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服饰文化——湘派服装的立足之本
- 格式:pdf
- 大小:167.88 KB
- 文档页数:6
湖南本土服装品牌文化建设研究发布时间:2021-12-08T03:09:00.113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作者:金双[导读] 随着我国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服装品牌文化已经成为服装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
本文针对湖南服装产业男装品牌文化同质化、女装品牌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以湖湘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从品牌文化定位、品牌服装设计、品牌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品牌文化产业集群等几方面阐述了提升湖南服装品牌影响力、打造湖湘特色品牌文化的建议,希望为湖南本土服装品牌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金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随着我国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服装品牌文化已经成为服装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
本文针对湖南服装产业男装品牌文化同质化、女装品牌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以湖湘文化特色为切入点,从品牌文化定位、品牌服装设计、品牌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品牌文化产业集群等几方面阐述了提升湖南服装品牌影响力、打造湖湘特色品牌文化的建议,希望为湖南本土服装品牌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湘文化特色;服装品牌文化服装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文化、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等,是指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认知、情感属性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需求不仅满足于物质消费,更看重精神文化消费,服装消费更加关注其情感表达和品牌文化,因此,服装品牌文化已经成为服装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服装品牌还存在着文化定位模糊、辨识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塑造品牌文化,提高品牌影响力是服装企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湖南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湖南地区历史悠久,荆楚文化独具特色,民族服饰绚丽多彩,服饰文化积淀深厚、风格独特,二十世纪末,湘派服饰曾经享誉全国,服装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了圣得西、忘不了、金鹰、天剑、超世、诗燕、远东、吴哥世家等一大批湘派服装品牌。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变化一、湘绣服湘绣服,传统湖南省的家饰服饰,并受到大部分华语文化圈的欢迎,因其既美丽又有纹理而被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女性推崇和把玩。
湘绣服的制作,多由绣师母子俩一同协作完成,缝制的布料多为当地的锦绣或丝绸,缝纫手法既美观又考究,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民族风情。
湘绣服的色彩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意涵,体现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二、长衫加蓬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普遍会见西方式的礼服,这种服装由里衬加上外套长袍,外边加上裙子,被称为“长衫加蓬裙”。
它以民族服饰元素搭配,大衣长袍花痴藤,又为西方服饰修饰,上衣布料用印花,边缘使用米簇,大衣口袋加上格纹及褶边,堆叠状的蓬裙自然扩展。
三、锦服20世纪初,中国古典服饰发生巨大转变,从就湘绣服及长衫加蓬裙发展到锦服。
锦服﹝Chi-koi绣锦﹞通常是一件口袋装饰的无领宽松服装,多以竹编、丝绸及其它装饰品为装饰,穿着锦服的女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灵动。
20世纪50至60年代,锦服受到传统服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潮元素份量,模仿出蓬裙大衣领子,宽松装饰,以灵动细节设计,展现女性优雅和力量,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四、长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式服装出现了一些改良的类型,如长袍,它紧贴身着,宽松的下摆搭配金属丝绸,或湖流纹,纽扣等装饰品,同时,穿着长袍能使你的气质更加显著,把传统服饰也融入于当代时尚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总结从湘绣服,到长衫加蓬裙,再到锦服,以及长袍,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每一种服饰都有其文化传统的内涵,代表着细致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但包含文化传统,又带来时尚潮流,使传统服饰更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王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湖湘视觉文化民族服饰元素在动漫艺术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作者:邓沙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课题: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批准号:湘财教指〔2010〕75号;项目编号:10C0960摘要: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服饰是展示文化的有效形式之一。
因此,研究如何将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引入动漫艺术人物造型设计对角色创新与本土文化的承传与发扬具有双重意义。
本论文不仅是对民族服饰文化视觉符号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有关资料的整理,更重要的是研究了湖湘民族服饰元素与动漫角色设计的对接点的课题。
同时,还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符号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湖湘视觉文化;民族服饰;动漫人物造型动漫人物造型设计是用形象的视觉语言对动画,漫画中人物角色的具体造型设计。
其中,动漫角色的服饰设计作为动漫人物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动漫人物角色性格,展示角色魅力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关键是通过造型手段赋予动漫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在动漫作品观赏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的审美取向也不同。
