手动调整卫星天;2.高频头损坏,及时更换;3.高频头与馈线没有连接好,重新连接;4.功分器损坏、功分器与其连卫星通信常见故障以及日常维护内容一、日凌现象的发生及干扰日凌现象一般每年发生两次,每次连续至6天,每天最长时间可达10分钟。
北半球的一般发生在春分日前,秋分日后的两三天内。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一旦因日凌信号中断有时会造成死机,一般需要维护人员手工重启。
二、太阳黑子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如果太阳黑子的活动能量大、时间长,会使卫星电视信号立即中断,当太阳黑子活动消失,卫星电视信号的强度将逐渐恢复。
三、卫星接收机无法锁定信号1.卫星接收天线的角度有偏差,及时手动调整卫星天线各方位角度2.高频头损坏,及时更换3.高频头与馈线没有连接好,重新连接4.功分器损坏、功分器与其连接的馈线没有连接好,及时更换已坏备件四、定期进行系统检查五、要定期检查卫星接收系统连接是否正确可靠,接地、接电是否良好。
定期检查室外单元,如:天线所有螺钉有无松动;方位、仰角有无偏离;天线接地是否良好;防雷卡子是否连接良好;馈线连接部分防水是否良好、以及防水有无老化;天线任意部分是否有生锈现象等。
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六、定期进行信号检查七、对人线信号质量要求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检查。
可通过频谱仪观察信号参考电平值,并通过接收机查看信号参数,包括电平、信噪比、余量、误码率等。
如果信号质量较差,比如参考电平低达-50dbm、或者余量只有2-3db时,应该及时对天线进行校准。
八、定期进行喷漆和润滑维护九、卫星接收天线最多每两年应进行一次喷漆维护,包括天线面、天线立柱、天线基座等,以防锈蚀损坏。
并定期对天线调节部位加油,以防锈蚀卡死十、每次雨雪天气过后,要及时清除天线面及馈源上的积雪十一、每半年应对所有的卫星接收天线和卫星数字接收机及所有的卫星相关部件再进行一次巡检。
浅谈卫星通信中的常见干扰及其处理措施(2007-2-6)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通信频带宽、容量大等优势,在军事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卫星通信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干扰,特别是其开放式的系统,使用透明转发器,更容易受到一些不可预见的恶意干扰,下面谈谈常见的几种干扰及其处理措施。
1、地面干扰(1)地球站设备的杂波干扰。
产生干扰的原因包括:设备杂散指标不合格,工作载波中带有杂波或谐波;调制器、上变频器输出电平过高,或者“功放”工作非线性,出频谱扩散;上变频器、功放的工作点设置不当,造成载波噪声。
处理好这类干扰需要严格做好设备的入网验证测试,确保杂波功率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认真研究设备的使用操作说明,正确设置设备的工作点、调整或更换设备,对设备进行合理匹配组合,消除超标杂波。
严格按照入网测试时标定功率电平工作,定期进行各环节测试。
设备更新时先通电经测试确认指标合格再投入使用。
(2)电磁干扰。
由于地面存在着大量的微波、雷达、无线电视、调频广播、工业电噪声等,这些干扰源串入用户站,通过上行链路发射上星造成上行干扰或串入下行链路造成接收干扰。
用户站设备接地不良,接地电阻过高;电缆屏蔽性能差,电缆插头接地不良;链路电平配置不合理。
所有的卫星地球站在选址时都已经进行过环境电磁测试,都应该符合建站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扩张,一些原来处于市郊、电磁环境比较好的地球站受到的干扰会越来越多,对于接收用户站来说,所处的环境更是复杂多样,受到电磁干扰随处可见。
在日常工作中应经常检查所有设备接地是否可靠,机房总接地电阻满足设备要求,站内连接室内外设备的电缆必须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接头连接良好。
发现干扰及时分析判断,查出干扰来源点,缩小查找范围。
(3)互调干扰。
一般存在于上行站处于多载波工作状态时,由于功放容量储备不足,回退不够,三阶互调分量超过规定,或上行发射功率超标,使卫星转发器被推至非线性工作区,导致下行互调特性恶化。
卫星传输常见干扰及应对措施汇报人:日期:•卫星传输基本原理•常见卫星传输干扰•干扰对卫星传输的影响目录•应对卫星传输干扰的措施•案例分析01卫星传输基本原理作为中继站,接收和转发来自地面站或其他卫星的信号。
卫星地面站通信链路包括发射站和接收站,负责将信号发送到卫星和从卫星接收信号。
包括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无线链路以及地面站之间的链路。
030201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实现全球通信。
覆盖范围广卫星可以同时传输多个信号,支持多种业务。
传输容量大卫星传输不受地面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靠性高带宽限制卫星传输的带宽有限,可能无法满足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延迟较大由于卫星传输需要经过多次中继,因此传输延迟较大。
