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成语误用的10个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1010.00 KB
- 文档页数:31
(一)语意重复(重复赘余)类成语使用中的意义重复是指句中已含有与成语本身的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
语意重复,尤其是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
解答成语辨析题时需要观其形、明其义,辨其用法,联系语境,考虑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否有意义重复的现象。
1.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赌博之中,最后弄得倾家荡产,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
(咎由自取指罪过或灾祸都由自己惹来的,其意义与“由于”重复。
)2.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3.这本拼凑起来的“名家”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精彩之作,顶多有一两篇基本上还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基本”的意义重叠。
)4.那张合影中,左边站着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站着许多莘莘学子。
(“莘莘”是形容众多,与“许多”相重复。
)5.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难言之隐”的“隐”与“苦衷”重复。
苦衷:痛苦或为难的心情。
)6.江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全身”与“遍体鳞伤”的“遍体”重复。
)7.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人民”与“生灵涂炭”的“生灵”重复。
)8.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不虞:意料不到)9.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
指忍不住要发笑。
)10.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二)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类有些成语,由于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其含义,在使用过程中与句子的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产生了矛盾。
1.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高中必备基础知识:成语使用常见10种错因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俎代庖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入瓮引狼入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成语的感情色彩①褒义:风起云涌殚精竭虑②贬义:满城风雨处心积虑③中性:风雨交加今非昔比成语的出处①寓言故事:望洋兴叹火中取栗②历史故事:闻鸡起舞洛阳纸贵③古代典籍: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成语使用常见10种错因1.望文生义大多数成语表里有两层意思,字面意义并不是它的的真正含义,而只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语的含义,就叫做望文生义。
解题策略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而应做到三点:(1)弄清来源,把握关键语素(2)辨明差异(3)区分范围,关注成语的深层含义和具体语境例子1、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三人成虎”原指“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
”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这里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2、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不赞一词”原指“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这里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3、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下里巴人”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较通俗的歌曲,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这里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4、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天上,对朋友竟然也侧目而视。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5、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
【良莠不齐:好人坏人掺在一起。
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一、感情色彩不明:例: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的进入中国。
趋之若鹜:(贬义词)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
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
凤毛麟角:(褒义词)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
也比喻罕见的人才。
二、望文生义:例: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三、适用对象不当:例: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遇人不淑:女子嫁了一个品行不好的丈夫。
四、不合语境:例1: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都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
春意阑珊:春意将尽、衰落。
例2:深圳某大医院“一天25小时”的乱收费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本来就沸沸扬扬的医疗收费话题又一次成了热点话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平静的局面。
五、语意重复:例: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战争造成人民的生灵涂炭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六、谦敬错位:例1: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例2:这件事我已经鼎力相助....,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主语不能是我。
七、轻重失当:例1:刚一起跑,他就滑倒了,他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之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例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拭目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拭目以待: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实现。
(此处应换作“屏息以待”)八、习惯用法1、适用否定句:一蹴而就望其项背2、不能作状语:肝胆相照浅尝辄止例:作家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作家要和人民肝胆相照√;不能浅尝辄止√3、不能带宾语:漠不关心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妄自菲薄司空见惯出奇制胜发扬光大求全责备津津乐道例;漠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考点:中考成语(词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从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重庆卷对成语(词语)的考查,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谦敬错位;⑤语义重复,自相矛盾;⑥不合逻辑;⑦夸大其辞,不知轻重;⑧不合语境;⑨形近混淆;⑩搭配不当。
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成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作者:庞培刚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09年第02期正确运用成语是高考多年来必考的知识点之一,我们根据多年来高考和教学实际,总结出成语误用的十种类型。
一、不明关键词义成语意思往往约定俗成,如果不明辨成语关键词的意思,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1. (1)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2005年全国二卷)(2)小李新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2005湖北卷)两句中的“琳琅满目”都运用错了。
“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珍贵的东西特多,“琳琅”是美玉的意思。