本课题不仅提出了动漫角色服饰设计应结合湖湘民族服饰元素,更在民族文化艺术的承传和现代动漫角色服饰设计的发展与多元化两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启示意义。
1湖湘民族服饰元素的特点与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湖南独特的地理条件、社会环境、文化观念造就了具有比较明显地域特点的湖湘民族服饰。
将湖南地区服饰特色与动漫人物造型设计有机融合,不仅对于表现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区域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1)湘绣是湖湘特色民族服饰文化之一。
湖南地区手工业相当发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刺绣艺人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基因移植到绣品上,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等各种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
第28卷第3期2018年9月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u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l.28.N o.3S e p t e m b e r2018管窥民国时期(1912-1949年)湖湘服饰文化的变迁∗赵㊀晶,陈晓玲(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湖南湘潭411104)摘㊀要:对于湖湘现存的服饰相关文献资料和留存的服饰实物的收集和整理,解析服饰构成的三大要素,互相印证组建构建起湖湘近代生活与礼仪,农耕与科技,贸易与市场的社会基础框架,并在之上阐明区域性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状况.关键词:民国时期;湖湘;服饰;文化中图分类号:T S941.1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1-1181(2018)03-0117-04㊀㊀民国时期(1912-1949)是国家动荡㊁政权更迭的一段年代,政治与社会的突变,带来民俗文化,社会形态的深层次的变化.民国时期的服饰历经跨越式变迁,格局变化形式被评价为中国服饰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1]湖湘区域在这特定历史时期内服饰流传的款式㊁面料㊁色彩㊁图案㊁装饰工艺和配搭方式等都出现烙上时代的印痕,通过深层次的挖掘服饰这一物质形态,深入分析服饰现象,实质透彻湖湘地区人们的内心思想历程和时代精神面貌.[2]一㊀色彩体系的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也意味着延续上千年的衣冠体制也随着瓦解,民国以崭新的姿态宣告开放服饰时代的到来.民国期间,湖湘区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与服饰相关联的纺织类工厂相继在城镇出现,在长沙建立的湖南第一纱厂 裕湘纱厂,常德㊁兰山㊁衡阳㊁辰溪㊁慈利㊁溆浦㊁会同等县纺织厂在这一时期创建或建成,纺织工业迅猛兴起,带动贸易,也促进服饰的改革.湖湘区域的社会历经了新旧文化的较量和交替,原有农耕社会在外部经济㊁政治的作用下,内在的传统文化体系㊁宗教观念等激烈的蜕变,湖湘区域的服饰随之构建新的体系. (一)城市为中心的色彩现象岳州㊁长沙相继开埠,口岸的开放让大批华洋商民涌现,湖湘地区本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现代化交通不仅带来经济的繁荣,同时带来社会生产㊁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核心价值观从盲目遵从习俗制度到追求新事物㊁新思想,学校作为前沿思想最先接触的阵地,学西方的服饰体制透过学生传播给更为广泛的普通民众.艺芳中学是由第一位留学英国的湖南女子曾宝荪开办,女学生们身穿白色短袖进口衬衣,配以黑色中短裙,白衣黑裙成为学生的经典装饰,传统民俗中禁忌的丧服白色,寡妇特色黑色装束,成为流行色彩, 文明新装 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们日常服装.利用信息的便利,最先接触到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城镇居民,日常服饰用色上挑战延续千年的传统色调,接受 西风东渐 的影响,在微风细雨中瓦解着传统的着装观念. (二)传统延续的农村色彩湖湘地区的农村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出现和城市截然不同的形势.由于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近代社会的大变迁对湖湘农村其冲击较小,服饰演变甚微,服饰色彩的变化缓慢.在生产力落后的农村地区,日常生活用品的实用性成为追求最∗收稿日期:2018-01-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本项目 湘西非遗 侗锦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教社科司函 2016 135号,16Y J A760002).作者简介:赵㊀晶(1982-),女,湖南南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研究及市场推广.㊀㊀㊀㊀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终目标,自家手工生产的土布成为主要服饰用材,小型村市染坊染出来主要色调为青㊁白㊁蓝,其原料廉价易得,面料易得耐磨,适用于农村繁杂的日常农作需求,袖口㊁下摆㊁脚边等处装饰彩色滚边或嵌条,增加服装的色彩感.民国期间,湖湘地区的农村经历了土改㊁集体化改造不同的社会生活阶段,但是服装色彩延续青㊁白㊁蓝3种色彩,农村色彩体系呈现出同质化现象.色彩的沿用实质是农村社会群里意识和观念形态的延续,革命的思潮并未给偏远的农村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二㊀服饰造型的变迁服饰的穿着体是身体,严格的服饰制度让中国历史上 身体 是被压抑状态,20世纪初期到建国前夕,民主思潮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制度剧变,等级严明的服饰的 去等级,兴平等 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影响本土服饰审美,形成服饰开发的观念.湖湘地区服饰造型式样上主要呈现中西合璧,新旧并存的特点,服饰进入追求平等㊁自由㊁开放㊁多元的新时代.(一)保守批判,服饰沿用湖湘地区地处内地,外来信息在这里传播缓慢,传统文化思想保存更为顽强.日常生活的服饰是民众心态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现实表现形式,湖湘农村社会甚至城镇民众中,传统观念男子㊁女子的还是保留长袍㊁马褂㊁布鞋的习俗,传统的服饰审美观多注重服饰美,对于身体功能的需求保持忽视或压抑的设计.照片中张默君㊁邵元冲夫妇及子女,沿用长袍的服装款式,立领,盘口,身体包裹严实,反映出即使是社会精英分子,儒家伦理规范以 仁 为根源, 礼 为形式的思想,渗透到湖湘地区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服饰也就成为社会体制紧密结合,赋予维护当地社会次序和封建法礼的意义,沿用传统服饰的实际是对于传统文化㊁体制生活的维护和坚守. (二)中西合璧,重构坐标民国期间社会的动荡让中国经历着封建向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东西方文明频繁碰撞,服饰出现典型的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影子,时尚风尚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服饰也出现功利主义价值观下,文化元素的相互吸引与包容,对于传统手工艺术的多元进化演变.新与旧㊁中与洋㊁满与汉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坐标.图1㊀福湘一九三六班班刊民国时期长沙女学生们从等级服饰制作中解放出来的女性服装在思想解放下,尽情释放女性爱美的本性,展示自己独立的人格,服饰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旗袍成为国礼服,舍弃清代旗袍工艺复杂繁琐的做工,采用高开叉㊁短下摆㊁秀小腿,立体的剪裁让服装更贴身,显示女性自然曲线美.