成本较高卫星传输的成本较高,主要因为需要建设地面站和购买卫星转发器等设备。
02常见卫星传输干扰由于降雨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效应,导致卫星信号的衰减。
雨衰定义主要影响C波段和Ku波段的卫星传输。
影响范围采用低衰减天线、提高功率、采用编码技术等。
应对措施影响范围主要影响C波段和Ku波段的卫星传输。
雪衰定义由于积雪对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效应,导致卫星信号的衰减。
应对措施定期清理天线上的积雪、采用低衰减天线、提高功率等。
由于电离层密度不均匀分布引起的电磁波相位和振幅的快速变化。
电离层闪烁定义主要影响高频(如Ka波段)的卫星传输。
影响范围采用自适应相干检测技术、提高信号调制质量、采用分集接收技术等。
应对措施电离层闪烁影响范围主要影响低频(如L波段)的卫星传输。
应对措施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提高信号调制质量、采用自适应相干检测技术等。
对流层散射定义由于对流层中的大气湍流引起的电磁波散射现象。
对流层散射1 2 3由于地面反射、建筑物反射等引起的电磁波多路径传播现象。
多径传播定义主要影响卫星地面站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
影响范围采用低衰减天线、提高功率、采用编码技术等。
应对措施多径传播03干扰对卫星传输的影响03信号中断在严重干扰情况下,卫星信号可能完全中断,导致数据传输失败。
卫星通信的常见干扰分析和处理措施卫星通信是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干扰也是常见的问题。
干扰会妨碍通信信号的传输,甚至会导致整个通信系统的故障。
为了保证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常见干扰分析和处理措施。
一、常见干扰分析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种:1. 自然干扰:如闪电、大气电暴等导致的电磁干扰、太阳风暴等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等。
2. 人为干扰:包括恶意干扰和无意中的干扰。
恶意干扰包括干扰源的人为恶意和恐怖主义行为;无意中的干扰包括各种电子设备、无线电、雷达等设备造成的干扰。
3. 天线干扰:当卫星通信信号经过天线时,会受到天线本身或周围环境中的反射物对信号的影响,导致信号损失或失真。
二、常见处理措施为了解决干扰问题,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1. 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信号进行滤波、降噪、去除干扰等处理,从而使信号质量得到改善。
2. 使用天线阵列系统:天线阵列可以提供更好的方向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减少来自周围环境和其他信号源的干扰。
3. 设计高效的信号调制解调器:信号调制解调器可以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增强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干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 提高发射功率:增加发射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干扰的影响。
但是,这需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
5. 统一卫星频段分配:在频段分配方面,应该采用国际统一的频段分配方式,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6. 加强干扰监测和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卫星通信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干扰问题。
综上所述,干扰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常见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来提高信号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卫星通信系统会越来越成熟、可靠。
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问题研究第一章前言卫星通信系统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快、传输量大等特点。
