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统计学部分)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预防医学(含统计学)试题C一、单项选择题()1、病因学预防是指()A、促进康复B、针对发病早期C、防止并发症和伤残D、防止疾病复发E、针对无病期2、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A、防止并发症和伤残B、控制环境有害因素C、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D、防止疾病复发E、促进康复3、三级预防又称()A、病因学预防B、病残预防C、发病学预防D、临床前期预防E、早期预防4、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除了()A、有效率B、符合率C、生存率D、保护率E、治愈率5、对照的类型包括随机对照、非随机同期对照和()A、实验对照B、空白对照C、内对照D、历史对照E、外对照6、某内科医生出门诊,发现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肿瘤等疾病占大多数,为整理各系统疾病,确定指标的性质是()A、半定量指标B、定量指标C、等级指标D、分类指标E、定性指标7、某医生整理资料时有以下指标:年龄、身高、体重、胸围等,上述指标属于()A、定量指标B、半定量指标C、分类指标D、定性指标E、等级指标8、某医生给某患者化验尿,检查项目有尿胆素、尿蛋白、尿含铁血黄素、乳糜尿等,上述指标属于()A、无序指标B、分类指标C、等级指标D、定量指标E、定性指标9、测定某地130名正常成年男子样本红细胞数,要估计该地正常成年男子红细胞均数,95%可信限范围是()A、μ±1.96SXB、X±1.96σXC、X±2.58SXD、X±1.96SXE、μ±2.58σX10、当求得t=t0.05(n′)时,结论为()A、P=0.05,正好在临界水平上,重复实验,接受H0的可能性较大B、P=0.05,接受H0,差异无显著性C、P>0.05,拒绝H0D、P<0.05,接受H0E、P=0.05,拒绝H0,差异有显著性11、对某地25~30岁妇女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发病率为6/10万,而未服用者为3/10万。
预防医学复习题(统计部分)复习重点(及简答题)1.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与样本的联系区别2。
资料的分类如:请列举资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3.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集中与离散趋势)如:定量统计描述指标有哪些?如: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资料统计描述方法有何区别4。
定性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5.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的概念、特征、曲线下面积规律如: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联系6. 小概率事件在医学统计学的应用(P值的含义)如:P值的含义是什么,对统计结论有何意义7.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8. 四种主要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场合9. 统计表的绘制选择题1.样本是总体中:A、任意一部分B、典型部分C、有意义的部分D、有代表性的部分E、有价值的部分2、参数是指:A、参与个体数B、研究个体数C、总体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总和E、样本的统计指标3、抽样的目的是:A、研究样本统计量B、研究总体统计量C、研究典型案例D、研究误差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4、脉搏数(次/分)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 D。
等级变量 E。
研究个体5、疗效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D、等级变量E、研究个体6、统计学常将P≤0。
05或P≤0。
01的事件称A、必然事件B、不可能事件C、随机事件D、小概率事件E、偶然事件7.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8.概率P=0,则表示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9.总体应该由A.研究对象组成B.研究变量组成C.研究目的而定D.同质个体组成E.个体组成10. 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A.变量B.参与研究的数目C.研究样本的统计指标D.总体的统计指标E.与统计研究有关的变量11.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总体 D.个体 E.样本12.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 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13、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14、以舒张压≥12。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是(C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D.慢性病 E.血吸虫病8.个体的免疫接种(A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D.脑卒中 E.糖尿病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1.除( 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A.空气B.水C.森林D.土壤E.食物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D.迟发性反应E.致敏作用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A.相加作用B.相乘作用C.独立作用D.协同作用E.拮抗作用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 D)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B.烟尘和二氧化碳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E.砷化物和硫化氢5.飘尘的直径在( C )A.100微米以下B. 10微米以下C. 5微米以下D. 1微米以下E. 0.4微米以下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A.扩散B.沉降C.转移D.氧化E.植物吸收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 B )A.肺泡B.上呼吸道C.细支气管D.毛细支气管E.食道8.一般水质最软的水源是( B )A.江河B.泉水C.雨雪水D.井水E.湖水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A.扩散B.沉降C.转移D.氧化E.植物吸收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 B )A.肺泡B.上呼吸道C.细支气管D.毛细支气管E.食道14.地方性砷中毒主要表现是( A )A.黑脚病B.氟骨症C.斑釉牙D.甲状腺功能低下E.甲状腺肿大实用文档15.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E)A.生活污染B.工业污染C.交通污染D.农业污染E.以上都是19.酸雨的主要形成物是( B)A.CO2B.SO2C.COD.PAHE.光化学烟雾19.酸雨的主要形成物是( B)A.CO2B.SO2C.COD.PAHE.光化学烟雾1.慢性纤维化肺病多见于长期接触--而致(A )A.二氧化硅 B.锰烟 C.木尘D.二氧化硫 E.锌烟4.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 D)种。