解答此题,如果只盯着“满目”而忽略“琳琅”的意思,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不懂整体理解成语往往有一定的来源,其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了成语的其他语素的意义,往往就错了。
2. 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2004年全国卷)“忍无可忍”指要忍受也无法忍受,意思是说只能奋起反抗。
本句中,用成无法忍受,便“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这样与成语本意大相径庭了。
三、不知一词多义大多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但也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也会误用。
3.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2001年春招题)这道题,当年高考很多考生判断成语“不三不四”使用错误,原因是只知道“不三不四”是“不正派”的意思,而不知道还有“不像样子”的意思,因此误判。
四、不分使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张冠李戴。
4.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1999年全国卷)“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轮”,有高大的意思;奂,众多的意思。
成语误用的八种情况一、色彩不明。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如: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解析:“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用在本句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符。
二、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重,也有些成语词义较轻,这就要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李老师当班主任15年,一直勤勤恳恳,可谓日理万机。
解析:“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词义较重,用在“李老师”身上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三、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常在意在“字”外,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其意义,必须追根溯源,切忌望文生义,仅凭字面感觉臆断成语的意思。
如: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解析:“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
此句只凭“首”的字面意思,就臆断成语本意,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与语境相悖。
四、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如: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解析:“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腔北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
句中陈述对象为“生活画卷”,用“南腔北调”修饰不合适。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蓬荜生辉。
解析:“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
用作谦辞,只能对己。
六、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
部编版)初中成语误用十大类型初中成语误用十大类型一、望文生义成语具有整体性、确定性和惯用法。
如果只根据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不推求确切的涵义,就会出错。
例如:1.每天早晨,他都独自跑到花园里,手舞足蹈地练动作,大声朗诵台词。
2.我原本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但你硬要派我去,这不是让人很不满意吗?解析:1.“指手画脚”指的是站在一旁乱指点,说话时做出各种手势动作,形容说话放肆或得意忘形。
在这个例子中,误解为练功时既动手又动脚了。
2.“差强人意”表示“勉强能让人满意”。
误用的原因是将“强”字误解为“强迫”,实际上,“强”是“勉强”的意思。
这个问题是为了检测考生对“差强人意”和“强人所难”意义的区别能力而设计的。
二、用错对象每个成语在语法上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所指对象。
如果不加辨析,胡乱使用,就很容易误用。
例如:3.古人中有很多刻苦研究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很多。
4.温州日报曾经刊登了一篇题为“比翼双飞”的文章,报道了某市男女两位高考状元的事情。
解析:3.“汗牛充栋”是指书籍很多,搬运起来使牛出汗,堆积起来充塞屋顶,不能用来形容其他事物的多。
因此,无法用来形容古人中刻苦研究的例子很多。
4.“比翼双飞”专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而这个例子中说的是男女中学生,显然混淆了对象。
以下是一些用错对象的成语:1.适用于特定关系:破镜重圆:只适用于夫妻关系。
青梅竹马:适用于男女两小无猜。
天伦之乐:只适用于家人之间的关系。
萍水相逢:只适用于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狭路相逢:特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不肯轻易放过。
2.适用于特定事物:浩如烟海:特指文献、资料等很丰富,不可用来指商品。
不胫而走:特指事物、消息迅速传播、流行。
白驹过隙:特指时间过得飞快。
如雷贯耳:只适用于形容某人名声大,而且一定是好的名声。
绘声绘色:形容文艺作品描述生动。
3.适用于特定人物: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
龙马精神:特指老年人体魄健壮和老而弥坚的精神。
专题语基(四)成语——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讲义第一篇:专题语基(四)成语——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讲义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明日黄花【√】昨日黄花【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外延2004年考纲把“成语”这个专题名改称为“熟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广义成语,比如四言成语和杂言的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也就是古往今来贴近口头表达的凝固短语或短句。
(1)四言成语在劫难逃玲珑剔透稍纵即逝弄巧成拙捉襟见肘未雨绸缪自惭形秽如数家珍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偃旗息鼓(2)三言惯用语莫须有落水狗病西施不倒翁闭门羹避风港变色龙扣帽子东道主豆腐心独木桥独眼龙恶作剧耳边风耳旁风二百五(3)杂言熟语小巫见大巫世上无难事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清官难断家务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红楼梦》)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红楼梦》)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国演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西游记》)学习重点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辨析容易混解混用的成语造成误解误用的四个原因:(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二)张冠李戴,对象错位第页(三)褒贬模糊,色彩混搭(四)生造结构,矛盾重复(一)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敬畏的神情。
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
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粗茶淡饭:粗:粗糙、简单;淡饭:古时盐比较匮乏,穷苦人家买不起,因此只能无盐下菜,称为淡饭。
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考点:中考成语(词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从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重庆卷对成语(词语)的考查,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谦敬错位;⑤语义重复,自相矛盾;⑥不合逻辑;⑦夸大其辞,不知轻重;⑧不合语境;⑨形近混淆;⑩搭配不当。
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成语误用原因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仅按照成语字面意思判断,忽视了成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深层次含义。
二、混淆色彩,褒贬颠倒。
不分辨成语的褒贬色彩,常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
三、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忽略了成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
四、不明语境,谦敬错位。
没有明晰成语有其特定的成语环境,谦词与敬词混淆。
五、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违背成语语法关系,造成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不能带宾语而强带等病因。
六、不合习惯,违背常规。