如图一中福湘一九三六班班刊民国时期长沙女学生们及外教老师都是穿着露小腿的旗袍式校服.时人叹道 近来贵族小姐,一以江沪时髦是尚,而一般商民士族,亦崇尚繁华,衣必舶来上品,出必包车肩舆,宴客必殊味,居处必崇高 [3].接受外来思想和西方教育的思想进步人士舍弃旧式样的配搭,不仅仅于穿着西装,同时搭配衬衣㊁领带㊁皮鞋,佩戴礼帽和文明棍,整体造型完全西化,公务员则穿着中山装等男士新样式. 一般城市中的青年人,尤以学校教师㊁学生㊁洋行中的职员及各机关的干部穿西服者居多. [4]服饰作为可视意义符号,区别于语言的讯息传达方式,通过视觉形式的解读,注释了民国服饰变迁的意义.(三)男女平等,追求自由民国期间湖南制定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中规定的教育系统分为六大类,其中女子教育为六大类之一,进步性的提出男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根据相关统计,1922年湖南女子职业学校有18所,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二.1922-1923学年度,湖南的女子师范学校数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5]千年的传统社会儒家文化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㊁政治㊁文化之外,遵循着 男尊女卑 男外女内 的性别角色定位,否定女性的思想和智慧.随着女子教育在湖湘地区的蓬勃发展,女性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参与社会事务中实现自我价值.西方文化中的男女平等㊁自由㊁民主观念给传统观念强力的冲击,新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开始张扬着 女权 的旗帜,追求两性之间的平等,在女性服饰上有着强烈的体现形式.811第3期赵㊀晶等:管窥民国时期(1912-1949年)湖湘服饰文化的变迁穿着打扮上向男子服饰上的模仿,排斥过于女性化的服饰,便行实用的男装款式成为女性自由的标志.女子抛弃传统发髻沉重装饰,剪发㊁烫发.民初的女子盛行剪发,她们认为, 剪发之事,既为世界文明国之通例,男子既割视殆尽,吾女子宜速去而无疑也 [6].湖南还成立了女子剪发会,鼓励女子们剪发易服,做民国的新国民.创立于湖南长沙的«体育周报»以 普及国民体育知识,研究体育学术,促进各种体育事业 为宗旨,倡导学校体育特别是女子体育.1907年周南女校举办第一次运动会,随着大量女学生穿着运动装参加湖南省女子游泳㊁网球等项目,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周南中学女排,取得第一名.周南中学对于服饰有着严格的要求, 女生平时穿着蓝色衣黑色裙子,上体育课必须穿长裤. 湖湘地区的女性在接受优良教育的同时带来思想解放,社会活动的增加,促使两性的差距缩小,服饰体现性别的差异化的功能性在消弱,兴起的运动服饰赋予了自由和解放的寓意.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具象体现载体,通过对于穿着个体的展示方式㊁穿着意向传达社会的情感表象,展示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内涵及人文生活方式.三㊀服饰面料19世纪初期,众多分布湖湘地区的乡村旧式染坊,沿用着自染自碾,染料使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邵阳蓝印花布,解放初期仅在邵阳县城就有大中小印染作坊40余家.民国时期,湖南主要以本省的原料品换取他省或外洋的制造品,其中棉制造为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的对中国内陆倾销各类商品,日用洋货得到湘人的实用,兴盛的机制样布和现代印花布因为价格低廉,美观时髦,得到人们的追捧.以纺织服装相关产业的数据为例,可见当时纺织业在国民生活中所占比例之重(见表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表一㊀长沙关主要进口洋货统计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单位:海关两年度进口洋货总值棉货类棉布%棉纱%其他棉货%合计%煤油%砂糖%染料颜料油漆%19129726428291685029.9176604918.2862260.9476912549.07612997.87776278.05978516.1191312778157379767629.8150294511.71372561.1543787742.69926497,89939197.86349775.0191412681931392471330.9146679911.61306791.0552219143.512029969.56651765.25892324.6191511025902434518439.47717087.0713040.6518819647.1133344512.15590525.1252520.219169951696336394833.8147381014.81271841.3496494249.94886674.97243147.3234410.219179242504289750431.37717348.3532000.6372243840.3144682515.793498210.1565360.619188592584165025119.297033511.2568220.7267740831.15781806.787567510.2257340.3191911390173280891224.68201987.2522520.5368136232.3128808511.34232623.71461101.3192011176081298963126.83299082.9227800.2334231929.9196679817.67991287.26281075.6192113892084437482531.54597433.3157280.1485029634.9165825911.912632839.19020196.4㊀㊀数据来源:李玉«长沙近代化的启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㊀㊀属于舶来品的毛织物呢绒㊁精细的洋布泰西缎㊁针织蕾丝服饰传入中国,化学工业生产的人造丝也作为新型的纺织原料被社会接纳[7].以针织材料为例,全然是西方工艺产物,使用在女性服饰中的针织内衣㊁外衫,因为舒适实用的赢得广大的市场,成为奢华性感女性的代表面料之一.本土的土布㊁土纱等在市场化竞争中销量锐减,迅速的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湖湘本土赖以生存的服饰手工作坊带来致命的冲击,大量本土印染织工厂关闭,摧毁了封建社会延续上千年的衣冠制度,经济打破传统的服饰系统和审美习惯,带来新的审美样式.湖湘地区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合体,涵盖物质层面㊁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系湖湘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体,包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作物㊁饮食㊁服饰㊁建筑等)㊁政治㊁礼仪㊁法律㊁制度㊁价值观念㊁社会心理㊁社会风俗等;精神层面指湖南地域学术思想文化及其文化精神㊁文化性格㊁文化风俗等,即由湖湘大地居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合,包括哲学㊁宗教㊁史学㊁文学㊁军事㊁科学㊁技术㊁艺术㊁语言㊁民族㊁民俗㊁心理㊁教育等观念形态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一书一历史,一件衣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历史记录者,也911㊀㊀㊀㊀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有可能代表一定社会时期社会文明的横切面[8].管窥服饰这一生活必需品在民国期间的服饰变迁细节,服饰的每一款的出现㊁繁荣与衰落㊁消逝都有自身存在的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背景,民国时期的湖湘地区历经了新旧的交替,开始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经历的新旧较量完成最后的交替,社会部门变革已经产生.窥视地区服饰的点滴变迁过程,探索历史留在湖湘地区留下的印痕,湖湘地区居民在这段历史变革中,创造出民俗㊁心理㊁技术㊁文化㊁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时代精神财富.