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化学性质
- 格式:docx
- 大小:171.18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化学关于碳的知识点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
你知道多少关于碳的化学知识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化学关于碳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关于碳的知识点: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 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2)还原性: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 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 Cu+CO2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高中化学关于碳的知识点: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碳的化学性质/view/abfc1c03a6c30c2259019ee1.html符号C,元素周期表中第6种元素,原子量12,它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大家族,碳元素在大气中主要以有机物未完全燃烧而形成的炭黑(soot)形式出现。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 A族。
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
汉字“碳”字由木炭的“炭”字加石字旁构成,从“炭”字音。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
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
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
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 A族。
碳循环它的化学符号是C,它的原子序数是6,电子构型为[He]2s2 2p2。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
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
性状碳单质通常是无臭无味的固体。
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外观、密度、熔点等各自不同。
碳的单质已知以多种同素异形体的形式存在:1.石墨2.金刚石3.富勒烯(Fullerenes,也被称为巴基球)4.无定形碳(Amorphous,不是真的异形体,内部结构是石墨)5.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6.蓝丝黛尔石(Lonsdaleite,与金刚石有相同的键型,但原子以六边形排列,也被称为六角金刚石)7.蜡石(Chaoite,石墨与陨石碰撞时产生,具有六边形图案的原子排列)8.汞黝矿结构(Schwarzite,由于有七边形的出现,六边形层被扭曲到“负曲率”鞍形中的假想结构)9.碳纤维(Filamentous carbon,小片堆成长链而形成的纤维)10.碳气凝胶(Carbon aerogels,密度极小的多孔结构,类似于熟知的硅气凝胶)11.碳纳米泡沫(Carbon nanofoam,蛛网状,有分形结构,密度是碳气凝胶的百分之一,有铁磁性)12.石墨烯最常见的两种单质是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它们晶体结构和键型都不同。
化学辅导之碳的知识点有哪些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
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化学辅导之碳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知识点:碳的性质概述: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
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
汉字“碳”字由木炭的“炭”字加石字旁构成,从“炭”字音。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
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
a)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b)可燃性: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有无定形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等;碳酸盐如大理石等。
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
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
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2.可燃性:氧气充足的条件下:C+O2CO2 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 2C+O23.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Fe3O43Fe+2CO2↑ 木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2CO◎ 碳的性质的知识点拨碳”与“炭”的区别:“碳”是一种核电荷数为6的非金属元素,而“炭” 一般是指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混合物,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
在说明碳元素时,用“碳”表示,如碳单质、二氧化碳、碳酸等;在说明含石墨的无定形碳时,用“炭”表示,如木炭、焦炭等。
碳燃烧生成物的判断:氧气量充足时,碳充分燃烧:C+O2CO2 氧气量不充足时,碳不充分燃烧:2C+O22CO初中化学知识点:活性炭和木炭的结构和用途定义: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址杂质构成的,均属混合物。
碳的化学特性与官能团碳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位元素,拥有丰富的化学性质与特性。
它的独特性质使得碳成为生物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是由碳及其周围的原子所组成的一些特定的原子团,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和反应性。
1. 碳的化学特性碳具有四个价电子,能形成四个共价键。
这使得碳能够形成庞大的碳链和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
碳的价电子结构使得它能与其他原子(包括碳自身)形成共价键,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如单键、双键和三键。
另一个重要的碳的化学特性是其稳定性。
碳是一个非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常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这使得碳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并参与形成多种化合物。
2. 官能团的定义与分类官能团是指具有一定特定化学性质的原子团,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并影响有机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它们通常以一个或多个原子上的键合关系来定义。
官能团可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官能团分类:2.1 羟基(-OH)羟基是指一个氧原子与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官能团。
它常见于醇和酚类化合物,如甲醇(CH3OH)和苯酚(C6H5OH)。
羟基的存在赋予了醇类化合物水溶性和氢键形成的能力。
2.2 羰基(C=O)羰基是指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通过双键连接而成的官能团。
它常见于酮和醛类化合物,如丙酮(CH3COCH3)和乙醛(CH3CHO)。
羰基的存在赋予了酮和醛的特定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和亲核性。
2.3 羧基(-COOH)羧基是指一个碳原子与一个羟基和一个羰基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官能团。
它常见于羧酸类化合物,如乙酸(CH3COOH)。
羧基的存在赋予了羧酸的酸性和亲电性。
2.4 胺基(-NH2)胺基是指一个氮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的官能团。
它常见于胺类化合物,如甲胺(CH3NH2)。
胺基的存在赋予了胺类化合物碱性和亲电性。
除了以上所列的官能团外,还有许多其他常见的官能团,如硫醇基(-SH)、卤素基(-X,X为卤素原子,如氯或溴)等。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掌握碳的化学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学习碳的化学反应,理解碳的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2. 碳的化学式和结构3. 碳的还原性4. 碳的氧化性5. 碳的可燃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包括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2. 教学难点: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教案、PPT和相关教学资源。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展开。
每个章节包含相应的内容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操作和思考题。
说课稿内容依次按照教案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展开。
说课稿中要详细阐述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学生的反馈。
六、碳的还原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还原性,了解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金属和二氧化碳。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铁(III)氧化物、木炭。
b. 将少量的铁(III)氧化物放入试管中。
c. 将木炭剪成小段,用镊子将木炭放入试管中。
d.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4. 实验现象:木炭与铁(III)氧化物反应,铁(III)氧化物逐渐减少,试管内温度升高。
七、碳的氧化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了解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氯酸钾、木炭。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篇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990字)一、思路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案课题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3.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3.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阅读法;⑤实验观察法。