预防医学复习题(统计部分)复习重点(及简答题)1.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与样本的联系区别2. 资料的分类如:请列举资料的类型并举例说明3. 定量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集中与离散趋势)如:定量统计描述指标有哪些?如: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资料统计描述方法有何区别4. 定性资料统计描述的指标5.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的概念、特征、曲线下面积规律如: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与t分布的区别联系6. 小概率事件在医学统计学的应用(P值的含义)如:P值的含义是什么,对统计结论有何意义7.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步骤8. 四种主要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场合9. 统计表的绘制选择题1.样本是总体中:A、任意一部分B、典型部分C、有意义的部分D、有代表性的部分E、有价值的部分2、参数是指:A、参与个体数B、研究个体数C、总体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总和E、样本的统计指标3、抽样的目的是:A、研究样本统计量B、研究总体统计量C、研究典型案例D、研究误差E、样本推断总体参数4、脉搏数(次/分)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5、疗效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D、等级变量E、研究个体6、统计学常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A、必然事件B、不可能事件C、随机事件D、小概率事件E、偶然事件7.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8.概率P=0,则表示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9.总体应该由A.研究对象组成B.研究变量组成C.研究目的而定D.同质个体组成E.个体组成10. 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A.变量B.参与研究的数目C.研究样本的统计指标D.总体的统计指标E.与统计研究有关的变量11.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总体 D.个体 E.样本12.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 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13、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14、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
1.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居民卫生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2.同质(homogeneity):在统计学中,若某些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特征或属性称为同质的。
否则称为异质(heterogeneity)的或者间杂的。
3.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没有个体变异,就没有统计学!]4.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sample):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
6.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包含的观察单位个数。
7.参数(parameter):反映总体特征的指标。
特点:未知、唯一,希腊字母表示,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
8.统计量(statistic):根据样本观察值计算出来的指标。
特点:已知、不唯一,拉丁字母表示,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
9.变量(variable):研究者需要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或属性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或属性称为变量。
10.变量值(value of variable):变量的观察值或测量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ed value).11.资料(data):变量值的集合称之为资料.12.定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
特点:一般有度、量、衡单位,一般属连续性资料。
13.定性资料(qualitative data):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特点:一般无度、量、衡单位,一般属于离散型资料。
可进一步分为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14.计数资料(count data):将观察单位按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数所得的资料。
可进一步分为二项分类资料和无序多项分类资料.15.等级资料(ordinal data):将观察单位按照某种特质或属性的程度或等级顺序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所得的资料。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总体的类型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集合。
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
2.同质和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完全相同。
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相对的。
变异:是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是绝对的。
统计的任务就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变异的研究,透过偶然现象,反映同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统计数据具有变异的特征。
3.变量和变量值变量:观察对象的特征。
变量分为定量变量、定性变量、有序数据。
变量值:对变量观察或测量的结果。
4.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总体的统计指标。
μ,π,σ统计量:样本的统计指标。
,p,s【例如】研究北京2012年正常成年男性的血压值。
研究对象观察单位变量变量值同质变异有限总体总体参数样本统计量5.误差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称为误差。
误差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变异的存在,在抽样研究中产生的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非抽样误差包括过失误差和系统误差。
6.概率概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常用P表示,P值范围在0~1之间。
小概率事件:P<0.05为小概率。
统计学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大可能发生。
(二)统计学工作基本步骤1.统计设计。
2.数据整理。
3.统计描述。
4.统计推断。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统计指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
(一)集中趋势指标1.算数均数μ,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2.几何均数(G)适用于对数正态分布或等比资料。
3.中位数(M)与百分位数(P)中位数:是一组由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用M表示。
百分位数(P X):是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分成100等份,各等份含1%的观察值,分割界限上的数值就是百分位数。
卫生统计学(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名词解释(1)负担系数(2)总和生育率(3)生存率(4)潜在减寿年数(5)试比较发病率与患病率, 死亡率与病死率。
2、简述二项分布、Poisson分布、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控制图的基本原理。
4、简述双侧正态分布资料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为什么是均数±1.96倍标准差。