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袁㊀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4.[2]㊀张㊀翔.服装流行的向心性[J].装饰,2004(9).[3]㊀«长沙一览»之一节 长沙之风俗,大公报,1925-09-03.[4]㊀江志国.中国历史与文化(下)[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78.[5]㊀邱凌云.民国时期湖南女子教育发展及其积极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182-184.[6]㊀刘兴豪.1912-1937年湖南对外贸易考察[J].船山学刊,2006(4):64-68.[7]㊀袁宣萍.民国旗袍与海派文化[J].装饰,2016(4):24-29.[8]㊀刘㊀鸿.女性服装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5.O v e r v i e wo f t h eC h a n g e o fH u n a nD r e s sC u l t u r eD u r i n g t h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1912-1949)Z H A OJ i n g,C H E N X i a o l i n g(C o l l e g e o fT e x t i l e a n dG a r m e n t,H u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X i a n g t a n41110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a s e do n t h e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e l a t e dd o c u m e n t s a n d t h e e x i s t i n g d r e s s i nH uGn a nP r o v i n c e,t h i s p a p e rd e a l s w i t ht h et h r e ee l e m e n t so fd r e s sc o m p o s i t i o n,w h i c hr e v e a l st h es o c i a l f r a m e w o r ko f t h e t i m e i ns u c ha s p e c t sa s l i f ea n de t i q u e t t e,f a r m i n g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d ea n d m a r k e t.F i n d i n g s s h o w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a t p e r i o d c o n c e r n i n g r e g i o n a l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t h e 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H u n a n;d r e s s;c u l t u r e021。
湖湘服饰文化——湘派服装的立足之本湖湘服饰文化——湘派服装的立足之本罗仕红皮珊珊(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内容摘要:湖湘服饰文化是湖湘地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创造的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服饰艺术,孕育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
本文从服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入手,分析湖湘服饰文化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湖湘地区湘派服饰品牌发展的优势,领悟湖湘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的精髓,并提出如何更有效利用湖湘民族服饰文化来发展湘派品牌,提升湘派服装品牌的商业价值,同时达到湖湘服饰文化与湘派服装品牌的相互传播效应,提振湖南省服装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湘派服装,湖湘文化,服饰文化,湖南少数民族一、湘派服装现状中国服装产业历经30多年的飞速发展,在服装产量和出口创汇上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制造中心。
目前市场上的服装品牌众多,但是由于更换速度快、品牌生命力弱,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却为数不多。
随着“Made In China”席卷全球,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服装更是普遍被贴上了廉价标签,同一些奢侈品牌相比,国产服装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逐渐让品牌沦为低档服装的代名词。
所以,近年来中国服装市场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规模竞争发展到今天的品牌竞争。
湘派服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一度全国领先,当时湖南的服装工业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几大指标上都位居前列。
但在2000年左右湖南省的服装产业在全国的排位下降了不少。
近年来,随着湖南本土一批新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服装生产企业的数目大幅增加,涌出了一批如忘不了、派意特、圣得西等在几个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同时形成了株洲、宁乡、醴陵、湘潭、长沙等产业集聚地区,吸引了一些著名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来投资建厂,让湖南的服装产业又慢慢焕发了生机。
然而从全省整体服装产业俯瞰,湖南服装产业产品单一、重复投资与创新能力有限、企业布局分散且多数企业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湖南服装行业经济总体规模偏低、品牌较少且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品牌整合规划,尤其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与服装行业发达的广东、福建和江浙等地相差甚远。
湖南地区民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服饰。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运用湖南地区民族服饰元素,不仅可以丰富角色形象,还能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湖南地区民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对于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价值的展示。
首先将介绍湖南地区的民族服饰文化,然后探讨动画角色设计中民族服饰的应用方式,并以具体案例分析说明其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湖南地区民族服饰文化湖南地处于中国南部,南临广东和广西,与江西、湖北、贵州接壤。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传统。
湖南地区主要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以汉族服饰为例,湖南地区的汉族服饰在颜色、图案和剪裁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湖南汉族女子的传统服饰主要有旗袍式的对襟直领衫、直袖马面裤和腰缠绸带以及各式各样的头饰,如金钗、发饰等。