然而,在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会经常发生信号干扰现象,这严重威胁着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对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给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提供一些参考。
第二章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地面终端和中继站组成。
卫星作为传输信号的中间媒介,通过接收地面终端的信号,将其再次发送到另一地面终端。
中继站则承担接收、处理、转发信号和控制卫星的任务。
卫星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的,无线电波通过空气中的传播来实现跨越地球表面的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的频率一般在1GHz以上,并采用一些特殊的调制和编码技术,以便提高带宽和传输速率。
第三章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问题信号干扰是指无关信号对正在传输的信号的影响,干扰信号可能来自于其他卫星、雷达、基站等。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信号干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频谱干扰频谱干扰是指不同信号之间的频率重叠,导致信号之间产生相互干扰。
这种情况在卫星通信系统中比较常见,因此需要采用一些频率分离技术来减少频谱干扰。
3.2 多径干扰多径干扰是指由于信号的传播路径不同而导致信号的抵消和增强现象。
这种干扰可以通过天线技术和信道均衡技术来解决。
3.3 储存转发干扰储存转发干扰是指中继站在信号转发过程中可能对信号进行缓存和再转发,因此可能对信号造成一定的延迟和干扰。
这种干扰可以通过增加中继站数量和优化转发机制来解决。
3.4 外来干扰外来干扰是指来自于一些干扰源的信号,这种干扰常常是由误操作和无线电干扰造成的。
要解决这种干扰问题,需要加强对于干扰源的监测和管理。
第四章信号干扰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干扰问题,工程师们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下面列举一些可以采取的对策:4.1 采用合适的天线技术天线是传输无线电信号的重要部件,合适的天线技术可以减少多径干扰。
卫星通信系统错误检测故障是卫星通信系统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数据丢失或者错误传输。
为了确保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对错误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诊断。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系统错误检测的重要性、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卫星通信系统错误检测的重要性。
卫星通信系统承载着大量的重要数据传输任务,如国际通信、军事侦察和气象预报等。
一旦系统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正确地检测和处理系统错误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卫星通信系统错误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差错检测码、冗余校验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等。
差错检测码是一种使用特定算法来检测错误的编码方式,如奇偶校验码和海明码。
这些编码方式能够检测出数据中的错误,并且有一定的纠错能力。
冗余校验码和循环冗余校验码则是通过添加冗余数据来检测错误。
当接收方接收到数据时,会重新计算校验码并校验数据的正确性。
除了差错检测码和校验码,还可以使用重发机制来进行错误检测。
当发送方与接收方进行通信时,发送方会将数据进行分组并发送,接收方会收到数据并进行校验。
如果接收方发现数据有错误,它会要求发送方重新发送该数据包,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此外,还可以采用时间戳和序列号来检测错误。
时间戳是一种记录数据包发送和接收时间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数据的时序错误。
序列号则用于标识和排序数据包。
通过检查时间戳和序列号的连续性,可以检测出数据包的丢失或乱序等错误。
在实际的卫星通信系统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来进行错误检测。
例如,差错检测码可以与重发机制相结合,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冗余校验码也可以与时间戳和序列号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全面的错误检测。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卫星通信系统错误类型。