5、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有何特点?6、样本均数的标准误的意义是什么?与标准差有何区别和联系?7、与标准正态分布比较,t分布的特点是什么?8、用同一份样本指标去估计总体参数的95%置信区间与99%置信区间,两者比较,哪一个估计的精度好?为什么?9、假设检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0、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11、t检验的应用条件是什么?12、假设检验中P值的意义是什么?13、如何确定检验水准?14、如何恰当地应用单侧与双侧检验?15、什么情况下可以借用正态近似法估计总体概率的置信区间?16、简述2χ检验的用途。
17、比较两个独立样本频数分布的χ2检验,和比较配对样本两个频数分布的χ2检验在设计方法、资料整理、假设检验等方面的差别是什么?18、举例说明如果实验效应用等级资料表示,比较两组总体效应间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不能用2χ检验?19、为什么有些四格表(或R×C表)必须要计算确切概率?20、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1、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22、在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目的是什么?23、随机化的目的是什么?24、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25、估计样本含量时,所定容许误差与样本量有何关系?26、配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27、避免医生和病人对实验效应观察的偏性,设计时应注意什么?28、为明确某新化妆品对皮肤有无损害作用,将12只大白兔的左背部涂抹该化妆品,右侧涂生理盐水作为对照,72小时后观察皮肤反应。
这属于什么对照?29、琴纳用牛痘疫苗接种23人后再接种天花,结果无人患天花,而当时一般人接触天花病人后,天花的发病率约90%。
《预防医学》第三篇医学统计方法习题集预防医学教研室2019年3月第一部分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单向选择题1.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A.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B.各种类型的数据C.动物和人的本质D.疾病的预防与治疗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2.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D.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3.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A.收缩压测量值B.脉搏数C.住院天数D.病情程度E.四种血型4.随机误差指的是A.测量不准引起的误差B.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C.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D.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E.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5.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A.随机误差B.系统误差C.过失误差D.记录误差E.仪器故障误差二、简答题1.常见的三类误差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加以控制?2.抽样中要求每一个样本应该具有哪三性?第二部分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一、单项选择题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A.中位数B.几何均数P百分位数C.均数D.95E.频数分布2.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A.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C.抽样误差较大D.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E.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3.一组原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其数据的特点是A.数值离散度较小B.数值离散度较大C.数值分布偏向较大一侧D.数值分布偏向较小一侧E.数值分布不均匀4.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A.化为计数资料 B.便于计算C.形象描述数据的特点D.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检验E.提供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5.6人接种流感疫苗一个月后测定抗体滴度为1:20、1:40、1:80、1:80、1:160、1:320,求平均滴度应选用的指标是A.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百分位数E.倒数的均数二、计算与分析1.现测得10名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液尿素氮的含量(mmol/L)分别为3.43,2.96,4.43,3.03,4.53,5.25,5.64,3.82,4.28,5.25,试计算其均数和中位数。
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变异程度的统计指标适用于均值相差悬殊的数据正态分布(高斯分布)特点:1.单峰分布,以X=μ为对称轴,正态曲线以X轴为渐近线,不与X轴相交2.在X=μ处取得最大值,f(μ)=1/(σ√2π);X=μ+-σ处有拐点3.μ是位置参数;σ是形态参数,σ越大曲线越矮胖,σ越小曲线越瘦高4.曲线下面积即为概率;总面积为1;左右任意个标准差范围内面积相同(μ+-1.64σ范围90.00%;μ+-1.96σ范围95.00%;μ+-2.58σ范围99.00%)运算:1.μ→ψ(μ) 2. ψ(μ)→μ 3. ψ(μ)→μ→X 4.X→μ→ψ(μ)标准正态分布Z=(X-X)/S医学参考值范围是指包括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常数,也称正常值。
1.无肝、肾、心、脑、肌肉等疾患2.近期未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3.检测前未做剧烈运动,还要注意划分同质对象计算方法:1.正态分布法2.百分位数法(适用于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由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标准误: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点估计:用单一的数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区间估计:按预先给定的概率,计算出一个区间,使它能够包含未知的总体参数(理解可信区间:95%可信区间表示该区间包括总体均数μ的概率为95%,即若作100次抽样算得100个可信区间,则平均有95%可信区间包括μ,只有5个可信区间不包括μ。
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①σ已知()②σ未知,n >30() ③σ未知,n <30() 正态分布总体中进行抽样服从自由度ν=n-1的t 分布,t 分布是以0为中心的对称分布。