而湖南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其服饰在颜色、图案和绣制工艺上都有独特之处,充分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内涵。
二、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民族服饰应用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如何将湖南地区的民族服饰元素应用到角色形象设计中,需要设计师在对民族服饰有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角色设计中,并且要考虑到形象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一方面,可以借鉴湖南地区民族服饰的颜色、图案和剪裁等元素,进行角色服饰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当地民族服饰的特色交织创新,塑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动画形象。
1. 颜色:湖南地区的民族服饰在颜色上多以红、绿、黄、蓝为主,这些颜色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可以运用这些颜色来渲染角色的服饰与配饰,使其更有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2. 图案:湖南地区的民族服饰图案主要以几何图案、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为主,这些图案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湘裙的典故
湘裙,又称湘绣裙,是指用湘绣工艺制作的裙子。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湘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湖南地区的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刺绣品。
到了明清时期,湘绣的技艺更加成熟,成为了皇家贡品。
清朝乾隆年间,湘绣被指定为宫廷御用品,因此也被称为“宫绣”。
湘裙作为湘绣的一种应用,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首先,需要选用上等的丝绸作为面料,然后由熟练的绣娘用各种颜色的丝线进行手工刺绣。
刺绣的图案通常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最后,将刺绣好的面料裁剪成裙子的形状,缝制成湘裙。
湘裙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既可以作为日常穿着的服装,也可以作为节日或重要场合的礼服。
同时,由于其精美的刺绣工艺,湘裙也常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湘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是湘绣工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湘绣”在现代时尚中有哪些应用?湘绣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一、湘绣在时尚设计领域的突破湘绣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正逐渐在现代时尚设计中崭露头角。
其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颜色为时尚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以湘绣为灵感的时装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湘绣在时尚配饰中的独特用途湘绣不仅在时尚服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时尚配饰领域。
以湘绣为基础的手提包、手链、耳环等饰品,给人一种古典与时尚交融的感觉,成为了展现高雅品味的重要元素。
三、湘绣与时尚旅游的结合湘绣作为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该地区的一张重要旅游名片。
游客在感受湘绣的魅力之余,还可以亲自参与湘绣的制作,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这种与时尚旅游的结合,不仅使湘绣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也助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湘绣在家居装饰中的应用湘绣的绚丽色彩和精美工艺使其成为家居装饰的理想选择。
无论是湘绣挂画、窗帘、床品,还是餐具等物品,都能为居家环境增添一抹艺术的气息。
湘绣的精细刺绣和传统图案,为家居环境打造了独特的格调,让人沉浸其中。
五、湘绣与国际时尚领域的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湘绣与国际时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湘绣的传统工艺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国际品牌的合作使湘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湘绣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内涵也为国际时尚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时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
无论是在时尚设计、配饰、旅游、家居装饰还是国际交流中,湘绣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创新和融合,湘绣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时尚界注入了传统的温情与艺术的灵魂。
湖南的传统文化
湖南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文明发展的记录,它源远流长,历经多少百年的洗礼,在今天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湖南人民拥有悠久的历史、强大的文化底蕴,其传统文化在中国各地都很受欢迎。
湖南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三个方面:宗教文化、时尚文化、节日文化。
首先,宗教文化。
湖南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曾出现过诸多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儒家学说等,它们都对湖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时尚文化。
湖南的时尚文化主要体现在服装、饮食、歌舞、电影等方面,其中穿衣服是湖南最引以为傲的文化之一。
湖南的服饰以“红白”为主,以汉族传统服装为核心,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节日文化。
湖南的节日文化主要由农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泼水节、龙舟节、鬼节等组成,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湖南人民的精神家园,人们纷纷在节日期间团聚一堂,共同庆祝,传承着湖南的传统文化。
总之,湖南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文明发展的记录,它源远流长,历经多少百年的洗礼,在今天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湖南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宗教文化、时尚文化、节日文化,它们都为湖南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湖南的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湘派”服饰何时扬起大旗?