仪器、药品酒精灯(带罩)、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药匙、带塞玻璃导管、小烧杯、火柴、cu0粉、碳粉、澄清石灰水质,又实现前面氧气性质的复习。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2(2259字)一.知识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和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办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案-第二节碳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2.掌握碳与氧气、金属氧化物等物质的反应。
3.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碳的化学性质,碳与氧气、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难点:碳的还原性,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物理性质,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在化学反应中会表现出哪些特性。
2.碳的稳定性我们来看碳的稳定性。
碳在常温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石墨制作铅笔的原因。
3.碳的可燃性C+O2→CO2同时,碳在空气中燃烧时,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蓝色火焰。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木炭燃烧现象。
4.碳的还原性2CuO+C→2Cu+CO2在这个反应中,碳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同时二氧化碳。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的还原性。
5.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Fe2O3+3C→2Fe+3CO在这个反应中,碳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同时一氧化碳。
这个过程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炼铁过程中的高炉炼铁。
6.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来了解一下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碳的稳定性使得我们可以用石墨制作铅笔;碳的可燃性使得我们可以用木炭取暖;碳的还原性使得我们可以炼铁、炼钢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碳与氧气、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思考中掌握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碳的化学性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 1. 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 药品: 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碳单质的不同用途及性质,请学生用 连线的方式将物质、用途和性质一一连接。)为什么都是碳的单质,而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 [引导]:多媒体再展示另外几种常见碳单质的不同用途及性质,请学生用连线的方式将物质、用途和性质一一连接。 [学生回答]:(炭黑常温下稳定有稳定性,木炭可以燃烧有可燃性。) [提问]:那么炭黑的稳定性和木炭的可燃性还是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吗?(不是。)那么是它们的什么性质呢?(化学性质) [新课引入]:既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单质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教师]:既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联想]:在我们已学过的物质中还有谁也有稳定性和可燃性? [学生回答]:(氢气。)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填写氢气的化学性质(表一) 表一: 物质 化 学 性 质 氢气 H2 碳 C [比较]:既然氢气和碳单质都有稳定性和可燃性,那么它们在原子结构上有没有相似点呢?看一下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碳原子和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碳(C) 氢(H) [师、生共同分析]: 最外层电子数都是所在层达到稳定时的一半。 [猜想]:刚刚通过大家观察发现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所在层满电子的一半,而最外层电子数又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已经填写了氢气的化学性质,而单质碳与氢气有两个性质相似,猜想碳单质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表一)。 完成后: 物质 化 学 性 质 氢气 H2 常温下稳定 可燃性 2H2+O22H2O 还原性
H2+CuO △ Cu+H2O
碳 C 常温下稳定 可燃性 C+O2CO2
还原性 C+2CuO 高温 2Cu+CO2
↑
[提问]:同学们刚刚都猜想到碳单质也可能具有还原性,那么如何用实
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学生探究]:(加热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粉末,如果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铜,则证明碳也具有还原性。) 演示实验:
+6 4 2 +1 1 实验药品:黑色的CuO粉末、黑色的碳粉、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装置图: (图1) [点拨]:通过观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黑色的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并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 学生填写表二中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表二(学生分步填写): 实验名称 碳还原氧化铜 氢气还原氧化铜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完成后: 实验名称 碳还原氧化铜 氢气还原氧化铜 反应物状态 固体+固体 固体+气体 反应条件 高温 加热 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化学方程式 C+2CuO 高温 2Cu+CO2↑ H2+CuO △ Cu+H2O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碳和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那么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有什么区别?填写表二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设疑]:那为什么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条件会是高温而不是加热呢? [师生共同分析]:因为碳和氧化铜都是固体,固体和固体接触不如气体和固体接触紧密,所以反应条件就要苛刻一些。 [实验探究]:碳和氧化铜反应之所以需要高温,是由于反应物均是固态,反应物接触不充分,如何使两种固态物质接触更紧密? [实验演示]:将事先烘干的木炭和氧化铜共同研磨,加少量胶水混匀后,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该粉末,加热观察现象。 [小结]:碳不仅可以跟氧化铜反应,还可以跟氧化铁、氧化铅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写出碳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3C+2Fe2O3 高温 4Fe+3CO2↑ [提问]: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反应物的性质、状态、反应条件、还有什么呢?例如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反应物量的多少。 [设问]:我们都知道煤的主要成分就是碳,一到冬天我们就总会听到某某人家因为煤气中毒住院的消息,那么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人们所说的煤气中毒是二氧化碳中毒吗?(不是)大家都知道煤气中毒不是 二氧化碳中毒,难道碳燃烧的产物不是二氧化碳?(不是)那是什么呢?当空气充足时,煤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空气不充足时,煤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下面请同学们写出碳充分燃烧和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 C+O2CO2 (充分燃烧) 2C+O22CO (不充分燃烧) [引导]:碳具有还原性,它不仅可以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而且还可以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发生化合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C+CO2 高温 2CO [讲解]:冬天家里点煤炉取暖,原因是(碳燃烧放热),然而给燃烧的煤炉中加煤时温度会下降,那是因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需要吸热引起的。因此,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暖、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设想一下假如化学反应没有放出热能我们人类的生活又将是什么样?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有实验法,还有结构法和性质类比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努力探讨物质世界的更多奥秘。 【学生反馈练习】: 1.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 A.与氧气接触 B.光照 C.温度 D.水分 2.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变色,这是因为墨之中的碳单质具有( ) A.强还原性 B.常温下的稳定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3.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 B.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C.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D.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木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碳、氧气和一氧化碳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 ) A.4:8:7 B.3:8:11 C.3:8:7 D.3:4:7 【作业】: 基础篇:质量检测 提高篇:思考碳在什么条件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和氧气之间的量的关系是什么?有没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同时存在的可能?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稳定性 二、可燃性
C+O2CO2 (充分燃烧) 2C+O22CO (不充分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