随自由度ν的增大,t 分布曲线越来越接近于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当ν→∞,t 分布的极限分布就是标准正态分布标准差与标准误的联系与区别(论述题)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思想:①小概率事件②反证法(都是统一的)服从t 分布(S d 为差值的标准差)基本步骤①建立假设和确定检验水准 H 0为原假设(无效假设) α=0.05 0.01 0.1 常用0.05 即检验水准或拒绝域 (其实就是建立要否定的结论,设立假设最后否定之)H 1是备择假设 ②选择检验方法和计算检验统计量(假设检验、卡方检验等) ③根据P 值做出统计推断(当ABS (t )≥t a/2,ν,则P ≤α,按α检验水准拒绝H 0,接受H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 >α,则不能拒绝H 0“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拒绝H 0不等以支持H 0成立,仅表示现有样本信息不足以拒绝H 0t 检验单样本t 检验适用于样本均数(X 拔)与已知总体均数μ0的比较,目的是检验样本均数(X 拔)所代表的总体均数μ是否与已知总体均数μ0有差别 配对样本均数t 检验两个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①独立性要求这两个样本所对应的主题相互独立②正态性这两个样本所对应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③方差齐性这两个样本所对应的总体方差相等t检验中的注意事项1.假设检验结论正确的前提①代表性(相应的总体)②均衡性2.检验方法的选用及其适用条件T检验以正态分布和方差相同为基础3.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选择相同检验水准下,对同一资料作单侧检验更容易获得显著的结果;一般应用双侧4.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化假设检验统计结论的正确性是以概率作保证的,统计结论时不能绝对化5.正确理解P值的统计意义P≤α只能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不代表实际差异的大小6.假设检验和可信区间的关系假设检验用于推断总体均数间是否不同,而可信区间则用于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计算时都利用了抽样误差估计公式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Ⅰ.拒绝了实际成立的H0所犯的错误假阳性Ⅱ.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0所犯的错误假阴性确定的检验水准α值越小,出现Ⅱ类错误的概率β越大,反之亦然,若要同时减小α和β,可以通过增加样本容量的方法实现第八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由R.A.Fisher首先提出,又称F检验。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方法[单选题]1.关于正态分布的特征不正确的叙述是A.在直角坐标的横轴上方呈钟形曲线B.两端与χ轴永不相交C.以χ=μ为对(江南博哥)称轴D.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一个为位置参数σ,一个为形态参数μE.在χ=μ处,f(χ)取最大值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一个为位置参数μ,一个为形态参数σ。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正态分布的μ决定了其位置,σ决定了分布的幅度。
因其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
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正态分布是μ=0,σ=1的正态分布。
掌握“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及推断”知识点。
[单选题]2.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μ-1.96σ,μ+1.96σ)代表A.68.27%B.90%C.95%D.99%E.10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μ-σ,μ+σ)→68.27%(μ-1.645σ,μ+1.645σ)→90%(μ-1.96σ,μ+1.96σ)→95%(μ-2.58σ,μ+2.58σ)→99%。
掌握“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及推断”知识点。
[单选题]3.关于正态分布不正确的叙述是A.医学和生物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布B.为非连续性分布C.可以从频数表和频数图对正态分布进行研究D.身高可以用正态分布描述E.体重可以用正态分布描述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正态分布是医学和生物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连续性分布,如正常人的身高,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等。
我们可以从频数表和频数图对正态分布进行研究。
掌握“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及推断”知识点。
[单选题]4.以下哪项不是正态分布的特征A.正态曲线在横轴上方,且均数所在处最高B.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C.正态曲线在±1.96σ标准正态分布在±1处各有一个拐点D.正态分布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E.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与标准差与(μ与σ),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1和0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本题答案为E。
名解1.一级预防/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发病期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身心康复,恢复劳动力和精神状态4.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水平及与其有关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改善社区卫生,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类健康。
核心:强调政府的作用,重视社会科学的作用5.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在政府领导下,在社会水平上,保护人民远离疾病和促进人民健康的所有活动6.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老年、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7.社区诊断communtiy diagnosis: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客观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社区内组织结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8.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一组表现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9.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对个体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10.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临床研究的文章,用统一标准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定量综合后得出可靠结论11.Meta分析: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用正规的统计学方法综合各研究的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最佳利用的方法1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1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14.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在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已知必需营养素以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16.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在体内1/6转化为视黄醇;类胡萝卜素,在体内1/12转化为视黄醇17.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由摄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19.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20.