戴雪峰
【期刊名称】《经贸导刊》
【年(卷),期】1998(000)007
【摘要】城市中云集了各色人群,有的清新自然,叫人过目不忘;有的高雅隽永,令人
回味无穷;有的争奇斗艳,使人瞠目结舌,这些都归功于服装的魅力。
什么时候“湘派”服装也能使静止或流动的风景都幻化出一道道眩目的光芒呢!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戴雪峰
【作者单位】湖南省纺织工业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相关文献】
1.湖湘文化背景下现代湘派服饰的活力与困境 [J], 刘文良;韩晓燕
2.湘派服饰品牌视觉营销发展现状分析 [J], 刘小玲
3.求解“湘派”服饰痛局 [J], 李大元;刘巨钦
4.站在风口,酸性染料能否扬起绿色发展大旗 [J], 张香
5.芦淞湘派服饰品牌战略——基于产业链的研究 [J], 彭穗; 徐亚纯; 彭勃; 黄奕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服装营销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湖南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湖南地处中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时尚和潮流也有较高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湖南成为了消费者热衷于购买服装的地方,因此,制定一个有效的营销策划方案,对于服装品牌在湖南市场的占有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群体定位1. 年轻女性:湖南地区的年轻女性人口众多,她们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也较为关注时尚潮流。
因此,针对湖南地区的服装营销策划,应首先聚焦于年轻女性。
2. 工薪族:湖南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薪阶层逐渐增加。
工薪族对于阳光、健康、舒适的服装需求较高,也是潜在的重要购买群体。
3. 地方特色:湖南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省份,对于创意与个性化的服装有较高的需求。
因此,在营销策划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当地文化和民俗元素,设计出具有湖南特色的服装,以吸引湖南消费者。
三、市场调研分析1. 消费习惯:湖南市场的消费习惯较为注重价格与质量关系,相对较为价格敏感。
同时,年轻人对于服装的时尚感和个性化需求较高。
2. 竞争情况:湖南市场上,已经存在较多的服装品牌,也有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进驻。
想要在湖南市场立足,必须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亮点。
3. 销售渠道:湖南市场销售渠道较为多样化,包括实体店、电商平台、多品牌门店等。
因此,在制定营销策划方案时,应兼顾多种销售渠道。
四、营销策略1. 品牌定位:根据湖南市场调研分析结果,确定品牌定位是成功营销的第一步。
品牌定位时需要考虑到湖南的消费特点和时尚潮流趋势。
可以将品牌定位为注重时尚与个性、贴合湖南文化特点的服装品牌。
2. 产品策略: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市场调研结果,设计出适合湖南消费者的服装产品。
可以结合湖南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突出湖南元素的服装款式和图案,满足湖南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文化认同的需求。
湖南地区民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民族服饰不仅能够丰富角色形象,还能够传递文化内涵,为角色赋予更加丰富的人文情感。
本文将对湖南地区民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湖南地区民族服饰概述湖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较大。
土家族服饰多为黑色为主,以优雅的刺绣图案为特色;苗族服饰则以色彩绚丽、纹饰丰富而著称;瑶族服饰则以色彩鲜艳、绣花密集而出名。
二、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服饰应用在动画角色设计中,服饰作为角色形象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角色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底蕴。
合理地运用民族服饰元素能够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情感。
1. 土家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土家族服饰以黑色为主,刺绣图案精美,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热情豪放。
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土家族服饰元素来表现角色的温暖、坚毅和善良。
在角色服饰的图案上可以加入土家族特有的刺绣元素,同时在服饰的颜色上多选用黑色,以突出土家族服饰的特色。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角色形象,还能够为角色赋予更加鲜明的文化特征。
通过以上对不同民族服饰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角色设计时合理地运用民族服饰元素能够为角色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角色更加贴近人文情感,同时也丰富了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未来在动画角色设计中,可以更加积极地引入民族服饰元素,使角色更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动画作品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情感。
湖湘服饰文化——湘派服装的立足之本罗仕红皮珊珊(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内容摘要:湖湘服饰文化是湖湘地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创造的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服饰艺术,孕育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
本文从服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入手,分析湖湘服饰文化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湖湘地区湘派服饰品牌发展的优势,领悟湖湘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的精髓,并提出如何更有效利用湖湘民族服饰文化来发展湘派品牌,提升湘派服装品牌的商业价值,同时达到湖湘服饰文化与湘派服装品牌的相互传播效应,提振湖南省服装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湘派服装,湖湘文化,服饰文化,湖南少数民族一、湘派服装现状中国服装产业历经30多年的飞速发展,在服装产量和出口创汇上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加工制造中心。