首先是比特错误,即数据包中的某些比特位错误。
这可能是由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引起的,或者是硬件故障导致的。
其次是丢失错误,即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
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军事、民用还是商业,卫星通信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此过程中,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保密性和可靠性。
对于军事、政府机构等领域,信息的泄露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风险。
同时,一旦卫星通信系统遭受攻击,其所传递的信息也可能会受到威胁,这将给社会、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
保密问题是卫星通信系统安全性的关键。
传输的数据有可能会被黑客、间谍和其他攻击者获取,并因此造成重大的财务和安全危害。
数据泄露不仅会破坏个人的隐私和公民的权利,还会损害企业和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此外,一些重要的政府和军事机构在卫星通信方面的传播,极大的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可靠性问题同样重要。
如果卫星通信系统患有漏洞,则可能被黑客和间谍利用,从而攻击和破坏其运行和性能。
例如,人为干扰或物理攻击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卫星通信系统还面临着空间垃圾、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都需要科技人员不断地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为了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性,科技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需要加密算法技术来加密信息,以确保传输数据的保密性。
加密技术有许多种,如DES、AES、RSA等,各种技术有其各自的适用场景。
其次,需要有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协议。
常见的安全协议为IPSec、SSL、TLS等,这些协议可以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并且确保通信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同时,科技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卫星通信系统的安全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安全软件更新、应急响应等。
此外,科技人员还需要将重要机构的通信转移到独立的安全通信网络中,从而消除卫星通信的风险,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探究卫星通讯常见的干扰及处理对策导言:在卫星通信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信号干扰,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影响信息的有效性。
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卫星通信造成的干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只有找出问题因素,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降低卫星通信故障频率,提高卫星通信信号的可靠性。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卫星通信的共同干扰,探讨有效的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1 卫星传输系统相关概述1.1卫星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实际上,在卫星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主要依靠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转站,同时连接在地面上建造的多个地面站进行传输。
因此,空间和地面构成了卫星信号传输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
太空是指人造地球通讯卫星,地球是指我们著名的地球站。