尘肺pneumoconi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1.矽肺silicosis:职业活动中因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总称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4.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因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25.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选择、填空1.三种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2.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为目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社会生态学综合干预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第三篇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第十三章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1.举例说明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项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
例如研究某地2002年正常成人白细胞数,观察对象是该地2002年全部正常成人,观察单位是每个人,观察值是每人测得的白细胞数,则该地2002年全部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就构成了一个总体;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项指标的实测值组成样本。
从上述的某地2002年正常成人中随机抽取150人,这150正常成人的白细胞数就是样本。
抽取样本的目的是用样本的信息推论总体特征。
2.简述3种变量类型的特征。
(1)数值变量的变量值是用定量方法测量的,表现为数值的大小,一般有计量单位;(2)无序分类变量的变量值是用定性方法得到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但各类别间无程度上的差别,包括二项分类和多项分类;(3)有序分类变量的变量值也是用定性方法得到的,也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但各类别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
第十四章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均数适用于描述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的平均水平;(2)几何均数适用于描述原始数据呈偏态分布,但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的平均水平;(3)中位数适用于描述呈明显偏态分布(正偏态或负偏态),或分布情况不明,或分布的末端有不确切数值的数值变量资料的平均水平。
2.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各有何特点?(1)全距是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简单,意义明了,但全距的不能反映组内其他观察值之间的离散情况,并且容易受个别特大值或特小值的影响,稳定性较差;(2)四分位数间距内包括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可看作为中间一半观察值的全距,它比全距稳定,但仍未考虑每个观察值的离散度,它适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特别是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资料的离散度;(3)方差是离均差平方和的均数,克服了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不能反映组内每个观察值离散度的缺点,但方差把观察值的原度量单位变成了平方单位,导致计算结果难于解释;(4)方差开方,即为标准差,它适宜于描述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离散程度;(5)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它适宜于描述度量单位不同的观察值的离散程度和度量单位相同但均数相差悬殊的观察值的离散程度。
预防医学复习题与答案1、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答案:B2、以下哪项不属于现况调查的目的:A、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B、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C、评价药物的疗效D、检出现症患者E、检出病原携带者答案:C3、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有关,当前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有A、吸烟B、酗酒C、不合理膳食D、静坐生活方式E、上述都是答案:E4、下列有关传染病传播途径说法正确的是A、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人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B、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到侵人宿主的方式C、指病原体侵人新的宿主的方式D、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到环境中的方式E、指病原体感染易感宿主的所有方式和途径答案:A5、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如下表病例对照暴露 18 12 非暴露 13 19 其OR值为:A、3.21B、2.33C、1.6D、0.5E、2.19答案:E6、用于描述均数的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是()。
标准误A、SB、S/√nC、CVD、RE、S2答案:B7、红细胞数是A、观察单位B、数值变量C、名义变量D、等级变量E、研究个体答案:B8、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主要统计指标是:A、平均数B、相对数C、变异系数D、相关系数E、百分位数答案:B9、现况调查结果常用的指标为A、发病率B、死亡率C、患病率D、病死率E、罹患率答案:C10、地方性氟病的病因是()A、食物含氟量过高B、使用含氟农药和化肥C、煤烟含氟量过高D、长期摄入过量的氟E、饮水含氟量过高答案:D11、天然土壤中存在的致病菌为()A、肠道致病菌B、大肠杆菌C、破伤风杆菌及肉毒杆菌等D、金黄色葡萄球菌E、噬菌体答案:C12、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A、>+1价B、<一1价C、>一l价D、>一2价E、>一3价答案:C13、在两样本率比较的假设检验中,无效假设(H0)的正确表达应为()A、μ1≠μ2B、μ1=μ2C、π1=π2D、π1≠π2E、B=答案:C14、冠心病第一级预防的目的是A、积极治疗高危个体,防止其发展为疾病B、降低复发事件危险及减少介人治疗?C、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D、积极治疗以降低其风险E、减少人群总体的行为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髙危个体,防止其发展为疾病答案:E15、t<t0.05,ν ,统计上可认为A、两总体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B、两总体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两样本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两样本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E、两样本,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答案:A16、据WHO估计,2005年全死因死亡数为5800万,其中约60%是死于A、慢性病B、传染性疾病C、精神病D、车祸E、以上都不是答案:A17、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标题位于表的上方中央B、不宜有竖线及斜线C、备注不必列入表内D、线条要求三线式或四线式E、无数字时可以不填答案:E18、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严禁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取水点周围半径为()A、10mB、50mC、100mD、500mE、1000m答案:C19、尘螨是家庭室内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之一,常隐藏在()A、空调机冷却塔的冷却水B、淋浴器、洗衣机C、加湿器、水龙头D、微波炉、计算机E、床铺、家具和地毯答案:E20、概率P=0,则表示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答案:B21、假设在一项研究饮酒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对照组过多选用酒精过敏者,计算OR值时,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已知过敏的情况所以对照组的比值会降低暴露因素会降低A、OR值被高估B、OR值被低估C、OR值不会发生变化D、应以RR来代替ORE、不能计算OR值答案:A22、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A、统计描述和统计学检验B、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C、统计图表和统计报告D、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E、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答案:D2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μ与σ,______曲线的形状越扁平A、μ越大B、μ越小C、σ越大D、σ越小E、μ与σ越接近0答案:C24、在某些情况下,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估计暴露和疾病的联系可能比队列研究方法更好,其原因是:A、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容易获得B、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简单C、病例对照研究偏倚容易控制D、有些疾病发病率很低E、队列研究设计复杂25、不属于地方病的是( )A、氟病B、克汀病C、克山病D、大骨节病E、痛痛病答案:E26、观察甲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宜选择的图形为()A、直方图B、直条图C、圆图D、普通线图E、半对数线图答案:A27、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答案:A28、临床预防服务的对象是A、健康人B、患者C、无症状的“患者”D、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E、病人和无症状的“患者”答案:D29、关于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B、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C、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D、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发病者可终年不断E、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疾病的流行仍难以得到控制30、假定家庭关系不和的女性高校教师有较高的心理疾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A、没有心理疾病的女高校教师B、不是高校教师的女性C、家庭关系和睦的女高校教师D、家庭关系和睦的心理正常的女高校教师E、没有心理疾病的女高校教师的丈夫答案:A31、不宜应用现况调查解决的问题是:A、描述疾病的分布B、早期发现可疑患者C、发现病因线索D、评价新药疗效E、进行疾病筛查答案:D32、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答案:C33、标准差越大的意义,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大B、观察个体之间变异越小C、样本的变异可能越大D、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能越差E、总体的抽样误差可能越小答案:A34、下列符合病原携带者概念的是A、指没有任何能够测出的临床指标而携带病原体的人B、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的人C、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D、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活性病原体的人E、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足够量病原体的人答案:C35、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发生特点是()A、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有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妇女居多B、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无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老人、幼儿多C、污染物来自汽车排出物,气温低有逆温,受害者妇女、婴幼儿多D、污染物来自汽车排出物,气温低有逆温,受害者以妇女、婴幼儿多E、污染物来自煤炭燃烧物,气温低有逆温,天气寒冷,受害者以老人、婴幼儿居多答案:E36、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是A、病因预防、三早预防、临床预防B、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心理治疗C、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早期发现、对症治疗、心理治疗E、以上都不是答案:A37、两小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除要求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外,还要满足()A、两总体均数相同B、两总体均数不同C、两总体方差相同D、两总体方差不同E、以上都不是答案:C38、已知甲药的疗效不会低于乙药,检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甲药的疗效是否明显地优于乙药,此时应选用A、t检验B、单侧检验C、卡方检验D、双侧检验E、Z检验答案:B39、进行四组样本率比较的检验,如χ2 >χ20.01,3,可认为A、四组样本率均不相同B、四组总体率均不相同C、四组样本率相差较大D、至少有两组样本率不相同E、至少有两组总体率不相同答案:E40、对某高校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其性质属于:A、病例分析B、现况调查C、病例对照研究D、队列研究E、现场实验研究答案:B41、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A、赤潮B、水华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答案:A42、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的多种危害之中不包括A、胎儿早产、死产B、单纯性聋哑C、视野缩小D、甲状腺肿E、克汀病答案:C43、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A、1B、2C、8D、24E、48答案:D44、张某,45岁,某机关干部,平日工作以坐在办公室为主,也不喜欢锻炼,前日单位健康体检,被发现患有糖尿病。
预防医学习题1. 职业病的概念、有几类多少种?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2。
铅对机体产生何种毒作用?3。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是什么?4。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5。
简述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
6。
标准差与标准误有何区别和联系?7.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有何区别?9.何谓假设检验?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1.t检验、u检验和F检验的应用条件各是什么?12.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3. 简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14. 简述率的标准化法的基本思想15。
