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与转归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6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易感性研究舒赛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430030)近10年来,SARS、流感、重症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使得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再次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病毒感染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结局转归被认为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而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发现和认识到机体针对各种病原的免疫功能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取决于生物个体的基因状况,无论是对细菌、病毒,还是寄生虫感染等,都发现了人类特定易感基因的存在。
对感染性疾病基因易感性的研究,不但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保护机制,更可以发现新的预防和治疗的分子靶点,对研发新型免疫调节剂和疫苗等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目前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受体基因多态性、细胞因子多态性等几个方面。
研究感染性疾病易感基因的方法有:①小鼠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通过基因敲除小鼠或基因连锁分析找易感基因,缺点是在小鼠中发现的易感基因不一定和人类的功能相同;②筛选候选基因,根据基因的基本功能或与所研究疾病可能的相关性来初步确定候选基因,通过比较病例与正常对照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来发现易感基因;③ 复杂分离分析,通过分析多个家系中疾病传播的方式,并比较多种遗传路径间的相似性来找到易感基因,在这种方法中,参数的优化较重要;④ 人类基因组分析,这种方法是在对大量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基因组扫描来发现易感基因。
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使得连锁分析成为研究感染性疾病基因易感性的有力工具。
通过分析一定范围的基因组,可以发现一些包含某些主要易感性基因的区域。
除连锁分析外,另外一些技术如SNP typing、DNA微列阵技术等也很好的应用在易感基因的研究中。
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 HHV)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DNA病毒,包括α亚科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β亚科的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γ亚科的EB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
一、名词解释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及特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Animal infectiou disease)。
如猪瘟、口蹄疫、新城疫等。
传染病的特征:(1)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如新城疫(ND)——新城疫病毒(NDV)、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由发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
流行性——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传播。
(3)被感染动物产生特异性反应。
动物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改变,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指该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这种传染病。
如人感染天花康复后—终生不在发此病。
(5)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临床表现。
如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短为1天,最长可达数月;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对刺激反应兴奋性增高。
二、感染的概念及类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传染(感染)。
(infection)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完全没有临床症状——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机体外界侵入而发生感染,大多数传染病属于这一类。
内源性感染——机体内条件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同一机体的感染,如牛同时患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一种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又感染另一种病原微生物。
如猪瘟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
3、显性感染、隐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和一过型感染显性感染——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隐性感染——无任何临床症状出现的感染;顿挫型感染——疫病发生时,开始症状表现很严重,但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动物机体就恢复健康;一过型感染——疫病发生时,开始症状表现很轻,但特征性症状还未出现,动物机体就恢复健康。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一、相关概念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
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
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
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
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
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
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
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
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精妙而复杂的防御系统,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而细胞因子,就是这个防御系统中的关键角色之一。
当我们遭遇感染性疾病时,细胞因子会迅速行动起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它们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信使”,在细胞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协调着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阶段,细胞因子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当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首先识别病原体,并释放出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这些细胞因子具有炎症介导作用,能够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使得更多的免疫细胞能够快速到达感染部位。
同时,它们还能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能力。
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在感染性疾病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白细胞介素-6(IL-6)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感染发生时,IL-6 水平会迅速升高,它不仅能够促进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因子还在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白细胞介素-2(IL-2)对于 T 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
在感染过程中,IL-2 能够促进 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而白细胞介素-12(IL-12)则能够诱导初始 T 细胞向 Th1 细胞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有助于对抗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在感染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
例如,在某些严重的感染中,TNFα 和 IL-1 等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可能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反,如果细胞因子的产生不足,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病原体难以被清除,从而使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刘煜;陈历赛;段颖晖;沈洁;方文娇;熊永英;金丽芬【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PEWS) in disease outcome for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9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admitted in PICU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Nov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dmission in the PICU was the observation starting point,transfer from the PICU or death was the endpoint.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PEWS score,the mortality rate of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ate among the low-risk group,middle-risk group and high-risk group (P<0.05).The PEWS score in the nondeat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dealth-group (P<0.01).Taking death as the prediction indicator,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PEWS was0.944 (95%CI 0.869-1.000,P<0.01),the best cut-off point was 4,the Youden index was 0.844,the sensitivity was 100.0 %,and the specificity was84.4%.Conclusion PEWS has a high predictive value in disease outcome for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入住PICU的4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入住PICU时为观察起点,转出PICU或病死为观察终点.结果随着PEWS评分的增加,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死率相应升高,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EWS评分较病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死作为预测指标,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95%CI 0.869~1.000,P<0.01),最佳截断点为4分,此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84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84.4%.结论 PEWS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有较高预测价值.【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病情评估;预测价值【作者】刘煜;陈历赛;段颖晖;沈洁;方文娇;熊永英;金丽芬【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昆明,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云南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是导致儿童死亡和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