在卫星信号的整个传输过程中,这部分空间主要用于接收和传输信号的转运站。
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实际上是依靠卫星站接收来自地球的无线信号,然后将其转发到另一个地面站。
它们可以在相距很远的不同地方实现信号传输和通信。
这对我们的生活是个很大的方便。
1.2 卫星传输通讯系统的研究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卫星传输系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然而,我们的信号传输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我们的通信传输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卫星通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通信信号传输的研究,提高日常通信的质量,确保信号传输的安全。
2 卫星通讯常见的干扰及原因分析2.1 自然现象干扰从实际分析来看,自然现象干扰是卫星通讯在日常运行中受到的主要干扰类型。
此种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① 日凌干扰。
就目前的分析而言,卫星将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运行于太阳河和地球之间。
此时,地球站天线会在面对卫星时朝向太阳。
由于太阳形成的大量辐射噪声,产生了正常的卫星信号接收问题。
这种干涉被称为日本的干涉。
② 电离层闪烁干扰。
在大气层中存在着电离层,当无线电波在穿过电离层的时候,受电离层结构不均的影响,信号的振幅、相位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会产生不规则的变化,这种干扰就被称之为电离层干扰。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地球站、空间链路和接收站构成,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这些干扰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各地球站上行载波之间的相互干扰,如邻星干扰、相邻信道干扰、交叉极化干扰等;二是空间链路的异常,如日凌、雨雪衰、飞机雷达散射、地球站电磁环境等;三是地球站设备异常如高功放高压异常影响上行功率稳定、编码器输出码流异常导致画面出现黑场、地球站值机员误操作等;四是非法信号的恶意干扰,如非法盗用、恶意攻击干扰等。
本文就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置这些干扰,确保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优质安全的传输做一点探讨。
一、各地球站上行载波之间的相互干扰。
由于各地球站没有严格的遵照标定参数进行发射,从而使上行载波之间相互干扰,影响了下行接收。
处置措施:各地球站应该严格遵照卫星公司入网测试时标定的各项参数(如极化、上行功率、天线指向等)规范的发射信号,特别是在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后,一定要恢复原先的各项发射参数。
如果发现受到相邻载波的干扰,应及时与卫星公司联系,协调解决。
二、空间链路的异常。
(一)日凌干扰。
日凌干扰是由于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太阳与卫星、地球站在一条直线上,天线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了太阳,太阳的热噪声淹没了卫星信号,使接收噪声抬高,造成下行接收载噪比降低,接收机无法接收卫星信号而产生黑场。
处置措施:日凌属于自然现象不可克服,在日凌前根据卫星公司的日凌预告做好设备保护工作,同时可以启用地面的备份传输手段如光缆、微波等替代。
(二)雨、雪衰。
降雨对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雨滴吸收了上、下行电磁波的能量;二是雨滴的退极化作用使天线的交叉极化隔离度下降;三是雨滴吸收电磁波能量的同时又发出噪声,使接收天线的噪声温度升高。
雪衰主要体现在化雪的过程中,主要原因是在化雪的时候天线锅面上的积雪不均匀,对电磁波产生了强弱不同的散射和吸收,降低了天线增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天线的噪声温度。
处置措施:及时提高上行功率,保持正常接收所需的有效载噪比,同时下行接收站在设计时应留有3-5dB的接收余量。
问题:5、降雨损耗及链路可用度6、饱和通量密度7、转发器的增益8、连路计算9、系统容量估算5、降雨损耗及链路可用度:①降雨对链路的影响:降雨会导致电磁波的散射并且会吸收无线电波的能量;降雨的衰减量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因此Ku波段的降雨衰减要比C波段严重;水平极化的降雨衰减要比垂直极化的降雨衰减要大;雨衰会产生噪声,衰减和噪声对卫星链路性能的影响在上、下行链路的雨衰余量中考虑。
降雨对天线罩的影响:对半球形的天线罩,降雨会产生一个厚度不均匀的水层,水层将导致吸收损耗和反射损耗(1mm厚的水层所产生的损耗是14dB)。