描述率的u检验的适用条件检验有何联系与区别?16。
四格表的u检验和217。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18。
简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资料.19。
直线相关与回归有何联系与区别?20。
现代流行病学的定义是什么?2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种?22. 流行病学在医学科学中有何作用和地位?22.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其意义是什么?24. 什么叫现况研究?它有何作用,包括哪几类型?25。
什么叫随机化抽样?,医学研究中常见的抽样方法有哪些?26.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27.在队列研究中,相对动态人群或静态人群,其危险度估计方法有何异同?28.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病因研究中的优缺点。
29。
何谓匹配,它有什么作用?常见的匹配方法有哪些?30。
临床试验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31. 临床试验的原则包括哪些?32.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步骤有哪些?33. 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有哪些?34.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有何不同?35。
如何对一个试验方法进行评价?36。
诊断试验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如何计算,其意义如何?1.统计学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
任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B。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2.对于由一个错误实验设计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前,其补救办法靠A.统计方法 B.数学方法C.重做实验 D.重新设计,重做实验3.为了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A。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了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为食物链3.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成分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5.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6.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7.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8.富营养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水体盗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0.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通过食物被人体吸收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11.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提供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12.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由于各种蛋白质中EAA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EAA的食物与缺乏该种EAA的食物相互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EAA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BV,称之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4.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品中15.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重要生理作用有: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4吸附化学物质16.基本膳食:也称为医院常规饮食,包括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和流质17.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18.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19.职业禁忌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20.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1.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疾病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类型:热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22.局部振动病:又称手臂振动病,属我国法定职业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预防医学》(统计学部分)复习
第十四章医学统计学概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
1. 总体与样本、
2.抽样误差
3. 概率和小概率事件、
4.参数和统计量
二、统计资料类型
1. 计量资料、
2. 计数资料、
3. 等级资料
三、统计工作步骤:
设计(关键的步骤)、搜集资料(统计分析的前提)、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第十五章数值变量的统计分析
一、频数表的用途、频数分布特征、频数分布类型;
频数分布特征:集中趋势特征、离散趋势特征。
频数分布类型:对称分布、偏态分布(正偏态、负偏态)
二、常用平均数指标及其使用的资料;
算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三、变异指标及其应用;
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四、集中趋势指标的选择判断步骤:
资料
是 抗体滴度 G 否 是
偏态、开口 M
否
X
五、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概念
2. 正态分布的特征
3. 正态曲线下分布面积的规律
正态分布曲线下三个特殊区间面积分布的情况,对应的界值。
4.标准化变换及标准正态分布
σμ
-=X u
六、医学参考值范围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定义,制定医学常考值范围的方法。
正态分布法、百分位数法(应用的资料)
七、抽样误差
1. 抽样误差的概念
2. 抽样误差的特点:
⑴客观存在,可控制但不能消除;
⑵它是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用Sx来说明均数的抽样误差大小;用Sp 来说明率的抽样误差大小;
⑶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标准差成正比,与√n成反比;
⑷减少抽样误差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增加样本含量。
3. 总体均数的估计方法
⑴点(值)估计:
⑵区间估计:①95%可信区间:X±1.96Sx
②99%可信区间:X±2.58Sx
附:①正常参考值范围估计:
①95%正常值范围:X±1.96S
②99%正常值范围:X±2.58S
②可信区间与正常值范围的区别
4. u变换与t变换:
X-μ X-μ
u变换: u=──── u=────
σσx
t变换: X-μ
t=────
Sx
八、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为什么进行建设检验?)