目前市场上的服装品牌众多,但是由于更换速度快、品牌生命力弱,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却为数不多。
随着“Made In China”席卷全球,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服装更是普遍被贴上了廉价标签,同一些奢侈品牌相比,国产服装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逐渐让品牌沦为低档服装的代名词。
所以,近年来中国服装市场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规模竞争发展到今天的品牌竞争。
湘派服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一度全国领先,当时湖南的服装工业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几大指标上都位居前列。
但在2000年左右湖南省的服装产业在全国的排位下降了不少。
近年来,随着湖南本土一批新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服装生产企业的数目大幅增加,涌出了一批如忘不了、派意特、圣得西等在几个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同时形成了株洲、宁乡、醴陵、湘潭、长沙等产业集聚地区,吸引了一些著名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来投资建厂,让湖南的服装产业又慢慢焕发了生机。
然而从全省整体服装产业俯瞰,湖南服装产业产品单一、重复投资与创新能力有限、企业布局分散且多数企业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湖南服装行业经济总体规模偏低、品牌较少且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品牌整合规划,尤其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与服装行业发达的广东、福建和江浙等地相差甚远。
二、湖湘服饰文化概述湖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自古以来就有“三湘”、“潇湘”、“湖湘”等称谓。
全省土地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700万,聚居了几十个少数民族。
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分布状况,决定了湖湘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分支,湖湘服饰文化无疑在这片孕育了众多传奇故事的土地上照样有自己的浓墨淡彩。
湖湘服饰主要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湖湘传统服饰文化,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艺术,以及近代蓬勃发展起来的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还有凤凰和邵阳地区的蓝印花布、浏阳夏布等;二是湖湘地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如湘西苗族的蜡染、扎染、土家织锦、苗族银饰以及各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文化等。
1、湖湘传统服饰文化早在5000年前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株洲就有“织麻为布,制作衣裳”的传说,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之源。
走进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馆时,人们无不为那件薄如蝉翼,重仅49克的精美绝伦的“素纱禅衣”赞叹不已。
它向世人昭示的是古代荆楚大地灿烂的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手工业相当发达,已能织出绢、纱、绮、锦等不同丝织品。
汉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的繁盛时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绣品和服饰,体现了这一时期织绣与服饰艺术的辉煌成就。
仅丝织绣品就有平纹丝织的绢、纱,素色提花的绮和罗,彩色提花的经锦,起绒提花的绒圈锦等。
清代以后,湘绣以长沙为中心出现了全盛景象,与苏绣、蜀绣、粤绣并列为四大名绣。
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服装交融,以针为笔,以线着色,构成无绣不成衣的历史背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阳、凤凰的蓝印花布,也以其浓郁的湖湘文化特色而享誉海内外。
宝庆(邵阳旧称)就曾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是我国传统印染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蓝印花布的发源地。
蓝印花布曾经是湖南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随着近代机制洋布和现代印染花布的出现,蓝印花布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尘封已久的邵阳蓝印花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2006年5月,湖南凤凰、邵阳蓝印花布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成为和江苏南通鼎足而立的三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地区。
浏阳夏布(又叫苎麻布),是驰誉中外的传统产品,织造精致,具有轻薄细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越洗越白等,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季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
据地方志记载,以苎麻、大麻为原料的浏阳夏布,曾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称雄于世,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清中叶已负盛名”;更有记载:“苎布,一名夏布……浏阳、湘乡、攸县、茶陵皆出苎布,世称浏阳最佳。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承载着民间精湛纺织技艺和中国农耕文化特质的浏阳夏布,开始远渡重洋,销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
浏阳夏布传统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即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中反复漂洗干净,晾于河滩而成。
2、湖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湖南境内除汉族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500多万人口,尤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为多,居住在湘西、湘西南一带边远地区。