降雨会导致信号的去极化:雨滴通过大气层时略带椭圆形,主轴方向对电场分量的影响不同于次轴方向对电场分量的影响,其结果就是使电波变成了椭圆极化波;对圆极化波的影响大于线性极化波,为了弥补降雨引起的去极化,需要安装去极化装备。
②链路可用度:定义:在一年中%p的时间内,链路的误比特率不超过一个给定的门限值p的概率,称为链路可用度。
因此链路可用度表示含义是:一b年中经过该链路传输的误比特率性能优于门限b p 的时间百分比。
为了使链路可用度达到要求,定义一个门限载噪比C/N []th 和余量[M],余量[M]包括雨衰余量、系统余量以及设备余量等,因此设计系统应该达到的载噪比为:[][M](dB)[]C C NN th =+。
6、饱和通量密度:卫星转发器的行波管放大器(TWTA )存在输出功率饱和现象,由此定义:使TWTA 达到饱和时接收天线所要求的通量密度为饱和通量密度,用s ψ表示。
卫星转发器的饱和通量密度也称为卫星转发器的灵敏度。
如果用[]EIRP S 表示能使卫星接收天线达到饱和通量密度所要求的地球站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则有:24[][][]10lg()s s s LOSS EIRP πψλ=-+显然,24[][][]10lg()s s s LOSS EIRP πψλ=+-,这样,如果知道卫星接收系统的设计参数s ψ以及系统的工作频率、各种传输损耗,就可以计算单一载波时地球站的[]EIRP S 。
7、转发器的增益:卫星转发器的三个主要参数为[]GT、S ψ与EIRP 。
[]G T和S ψ(饱和通量密度)反映卫星接收系统在其服务区内的性能,它们与卫星接收天线的增益分布线性相关。
EIRP 反映转发器的下行功率,它与卫星发送天线的增益分布线性相关。
卫星天线增益随天线指向与工作频率而变。
因此,转发器参数随服务区内的不同地点而变,同一地点的不同转发器参数也有差异。
特定地点的转发器参数可从城市参数列表或等值线分布图中查到 。
[]GT为接收系统的品质因数(figure of merit )。
它是接收天线增益G 与接收系统噪声温度T 之比值,单位为/dB k 。
[]G T的计算公式为:[][][]S R GG T T=- 式中的R G 为卫星天线的接收增益,S T 为卫星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
饱和通量密度S ψ为,当转发器被推到饱和工作点时,上行载波在接收天线口面所达到的通量密度。
它反映卫星转发器对上行功率的需求量,单位为2/dBw m 。
S ψ与[]GT的关系为:[][constant][attn][]s G Tψ=+- 式中的[constant]为反映转发器增益的计算常数,其数值多在-100与-90之间,[constant]越小,转发器的增益就越高;[attn]为转发器的增益调整量,它可由地面遥控改变,用于调整S ψ的灵敏度。
用户在作链路计算时,应向卫星公司了解相关转发器[attn]的当前设置值,并且据此对从图表查到的S ψ数据作修正。
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 为卫星转发器在指定方向上的辐射功率。
它为天线增益与功放输出功率之对数和,单位为dBw 。
EIRP 的计算公式为: [EIRP][P][LOSSES][]T G =-+式中的[P]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LOSSES]为功放输出端与天线馈源之间的馈线损耗,[]T G 为卫星天线的发送增益。
由对比同一颗通信卫星的C 频段EIRP 分布图和Ku 频段EIRP 分布图可知,C 频段转发器的服务区大,通常覆盖几乎所有的可见陆地,适用于远距离的国际或洲际业务;Ku 频段转发器的服务区小,通常只覆盖一个大国或数个小国,只适用于国内业务。
C 频段转发器的EIRP 通常为36到42dBw ,[]GT通常为-5到+1/dB k ,地面天线的口径一般不小于1.8米;Ku 频段转发器的EIRP 通常为44到56dBw ,[]G T通常为-2到+8/dB k ,地面天线口径有可能小于1米。
另一方面,C 频段因为电波传播通常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适用于可靠性较高的业务;Ku 频段转发器则因电波传播可能遭受降雨衰耗的影响,只适用于建网条件较差、天线尺寸和成本受限的业务。
8、链路计算: ① 上行链路: A 、0[]C N 的计算公式:一条卫星链路的上行链路是由地球站向卫星传输信号的链路,即地球站发送信号卫星接收信号。
端到端的载噪比计算公式可以用于上行链路的计算,通常用下表U 表示这是上行链路,因此有:[K](dBHz)EIRP LOSSES 0[][][][]UUUUC G N T=+--B 、卫星接收的功率通量密度:在计算0[]UC N 时,经常采用卫星接收到的通量密度而不是地球站的EIRP ,这样就需要对上式进行修改;仅考虑自由空间传输时,距离发送天线d 处的通量密度为:24M EIRP dψπ=,2[][EIRP]10lg(4)M d πψ=- 已知自由空间的传输损耗为:224[FSL]10lg()10lg(4)d ππλ=+,因此,24[][EIRP][FSL]10lg()M πψλ=-+。
如果考虑其他损耗传输损耗: 24[][EIRP][]10lg()M LOSSES πψλ=-+。