部分成语有其约定俗成的用法,比如有些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式等。
七、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分,容易导致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八、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该成语与其前后表述的文字意思相同或相近,造成语义上的重复。
九、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不明了成语的出处,尤其是相对比较生僻的成语,容易使用错误。
【44】【成语使用错误之十大病因例析】【标准版】成语不仅是历届考试的重点,而且考查难度较大,多涉及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
从多年的考试实践来看,本考点得分不高。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成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呢?最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掌握成语的十大病因,从根本上入手,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力度,标本兼治,方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成语的十大病因如下:【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有生僻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明确】“差强人意”的“差”是“稍微”的意思,整个成语是说“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句中却把它理解为“强人所难”的意思,使用错误。
【2】李小光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明确】“文不加点”的“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的意思,整个成语指“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了”,而句中却把它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而错用。
【二】【对象误联,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3】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明确】句中的“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多,故使用错误。
【4】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明确】句中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该成语联系对象应该是人工的,而“苍山”“洱海”却是天然的,用“巧夺天工”就是对象误用。
【三】【褒贬颠倒,感情失当】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贬色彩失当。
【5】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明确】“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形成的历史性;等等。
在语言运用中,成语是相当于一个词的。
成语误用的类型: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误用褒贬谦敬错位搭配不当表意重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一、望文生义致误原因: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而未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推敲其历史语意。
或者断“词”取义,错误理解成语中的某些语素而忽略成语意义的整体性。
⑴各部门都应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4)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例(1)“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例(2)“文不加点”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例(3)“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例(4)“年富力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
例句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居民都吸引来了。
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望洋兴叹:原指面对伟大的事物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久假不归:长久借用,不归还。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数典忘祖:查数着典籍却忘记了自己祖先的行事。
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一、不明整体,望文生义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
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
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4、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5、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1、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 1、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
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3、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4、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5、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
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
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
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6、“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大方:大道理。
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二、反用其义例1、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成语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因其形式整齐,意义精辟,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但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成语时,并没有注意到它的确切含义,或望文生义,或按自己对事物的主观理解去解释成语,从而导致错用、滥用成语。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辨析误用成语的情况,现归纳出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及其原因,以供参考:以下几类都属于不当用法:(1)望文生义。
即按字面意思去推断它的意义,把握不准成语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如“肆无忌惮”的意思是,一点也不怕,什么也不顾忌;“独断专行”的意思是,自行决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恬不知耻”的意思是,不知羞耻,毫无羞愧之心。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去判断,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2)望词生义。
即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而把它用到了另外的地方。
例如,把“神思恍惚”误作“神志不清”;把“低眉顺眼”误作“俯首帖耳”。
这是由于把本意完全搞错了。
(3)用错对象。
即将某个成语用在了错误的人或事物上。
例如,“相敬如宾”用来形容夫妻关系,不恰当。
(4)褒贬颠倒。
即用褒义词指责别人,或者用贬义词表扬自己。
例如,“初出茅庐”是谦虚的说法,不能用来称赞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成语误用还与汉语成语中省略、扩大、缩小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关。
此外,不明词义、成语搭配不当等也是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
2)望词生义。
即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而把它用到了另外的地方。
例如,把“神思恍惚”误作“神志不清”;把“低眉顺眼”误作“俯首帖耳”。
这是由于把本意完全搞错了。
(2)用错对象。
即将某个成语用在了错误的人或事物上。
例如,“相敬如宾”用来形容夫妻关系,不恰当。
这些都属于用错了对象。
(3)褒贬颠倒。
即用褒义词指责别人,或者用贬义词表扬自己。
例如,“初出茅庐”是谦虚的说法,不能用来称赞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2)望文生义。
即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而把它用到了另外的地方。
例如,把“神思恍惚”误作“神志不清”;把“低眉顺眼”误作“俯首帖耳”。
这是由于把本意完全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