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7
3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1 分配作用3.2 挥发作用3.3 水解作用3.4 光解作用3.5 生物降解作用3.1 分配作用¾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表现出一种线性的等温吸附¾直线的斜率只与该有机化合物在固体中的溶解度有关,即固体对有机化合物表现为一种溶解过程¾这种过程与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溶解作用相类似,服从分配定律,化学上通常把这种作用称为分配作用一些非离子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土壤-水体系)3.1 分配作用¾分配作用中,溶质在固体上的溶解与固体表面吸附位无关¾由于分配作用从物质转移的方式上与吸附作用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溶质在固体上浓度增加的过程,故有时在表述上没过分强调这两种作用的区别¾包括水中悬浮物在内的沉积物或颗粒物都是含一定量有机质的固体物质,而水中有机化合物或有机毒物一般是指憎水有机化合物活性碳对一些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3.1 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以相同的分子量(即不离解、不缔合)在不相混溶的两相中溶解,即进行分配,当分配作用达到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严格地说是活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定量规律被称为分配定律。
3.1分配作用分配定律¾分配定律在数学上表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PK P= c s/ c w——有机化合物的分配系数式中:KPc s、c w——分别为有机化合物在沉积物(固体有机质)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3.1分配作用¾有机化合物是溶解在水相和固相两个相中,有机化合物在水体中的含量,须考虑固相(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在水中的浓度。
对于有机化合物,其在水中和颗粒物之间总浓度为:c T= c s×c p+ c wc T-----单位溶液体积有机化合物总浓度,μg/Lc s-----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上的平衡浓度,μg/kgc p-----单位溶液体积中颗粒物的浓度,kg/Lc w-----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平衡浓度,μg/L3.1分配作用3.1 分配作用标化分配系数¾在水体中,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中的分配与颗粒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概述二、分配作用三、挥发作用●许多有机物,特别是卤代脂肪烃和芳香烃,都具有挥发性,从水中挥发到大气中后,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速,如CH2Cl2、CH2Cl- CH2Cl等。
●挥发作用是有机物从溶解态转入气相的一种重要迁移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需要考虑许多有毒物质的挥发作用。
挥发速率依赖于有毒物质的性质和水体的特征。
如果有毒物质具有“高挥发”性质,那么显然在影响有毒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归趋方面,挥发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对于有机毒物挥发速率的预测方法,可以根据以下关系得到:∂c /∂t = -K v(c-p/K H)/Z = -K v’(c-p/K H)式中:c—溶解相中有机毒物的浓度;K v—挥发速率常数;K v’—单位时间混合水体的挥发速率常数;Z—水体的混合深度;p—在所研究的水体上面,有机毒物在大气中的分压;K H—亨利定律常数。
●在许多情况下,化合物的大气分压是零,所以方程可简化为:∂c/∂t=-K v’c●挥发性物质在气相和溶解相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关键是亨利定律决定的:1.亨利定律●形式:亨利定律是表示当一个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到平衡时,溶解于水相的浓度与气相中化学物质浓度(或分压力)有关,亨利定律的一般表示式:➢G(aq)=K H P(G(aq)—mol/m3,P—Pa,K H—亨利常数mol*m-3 Pa-1)➢或者P = K H C w(式中:P—污染物在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Pa;C w—污染物在水中平衡浓度,mol/m3;K H—亨利定律常数,Pa*m3/mol)。
这里,采用第二种形式,则可以知道,如果大气中存在某种污染物,其分压为P,那么在水中的溶解形成的浓度:Cw=P/K H。
●亨利常数的估算:➢一般方法:K H’=C/C w(C—有机毒物在空气中的摩尔浓度,mol/m3;K H’—亨利定律常数的替换形式,无量纲)。