增上所述可得:卫星接收到的通量密度等于地球站发送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减去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不含馈线损耗)再加上接收天线单位面积的增益。
C 、饱和通量密度D 、输入补偿:当TWTA 中只有单载波时可以选择工作在饱和点,但是TWTA 中有多个载波同时通过时,为了减小互调失真的影响,工作点必须从饱和点推到TWTA 传输特性的线性区,将饱和点所需的输入功率与工作点所需的输入功率之差称为输入补偿,用[]i BO 表示。
假设单载波工作时的饱和通量密度已知,那么根据单载波的饱和电平可以确定多载波工作时的输入补偿值。
这时所有地球站的上行EIRP 的和等于使转发器达到饱和通量密度时所需的EIRP 值减去补偿值[]i BO ,即:[]EIRP [][]i U UBO EIRP s =-。
可以用饱和通量密度计算载波与噪声谱密度之比:[K](dBHz)EIRP LOSSES 0[][][][]UUUUC G N T=+--24[[][LOSSES]10lg()[]]i U s EIRP BO πψλ=+--24[]10lg()[][K]0[][]i s UUC GBO N T πψλ⇒=-+--E 、地球站高功放HPA :地球站高功放的发送功率中应该包括传输馈线损耗。
传输馈线损耗记为TEL 。
TEL 中包括HPA 输出端与发射天线之间的波导、滤波器和耦合损耗。
HPA 的输出功率由下式计算:[][][TFL]EIRP []HPA T UG P =-+,该式包括了卫星所需的输入补偿。
此外,地球站本身也可能会发送多个载波,它的输出需要对应的补偿,记为[]HPA BO ,这样地球站的额定饱和输出功率就由下式给出:,S [][][]HPA HPA HPA BO P P =-。
②下行链路:A 、0[]C N 的计算公式:卫星下行链路是卫星向地球站方向传输信号的链路。
端到端的载噪比计算公式为:[K]EIRP LOSSES 0[][][][]DDDDC G N T=+--计算结果是地球站接收机入口的载波与噪声谱密度之比。
如果要计算载波噪声功率比而不是载波与噪声谱密度之比时,就要用到等效噪声带宽。
假设信号带宽B 等于噪声带宽N B ,则上式变为:[K][]EIRP LOSSES 0[][][][]N DDDDC G B N =+---B 、输出补偿:定义:单载波饱和输出功率与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功率之差。
输出补偿值的确定方法:根据输入补偿的范围定出补偿后的工作点,线性外推至某个点(该点比饱和输出功率大5dB ),则该点对应的实际输出功率减5dB 后与补偿后的工作点对应的输出功率差即为输出补偿。
如果饱和条件下卫星的输出EIRP 定义为EIRP []D ,则有:[][][EIRP]EIRP o s D D BO -= ,并且0[]C N 的计算公式变为:[][K]LOSSES EIRP 0[][][][]o s DDDDC GBO N T =-+--。
C 、卫星TWTA 的输出:卫星功率放大器通常采用行波管放大器(TWTA ),必须提供包括发送馈线损耗在内的发射功率。
这些馈线损耗来自TWTA 与卫星天线之间的波导、滤波器及耦合器。
TWTA 的输出功率为: [][EIRP][][TFL]TWTA T D D D P G =-+。
一旦[]TWTA P 的值确定,那么就可以计算TWTA 的包和功率输出值:[][][]TWTA o TWTA s BO P P =+。
9、系统容量估算:卫星系统容量是指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系统支持同时发射的载波数。
系统容量主要与要求的传输质量、带宽扩展因子、系统抗干扰能力以及地球站的传输能力等因素有关。
卫星系统信道容量受到热噪声和同频干扰的影响而损失。
通常情况下,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有:多频干扰和临波束干扰以及多卫星的同频干扰。
在用户端上行链路中,设系统的一个波束内具有T (T <13)个子频带,用户密度为β,波束内一个子载波能提供的用户数为C N ,则/C C N A β=,C A 是此波束覆盖的小区面积,在功率控制下,卫星接收天线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功率控制为同一的量值C 。
这就使得在本小区内部,其他用户对被度量的用户干扰功率也得到了“补偿”,放大了C ,进而得到同一小区内部被度量的用户受其他用户干扰(仅考虑同一子频带上的用户)的功率为:(1)OWN C C N N I αα=-≈C,其中α为平均话音激活率。
周围其他小区内的用户信号因为功率控制因子也得到了放大,对于他们自己波束的接收天线来说,也补偿到了相同功率C 。
卫星干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1:卫星网络干扰设()C C G θ和()i i G θ分别为被度量的用户和干扰方波束的天线特性增益。
对于被度量的用户,这些用户发出的干扰功率变为:()()C i other other i iother G C d I A G ψαβθ=⎰⎰ 其中()()C i other i iother G C d A G ψβθ⎰⎰为其他小区接收到干扰用户信号后,采用功率控制并等效至干扰方波束中心,得到其对被度量用户的干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