2、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⑴建立假设①H0:无效假设;H1:备择假设
②单双侧检验:根据专业知识来定。
⑵确定检验水准:α=0.05
⑶选定检验方法并计算检验统计量
⑷确定P值:直接计算、查表法
⑸作出推断结论:统计结论:是否拒绝H0
专业结论:谁高谁低?(有无效果)
九、t检验
1. t检验的应用条件
2. t检验方法:
⑴ X与μ的比较的t检验
⑵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
配对设计的三种情况:
①同一对象治疗前后比较;
②同一标本分别用两种方法处理;
③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对象配成对子,然后随机分配到两
个处理组中,观察两种处理有无差别。
⑶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⑷两样本几何均数的t检验
3. 两小样本比较,方差不齐时的处理方法:①变量变换、②秩和检验、③t'检验
4.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的概念、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的关系、检验效能。
十、方差分析
用途:多个样本均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较
第十六章分类变量的统计推断
一、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常用相对数指标
率、构成比、相对比
2、应用相对数注意事项
3、率的标化率:
①意义②计算(直接法)
二、率的抽样误差(率的标准误)
①总体率的区间估计(正态分布法及其应用条件);
②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直接计算概率法、u检验);
③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三、X2检验
1. X2检验的原理
检验实际分布和理论分布的差异。
2. X2检验的用途
对率、构成比的假设检验
3. 四格表资料X2检验的应用条件:
①不校正: n≥40, 且T≥5
②校正: n≥40, 且1≤T≤5
③不能用X2检验: n<40, 或T<1(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或直接计算概率法)
4. 常用的X2检验方法
⑴四格表资料:a、b、c、d是否给全;
⑵行×列表资料:①用途;②注意事项。
⑶列联表资料:
①R×C表: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
②2×2表:a.差异性检验;b.相关分析
第十七章秩和检验
1. 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2. 常用的秩和检验方法(重点记住其编秩方法)。
3. 首选秩和检验的情况:等级资料或开口资料的比较、明显偏态分布的资料。
第十八章、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
1. 直线回归的概念
2. 直线回归主要用途:解决由一个指标推算另一个指标的问题。
3. 回归系数的意义。
4. 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绘制散点图,初步判断是否呈直线趋势;
②计算a、b。
(如果基本呈直线趋势)
③对b作假设检验:方法:a. F检验
b. t检验
c. 用r检验来代替。
④作结论:如P≤0.05, 说明方程成立,列出回归方程;如P>0.05, 说明方程不成立,不列回归方程。
5. 直线相关的概念
6. 直线相关的主要用途:用于分析两变量是否有相关关系及其方向
7. 相关系数的意义
8. 相关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绘制散点图
②求r
③对r作假设检验:a. t检验; b. 查表
④作结论:有无相关及其方向
9. 直线回归与相关的联系与区别
10. 等级相关及其适用资料
第十九章随访资料分析
1. 生存分析的概念
2.生存分析资料的特点
3. 生存率的计算和检验方法(log-rank检验)
第二十章、统计图表
重点在各种统计图的适用条件(常用统计图适用的资料)
直条图(条图)、园图和百分条图、线图和半对数线图、直方图、散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