传染病学笔记总论⒈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或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⒉感染:是病原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定位于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并生长繁殖的一种寄生过程。
⒊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⑴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⑵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
⑶潜伏期: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引起临床表现。
4.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点: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5.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 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⑴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急性、慢性);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⑵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有:经呼吸道的空气、飞沫、尘埃等;经消化道的水、食物、苍蝇等;经日常密切接触的手、用具、玩具等;经虫媒传播的吸血节肢动物等;经血液、体液、血制品等;经土壤等。
⑶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某一个体则称为易感者。
易感人群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传染病的流行更易发生。
⒍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⒎病程发展的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⒏复发: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⒐稽留热: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⒑驰张热:24小时内波动幅度可超过1℃,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
⒒间歇热:24小时铁内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
传染病--犬瘟热犬瘟热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发生于犬科、鼠科和浣熊等动物的疾病。
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以复相热型、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原发性病原为一种病毒,但自然病例所见很多病变是由于细菌性并发症引起的。
1.病原犬温热病毒为副粘病毒属,电镜测知大多数病毒粒子直径为127~175nm,病毒呈丝状,是对乙醚敏感的RNA病毒。
病兽腔内的病毒于-70℃可存活1年以上,冻干可用以长期保存病毒,而在55℃时,只存活30min。
多种化学药物(如0.75%福尔马林等)对此病毒都有杀灭作用。
像麻疹病毒一样,大瘟热病毒在悬液中处于复制期间对光敏感。
犊牛血清或谷胱甘肽对犬瘟热病毒的灭活速率有减缓作用。
细胞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增强本病毒对光的敏感性,但它们对光灭活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种来自宿主细胞的物质结合到病毒的囊膜上,使犬瘟热病毒对光敏感。
适应于雪貂的毒株能在鸡胚绒毛膜上生长并可继代,形成灰白色增厚的病变。
Cabasso氏报道大瘟热毒株能成功地在鸡胚中繁殖,直到连续通过24--28代仍保持对雪貂的毒力,随后毒力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后来这一毒株成为商品疫苗的基础。
在鸡胚、乳白鼠、乳鼠、雪貂、犬和各种组织培养系统中可形成中和抗体。
鸡胚系统主要用于大的免疫研究,琼脂扩散试验用于病毒抗原性研究。
各种血清学试验和动物保护试验己确定麻疹、大瘟热和牛瘟的病毒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抗原性物质,它们在各自的易感宿主和某些组织培养系统形成的病变有某些相似之处。
2.流行病学大瘟热是对幼兽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本病在狐、水貂等皮毛兽养殖场,可引起自然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貂和貂鼠人工感染可发病。
雪貂对犬瘟热病毒特别易感,自然发病的病死率常达100%,因此常用雪貂作为本病的实验动物。
人类或其他家畜对本病无易感性。
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在早期发热阶段,眼、鼻的浆性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与病兽在同一室内的受传染。
动物传染病的特性(一)感染及其类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传染的发生(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数量、侵入门户侵入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力、足够的数量,才能抵抗和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机能,向机体深部扩散,进而发育繁殖,引起传染。
1.最小致死量(MLD )是指特定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的量或毒素量。
2.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最小感染量(MID)是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动物、鸡胚、组织培养)引起传染的最小剂量。
4.半数感染量(ID50)是病原微生物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剂量。
具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还要有适当的门户侵入,才能引起感染,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皮肤及粘膜都能引起感染,有的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侵入门户引起感染,如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猪瘟病毒等,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入侵,而有的只能通过某一种入侵门户,如破伤风梭菌必须经深而窄的伤口感染,才能引起破伤风。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
多数情况下是动物机体抑制其生长繁殖,或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其消灭,从而不出现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亦称抵抗力;相反,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则称为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有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对其具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有可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按感染来源划分)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此类传染病最多。
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其病原性,但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作用,致使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大量繁殖,毒力增强,从而引起机体发病,称为内源性感染,如猪肺疫有时以此种方式感染。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
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
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
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
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血源传播性病毒不能经口咽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并非病毒不会进入口咽腔,有报道,从婴幼儿的胃粘膜电镜检查可观测到乙肝病毒颗粒,但并未致病,也未成为病毒携带者,其原因除了这些病毒可能无法通过粘膜屏障侵入机体形成感染外,也不能排除这些病毒经由口咽部侵入时激发启动了某类免疫机制,产生了免疫保护或自限性过程。
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由蚊或蜱叮咬直接入血,引起免疫机能紊乱,多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大多症状重,预后凶险,如乙型脑炎。
但由于人体并非虫媒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人体最终能将
病毒完全清除,不会成为持续感染。
但有时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则其临床症状远较蚊、虫、蜱叮咬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如基萨那森林病在实验室气溶胶传播感染时就是如此。
动物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大多经破损皮肤直接入血,病情表现症状较重,但同虫媒传播病毒一样,人体不是动物源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不会成为持续感染;动物源传播病毒也可污染食物或经尘埃由消化道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当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时,则其临床症状远较直接入血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轻,预后好。
经口咽途径感染的病毒性疾病,易转归为自限性,很可能归功于口咽部及其周围丰富的结构特殊的淋巴组织群,口咽部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入口处,而消化道和呼吸道是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也是各种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因此,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口咽部成为防御外界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关口,该部位的免疫防护作用在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中的角色肯定比现有的认识重要得多。
以往对口咽部防御机能的研究从解剖意义上研究得多,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则很有限,目前看来很有必要对口咽部淋巴组织群在免疫机能中的局部和全身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极可能为病毒免疫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