由于地域和文化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湖湘历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影响。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仍然鲜活地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山水共同构成了特有的民族地域文化风情。
湘西苗族的蜡染、扎染,以及土家族的织锦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其中的色彩文化元素和精湛的纹样组织元素尤为独特。
湖南民间的植物靛蓝印染工艺历史悠久。
远在先秦时代,各民族先辈们便已懂得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
每个地区的染布方式略有不同。
比如湘西地区的染布方式是把布浸入大染缸用温火煮,染过的布料每次捞出,均要洗净晒干,布晒干后多有折皱,便用圆木柱卷好,以脚踩巨石滚压。
压过之布,正反分明,光洁平整。
瑶族早在宋代就能用蓝靛和白蜡在布上印染十分精致的“瑶斑布”。
侗族及相邻黑衣苗族的染布方式非常特别,如将蓝布染成黑紫色时,则用薯莨块根,先将块根捣碎放入鼎锅熬成紫黑色汤水,再将蓝布反复浸泡、漂洗、晾干,直至变成棕红色或黑紫色,然后用牛皮胶水多次浸涂,再用木槌或木杵反复捶捣,最后放进甑子里加温蒸煮,晒干后就成了侗族特有的莨布。
如果想让黑紫布变光亮,可用豆浆水或蛋白多次浸湿,晾干后反复轻捶捣打布面。
除了单色染布,湖南民间还有花样繁多、流传极广的蓝印花布。
制作技法归纳起来有印染、扎染、蜡染、拔染四大类,其中印染扎染因其应用广泛而最为著名。
湘西土家织锦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更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是生命的徜徉,是物与人的合一。
土家织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品,距今己有1500年的历史。
它源于商周,经秦汉、两晋、唐宋朝代的发展,于明清时期达到兴盛。
湘西土家族少女从十二、三岁时,就由其母亲或亲戚教授织土花被面。
民间有“养女不织花,不如不养她”之谚语。
土家妇女充分掌握和利用材料、工具及工艺制作规律及特征,并发挥娴熟的技术织出的织锦具有独特美感。
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有200多种,常见的有120余种。
这些图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几何化是土家织锦图案的最主要特征。
土家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土家织锦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土家民众的信仰、观念和求吉纳祥、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
此外,湖湘地域众多少数民族均有佩戴银饰的风俗,用银饰装点自身和儿童,表现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湘西苗女和侗族、瑶族、土家族少女在赶集之日或民俗节庆之时都会佩戴银制的头饰、项圈和胸挂,有的项圈可多至五六层,重至十多斤。
还有银梳、银髻、银镯以及儿童佩戴的银帽、银锁、项圈、手圈、脚圈等,美不胜收,光彩照人。
三、湖湘服饰文化在湘派服装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严格说来,今日之湖湘鲜有知名时装品牌。
曾经在省内有影响力的时装品牌由于各种原因淡出湖南。
荣获两次“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的杨柳春女士创立“依柳”品牌在湖南风光几年后,2005年战略性迁往上海,现在已经悄无声息;曾经被评为湖南十大名牌的“风景缘”品牌早已迁往深圳,目前在市场上也不见了踪影。
一直顽强生存下来且还发展不错的品牌中,圣得西、忘不了裤装起家,主打男装。
目前在国内已逐渐建立了不错的品牌效应。
而派意特从邮电系统脱离,一直以来主攻制服,虽在高级定制市场做了不少努力,但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口碑,也就是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品牌联动效应。
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湖湘服饰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湘派服装企业家和设计师们也努力进行了不少尝试,但纵观湘派服饰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叹息:厚重的湖湘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挖掘和应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不断的挖掘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将鲜明独特的“中国风”元素运用到时尚和产品设计中。
比如广东的梁子服装公司的“天意”品牌运用濒临失传的莨绸面料,在工艺基础之上进行挖掘和创新;还有人们熟识的“例外”、“东北虎”、“渔”牌、“诗礼春秋”等在传统民族特色造型、图案、色彩上的借鉴,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服装上比较成熟完善的品牌,将中国的民族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类似的这些在市场上坚持并顽强生存下来的服装企业和品牌值得湘派服装的企业家们借鉴和学习。
四、湖湘服饰文化应是湘派服装品牌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湖南经济的发展要从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湖湘文化是湖湘服饰文化的基础,而湖湘服饰文化对湖南服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树立品牌,并不是仅仅多做广告促销就可以的,正是由于服装企业对于品牌的这种错误认识,才使得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越发艰难。
服装品牌的内涵在于“穿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没有文化理念的植入,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
像国外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知名服装品牌,已不是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是因为品牌文化赋予了它很高的附加值。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湘派服装应该大力提高品牌附加值。
服装品牌附加值不仅体现在服装的高新科技含量,同时更应该从文化、低碳、环保、绿色等概念上挖掘出服装的品牌内涵。
湘派服装企业所要做的,关键在于从丰富的湖南文化底蕴找到一个切入点,将自己的品牌融入深厚的湖湘文化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
如果在当前“中国风”大行其道的国际背景下,从湖湘地域的传统与少数民族服饰中吸取营养与提炼素材,将其进行创新性提炼、应用,那么无论对于服装产品,还是服装品牌无疑会深深烙上湖湘地域鲜明的文化符号和个性,彰显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